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财政支农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财政支农,减贫效应,门槛特征,地区差异
财政支农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邹文杰,林航,朱鹏颐[1](2019)在《财政支农减贫的结构效应及门槛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财政支农扶贫政策,关于这些政策的效果如何,理论界存在分歧。通过构建面板平滑转换模型,借助2007—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检验财政支农的减贫效果,结果表明,我国财政支农政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贫困的发生,但存在结构效应:社会性支农减贫效果最为显着,生产性支农减贫效果微弱;财政支农减贫具有明显的门槛特征,生产性支农支出越过特定门槛值后,对贫困的影响减弱,而社会性支农支出和专项扶贫支出越过特定门槛值,对贫困的影响则增强;不同类型财政支农的门槛值表明,大部分省份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存在优化空间。政府在持续加大财政支农支出的同时,更应该因地制宜地调整财政支农支出结构,才能更充分发挥财政支农的减贫效应。(本文来源于《东南学术》期刊2019年06期)
郭永清,徐云帆[2](2019)在《财政支农力度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研究——以安徽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任务,而财政支持是产业结构变迁的重要驱动力。在分析了安徽省农业产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安徽省2000—2014年数据,通过误差修正模型(ECM),考察财政支农力度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关系,结果发现:财政支农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存在长期关联性;财政支农对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有一定的正向作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受上一期对长期趋势偏离程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上海管理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杨晶,邓大松,申云[3](2018)在《产业结构升级、财政支农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文中研究指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为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内容。本文基于2006~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重点考察产业结构升级与财政支农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和财政支农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过程中存在"极化效应"和"涓流效应"。考察期内财政支农力度加大确实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业结构升级整体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产生了"抑制作用"。此外,本文研究还证实了"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升级和财政支农政策对缓解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存在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经济问题探索》期刊2018年07期)
赵为民[4](2018)在《谁从财政支农投入中受益更多?——基于资金结构差异与农户人力资本差异双重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将财政支农与农民人力资本相联系,研究两类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农业生产经营收入的异质性效应。研究发现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相关的财政支农资金,受益大的群体是高人力资本农民群体,与农村公共服务提供相关的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存在结构性变化点,即当农民人力资本水平低于eαβ时,该类资金仍然有利于人力资本相对高的农民,当农民人力资本水平高于eαβ时,则低人力资本的农民从该类资金中受益更大。基于微观入户调查数据的双重差分研究证实,当基础公共服务类支出/生产类基础设施支出的比值增加一个点,初中以下水平的农户将比初中水平以上的农户,其年农业生产经营收入多受益807元,高中水平以下的农户将比高中水平以上的农户多受益520元,考虑到低收入农户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经营,因此偏向于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结构对低收入农户则更为重要。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政策、缩小农村收入差距提供了理论和经验证据。(本文来源于《云南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徐云帆[5](2018)在《财政支农对安徽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有着基础性的经济、战略地位,而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在农业和在产业结构优化两方面都负有主导性义务。对于农业,政府干预自然出于其特殊性,即公共物品性、弱质性和国民战略性,对于产业结构优化,政府则担负着引导资金、资源投入的作用。财政支农即政府采取财政政策激励农业产业发展,包括财政收支,而激励产业结构优化的措施以财政支出为主。财政支农的目的具有综合性,除了保供给、保增长、促进农民增收之外,实现农业结构的协调优化发展,也是财政支农的目标之一。近年来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的风险也在累积,随着结构性矛盾上升,我国农业发展方式亟待转变,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迫在眉睫。在几个历史阶段的调整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仍处于较稳定的低端化均衡,对结构的优化效率并不高,以安徽省为典型。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在叁产之中农业占比不断降低,但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不高。结构没有得到合理优化,生产力解放不够充分,农业整体发展仍处于弱势。财政政策对于农业产业发展意义重大,一方面是本身任何产业发展、转型、升级都需要资金的投入,而农业作为天然缺少吸引资金优势的弱质性产业,亟需财政资金的帮助,才能实现产业结构从落后的状态转变为先进的、合理的;另一方面,政府使用财政政策调控宏观经济,不仅是将财政自有资金投入了某一产业,更能有效地吸引各种其他资金和社会资源向效率更高、更被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领域流动,实现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财政作为各国政府用以优化产业结构优的工具,在单一部门中自然也能够起到影响农业产业结构变动作用。合理运用政府干预,能够引领产业更合理有效发展,不但能对产业结构优化产生好的影响,也使经济更加持续发展。