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合谐振透明论文-王跃霖,冯婧,张云霞

耦合谐振透明论文-王跃霖,冯婧,张云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耦合谐振透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耦合谐振诱导透明,路由器,传输矩阵法,微环半径差

耦合谐振透明论文文献综述

王跃霖,冯婧,张云霞[1](2018)在《耦合谐振诱导透明效应的路由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传统的并联微环阵列很难实现滤波信道的切换,针对此问题,文章利用耦合谐振诱导透明(CRIT)效应的频谱特性设计了一种新型2×2路由器。首先,使用传输矩阵法仿真并分析了产生CRIT效应的相长干涉和相消干涉条件,并对产生的两个CRIT信道进行控制;然后,设计了新型路由器并研究了传输系数与微环半径差对路由器性能的影响。研究证明:通过设置相干长度可以灵活控制相邻双环的CRIT信道;增大微环半径差可以扩大路由器带宽。所设计的路由器基本满足波长交换和路由的稳定可靠、灵活度高和抗干扰能力强等要求。(本文来源于《光通信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朱曦白[2](2017)在《多矩形腔谐振耦合实现等离激元诱导透明效应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等离激元(Surface Plasmons Polaritons,SPPs)是指在入射光照射下,金属-介质(MI)分界表面上产生的自由电子集体震荡,经与电磁波耦合进而形成沿MI分界面传输的电子疏密波。而由金属-介质-金属(MIM)构成的波导结构可将SPPs波能量束缚在纳米级尺度进行传输,突破了传统光学中衍射极限的限制,进而为实现高密度集成的光子器件及回路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基于这一优势,本文研究了MIM波导加谐振腔结构对SPPs波传输与控制作用,并分析了在该波导加谐振腔结构中类电磁感应透明效应(EIT)的实现条件与物理机理。本文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表面等离激元在MIM波导与矩形谐振腔的耦合过程,分析了矩形谐振腔谐振效应对透射谱曲线的调制作用。分析结果揭示了主波导通过衰逝场实现与谐振腔的能量耦合;谐振腔中的电磁能量当满足类F-P谐振条件时,SPP能量将会在谐振腔中得到集聚增强;而导致返回主波导中的能量显着降低。基于F-P谐振的窄带效应,这种结构能够为实现易于集成的纳米级窄带滤波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在波导同侧及两侧分别引入平行双谐振腔模型,分析了这两种结构中产生的等离激元诱导透明(PIT)效应,得到了在原吸收区产生的异常透射峰。基于模场分布,采用模式分裂效应解释了平行双谐振腔与主波导的耦合现象。结果表明当平行谐振腔参数相同,距离足够近时,平行谐振腔通过衰逝场耦合将产生同相与反相两个谐振超模,而两个超模的谐振中心波长之差将随耦合间距的减小而增大;进而在这两个谐振波长中间的区域将实现异常透明区间。在波导两侧引入平行叁谐振腔及四谐振腔结构,数值模拟了波导的透射谱中原吸收区内产生的双透射峰及叁透射峰,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腔长及耦合间距对多个透射峰强度、位置、谱宽的定量影响。基于谐振效应及模式分裂原理解释了多透射峰的形成及演化过程,着重讨论了谐振腔长度参数与多透射峰位置的依赖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双腔与四腔结构初步设计了一种单波长的两维滤波器模型。本文的分析结果为进一步实现多波长窄带滤波与高灵敏度传感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7-10-26)

张尚,吴蓉,王朝,许利沙[3](2016)在《并联微环谐振器耦合诱导透明传输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并联微环谐振器传输特性进行研究分析,针对结构参数影响耦合诱导透明效应的问题。文中采用微环传输矩阵理论得出传输函数表达式,利用Matlab软件仿真了各参数变化对透明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耦合系数k的增大,传播损耗系数a的减小或两环间距L的增大,均会使透明效应减弱;微环半径R的增大,透明效应无明显的变化,但谐振波长发生改变。(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期刊2016年05期)

张尚[4](2016)在《硅基微环谐振器耦合诱导透明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对信息容量和速度的迫切要求,传统的微电子技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硅基光电子学把微电子技术与光电子技术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二者的优势,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微环谐振器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在当今硅基光电子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微环谐振器结构基础上实现的透明效应,因能够控制光速进而实现光的延时与存储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首先阐述了硅基光电子学和耦合谐振诱导透明效应的发展现状,在对波导耦合理论及微环谐振器原理的研究基础上,针对前人研究串联微环谐振器耦合谐振诱导透明效应的思路和方法,对并联微环谐振器的透明效应做了类比分析。其次,通过对自耦合型谐振器传输特性的研究,结合微环谐振器的传输特性,提出了一种可以实现透明效应的新结构--自耦合型光波导微环谐振器。并对新结构的传输特性以及各参数对透明效应的影响做了分析。文中采用传输矩阵法得出弯曲波导耦合的传输函数表达式,然后通过Matlab软件模拟了各参数变化对透明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并联微环谐振器结构中,耦合系数k的增大,传输系数a的减小,两环间距L的增大都会使透明效应减弱;微环半径R的增大,透明效应没有明显的变化,但谐振波长发生了改变。在新结构中,因为输出端的不同,耦合系数k的减小使得透明效应减弱;传输系数a的减小与并联时一致均会使透明效应减弱,因为传输系数的减小意味着损耗的增大,而损耗的增大必然会减弱系统的透明效应;微环半径R的增大,透明效应几乎没有变化且谐振波长会发生改变,但改变方向与并联时相反,这也是由于输出端不同的缘故。这些研究会对基于微环谐振器产生透明效应的器件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避免了器件设计和优化过程中的盲目性,缩短周期。(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16-04-01)

