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杂系统建模论文-曹晓冬,杨世海,支亚薇,方磊

混杂系统建模论文-曹晓冬,杨世海,支亚薇,方磊

导读:本文包含了混杂系统建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力电子系统,有限状态自动机,中点箝位

混杂系统建模论文文献综述

曹晓冬,杨世海,支亚薇,方磊[1](2019)在《基于有限状态自动机的电力电子混杂系统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电力电子系统建模方法应用于低开关频率时存在的稳定性、抗扰动性等问题,在此提出一种基于有限状态自动机(FSA)的电力电子混杂系统建模方法,给出了基于FSA的电力电子系统运转过程。选取中压大功率领域广泛应用的中点箝位型(NPC)叁电平变流器为研究对象,详细推导了其离散事件、连续事件的内在混杂关系。进一步基于FSA对NPC变流器进行混杂系统建模,并采取Lyapunov稳定判据对所建模型进行稳定性分析。最后,依托实验室1.8 MW背靠背双叁电平NPC变流器测试样机对所建模型性能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在低开关频率下可精确描述系统离散、连续事件运转过程。同时,基于FSA的混杂系统建模方法对于各类大功率电力电子系统具备普适性,不失为低开关频率电力电子系统的一类可推广建模方法。(本文来源于《电力电子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郝丽娜,曹瑞珉,王风立,白国力[2](2018)在《导弹拦截的混杂对策系统建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导弹拦截系统中既存在轨迹的连续变化过程,也存在策略的选择问题,单独采用微分对策和事件对策均无法有效描述该系统的混杂特性.将该过程看作一类混杂系统,提出一种导弹拦截过程(missile interception process,MIP)的混杂对策建模方法.基于混杂随机时延Petri网(hybrid stochastic timed Petri net,HSTPN)建立导弹拦截事件对策模型,结合导弹飞行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建立拦截过程的微分对策模型;以"民兵Ⅲ"导弹作为进攻弹,对MIP的混杂过程进行实例仿真.结果证明,采用混杂对策建立的导弹拦截混杂描述方案,既可以较好地描述导弹轨迹的连续变化过程,也可以描述策略的选择问题.(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7期)

张晶晶[3](2017)在《基于混杂切换理论的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系统建模与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系统主要由电机本体、传感器、电压源逆变器和控制器四部分组成,由于传统的逆变电路开关函数模型只考虑了电路的控制变迁,而没有考虑与电路连续状态相关的条件变迁,导致无刷直流电机转矩脉动较大。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混合逻辑动态模型的方法,将逆变器功率管开关信号定义为离散控制变量,二极管导通状态定义为离散条件变量,并用于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系统的建模与控制,对提高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系统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无刷直流电机为控制对象,分析了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系统功率开关通断状态下电流模态,建立了无刷直流电机的混合逻辑动态模型并且以该模型提出预测控制算法。具体研究内容包括:首先介绍了混杂系统理论和混合逻辑动态建模方法,依据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系统的运行模式,通过混合逻辑动态模型的相关理论构建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系统的混合逻辑动态模型,将该模型进行离散化处理,提出模型预测控制控制算法。基于无刷直流电机逆变电路拓扑,运用Matlab/Simulink对PID控制算法和模型预测控制算法进行仿真对比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模型预测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和满足了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特性,抑制了无刷直流电机转矩脉动,为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最后,搭建了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系统实验平台,并对上述控制算法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模型预测控制算法能够实现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系统的稳定运行,同时无刷直流电机的转矩脉动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本文来源于《武汉工程大学》期刊2017-11-01)