本文试图将对政府财政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研究引入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探索中,以安徽省为例研究财政支出对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是下文的准备工作,包括研究背景、意义和文献综述等;第二章是相关概念界定以及理论基础,为下文实证研究建立模型做理论分析;第叁章是文章研究对象的现状,对概况进行梳理研究,也是统计分析,对要研究的安徽省农业结构和财政支农情况做一个详细的了解,为经济解释做铺垫;第四章是实证分析部分,建立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指标体系,将选用的七项数据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两个主成分,通过方差贡献比计算出综合得分,再分别以财政支农总量和财政支农中叁项支出作为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为安徽省农业结构产业优化综合得分,分别建立协整-误差修正模型,研究得出财政支农总量及各项支出是优化综合得分的格兰杰原因,财政支农总量对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起着正向影响;第五章是结论建议。通过文献研究和统计分析,以及实证研究,认为安徽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呈现短期波动,长期上升的态势,但农业结构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没有得到改善,狭义的种植业占比过大,农林牧渔服务业一直得不到发展,并且在农业现代化进程和人民生活条件改善的情况下,牧业的产值占比不进反退等等。这些外在的表现可能是由于一些具体政策的变化,但从长期来看保持这样的发展趋势不尽合理。从模型来看投资性支出对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作用不够明显,可能是因为投资性支出的结构不合理,应该继续在财政支农上增加投入,特别是科技和产业化经营方向。(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8-05-16)
赵为民[6](2018)在《财政支农资金结构、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增长——基于面板误差修正与向量自回归的实证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1995—2016年中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误差修正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对财政支农规模与结构、人力资本以及农民收入叁者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长期来看,财政支农资金规模与"亲生产性"的资金结构对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均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但是其收入分配效应具有异质性:与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相关的资金对农村居民收入均具有促进作用,而与农业生产挂钩的支农资金对人力资本较低农民群体的收入促进作用不显着,因此高人力资本群体是当前财政支农的最大受益群体。为了缩小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弥补农村居民人力资本匮乏的短板,资金结构应从偏重于农业生产经营转为偏重于农村基本服务提供,这对于形成效率与公平兼顾的财政支农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钟正有[7](2017)在《绵竹财政支农金变“直接投”为“间接引”》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经济日报讯 ( 钟正有)今年以来,绵竹市深入贯彻全省财政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叁农”工作决策部署,优化农业发展资金支出结构,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财政直接补助资金比例,推动财政支农资金由“直接投”向“间接引”(本文来源于《四川经济日报》期刊2017-12-18)
郭鉴慧[8](2017)在《吉林省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了非常显着的效果,经济建设成绩突出,城镇和乡村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改善。但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落后,导致城乡二元化问题极其严重,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叁农”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也日益显现。对于东北叁省之一的吉林省来说,传统农业发展缓慢、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是过去多年来亟欲解决的问题。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吉林省财政支出的规模难以迅速增长,因此如何合理的配置财政农业资金、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以促进吉林省农民收入增长,对于吉林省来说是很紧迫和必要的问题。吉林省政府一直大力支持农业的发展。但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不合理,资金使用效率低,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规模达不到规模收益需要的水平,导致了农业发展落后;有些部门人员冗杂,支农资金大部分用于人员工资和福利的发放,挤占了农业生产性支出;用于农业科技研究方面的支出也较少,农业科技发展缓慢,农民生产技术水平低,技术落后,农业劳作费时费力。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吉林省农民的收入水平偏低,且增速也低于吉林省经济的增长速度,农民收入水平有待提高。财政支出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手段,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调控经济,维护经济稳定运行。支农支出是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政府调控的重要范畴,因此本文对其结构与农民收入间的关系问题进行研究。本文结合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吉林省财政支农四个科目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探讨哪些科目对农民收入增加起主导作用,哪些科目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把它们之间的关系数量化,最后总结得出结论,争取能够为财政支农支出的结构调整提供一些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杨娟[9](2016)在《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总量及结构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叁架马车”,但是我国的经济增长过度的依靠投资和出口的作用,而出口的拉动效用有限,投资的拉动效用又需要消费来进行支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不足。