王永华[5](2014)在《基于SOI级联双环的耦合谐振腔诱导透明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硅基光电子学的迅速的发展,应用光信号代替电信号作为信息的载体越来越受到关注,而硅基光电子器件凭借其成本低、工艺兼容性好、微纳光学特性良好等优点,是集成光学中最有潜力的材料平台,因此它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而基于SOI的环形谐振腔结构具有结构微小、系统稳定、相互干扰度低、品质因数高等优势,已经成为硅基光子器件中重要的基础原件,在很多领域都可以应用。最近一种在光学谐振腔中实现类电磁诱导透明效应成为研究热点,但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二氧化硅微球谐振腔腔,玻璃微盘谐振腔,光纤谐振腔等,在硅基微环谐振腔上实现这种效应的研究不多。本文主要分析了谐振腔耦合诱导透明效应的实现条件,参数控制,然后在SOI基片上利用高精度电子束光刻和感应耦合等离子体刻蚀等工艺进行了波导微环结构的设计加工,最后利用光栅垂直耦合的方式进行了光纤与芯片的耦合对接,在并联双环谐振腔结构中观察到了诱导透明效应,并且分析了两环间不同间距对类电磁诱导透明效应的影响。工艺中单环Q值达到5.1×104,类电磁诱导透明效应的透明峰的带宽约为500MHz。(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4-05-20)

崔丹凤,谢成峰,刘耀英,李艳娜,韦丽萍[6](2014)在《四环谐振腔结构中耦合诱导透明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量子相干效应中的电磁诱导透明,设计了一种四环级联谐振腔结构,并对其产生的耦合诱导透明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法和束传输法对结构的关键参量进行了仿真模拟,采用电子束光刻与感应耦合等离子刻蚀工艺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了结构的加工制备.实验中利用垂直光栅耦合法对结构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由于相消干涉,该结构可以引起一个狭窄的透明峰;每个环形腔之间相互干涉,产生了两个透射峰,从而实现对光传输的延迟,其中一个透射谱半高全宽为0.022nm,对应的品质因数为0.72×105,且两个谐振峰之间的距离相隔0.084nm.波导直通端与下载端的谐振谱线吻合,与理论分析相符.(本文来源于《光子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冯贺[7](2012)在《带有增益的耦合谐振器诱导透明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环谐振器具有尺寸小、结构简单、易于设计和操控等优点。类似于量子相干效应中的电磁诱导透明现象,利用微环谐振器可以实现耦合谐振器诱导透明效应。利用耦合谐振器诱导透明可以实现光学滤波器、光延迟线等。本文对串联双环谐振器在不同损耗、增益情况下产生的耦合谐振器诱导透明效应进行计算分析,总结出了该结构实现耦合谐振器诱导透明的条件,对比分析了结构中各参数对透明效应的影响,找到了主要影响因素。本文工作,为优化设计微环谐振器的结构,改善耦合谐振器诱导透明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对缩短实际产品的设计周期以及控制成本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2-03-01)

王楠,掌蕴东,王金芳,田赫,王号[8](2009)在《环中环结构谐振腔中的耦合谐振透明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考虑耦合器插入损耗的情况下,理论分析了环中环结构谐振腔的耦合谐振透明效应.利用迭代法推导了整个结构的透过系数和有效相移,从而得到考虑了插入损耗的该结构的色散.研究表明,整个结构的有效相移,群速度和带宽,可通过耦合器的插入损耗、环中环结构中环与环周长之间的倍数以及环的个数来控制,这在旋转传感、光学时延线、光缓存、滤波等方面的应用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09年11期)