杨国润,肖飞,范学鑫,王瑞田,刘计龙[4](2018)在《叁电平直流变换器混杂系统建模与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叁电平直流变换器的混杂自动机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闭环控制算法,算法核心是使系统进入周期循环稳定的工作中并对输出电压进行调节,能够同时满足电感电流连续模式和不连续模式,具有宽负载范围。将输出电压稳压调节问题转化为离散状态转换条件选择问题,推导了离散状态转换条件。使用Matlab/Simulink中的状态流程图实现了基于混杂自动机的叁电平直流变换器控制系统,并进行了详细的仿真以检验闭环控制算法的正确性。仿真结果表明,叁电平直流变换器在4种工作模式下稳态性能均良好,模式切换过程中动态响应快超调小。(本文来源于《电源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牛然[5](2016)在《生产线混杂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为混杂生产系统,研究内容为混杂生产线的加工效率和稳定性。针对某模具制造厂现有生产线进行研究,根据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设备构成做出了部分调整,确定模具零件加工使用的生产线类型为成组产品可调整型,并对动模板垫板、动模板、型芯、型腔以及浇口套等零件加工的主要工艺流程和加工时间进行了建模与仿真,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利用eM-Plant软件对原生产线加工过程进行建模,通过仿真结果分析发现原生产线存在设备利用率低、工件加工过程中等待时间较长以及瓶颈工序的问题,随后提出解决问题的优化模型方案,对模具零件加工生产线进行调整,优化仿真结果表明,调整后的生产线实现了瓶颈工序的缓解,工位利用率得到提高,改善了生产线平衡,增加生产线产量。最后研究生产线的混杂性。利用Matlab环境下Simulink和Stateflow对模具加工生产线进行建模,通过Stateflow来控制不同工件加工过程中机床状态的转换,利用Simulink控制加工过程的起停。最终,根据仿真结果来对生产线混杂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分析,仿真实例表明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石家庄铁道大学》期刊2016-06-01)

贾僖泉,龚仁喜,杨江宁,汪洋,王擎宇[6](2016)在《并联DC/DC变换器的混杂系统建模与优化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DC/DC变换器是一类典型的混杂系统,使用传统的建模方法难以表征其混杂特性。文章引入v步建模法深入分析了并联DC/DC Buck变换器的动态过程,导出了其动态演化方程,建立了系统的混合逻辑动态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模型预测控制与交错PWM技术相结合的DC/DC变换器控制策略,实现了对并联DC/DC变换器的优化控制。为验证控制的有效性,对系统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这种控制策略即使在输入电压或负载发生突变时也能使系统快速有效地跟踪参考信号,迅速恢复至稳态且变化幅度小,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本文来源于《电测与仪表》期刊2016年04期)

李志远[7](2015)在《Boost变换器的混杂系统建模与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DC-DC变换器由于系统包括线性部分和非线性部分的复杂特点,使得对其进行精确的分析控制变得艰难,传统的经典控制理论无法适应这个情况。Boost变换器(又称升压变换器)是直流变换器的一种,功能上具有提升电路输入电压的作用,是一种典型的混杂系统,它既包含连续时间系统,也包含着离散事件系统。混杂自动机模型是一个形象的可视化模型,能方便地描述混杂系统。本文在混杂自动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Matlab对Boost变换器的建模与控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首先介绍了混杂系统定义、特点及其主要内容,然后针对Boost变换器,分别采用状态空间法、拉格朗日方程法及混杂自动机方法建立其数学模型,同时在此基础上对系统的能控性、能观性及稳定性做出分析论证。其次根据Boost系统工作状态的混杂特征,建立了包含CCM(电感电流连续模式)和DCM(电感电流断续模式)的混杂自动机模型。在Boost变换器基于混杂控制算法的设计中,通过应用电路理论方法,实现了将开关器件的控制问题转化为选择混杂自动机模型中转换条件的问题。在Matlab中,利用Simulink和Stateflow工具箱对混杂控制算法进行实现,输出电压波形的仿真结果很好的表明本文设计的控制算法是非常高效且实用的。最后,在MSP430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实验平台的搭建,并对控制算法设计的性能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说明,本文研究的控制算法能够保证在Boost变换器的所有模式下(CCM和DCM)运行的稳定性,同时对在系统运行中负载变化和输入电压变化等突变情况具有出色的抑制效果。(本文来源于《武汉工程大学》期刊2015-04-01)