所以,我国内需不足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不足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这就决定了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是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主要是财政政策,在拉动居民消费、优化居民消费结构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财政的支农惠农政策,最大程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作为撬动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杠杆,不仅是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所必需的,也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解决“叁农”问题所要求的。只有充分释放农民的消费潜力,才能真正地扩大内需,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本文基于2003-2014年度的面板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实证方法,研究了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总量及结构的影响。本文首先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理论进行分析,其中运用凯恩斯理论对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并分析了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然后,基于1978-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对财政支农支出和农村居民消费总量及结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在实证分析过程中,通过构建面板计量模型对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总量及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得出结论:(1)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总量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实证结果显示,即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总量具有显着的挤入效应,这说明财政支农支出可以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改善农民生活水平。(2)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财政支农支出对生存型消费和发展享受型消费都产生显着的挤入效应,且财政支农支出对发展享受型消费的挤入程度要大于对生存型消费的挤入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政府通过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和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居民的消费提供了信心和物质基础,引起农民消费预期的改变,农民消费的意愿也提高了,农民开始注重生活水平的质量,对发展享受型消费方面的支出逐渐增加,对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了优化。(3)农村居民的收入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实证结果显示,农村居民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总量具有显着的挤入效应。同样,农村居民收入对农村居民发展享受型消费和生存型消费也都产生了显着的挤入效应,且对农村居民发展享受型消费的影响要大于对基本生存型消费的影响。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在的实际状况,相应地提出了有关的政策建议:一是加大财政的支农力度,确保支农支出的总量;二是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叁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四是完善农村社保体系,稳定农民消费预期。(本文来源于《浙江财经大学》期刊2016-12-01)
付洪垒,徐莹[10](2016)在《黑龙江省财政支农支出规模与支出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财政支农支出是支持我国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支出规模与支出结构的分析,得出黑龙江省支农支出总量小,所占比重逐年下降;支农结构不尽合理,地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比重过大,地方科学技术支出比重较小。为了促进农业发展,助推"叁农"发展,必须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加强支农资金审计监管,将"叁项补贴"资金转增养老保险,从而推动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本文来源于《农场经济管理》期刊2016年08期)
财政支农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任务,而财政支持是产业结构变迁的重要驱动力。在分析了安徽省农业产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安徽省2000—2014年数据,通过误差修正模型(ECM),考察财政支农力度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关系,结果发现:财政支农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存在长期关联性;财政支农对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有一定的正向作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受上一期对长期趋势偏离程度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财政支农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邹文杰,林航,朱鹏颐.财政支农减贫的结构效应及门槛特征[J].东南学术.2019
[2].郭永清,徐云帆.财政支农力度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上海管理科学.2019
[3].杨晶,邓大松,申云.产业结构升级、财政支农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J].经济问题探索.2018
[4].赵为民.谁从财政支农投入中受益更多?——基于资金结构差异与农户人力资本差异双重视角[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8
[5].徐云帆.财政支农对安徽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8
[6].赵为民.财政支农资金结构、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增长——基于面板误差修正与向量自回归的实证检验[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8
[7].钟正有.绵竹财政支农金变“直接投”为“间接引”[N].四川经济日报.2017
[8].郭鉴慧.吉林省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9].杨娟.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总量及结构的影响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6
[10].付洪垒,徐莹.黑龙江省财政支农支出规模与支出结构研究[J].农场经济管理.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