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通督强脊手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捏脊,脾虚腹泻,应用效果
通督强脊手法论文文献综述
沈晔[1](2019)在《益气通督捏脊手法治疗小儿脾虚泄泻的临床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益气通督捏脊手法治疗小儿脾虚泄泻的应用效果,促进患儿的康复。方法:随机选择我院儿科门诊2018年1月~2018年12月临床确诊为"脾虚腹泻"的患儿120例为试验组,2017年1月~2017年12月的同期"脾虚腹泻"的患儿120例为对照组进行研究。对照组采用中医儿科"脾虚腹泻"常规疗法,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益气通督捏脊手法。比较两组患儿平均治疗时间、治疗前和末次治疗前1日的大便次数。结果:平均治疗时间比较,试验组为(3.05±1.05)天,对照组为(6.35±1.28)天,P<0.05,有统计学意义;末次治疗前1日大便次数比较,试验组为(2.1±1.2)次,对照组为(2.7±1.3)次,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脾虚腹泻的患儿采用益气通督捏脊疗法能有效地促进患儿康复,患儿的恢复速度优于常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第四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09-24)
戴丽红[2](2014)在《通督强脊手法治疗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厌食症是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的一种小儿时期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多见于1一6岁小儿,但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本病迁延日久,可使小儿气血生化不足,抗病能力下降,影响生长发育、营养状况以及智力发育。近年来,家长及医学界越来越重视小儿厌食症,因其发病率日趋上升,并以城市独生子女突出。中药外敷、推拿等为大部分小儿所接受的方法,因其不损伤体表皮肤、不引起剧烈疼痛,从众多的文献中发现临床中以捏脊摩腹及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厌食症为多。在近年的文献中通督强脊手法在防治脊柱疾病中均起得了良好的效果,故在导师的引导下创立了通督强脊手法来治疗小儿诸多疾病,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通过观察通督强脊手法治疗小儿脾失健运型厌食症及进行作用理论探讨,为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提供更加简便有效的推拿手法及其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研究目的:从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有关理论出发,及通过观察运用通督强脊手法治疗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进行通督强脊推拿手法治疗的作用理论探索。为以后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提供更简便有效的推拿手法及其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临床观察病例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儿科门诊;采用的是前瞻性、平行对照、随机对照的临床设计,中西医诊断标准是采用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小儿厌食的拟定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医儿科学》第二版相关内容制定脾失健运证的诊断标准及参照199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吴瑞萍等主编的《使用儿科学》中关于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拟定,将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推拿组30例,采用通督强脊推拿手法治疗,药物组30例,采用四君子汤合平胃散加减治疗。观察周期是12天,通过观察治疗前后的食欲、食量改善情况及症状积分的改善情况、末梢血红蛋白、末梢血锌的改善情况来判定疗效的差异。研究结果:1.研究对象资料:本研究收集的观察病例总共60例,推拿组30例,药物组30例。2.治疗前基线比较结果:推拿组及药物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平均体重、平均身高、食欲、食量积分、症状积分、末梢血锌含量、末梢血锌含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治疗后比较结果:治疗后推拿组与药物组结果,推拿组:临床痊愈7人,显效3人,有效19人,无效1人,总有效率是96.67%;药物组:临床痊愈1人,显效3人,有效23人,无效3人,总有效率是90%。两组间的疗效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推拿组疗效优于药物组。通过对治疗前后的两组患者进行统计学分析,推拿组患儿在总体症状积分、食欲、食量、面色、腹部不适、精神心情、出汗、大便、呕吐等症状上均有明显改善,末梢血红蛋白及末梢血锌含量也有所提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通督强脊推拿手法治疗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症总有效率优于药物组,并且推拿组在症状积分、食欲、食量积分的改善上明显优于药物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通督强脊推拿手法是治疗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症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结论:1.此课题的提出是充分运用了中医理论、采取辨病的思路,及符合中医药领域的研究特色,对中医精髓以继承和发挥,对小儿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疗效研究很有帮助。2.此课题结论表明通督强脊推拿手法治疗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症是有效的,且优于药物组,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通督强脊推拿手法对于改善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症某些相关症状效果十分显着,如在面色、腹部不适、精神心情、自汗盗汗、大便不调、呕吐等症状,这些均可作为小儿推拿疗法适应症状群。(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4-04-01)
柴俊飞,袁幸芳[3](2012)在《通督调脊手法结合中药、牵引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6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自2008年始采用通督调脊推拿法结合中药、牵引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61例,收到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分析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收集本院门诊病例共116例,采用单盲法分为观察组61例,男25例,女36例;年龄60~71岁,平均约(64.5±2.7)岁;病程1个月~1 a,平均(2.6±2.3)月;其中腰痛伴下肢牵掣麻痛者28(本文来源于《福建中医药》期刊2012年02期)
廖军,陈水金,徐腾,王心城,王诗忠[4](2011)在《通督强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随机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通督强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配,将12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60例。治疗组采用通督强脊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颈舒颗粒内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疼痛评分并检测P物质。结果治疗组优良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明显,治疗后疼痛评分组间对照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对照,两组P物质含量都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强脊手法能提高疗效的优良率,降低疼痛评分和P物质含量。(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1年02期)
