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翅目昆虫论文-武鹏峰,郑国

双翅目昆虫论文-武鹏峰,郑国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翅目昆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翅目,访花昆虫,传粉,协同进化

双翅目昆虫论文文献综述

武鹏峰,郑国[1](2019)在《双翅目昆虫传粉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传粉不仅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和农业生态系统中产量密切相关。众所周知,膜翅目昆虫是最重要的传粉昆虫。双翅目昆虫分布广,物种多,数量大,也是一类十分重要的传粉昆虫,但其传粉作用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主要综述了双翅目传粉昆虫的主要种类、传粉效力、传粉特征、与植物的协同进化以及双翅目昆虫传粉的生态学意义。据记载双翅目昆虫中至少有71个科涉及虫媒种类,目前有资料显示访花昆虫类群中双翅目约有54 417种,按涉及的种数排序居于昆虫纲传粉昆虫目中第4位。尽管双翅目昆虫单次访问可携带花粉量相对较少(相比于膜翅目),但是较高访问速率及庞大的个体数量,保证了其作为有效传粉者的地位。传粉综合征能够有效揭示植物与传粉者的协同进化关系,尤其是对一些专化传粉现象(如五味子科-瘿蚊系统)和泛化传粉的深入研究,更加深了我们对协同进化的理解。就生态学意义而言,一方面双翅目传粉昆虫是膜翅目传粉昆虫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在一些特殊环境中,双翅目昆虫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传粉昆虫(包括双翅目)数量急剧下降,而且双翅目昆虫的传粉价值还利用较少。结合我国当前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以下未来研究重点:1)加深双翅目传粉效力和适应意义的案例研究以明确双翅目昆虫在传粉体系中的地位;2)加强栖息地格局变化与昆虫多样性的研究以明确栖息地改变对昆虫的影响程度;3)梳理访花和传粉、专化传粉和泛化传粉等关系以更加明确双翅目昆虫在与植物协同进化中的作用;4)逐步深入探讨花粉浪费和花粉竞争以探究传粉策略和植物繁殖策略。这些努力将为双翅目传粉昆虫的知识普及、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等方面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剑,斯木吉德,梁旭,敖日格乐,王纯洁[2](2018)在《双翅目昆虫侵袭对奶牛细胞和体液免疫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以研究双翅目昆虫侵袭奶牛,并对牛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影响为目的。试验选择9头健康荷斯坦泌乳牛作为试验动物,分为泌乳前期、泌乳中期和泌乳后期3个组,每组3头。在试验期用肝素钠真空采血管,尾静脉采血5mL,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不同泌乳期血液中的免疫指标CD3、CD4、CD8及CD21。结果显示,全部试验牛血液中CD3+、CD4+T淋巴细胞(%)的总体均值6月份最高,8月份最低,差异极显着(P<0.01);全部试验牛血液中CD8+T淋巴细胞(%)的总体均值6月份最低,7月份最高,差异极显着(P<0.01);全部试验牛血液CD21+B淋巴细胞(%)的总体均值月8月份最低,10月份最高,差异极显着(P<0.01)。结论:在双翅目昆虫的侵袭时期,尤其是在吸血双翅目昆虫频繁侵袭奶牛,引起奶牛产生聚集行为时期,能够抑制或降低奶牛机体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功能。(本文来源于《当代畜禽养殖业》期刊2018年11期)

阿日查,斯木吉德,红霞,敖日格乐,张剑[3](2018)在《双翅目昆虫侵袭对荷斯坦奶牛内分泌及免疫机能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研究在双翅目昆虫嚣张期,双翅目昆虫侵袭对荷斯坦奶牛内分泌及免疫力的影响。试验选取9头健康荷斯坦奶牛,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对奶牛内分泌激素进行测定;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外周血液CD3~+、CD4~+、CD8~+T和CD21~+B淋巴细胞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奶牛血清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和催乳素含量均为6月最高、7月最低,差异显着(P<0.05);去甲肾上腺素含量7月最高,6月最低,差异显着(P<0.05)。血液中CD3~+T淋巴细胞百分率和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6月显着高于7月(P<0.05);CD8~+T淋巴细胞百分率7月与8月差异显着(P<0.05);CD21~+B淋巴细胞百分率6月与9月差异显着(P<0.05)。结果说明,在双翅目昆虫活动期,双翅目昆虫侵袭时荷斯坦奶牛内分泌激素水平和免疫功能均受到影响。(本文来源于《当代畜禽养殖业》期刊2018年10期)

