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结构调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空纤维膜,聚偏氟乙烯,水溶性非稀释剂,耦合相转化技术
微结构调控论文文献综述
尹振,李铭晖,崔振宇[1](2019)在《耦合相转化技术制备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及微结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考察热致相分离(TIPS)降温过程中非溶剂致相转化(NIPS)的作用及水溶性非稀释剂对中空纤维膜微结构的影响,以聚偏氟乙烯(PVDF)为原料,加入不同比例水溶性非稀释剂聚乙二醇(PEG400),利用TIPS与NIPS的耦合来制备中空纤维膜。利用热台偏光显微镜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对铸膜液的成膜过程进行分析,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膜微结构进行表征,并对中空纤维膜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稀释剂/PEG400质量比为10/9时,NIPS对膜微结构有较强的致孔作用,膜外表面出现了大量微孔,水通量达到最大值352 L/(m2·h),碳素墨水截留率接近100%,断裂应力为6.6 MPa。(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郭晓东,李明政,王了,肖宇,包崇云[2](2019)在《β-TCP微结构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巨噬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旁分泌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合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磷酸钙陶瓷的治疗方法在骨缺损修复中展现出良好的临床效果。前期研究认为,BMSCs的作用依赖于其可分化为成骨细胞而实现新骨形成,而磷酸钙陶瓷的微结构可调控BMSCs的骨向分化。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BMSCs可能主要通过旁分泌途径影响免疫和破(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材料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口腔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9)
刘斌[3](2019)在《复合材料变形演化的微结构调控机制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材料的增强与增韧为结构优化设计提供基础。然而,材料或构件的变形失效往往起始于内部,材料的结构演化和变形分析需要强有力的叁维表征手段。本文结合SR-CT与DVC,以短纤维增强和胶原纤维增韧的材料叁维结构演化与内部应变分析为对象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材料内部微结构表征和叁维应变演化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阐明了两者对材料力学性能分析的重要性,彰显了 SR-CT与DVC结合对研究材料变形失效过程中微结构调控机制的重要前景。其次,通过对SR-CT力学加载设备的改进,大幅提高了有效投影角度,实现了叁维应变与结构演化的关联分析。然后,结合SR-CT与DVC方法分别对增强材料(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和增韧材料(胶原纤维增韧鹿角材料)进行了实验研究;开展了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内部变形失效机制行为的实验研究,表征了结构分布与应变演化的耦合作用,分析了结构和应变与材料力学性能的关联机制;开展了生物多孔结构材料鹿角的内部力学行为实验分析,发现了内部微裂纹附近的应变集中与微结构演化新现象,提出了损伤失效与增韧机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改进了 SR-CT力学加载设备的支撑部件,大幅提高了有效投影角度,为材料撤结构的精确重建提供基础;通过对应变的提取与分析,使应变与微结构的关联分析成为可能,为研究材料失效过程的应变与微结构耦合作用提供了途径。对增加投影角度后的CT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和实验验证对改进设备的有效性进行了讨论。