王诗忠[5](2009)在《通督强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随机对照临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通督强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进行规范化的临床研究,并以颈舒颗粒为对照,观察该手法的临床疗效,最终形成通督强脊手法的操作规范。方法严格按照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对病例进行筛选,将120例患者纳入研究,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配,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应用国际公认的简化McGill疼痛询问表(MPQ)和视觉模拟量表(VAS卡)测定痛阈;通过表面肌电图仪检测患者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SEMG积分、SEMG mpf值了解入组病例表面肌电变化;通过美国BTE公司生产MCU系统检测颈椎左侧旋转MCU、右侧旋转MCU、左侧屈MCU、右侧屈MCU、前屈MCU、后伸MCU、左侧屈(力量)MCU、右侧屈(力量)MCU、前屈(力量)MCU、后伸(力量)MCU等项目以测定入组病例颈椎活动度及力量;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研究结论。结果所有患者均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通过电脑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实验组入组60例,对照组入组60例。经统计两组在基线上无差别,经剔除后实验组入组病例56例,对照组55例。通过对治疗前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实验组优良率为73.21%,对照组为47.27%,经X~2检验,实验组疗效明确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对疼痛积分的改善也明确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对于斜方肌SEMG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对于胸锁乳突肌SEMG积分和SEMG mpf改善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对于颈椎左侧旋转MCU、右侧旋转MCU、左侧屈MCU、右侧屈MCU、前屈MCU、后伸MCU、左侧屈(力量)MCU、右侧屈(力量)MCU、前屈(力量)MCU、后伸(力量)MCU等指标皆有明显提高;结论通过MCU检测,通督强脊手法能显着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各方向运动功能和力量。通督强脊手法能降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SEMG积分和提高SEMG mpf,其深入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通督强脊手法对于降低疼痛、防止复发和提高生活质量均有确切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颈椎病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9-10-16)
王诗忠[6](2009)在《通督强脊手法治疗颈椎病的MCU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通督强脊手法"开展的研究,是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医干预项背疼痛的临床示范研究》(课题编号:2006BAI13B07)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教育项目,希望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以进一步观察该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总结并形成该手法的操作规范与安全评价系统,为进一步推广运用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手法治疗的科学化、规范化提供一个新思路、新起点、新方向。目的通过对通督强脊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进行规范化的临床研究,并以颈舒颗粒为对照,观察该手法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最终形成通督强脊手法的操作规范与安全评价系统。方法严格按照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剔除标准等标准对病例进行筛选,将60例患者纳入研究,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配,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应用国际公认的简视觉模拟量表(VAS卡)测定痛阈;通过美国BTE公司生产MCU系统检测颈椎左侧旋转MCU、右侧旋转MCU、左侧屈MCU、右侧屈MCU、前屈MCU、后伸MCU、左侧屈(力量)MCU、右侧屈(力量)MCU、前屈(力量)MCU、后伸(力量)MCU等项目以测定入组病例颈椎活动度及力量;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研究结论。结果所有患者均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通过电脑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实验组入组60例,对照组入组60例。经统计两组在基线上无差别,经剔除后实验组入组病例56例,对照组55例。通过对治疗前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实验组对疼痛积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对于颈椎左侧旋转MCU、右侧旋转MCU、左侧屈MCU、右侧屈MCU、前屈MCU、后伸MCU、左侧屈(力量)MCU、右侧屈(力量)MCU、前屈(力量)MCU、后伸(力量)MCU等指标皆有明显提高。结论通过MCU检测,通督强脊手法能显着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各方向运动功能和力量。通督强脊手法对于降低疼痛、防止复发和提高生活质量均有确切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叁届中西医结合脊柱及相关疾病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9-08-07)
陈少清[7](2009)在《通督强脊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目前随着人们生活与工作方式的改变,颈椎病逐渐年轻化与大众化,严重损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初始阶段与基础状态,因其体征不明显,以局部症状为主,有时呈一过性,病情易被忽视,而患者亦得不到医生的重视。如果治疗不及时,容易延误病情,发展为更顽固的病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通督强脊手法是王诗忠主任医师继承了着名中医骨伤名老林如高前辈的学术思想和传承了国家骨伤名师王和鸣教授手法整脊疗伤的学术经验,并带领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颈椎康复科在十几年的临床与教学研究工作中经验的归纳总结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本课题为了总结传承名老中医的经验,更好地推广应用,使得该手法更具科学性、规范化,故对其设立研究方案,观察该手法对颈型颈椎病治疗的临床特点、有效性,探讨通督强脊手法在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探讨通督强脊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运用颈椎多功能测试训练系统对颈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功能进行检测,分析通督强脊手法对颈椎活动度及颈椎等长收缩最大肌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通督强脊手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两组分别记录治疗后疗效和检测颈椎的活动度及颈椎等长收缩最大肌力,再根据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1疗程后比较其临床疗效发现,总有效率分别为92.85%及85.19%,痊愈率分别是21.43%及18.52%,组间比较有效率及痊愈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2.