贾知锋,徐东贺,敖日格乐,王纯洁,高瑞娟[4](2016)在《双翅目昆虫应激对奶牛神经内分泌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研究双翅目昆虫在奶牛规模化饲养中产生的危害,进一步揭示双翅目昆虫对奶牛神经内分泌的影响。1.材料不方法本试验选取20头体重相近的叁河牛,将牛随机分成自然组(应激组)和处理组(用80目网将牛舍罩住并用杀虫剂处理内部环境),连续30 d观察奶牛行为,之后尾静脉采血并分离(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环境卫生学分会2016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08-05)

于志超,邵国玉,杨波,张伟,李斌[5](2016)在《内蒙古阿拉善骆驼生活环境水生双翅目昆虫种类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内蒙古阿拉善骆驼生活环境中水生双翅目昆虫的调查研究,以明确其种类的组成和分布。【方法】于2014年5-9月利用网捕法,调查了阿拉善骆驼生活环境水生双翅目昆虫。对鉴定的吸血种类的COI基因序列进行了测序和分析。【结果】共发现水生双翅目昆虫21科41属47种,其中有16种为内蒙古地区新记录,12种为吸血种类,长角亚目、芒角亚目和短角亚目个体数量分别占水生双翅目昆虫总数的49.3%,43.5%和7.2%。分子数据分析显示,12种吸血水生双翅目昆虫的COI基因序列一致性在75.9%~97.3%之间,不同科之间大部分水生双翅目昆虫差异显着,科内不同属间差异也较明显。【结论】本研究基本上掌握了内蒙古骆驼生活环境水生双翅目昆虫的种类,特别是吸血种类,为后期骆驼福斯盘尾丝虫病传播媒介种属的确定提供了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王忠燕,高欢欢,翟一凡,于毅[6](2015)在《双翅目昆虫抗菌肽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抗菌肽是一类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带有正电荷的两亲性多肽物质,具有强碱性、热稳定性以及广谱抗菌等特点。随着传统抗生素的毒副作用及其耐药菌株的出现,迫使人们去寻找新型的抗微生物制剂,而具有抗微生物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抗菌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昆虫抗菌肽数量难以估量,而双翅目昆虫的抗菌肽近年来被广泛研究报道。本文就双翅目昆虫抗菌肽的特点和种类、作用机制及应用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9期)

闫娇,姜丽,郭琴,王新华,闫春财[7](2015)在《DNA条形码技术在双翅目昆虫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双翅目昆虫为完全变态发育,多个物种幼虫和蛹形态相似、同一物种不同发育阶段数据缺乏等问题都为双翅目昆虫的物种鉴定带来困扰.DNA条形码技术的有效性已被证实,广泛应用于分类学等多个领域.本文概述了DNA条形码技术在双翅目昆虫中的应用以及对该技术和方法提出的改进.(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孙琳,吴培福[8](2015)在《基于棕尾别麻蝇线粒体COX1基因浅谈双翅目昆虫》一文中研究指出本项研究对棕尾别麻蝇线粒体基因组进行完整的测序,通过分析68种已经测序的双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COX1基因的序列,我们构建了68种双翅目昆虫系统发育树,发现在所构建的发育树中所有双翅目物种聚集到相对应的科上跟传统的昆虫形态学经典分类一致。68个物种两两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18,棕尾别麻蝇与Bactrocera minax遗传距离最大为0.255,与Sarcophaga peregrina最小为0.068。(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世界》期刊2015年07期)