对材料内部叁维特征结构(如纤维、孔洞和微管道)进行了提取,为材料变形以及失效过程分析做准备。针对多相复合材料变形不均匀的问题,进一步发展了材料叁维内部变形演化分析方法;通过应变集中区的提取,将微结构与应变演化进行关联研究。二、开展了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变形失效机制的微结构调控研究。通过微结构演化和叁维内部应变分析,建立了复合材料失效过程应变演化与纤维排布的关联。对短碳纤维增强材料变形不均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把特定区域的应变集中现象与材料微结构关联起来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微结构和应变演化与材料失效过程的关联机制。并对不同构型的纤维排布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分析,讨论了纤维相对于加载方向的倾角和纤维相对位置这两个关键参数对应变分布的影响。叁、研究了韧性材料一鹿角多孔结构材料孔洞与微管道的增韧机制。分析了胶原纤维排布、变形演化与损伤失效的过程,提出了微结构排布(形状、位置)对损伤失效形貌的影响。对鹿角试样进行了高分辨率(0.33μm/pixel和0.165μm/pixel)的在线加载实验,密实材质试样有微裂纹扩展,但过程很短难以捕捉。试样断口呈非平面型,分析可知,这是试样特殊的微结构分布所导致的S型裂纹面。变形场演化结果表明,材料在加载过程中的应变分布是不均匀的,且存在着应变集中。在裂纹面位置处的应变集中区明显多于其他区域,这是由于变形局部化导致损伤萌生与发展,进而微裂纹扩展形成裂纹面。(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10-01)
公勤,李兆华,王玲,宋雅琦,康群[4](2019)在《GA_3对Cu胁迫下菠菜幼苗矿质元素吸收、细胞超微结构的调控效应及其耐Cu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菠菜幼苗的耐Cu机理及赤霉素(GA_3)对Cu胁迫下菠菜幼苗耐Cu机理的调控效应,比较了正常生长、Cu胁迫以及Cu与GA_3复合作用(700 mg·kg~(-1) Cu+0、3、5、10、20、40、60、80 mg·L~(-1) GA_3)3种条件下,菠菜幼苗生长量、氧化应激反应、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Cu2+积累、矿质元素吸收以及细胞超微结构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与正常生长相比(C1),700 mg·kg~(-1) Cu胁迫下(C2处理),幼苗叶部、根部的Cu含量显着增加(P<0.05),总鲜重和总干重分别下降了31.9%、40.9%,丙二醛(MDA)、O_2~-和H_2O_2含量增至对照的0.12、1.48、0.69倍,Ca、Mg含量减少,细胞器肿胀,核膜、核仁消失,而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55.4%、17.3%,N、P、K、Fe、Zn含量也有增加趋势,表明该植物具有较强的耐Cu性。与Cu胁迫相比(C2处理),喷施低于5mg·L~(-1)的GA_3时(T1、T2处理),幼苗的叶部Cu含量显着下降(P<0.05),根部Cu含量显着增加(P<0.05),O_2~-和H_2O_2含量显着减少(P<0.05),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植物生长量也显着增加(P<0.05);叶部N、K、Ca、Mg的含量平均增加了3.4%、84.4%、90.7%和130%,Zn含量平均减少了23.8%,根部P、K、Ca、Mg、Zn含量平均增加了46.4%、92.3%、17.8%、98.2%和39.9%,Fe含量平均减少了19.5%;叶部细胞内叶绿体肿胀现象基本消失,基粒片层堆迭紧密,均匀分布在叶绿体内部,液泡面积缩小,线粒体清晰可见。继续增加GA_3浓度时,菠菜幼苗叶部Cu含量降幅减少、根部Cu含量增幅减少,氧化应激反应加剧,可溶性蛋白和矿质元素含量减少,生物量降低,叶肉细胞内叶绿体、线粒体、细胞核数量减少,结构模糊不清。综上所述,低于5 mg·L~(-1) GA_3能有效缓解Cu胁迫对菠菜幼苗的毒害作用,超过此浓度会导致Cu胁迫伤害加重。