随访2个月观察其临床疗效比较发现,总有效率分别为96.43%及88.88%,痊愈率分别为67.85%及37.04%,组间比较有效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痊愈率有明显差异(P<0.05);3.治疗1个疗程,在颈椎活动度方面,两种手法各自同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的疗效(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发现,前屈、后伸、右侧屈活动度,通督强脊手法组效果更明显(P<0.05);就左侧屈、左右旋转活动度,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颈椎等长收缩最大肌力方面,两种手法各自同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的疗效(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发现,前屈及左侧屈等长收缩最大肌力,通督强脊手法组效果更明显(P<0.05);后伸及右侧屈等长收缩最大肌力,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通督强脊手法与常规手法对照治疗颈型颈椎病1个疗程及2个月随访观察后均有明显疗效,但经2个月随访观察显示,通督强脊手法在痊愈率方面优于常规手法。2.通督强脊手法治疗对颈椎的活动度及颈椎等长收缩最大肌力有明显的作用。3.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我们发现通督强脊手法在治疗颈型颈椎病过程中,具备简单快捷、疗效显着的特点,适宜临床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福建中医学院》期刊2009-05-01)
通督强脊手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厌食症是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的一种小儿时期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多见于1一6岁小儿,但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本病迁延日久,可使小儿气血生化不足,抗病能力下降,影响生长发育、营养状况以及智力发育。近年来,家长及医学界越来越重视小儿厌食症,因其发病率日趋上升,并以城市独生子女突出。中药外敷、推拿等为大部分小儿所接受的方法,因其不损伤体表皮肤、不引起剧烈疼痛,从众多的文献中发现临床中以捏脊摩腹及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厌食症为多。在近年的文献中通督强脊手法在防治脊柱疾病中均起得了良好的效果,故在导师的引导下创立了通督强脊手法来治疗小儿诸多疾病,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通过观察通督强脊手法治疗小儿脾失健运型厌食症及进行作用理论探讨,为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提供更加简便有效的推拿手法及其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研究目的:从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有关理论出发,及通过观察运用通督强脊手法治疗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进行通督强脊推拿手法治疗的作用理论探索。为以后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提供更简便有效的推拿手法及其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临床观察病例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儿科门诊;采用的是前瞻性、平行对照、随机对照的临床设计,中西医诊断标准是采用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小儿厌食的拟定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医儿科学》第二版相关内容制定脾失健运证的诊断标准及参照199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吴瑞萍等主编的《使用儿科学》中关于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拟定,将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推拿组30例,采用通督强脊推拿手法治疗,药物组30例,采用四君子汤合平胃散加减治疗。观察周期是12天,通过观察治疗前后的食欲、食量改善情况及症状积分的改善情况、末梢血红蛋白、末梢血锌的改善情况来判定疗效的差异。研究结果:1.研究对象资料:本研究收集的观察病例总共60例,推拿组30例,药物组30例。2.治疗前基线比较结果:推拿组及药物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平均体重、平均身高、食欲、食量积分、症状积分、末梢血锌含量、末梢血锌含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治疗后比较结果:治疗后推拿组与药物组结果,推拿组:临床痊愈7人,显效3人,有效19人,无效1人,总有效率是96.67%;药物组:临床痊愈1人,显效3人,有效23人,无效3人,总有效率是90%。两组间的疗效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推拿组疗效优于药物组。通过对治疗前后的两组患者进行统计学分析,推拿组患儿在总体症状积分、食欲、食量、面色、腹部不适、精神心情、出汗、大便、呕吐等症状上均有明显改善,末梢血红蛋白及末梢血锌含量也有所提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通督强脊推拿手法治疗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症总有效率优于药物组,并且推拿组在症状积分、食欲、食量积分的改善上明显优于药物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通督强脊推拿手法是治疗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症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结论:1.此课题的提出是充分运用了中医理论、采取辨病的思路,及符合中医药领域的研究特色,对中医精髓以继承和发挥,对小儿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疗效研究很有帮助。2.此课题结论表明通督强脊推拿手法治疗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症是有效的,且优于药物组,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通督强脊推拿手法对于改善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症某些相关症状效果十分显着,如在面色、腹部不适、精神心情、自汗盗汗、大便不调、呕吐等症状,这些均可作为小儿推拿疗法适应症状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通督强脊手法论文参考文献
[1].沈晔.益气通督捏脊手法治疗小儿脾虚泄泻的临床效果观察[C].第四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汇编.2019
[2].戴丽红.通督强脊手法治疗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3].柴俊飞,袁幸芳.通督调脊手法结合中药、牵引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61例[J].福建中医药.2012
[4].廖军,陈水金,徐腾,王心城,王诗忠.通督强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随机对照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1
[5].王诗忠.通督强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随机对照临床实验研究[C].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颈椎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
[6].王诗忠.通督强脊手法治疗颈椎病的MCU研究[C].第叁届中西医结合脊柱及相关疾病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
[7].陈少清.通督强脊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