民俗意义论文-王若光

民俗意义论文-王若光

导读:本文包含了民俗意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乡愁,民俗文化保护,民俗体育,鼓车赛会

民俗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王若光[1](2019)在《释怀乡愁:民俗文化保护的实践与当代意义——来自鄂乡民俗体育“鼓车赛会”的田野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愁是社会民众共有的集体情感,在民俗文化保护实践中有着实在的作用。研究以民俗体育鄂乡鼓车赛会为田野个案,采用以田野口述与线上口述相互结合的数据采集方式,并将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纳入数据分析的视野对"民俗体育文化保护实践与乡愁情感如何发生互动?"的问题进行了微观社会学的讨论;通过研究得出:乡愁是触发民俗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传播、维系巩固、文化纠偏的集体情绪能量,同时民俗文化保护实践亦是释怀乡愁、安放乡情的唯一路径。具体结论如下:一、感念的家乡与"传统的发明"——民俗体育的"申遗"行动鄂乡鼓车赛会的"申遗"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推动下开始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一社会行动的发生与国家文化保护的大背景密不可分,但具体到文化保护实践层面,其具体发生的动因却是乡愁情愫,那种对家乡民俗的感念。民俗体育文化保护实践"植入"乡村的直接动因并不是"非遗"政策一以贯之的由国家到民间,而是众多带有乡愁情愫的乡外人士将国家政策以私人的沟通途径带回家乡。可以说深谙文化政策并拥有浓烈乡愁的乡外人士是文化复兴、"申遗"实践的直接推动者。同时,单有乡愁的个体甚或兼顾熟悉国家政策的个体并不一定可以全然促成"申遗"实践的社会行动,适恰的文化政策、民众生活、生计方式等常常是民俗文化保护实践的根基。有关民俗文化的"乡愁"在具体情境中发生的情感互动才是"申遗"实践的直接动因。"文化保护实践"作为一种具体且微观的社会行动,最初的行动意向则是"乡愁情感的触发及互动"。属于价值理性的社会行动。二、"圆"的鼓车道——思乡力量与文化传播外乡游子常常拥有思乡的力量并会以"文化传播"的民俗保护实践方式呈现出来。田野个案回应了兰德尔·柯林斯微观社会学中"仪式是否能通过非身体聚集的互联网手机进行互动?"的问题,"身体的聚集使其更加容易,但由远程的交流形成一定程度的关注和情感也许是可能的。但我的假设是远程的仪式效果会是较弱的"。鄂乡鼓车赛会"参与者"的空间的差异并没有使得情系鼓车的"互动仪式"有减弱趋势,特别在围绕文化保护实践的对外传播方面,这种跨越空间的互动效果反而非常有效,乡愁情感正是源自时空的错位。叁、"凝视"圣物——鼓车赛会的参与及维系民俗是安放乡愁的途径,同时,乡愁作为一种情绪能量,在鼓车赛会的参与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民俗体育的维系是依靠众多带有乡愁情感驱动的个体参与行为,乡愁情感互动在促使鼓车赛会参与的实践中起到了实际作用,但她却又是相当脆弱。鄂乡年轻人外出生存为村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空心"现象,他们虽离开了当地的自然、土地、社会、制度等资源,但往昔的生存资源在散发着历史聚集效应,"当远离乡土,节日最容易触动乡土之思",作为民俗体育之一种的鼓车赛会,其特有的身体竞技与团队合作造就了村人间"团结"的符号,如同宗教世界信徒对圣物的凝视与尊崇,鄂乡人周期性的付诸行动回乡"朝圣"他们的鼓车。四、"气败了"——文化的批判与乡愁的排斥式期待"乡愁既然作为一种情感记忆,便是一种通过时间和历史所沉淀下来的东西,因此也暗含着消亡或消逝的意思,从而形成某种与当下的对立"。因此,乡愁之所以产生的原因不必须有空间错位,仅有时间差异也会造成特有的乡愁现象,这一现象也充斥在鄂乡鼓车赛会的文化保护实践之中。乡愁的产生更多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没有实现预期梦想的一种反应,蕴含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内敛式纠偏,从而通过这种集体心理认同,推动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给普通大众更多自我空间和尊重。鄂乡父老面对鼓车赛会发展的"疲软"现象、"铜臭化"现象表现出了抵制式情感或"排斥式"期待,是非常值得我们重视的一种乡愁现象,他们怀念过去的鼓车文化而对当前鼓车文化的种种问题予以批评,这种排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否定,也并不是希望回到过去,而是蕴含着一种对他们地方特有民俗文化良性发展的期许。(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杨波[2](2019)在《民俗仪式在电影中的叙事重构及意义生产》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电影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有意无意地吸收民俗的养分……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更是出现了一大批展示民俗风情的影片。"~([1])民俗因其民间性、集体性、文化传承性等特质,在电影叙事中一直受到重视,而民俗仪式更是成为电影艺术无法回避的资源选择与叙事力量。因民俗仪式在"社会公共空间"的阈限内,具有"社会历史叙事能力",其"与一般日常生(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9年12期)

王军林[3](2019)在《花儿研究的新起点、新征程——论曹强、荆兵沙《“花儿”语言民俗研究》的学术价值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花儿是一种古老的多民族口头传统,其学术史已近百年。无论是表演还是研究,它都已走出国门,引起了世界民俗学界的广泛关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一些民俗学者也对它进行了调研,发表了一些成果,丰富与发展了花儿学科,也极大地促进了花儿在海外的传承与传播。但近年来,花儿的研究似乎已经陷入一种窠臼,创新成果较少,理论上缺乏大的突破,重复性研究较多,这对于花儿诗学的构建和学科发展极为不利。在这样的一种学术背景下,曹强和荆兵沙的《"花儿"语言民俗研究》以新颖的多学科视角,研究方法的多样和深入而突破了花儿研究的局限,为更深入挖掘和阐释花儿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9年09期)