邵国玉[9](2015)在《内蒙古阿拉善骆驼盘尾丝虫病流行地区水生双翅目昆虫种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内蒙古阿拉善地区骆驼生活环境水生双翅目昆虫的种类及分布,探讨不同水生双翅目昆虫作为骆驼福斯盘尾丝虫(Onchocerca fasciata)中间宿主的可能性,并通过分子分类学水平了解水生双翅目昆虫种间相互关系,作者于2014年间,对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化草原地区骆驼生活环境中水生双翅目昆虫进行了采集和调查;并首先应用传统形态学分类方法对其种属进行了鉴定,之后提取昆虫全基因组DNA,利用通用引物(LCO1490、 HC02198)扩增其各自的COI基因序列,并进行克隆及测序,最后用DNASTAR生物软件对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和分析,建立分子系统发育树。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共获得水生双翅目昆虫21科42属49种,其中有6个未定种。在已确定的水生双翅目昆虫中,有18种为内蒙古新记录种。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荒漠化草原地区的骆驼生活环境中,蛋形拟突摇蚊(Paracladius ovatus)为水生双翅目昆虫优势种,占该地区水生双翅目昆虫总数的12.92%。统计数据显示,在水生双翅目昆虫中,芒角亚目(ARISTOCERA)占比为45.22%;长角亚目(NEMATOCERA)占比为42.89%;短角亚目(BRACHYCERA)占比为11.89%。蓝裸颜水蝇(Psilephydra cyanoprosopa)、蛋形拟突摇蚊(Paracladius ovatus)和石门台行脉长足虻(Gymnopternus shimentaiensis)分别是芒角亚目、长角亚目和短角亚目中的优势种。分子分类学研究显示,12种水生双翅目昆虫的COI序列同源性在75.9%~97.3%之间。不同科之间大部分水生双翅目昆虫差异显着,科内不同属间差异也较明显。通过上述研究,基本上掌握了内蒙古骆驼生活环境水生双翅目昆虫的类别,为后期骆驼福斯盘尾丝虫病传播媒介种属的确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也为了解各水生双翅目昆虫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进化情况,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韦福鑫[10](2014)在《双翅目昆虫侵袭应激牛体对牛的护体行为反应、体表温度、心率及免疫机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蒙古自治区为我国的养牛业大省,而夏季双翅目昆虫对奶牛的应激使奶牛业受到严重的危害。为此,本文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养牛地区的双翅目昆虫种类、习性进行调查,研究双翅目昆虫对奶牛的护体行为、心率、体表温度和免疫系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选取对奶牛危害较大双翅目昆虫——厩螫蝇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厩螫蝇应激奶牛的护体行为模型,研究厩螫蝇数量与牛的心率和体表温度的关系以及厩螫蝇对牛的免疫系统的影响机制。为牛场中合理控制双翅目昆虫尤其是厩螫蝇的数量提供依据。1、对内蒙古自治区各主要养牛地区的双翅目昆虫种类、数量和习性作调查研究。每个地区随机选取2-3个牧场的10头牛进行调查,并且随机捕捉双翅目昆虫做成标本,进行分类鉴定。结果表明:(1)内蒙古主要产牛地区的气候(温度、湿度、和风速)与双翅目昆虫的数量之间无显着的相关性(P>0.05);(2)侵袭牛的双翅目昆虫种类主要是家蝇、厩螫蝇,部分地区存在大量的东方角蝇;(3)双翅目昆虫的侵袭引起牛的护体行为反应,在护体行为中摆耳、颤动皮肤、踢腿、甩头均与牛体的特定部位上坐落的昆虫数量有显着的相关性(P<0.05),而牛的摆尾行为发生频率较高,但与昆虫数量无显着的相关性(P>0.05)。2、选取10头体况相似的荷斯坦牛,分别作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牛的护体行为、体表温度、心率和免疫指标的测定。试验组为自然条件下双翅目昆虫侵袭牛体;对照组为无昆虫侵袭牛体。结果表明:(1)双翅目昆虫的活性与环境温度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风速呈显着负相关(P<0.05);(2)5种护体行为中,摆尾的发生频率最高,其次为颤动皮肤,踢腿与摆耳的发生频率较低,而甩头不易引发,发生频率最低;(3)双翅目昆虫侵袭牛体时,牛的心率和体表温度显着升高(P<0.05),且牛的心率、体表温度与踢腿和甩头的频率呈显着的正相关(P<0.05);(4)双翅目昆虫侵袭牛体时,牛血中白细胞数量显着升高(P<0.05),而且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显着升高(P<0.05),CD8+的水平显着升高(P<0.05),呈现免疫抑制状态。3、选取9头体况相似的荷斯坦牛,分别作为高处理组、低处理组和对照组,进行牛的护体行为、体表温度、心率和免疫指标的测定。高处理组牛受到50只厩螫蝇的侵袭,低处理组牛受到25只厩螫蝇侵袭,对照组牛无昆虫侵袭。结果表明:(1)牛的护体行为和厩螫蝇的数量之间呈显着的正相关(P<0.05),牛的踢腿(R2=0.7546,P<0.0001)和颤动皮肤(R2=0.8174,P<0.0001)与厩螫蝇的数量之间呈现较强的线性回归关系,可以通过牛的踢腿和颤动皮肤粗略的估计厩螫蝇的数量;(2)牛的体表温度和心率与厩螫蝇的数量之间呈显着的正相关(P<0.05),并且随着厩螫蝇数量的增加牛的心率波动变大;(3)厩螫蝇侵袭牛时,牛血中高处理组和低处理组CD8+、IL-2的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尸<0.05),高处理组高于低处理组,但差异不显着(尸>0.05):高处理组IFN-γ、DA、NE的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尸<0.05),低处理组的水平低于高处理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尸>0.05)。以上结果表明,内蒙古各主要养牛地区的双翅目昆虫的种类并不相同,但以家蝇和厩螫蝇为主;当双翅目昆虫侵袭牛时,牛由安静状态转为兴奋状态,护体行为、心率和体表温度均有所升高,免疫系统呈现免疫抑制状态;随着厩螫蝇数量的增加,牛的护体行为次数、心率和体表温度与厩螫蝇数量呈现线性回归关系,25只厩螫蝇侵袭时免疫系统开始受到抑制,并且随着厩螫蝇数量增加免疫系统的抑制状态有加深的趋势。因此,双翅目昆虫严重威胁着奶牛的正常生活与健康。(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双翅目昆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试验以研究双翅目昆虫侵袭奶牛,并对牛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影响为目的。试验选择9头健康荷斯坦泌乳牛作为试验动物,分为泌乳前期、泌乳中期和泌乳后期3个组,每组3头。在试验期用肝素钠真空采血管,尾静脉采血5mL,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不同泌乳期血液中的免疫指标CD3、CD4、CD8及CD21。结果显示,全部试验牛血液中CD3+、CD4+T淋巴细胞(%)的总体均值6月份最高,8月份最低,差异极显着(P<0.01);全部试验牛血液中CD8+T淋巴细胞(%)的总体均值6月份最低,7月份最高,差异极显着(P<0.01);全部试验牛血液CD21+B淋巴细胞(%)的总体均值月8月份最低,10月份最高,差异极显着(P<0.01)。结论:在双翅目昆虫的侵袭时期,尤其是在吸血双翅目昆虫频繁侵袭奶牛,引起奶牛产生聚集行为时期,能够抑制或降低奶牛机体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翅目昆虫论文参考文献