李自成,李志远,刘新芝,王后能[8](2015)在《Boost变换器混杂系统建模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得到Boost变换器在负载和输入电压扰动下稳定的输出电压,针对Boost变换器的混杂动态系统特性提出了一种新的控制算法.首先根据混合动态系统理论建立变换器的混杂自动机模型,从而将控制算法的设计问题转换为混杂自动机切换条件的选取.然后通过对电感电流连续模式及电感电流断续模式工作过程的分析,采用电路理论法计算得到切换条件.最后采用MATLAB的Simulink和Stateflow工具箱对控制算法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控制算法可以实现Boost变换器全范围的稳定运行,同时对负载和输入电压扰动都有很好的抑制效果.(本文来源于《武汉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易承龙,李开成[9](2014)在《基于混杂系统理论的CTCS-3级列控系统建模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列控系统)显着表现出离散和连续同时存在的混杂特征。建立合适的模型无论对列控系统的前期设计还是后期分析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列控系统的混合性,提出用混合自动机对列控系统进行建模,在Matlab环境下用Simulink和Stateflow对建立的自动机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并以两车追踪场景为例对整个过程进行了介绍。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期刊2014年10期)

李胜昌,宋阿妮,王明哲[10](2014)在《基于赋时层次着色Petri网的混杂系统建模与行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混杂系统的复杂性使建模与行为分析面临巨大挑战.为此,提出一种基于赋时层次着色Petri网的建模方法,以离散事件驱动为主线,将连续部分模型通过扩展变迁嵌入到离散模型中.离散部分和连续部分分别利用各自领域里的专业工具建模,通过通信接口交互实现混杂交互仿真,同时保证整个系统的数据一致性和时间同步性.在进行混杂系统行为分析时,根据Petri网的结构化分析方法得到混杂系统的不同行为模式,针对各模式进行多属性仿真分析.最后通过一个导弹防御系统的例子说明该建模分析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应用科学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混杂系统建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导弹拦截系统中既存在轨迹的连续变化过程,也存在策略的选择问题,单独采用微分对策和事件对策均无法有效描述该系统的混杂特性.将该过程看作一类混杂系统,提出一种导弹拦截过程(missile interception process,MIP)的混杂对策建模方法.基于混杂随机时延Petri网(hybrid stochastic timed Petri net,HSTPN)建立导弹拦截事件对策模型,结合导弹飞行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建立拦截过程的微分对策模型;以"民兵Ⅲ"导弹作为进攻弹,对MIP的混杂过程进行实例仿真.结果证明,采用混杂对策建立的导弹拦截混杂描述方案,既可以较好地描述导弹轨迹的连续变化过程,也可以描述策略的选择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杂系统建模论文参考文献

[1].曹晓冬,杨世海,支亚薇,方磊.基于有限状态自动机的电力电子混杂系统建模[J].电力电子技术.2019

[2].郝丽娜,曹瑞珉,王风立,白国力.导弹拦截的混杂对策系统建模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张晶晶.基于混杂切换理论的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系统建模与控制[D].武汉工程大学.2017

[4].杨国润,肖飞,范学鑫,王瑞田,刘计龙.叁电平直流变换器混杂系统建模与控制[J].电源学报.2018

[5].牛然.生产线混杂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6

[6].贾僖泉,龚仁喜,杨江宁,汪洋,王擎宇.并联DC/DC变换器的混杂系统建模与优化控制[J].电测与仪表.2016

[7].李志远.Boost变换器的混杂系统建模与控制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5

[8].李自成,李志远,刘新芝,王后能.Boost变换器混杂系统建模与仿真[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5

[9].易承龙,李开成.基于混杂系统理论的CTCS-3级列控系统建模与仿真[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4

[10].李胜昌,宋阿妮,王明哲.基于赋时层次着色Petri网的混杂系统建模与行为分析[J].应用科学学报.2014

标签:;  ;  ;  

混杂系统建模论文-曹晓冬,杨世海,支亚薇,方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