郑琪,邱思为,赵建华[4](2019)在《广州龙舟民俗的现代意义及文化传承——以猎德龙舟竞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民俗的传承对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龙舟民俗为切入点,以猎德村为例,介绍广州龙舟民俗与龙舟精神对当代继承宗族关系,创新性发扬"龙舟精神",强化城市特色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其今后传承给出建议。(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9年23期)

张珍娟[5](2019)在《群文阅读之民俗意义探究——“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学设想】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四篇课文《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以不同视角、多种表达方式、丰富的语言表现力、寄寓的作者情思,展示出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情画卷,让读者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基于学生实践、探究及阅读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笔者对本单元教学采取以民俗意义探究为主题的群文阅读单元整体设计,共六课时,探究不同地域风俗文化、品读不同表达方式等(本文来源于《中学语文教学》期刊2019年08期)

苏婵[6](2019)在《解析民俗特色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越来越多人开始追求精神文化和艺术审美,在这种情况下,旅游行业的发展势如破竹,越来越多的投资商开始关注旅游行业的利益回馈,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被不同形式的旅游方式所吸引。为了更好的推动旅游行业的发展,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注重民俗特色在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于当代中国旅游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发挥民俗特色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之上为融合民族特色,助力旅游资源开发提出了可行性策略,旨在能够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融合民俗特色,实现民俗特色继承发扬与旅游行业蓬勃发展的双重目标。(本文来源于《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期刊2019年07期)

罗珍妹,尹绍菊[7](2019)在《文化育人视阈下巍山彝族民俗文化的功能和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坚持文化育人是亘古不变的教育主题。巍山彝族民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也存在着特有的育人功能和强烈的现实意义。通过研究发现巍山彝族的宗教信仰习俗、日常礼仪习俗、婚丧嫁娶习俗、节日庆典习俗等众多民俗文化中蕴含着许多育人功能,如道德教化功能、规范约束功能、团结凝聚功能以及心理调适功能等。通过深入分析这些民俗文化及其所蕴含的育人功能,认为传承这些优良民俗文化能够彰显巍山彝族独特的民族文化,能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个体道德品质的塑造。(本文来源于《红河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闫桢桢[8](2019)在《形态展示、异质经验与意义嫁接:民俗美学资源的叁种舞蹈艺术实践——由《沉香》系列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民俗作为一种美学资源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2003年联合国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也逐渐开展并日益蓬勃。作为以民俗为美学资源的当代舞蹈艺术实践,"中国民族民间舞"有其代表性。本文以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主持的"民族传统乐舞集"项目的成果——《沉香》系列为案例,探讨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一种以民俗美学资源为基础的舞蹈艺术实践所应承担的独特功能及其社会意义。(本文来源于《艺术评论》期刊2019年06期)

姚倩倩[9](2019)在《民俗文化中中国结的当代意义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结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之一,在古代具有很多功用:结绳、缝纫;表达思维或用于记事;结网捕鱼;御寒衣服;表达美好的寓意等。中国结发展到现代,具有很多现代功能:应用于书本装帧上;在服装上应用。中国结在当代应用,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9年08期)

刘园园[10](2019)在《民俗文化视域下叁兆灯彩造型的象征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兆灯彩是陕西关中地区民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造型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符号化艺术语言,并体现出强烈的象征意义,而这种象征意义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关系极为密切,在关中民众的人生仪礼习俗和节庆传统中,被赋予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承载着当地民众生命繁衍、吉祥如意、富贵多福的多种心理诉求和人们对于理想生活的精神追求,对于研究陕西地区民间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美术》期刊2019年02期)

民俗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电影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有意无意地吸收民俗的养分……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更是出现了一大批展示民俗风情的影片。"~([1])民俗因其民间性、集体性、文化传承性等特质,在电影叙事中一直受到重视,而民俗仪式更是成为电影艺术无法回避的资源选择与叙事力量。因民俗仪式在"社会公共空间"的阈限内,具有"社会历史叙事能力",其"与一般日常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民俗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1].王若光.释怀乡愁:民俗文化保护的实践与当代意义——来自鄂乡民俗体育“鼓车赛会”的田野报告[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杨波.民俗仪式在电影中的叙事重构及意义生产[J].电影评介.2019

[3].王军林.花儿研究的新起点、新征程——论曹强、荆兵沙《“花儿”语言民俗研究》的学术价值及意义[J].文化学刊.2019

[4].郑琪,邱思为,赵建华.广州龙舟民俗的现代意义及文化传承——以猎德龙舟竞渡为例[J].艺术品鉴.2019

[5].张珍娟.群文阅读之民俗意义探究——“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19

[6].苏婵.解析民俗特色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意义[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19

[7].罗珍妹,尹绍菊.文化育人视阈下巍山彝族民俗文化的功能和意义[J].红河学院学报.2019

[8].闫桢桢.形态展示、异质经验与意义嫁接:民俗美学资源的叁种舞蹈艺术实践——由《沉香》系列谈起[J].艺术评论.2019

[9].姚倩倩.民俗文化中中国结的当代意义及启示[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10].刘园园.民俗文化视域下叁兆灯彩造型的象征意义[J].西北美术.2019

标签:;  ;  ;  ;  

民俗意义论文-王若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