[1].武鹏峰,郑国.双翅目昆虫传粉研究进展[J].昆虫学报.2019

[2].张剑,斯木吉德,梁旭,敖日格乐,王纯洁.双翅目昆虫侵袭对奶牛细胞和体液免疫的影响[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8

[3].阿日查,斯木吉德,红霞,敖日格乐,张剑.双翅目昆虫侵袭对荷斯坦奶牛内分泌及免疫机能的影响研究[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8

[4].贾知锋,徐东贺,敖日格乐,王纯洁,高瑞娟.双翅目昆虫应激对奶牛神经内分泌的影响[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环境卫生学分会2016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

[5].于志超,邵国玉,杨波,张伟,李斌.内蒙古阿拉善骆驼生活环境水生双翅目昆虫种类调查[J].昆虫学报.2016

[6].王忠燕,高欢欢,翟一凡,于毅.双翅目昆虫抗菌肽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15

[7].闫娇,姜丽,郭琴,王新华,闫春财.DNA条形码技术在双翅目昆虫中的应用[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8].孙琳,吴培福.基于棕尾别麻蝇线粒体COX1基因浅谈双翅目昆虫[J].生物技术世界.2015

[9].邵国玉.内蒙古阿拉善骆驼盘尾丝虫病流行地区水生双翅目昆虫种类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

[10].韦福鑫.双翅目昆虫侵袭应激牛体对牛的护体行为反应、体表温度、心率及免疫机能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

标签:;  ;  ;  ;  

双翅目昆虫论文-武鹏峰,郑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