研究结果可为Cu污染地区蔬菜栽培管理和重金属耐性品种筛选提供试验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谢欣,张潇,李蕊含,宋潇潇,刘立芬[5](2019)在《反渗透膜微结构的调控及海水脱硼性能的提升》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引入聚乙烯亚胺(PEI)链与对迭氮苯甲酸(ABA)分子对薄层芳香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TFC)进行接枝改性,采用傅里叶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反渗透膜活性分离层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用静态水接触角仪与Zeta电位仪测试了反渗透膜表面的亲疏水性和电荷性质,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其表面形貌,测试了反渗透膜在苦咸水与海水条件下的分离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使用PEI与ABA对反渗透膜改性后,提升了其分离层的致密度,使硼渗透通过反渗透膜时的传质阻力变大,从而将改性反渗透膜(TFC-PEI-ABA)对硼的截留率提升至90.45%,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对水质的要求.(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刘宇亮,涂川俊,邹泽玉[6](2019)在《磺化碳纳米粉和二硫化钨添加剂对炭刷的微结构调控及磨损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磺化碳纳米粉(SCN)和二硫化钨(WS_2) 2种添加剂对树脂基炭刷材料抗磨性能的影响,以鳞片石墨粉为导电填料,环氧树脂为黏结剂,采用树脂分散添加剂,经混捏、破碎、冷压成型、固化等工艺制得树脂基炭刷材料,并对其进行性能测试。研究表明,在相同的载流磨损测试条件下,磺化碳纳米粉改性的炭刷材料平均载流磨损率为2.5 mg/h,相较于未加入添加剂的炭刷,其抗磨性能提升了67.7%;WS_2改性的炭刷平均载流磨损率为3.35 mg/h,相较于未加入添加剂的炭刷,其抗磨性能提升了56.8%。经碳纳米粉和WS_2改性的环氧树脂基炭刷材料其微观结构和抗磨性能均得到了显着改善,具体作用机制可推测是磺化碳纳米粉为力学增强型抗磨作用机制,WS_2为减摩润滑型抗磨作用机制。(本文来源于《炭素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沈泽[7](2019)在《人工微结构在太赫兹波调控和探测增强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太赫兹技术发展的需求,人工微结构在太赫兹波段中的应用逐渐受到研究界的关注。例如等离子激元谐振天线和超材料在实现各种太赫兹功能器件中己经崭露头角。本论文主要研究编码和可编程超材料对太赫兹波的调控及多晶硅谐振天线在太赫兹探测增强中的应用。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叁个方面:第一:编码超材料对传输型太赫兹波的调控。之前编码超材料的工作大多集中于反射结构,它易与制备,并可减少表面的雷达散射截面。但对于通信和成像系统,传输型结构也非常常见。为此,我们利用多层结构设计出一种传输型编码超表面,在工作频率区间,两个单元虽然工作于不同谐振模式,但频率和传输系数相同,位相差为180度。我们首先在微波段制备了该器件,测量到波束分裂的结果,测试结果与理论计算基本吻合。然后,我们利用本实验室制备的多层柔性聚酰亚胺衬底进行了太赫兹波段编码超材料的样品制备和测量。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TDS)系统测量了该编码超表面,实验结果表面该柔性超表面在1.2 THz对于入射太赫兹波则具有波束分裂效果,证明我们成功地制备出传输型太赫兹编码超表面。第二:相比于编码超材料,可编程超材料可灵活调节超表面单元的电磁波响应,从而改变空间波束的分布。本工作利用液晶的双折射效应,设计了一种可编程太赫兹超材料。在实验过程中,摸索出一套阵列化液晶超材料器件的加工步骤。首先我们制备出一款太赫兹波幅度调制器。在TDS和连续波(CW)系统测试了超材料器件对应液晶有/无偏置电压的频率响应,两套测试系统的结果均显示超材料器件对THz波有很强的幅度调制效果。我们还设计、加工、表征了一种基于液晶材料和FPGA控制电路的可编程THz编码超表面波束扫描阵列。测量了该超材料对于不同入射角激励的频率响应。实测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基本符合,显示该超表面波束扫描阵列阵具有较好的空间波束调控功能作用,这类结果目前国际上鲜有报道。第叁:多晶硅材料谐振天线在太赫兹探测增强中的应用。CMOS工艺具有技术成熟,集成度高的优点,但工艺过程中需要尽量减少重金属的引入。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种基于掺杂多晶硅材料的太赫兹波段谐振天线,优化了其结构尺寸与材料参数使天线在650 GHz具有最强的局域场增强值,并分析了材料掺杂浓度与场增强的关系。我们还测试了利用CMOS制备的该天线与太赫兹探测单元集成的探测器,其噪声等效功率为200 pw/Hz1/2,与文献中报道的其它类型的室温太赫兹检测器的性能相当。说明提出的多晶硅天线可以与场效应管很好地集成并在太赫兹检测器中起到效率提升的作用。我们还利用偶极子天线的电路模型分析了谐振天线场增强特性和材料等离子频率与碰撞频率关系。模拟仿真了由优化的多晶硅天线构成的二单元天线阵性能,提出了一种具有工艺可行性的降低阵元间串扰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8-01)
刘玉洁[8](2019)在《高活性光催化剂微结构调控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属于半导体纳米材料在光催化领域的研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氧化锌(ZnO)。研究领域包括光催化技术在环境和能源领域的应用,主要是治理环境污染和光解水制氢。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以及增加其对可见光的利用率是我们长久以来追求的目标。目前元素掺杂,金属负载,晶面调控以及制备纳米复合结构等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催化剂的改性。第一章,介绍了光催化的研究背景及发展情况,并总结了光催化剂的发展历程。对ZnO和ZnO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发展历程以及光催化机理进行了综合性的描述。第二章,利用冰醋酸的腐蚀作用,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了由纳米针组成的表面暴露(0001)面的ZnO空心球。通过改变溶剂热反应时间可以制备出具有不同(0001)面暴露比例的ZnO空心球。这是由于,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醋酸对催化剂的腐蚀作用逐渐加巨。光催化降解实验结果表明,较高的(0001)面暴露比例以及大比表面积都有利于光催化。第叁章,为了降低ZnO的禁带宽度,增加其在可见光下的吸收,我们以尿素做氮源制备N-ZnO,然后采用超声后煅烧的方法制备N-ZnO/g-C_3N_4纳米复合材料。并研究了N-ZnO/g-C_3N_4复合材料的光催化作用机理,提出了Z-型反应机制。第四章,采用简单水热法制备纯的ZnO,然后将所制备的ZnO与一定量的硫脲再次进行溶剂热反应得到ZnO/ZnS异质结。所制备的ZnO/ZnS催化剂在光解水制氢方面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第五章,首先制备ZnO-NiO异质结,然后在此基础上使其与g-C_3N_4复合。所形成的ZnO-NiO/g-C_3N_4纳米复合材料的降解速率较g-C_3N_4和ZnO-NiO异质结显着增加,这是由于电子和空穴的复合速率降低导致的。第六章,总结前面叁章所做的实验工作,并提出了所做工作的创新点和不足。论文中,我们成功实现了对ZnO的晶面调控,并通过对ZnO进行非金属元素掺杂,异质结和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来实现电子-空穴的有效分离,并对其光催化机理进行了研究。(本文来源于《齐鲁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2)
罗婷[9](2019)在《二维层状材料微结构的激光调控及其摩擦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维层状材料不仅具有独特的光学、电学、热学性质,还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既可以单独用作润滑剂,也可以作为润滑剂添加剂显着改善其摩擦学性能,还能够展现出超滑等新颖摩擦现象。然而,由于二维材料比表面积大、表面活性高,极易发生团聚,或在摩擦过程中被氧化,极大提高了其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实际应用难度。因此,设计新颖的二维材料复合结构,寻找适合的制备技术、深入分析其摩擦学机理是目前该领域最迫切的攻关难题。根据微纳米颗粒作为润滑添加剂的润滑机理,本课题采用简单快速的液相激光辐照技术,对二硫化钨(WS_2)、二硫化钼(MoS_2)、石墨烯等典型二维材料的微结构进行了系列调控,并对其作为润滑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进行了系统探索。(1)提出了一种实心WS_2亚微米球的一步液相激光辅助生长策略。在室温常压条件下,以WS_2大片为靶材,利用激光辐照固体靶材瞬间所产生的超高温超高压等极端非平衡环境和周围液相介质的快速冷却作用,同时实现了WS_2微米大片的破碎和近封闭实心球形结构的成型,有效地简化了制备流程、降低了制备成本。并对其作为液体石蜡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WS_2亚微球能够在摩擦副表面沉积成膜,并在剪切力作用下起到微轴承作用,从而具有优异的减摩抗磨性能。(2)发展了一种单分散类富勒烯结构二硫化钼纳米球(IF-MoS_2)的激光辐照制备方法。以水热法得到的二维MoS_2纳米片为靶材,利用纳秒脉冲激光直接辐照分散于液相中的MoS_2纳米片,在激光诱导的光热作用和周围液相介质的超快冷却双重作用下,获得了表面光滑、单分散的IF-MoS_2纳米球。这种IF-MoS_2纳米颗粒球形度高,颗粒粒径小,因部分边缘悬键闭合而具有较稳定的富勒烯结构,在摩擦过程中IF-MoS_2纳米球极易进入接触区形成转移膜,并且能够有效抑制摩擦高温所导致的MoS_2氧化失效,因此,具有优异的减摩和极压性能。(3)结合零维(0D)和二维(2D)纳米材料的优点,利用一步脉冲激光辐照技术,构建了一种新型的0D/2D迭层复合结构。以二维氧化石墨烯和MoS_2纳米片的混合水溶液为作用对象,通过激光辐照所产生的光热作用还原氧化石墨烯,同时诱导MoS_2纳米片释放高表面能而熔融重构为纳米球,并附着在相邻石墨烯片层之间,最终形成0D/2D相结合的MoS_2球/石墨烯片迭层复合结构。该复合材料结构比较松散,在润滑油中具有良好的分散稳定性,而且,在四球摩擦磨损实验中展现出显着提高的抗磨和减摩性能。(4)受夜光藻在海洋中良好悬浮稳定性的启发,基于硬度不同材料的协同润滑作用思想,设计了一种以超硬SiC球为核心、柔性石墨烯为壳,且表面被漂浮石墨烯纳米带装饰的核壳结构。借鉴SiC衬底上外延石墨烯气相生长策略,通过激光辐照超硬的SiC颗粒悬浮分散液,在简单、温和的液相脉冲激光辐照下,高比表面积的SiC纳米颗粒表面被光热激活,熔融成球,同时,激光与固体靶材接触界面处的极端非平衡条件导致SiC被刻蚀分解,C原子重组形成石墨烯,进而形成了纳米带修饰的SiC@G亚微米球。该复合材料在液相介质中具有优异的分散性,超硬SiC微球的微抛光和微轴承作用、石墨烯良好的吸附特性和自润滑性能相互协同,使其展现出优异的抗磨减摩性能。(5)采用超快低温激光辐照生长技术,实现了超细SiC@G纳米球的制备,初步获得了超滑性能(摩擦系数小于0.01)。采用同样的SiC颗粒悬浮分散液,利用冰浴限制激光辐照过程中颗粒的生长速度,获得了小于10 nm的超细SiC@G纳米球。将其分散在PAO 4和液体石蜡中,观测到了超滑现象。通过球盘摩擦实验发现:SiC@G纳米球应用于PAO 4和液体石蜡超滑体系后,可以有效减少跑合时间,显着降低摩擦系数,减少磨损,并提高了超滑实现时的接触压力。(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9-06-01)
罗大军[10](2019)在《双微孔亲水聚丙烯中空纤维膜的微结构构筑、调控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丙烯中空纤维膜(PPHFM)具有抗冲击、耐腐蚀、单位膜面积大和分离效率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水处理、膜蒸馏、气体分离及生物医药等领域。但熔融纺丝-拉伸法(MS-S)制备的PPHFM由于孔结构单一、片晶簇迭加和PP疏水性导致膜孔隙率较低和亲水性差,使膜在水处理领域或水溶液分离时存在水通量低和抗污染性能差等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两个问题,本论文基于片晶分离致孔与相分离致孔理论设计一种具有两种不同等级且独立孔径分布的新型双微孔膜结构,用于改善PPHFM的孔隙率和亲水性,提高膜纯水通量和抗污染性,保留膜良好截留性能。同时通过改善共混物体系相容性调控双微孔结构,建立双微孔构筑机理和调控机理模型,探索制膜工艺对膜双微孔结构的影响规律。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如下:1.PP基体中加入不同含量亲水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及定量相容剂PP接枝马来酸酐(PP-g-MAH)制备PP/MAH/EVOH共混物,通过MS-S法制备具有双微孔结构的亲水PPHFM。研究共混物中两相形貌、结晶行为、流变行为、中空纤维晶体结构与膜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双微孔结构的构筑机理模型,截留模型与抗污染模型。结果表明:具有双微孔结构的亲水PPHFM孔隙率提高至83.7%,膜表面含氧量最高达5.93%;膜纯水通量提升至322.0±8.8L/m~2·h,相对于PPHFM提高了117.56%;膜抗污染性能有效提高,通量回复率最高增加了25%;对0.1%碳素溶液的截留率最高达99.88%,表现出良好的截留性能。通过双微孔结构构筑机理分析,取向的PP片晶分离形成了小微孔,PP和EVOH的相界面分离形成了大微孔,相互作用的相界面分离形成大微孔中的微纤维;FESEM和流变结果表明,随EVOH含量增加,PP/MAH/EVOH共混物中EVOH岛结构尺寸增大,两相界面相互作用减弱,由两相界面分离形成的大微孔孔径增大;结合共混物结晶行为与中空纤维微观晶体结构的分析,EVOH作为PP基体的有效成核剂,增加了PP/MAH/EVOH共混物中PP球晶成核密度和总结晶速率,减小了PP晶粒尺寸,使PP/MAH/EVOH中空纤维微结构中的片晶厚度均低于PP中空纤维。因此在PP/MAH/EVOH中空纤维膜(PMEVOH-HFMs)中小微孔孔径均小于PPHFM。当PP/EVOH质量比为90/10时膜具有最佳双微孔结构,同时也表现出最佳的性能。2.基于两相界面分离原理,通过添加不同含量PP-g-MAH改善体系相容性实现双微孔结构的调控,建立了双微孔结构调控机理模型。结果表明:随PP-g-MAH含量增加,PP/EVOH/MAH体系相容性逐渐改善,EVOH岛结构尺寸逐渐减小,两相间形成了相互作用逐渐增强的界面,形成的大微孔孔径逐渐增大;随着PP/EVOH/MAH体系相容性逐渐改善,阻碍了PP相的结晶过程,导致PP/EVOH/MAH中空纤维微结构中片晶厚度逐渐减小,片晶取向度先升高后降低。尽管更厚的片晶对应着更大孔径的小微孔,但是在PP-g-MAH含量低于5 wt%时,由于中空纤维中片晶取向度大幅度降低,小微孔孔径均在183 nm左右。因此改变PP/EVOH/MAH体系相容性主要是通过界面相互作用来调控大微孔结构。当加入5 wt%PP-g-MAH时,膜双微孔结构最完善,孔隙率最大,表现出最佳的膜性能。3.考察了MS-S法生产工艺条件因素,对膜双微孔结构的影响,揭示了制膜工艺对膜双微孔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牵引速率和热处理温度均存在极值现象,当牵引速率为395 m/min时,PMEVOH-10(PP/PP-g-MAH/EVOH质量比为90/5/10)中空纤维和PMEVOH-10-HFMs结构与性能表现最佳;当热处理温度为150℃时,PMEVOH-10中空纤维和PMEVOH-10-HFMs结构与性能表现最佳。中空纤维拉伸过程中,同时形成了双微孔结构中的大小微孔,并且孔径随着拉伸比例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当拉伸比例为200%时,双微孔孔径和孔隙率达最大值,对应膜的纯水通量也达最大值。通过拉伸不同比例既能实现双微孔的孔径和孔隙率调控,又对PMEVOH-10-HFMs的截留性能没有产生明显影响,但拉伸比例过高时,膜双微孔孔径增大,孔结构变得更狭长,导致膜抗污染性能稍有降低。(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微结构调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合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磷酸钙陶瓷的治疗方法在骨缺损修复中展现出良好的临床效果。前期研究认为,BMSCs的作用依赖于其可分化为成骨细胞而实现新骨形成,而磷酸钙陶瓷的微结构可调控BMSCs的骨向分化。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BMSCs可能主要通过旁分泌途径影响免疫和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结构调控论文参考文献
[1].尹振,李铭晖,崔振宇.耦合相转化技术制备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及微结构调控[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19
[2].郭晓东,李明政,王了,肖宇,包崇云.β-TCP微结构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巨噬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旁分泌作用[C].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材料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口腔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3].刘斌.复合材料变形演化的微结构调控机制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4].公勤,李兆华,王玲,宋雅琦,康群.GA_3对Cu胁迫下菠菜幼苗矿质元素吸收、细胞超微结构的调控效应及其耐Cu机理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9
[5].谢欣,张潇,李蕊含,宋潇潇,刘立芬.反渗透膜微结构的调控及海水脱硼性能的提升[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6].刘宇亮,涂川俊,邹泽玉.磺化碳纳米粉和二硫化钨添加剂对炭刷的微结构调控及磨损性能的研究[J].炭素技术.2019
[7].沈泽.人工微结构在太赫兹波调控和探测增强中的应用[D].南京大学.2019
[8].刘玉洁.高活性光催化剂微结构调控及性能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9
[9].罗婷.二维层状材料微结构的激光调控及其摩擦学特性研究[D].济南大学.2019
[10].罗大军.双微孔亲水聚丙烯中空纤维膜的微结构构筑、调控及机理研究[D].贵州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