张学楠[9](2009)在《基于耦合谐振透明技术的光速减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以来,光速减慢即慢光(vg<c,vg为光在介质中传播的群速度,c为真空中的光速)作为一种新的物理现象,以及其具有的潜在应用前景,在物理学、光学、材料学等领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关于慢光的研究作为一个很新的课题目前还有很多方面不完善,对于很多基本的物理机制和实践问题还有待解决。作者正是从目前该领域现状出发,研究了基于耦合谐振透明效应技术的慢光的理论和实验,目的是进一步对慢光的本质加以研究,并为慢光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的支持。首先,本文介绍,并回顾了最近几年慢光和超光速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包括电磁感应透明技术和耦合谐振透明技术等实现慢光的技术。第二,介绍了光速减慢的理论基础:光在介质中的几种速度,以及群速度理论的发展。第叁,发展了耦合谐振透明的理论,研究了基于耦合谐振透明实现的慢光的原理和性质,并且就耦合谐振结构的各个参数对慢光性质的影响做了研究。第四,在光纤中实现了耦合谐振透明的效应,并运用两种实验方法观察到了光速减慢的现象。并且将其中一种方法观察到得实验结果与理论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和理论符合得较好。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发展了基于耦合谐振透明技术的慢光的理论和实验方法。对于更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验指导,并为慢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相应的支持。(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9-06-01)

王天聪[10](2008)在《耦合谐振腔诱导透明用于旋转角速度测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对于利用量子效应实现电磁诱导透明(EIT),利用微环谐振器实现耦合谐振腔诱导透明(CRIT)具有全固态,易于制造和利用等优点。近几年国际上开展了利用耦合谐振腔诱导透明提高光学陀螺的测量精度,实现微小光波导陀螺的探索工作。本文用传输矩阵法对一种双微环并联结构中产生的CRIT现象进行了分析,计算分析了结构中各个参数对其传输特性的影响,总结得出了该结构实现耦合谐振腔诱导透明的条件,分析了其中的慢光效应。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耦合腔诱导透明现象用于提高光学陀螺精度的原理,改进设计出了一种可用作光学陀螺敏感机构的双微环谐振腔结构,推导得出了该结构在旋转时的传输矩阵,对该结构中的Sagnac相移进行了计算,分析表明这种能够产生CRIT现象的并联双环结构可以提高测量旋转角速度的精度。(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08-04-01)

耦合谐振透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表面等离激元(Surface Plasmons Polaritons,SPPs)是指在入射光照射下,金属-介质(MI)分界表面上产生的自由电子集体震荡,经与电磁波耦合进而形成沿MI分界面传输的电子疏密波。而由金属-介质-金属(MIM)构成的波导结构可将SPPs波能量束缚在纳米级尺度进行传输,突破了传统光学中衍射极限的限制,进而为实现高密度集成的光子器件及回路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基于这一优势,本文研究了MIM波导加谐振腔结构对SPPs波传输与控制作用,并分析了在该波导加谐振腔结构中类电磁感应透明效应(EIT)的实现条件与物理机理。本文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表面等离激元在MIM波导与矩形谐振腔的耦合过程,分析了矩形谐振腔谐振效应对透射谱曲线的调制作用。分析结果揭示了主波导通过衰逝场实现与谐振腔的能量耦合;谐振腔中的电磁能量当满足类F-P谐振条件时,SPP能量将会在谐振腔中得到集聚增强;而导致返回主波导中的能量显着降低。基于F-P谐振的窄带效应,这种结构能够为实现易于集成的纳米级窄带滤波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在波导同侧及两侧分别引入平行双谐振腔模型,分析了这两种结构中产生的等离激元诱导透明(PIT)效应,得到了在原吸收区产生的异常透射峰。基于模场分布,采用模式分裂效应解释了平行双谐振腔与主波导的耦合现象。结果表明当平行谐振腔参数相同,距离足够近时,平行谐振腔通过衰逝场耦合将产生同相与反相两个谐振超模,而两个超模的谐振中心波长之差将随耦合间距的减小而增大;进而在这两个谐振波长中间的区域将实现异常透明区间。在波导两侧引入平行叁谐振腔及四谐振腔结构,数值模拟了波导的透射谱中原吸收区内产生的双透射峰及叁透射峰,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腔长及耦合间距对多个透射峰强度、位置、谱宽的定量影响。基于谐振效应及模式分裂原理解释了多透射峰的形成及演化过程,着重讨论了谐振腔长度参数与多透射峰位置的依赖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双腔与四腔结构初步设计了一种单波长的两维滤波器模型。本文的分析结果为进一步实现多波长窄带滤波与高灵敏度传感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耦合谐振透明论文参考文献

[1].王跃霖,冯婧,张云霞.耦合谐振诱导透明效应的路由器研究[J].光通信研究.2018

[2].朱曦白.多矩形腔谐振耦合实现等离激元诱导透明效应的数值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7

[3].张尚,吴蓉,王朝,许利沙.并联微环谐振器耦合诱导透明传输特性研究[J].电子科技.2016

[4].张尚.硅基微环谐振器耦合诱导透明效应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6

[5].王永华.基于SOI级联双环的耦合谐振腔诱导透明效应的研究[D].中北大学.2014

[6].崔丹凤,谢成峰,刘耀英,李艳娜,韦丽萍.四环谐振腔结构中耦合诱导透明特性研究[J].光子学报.2014

[7].冯贺.带有增益的耦合谐振器诱导透明效应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2

[8].王楠,掌蕴东,王金芳,田赫,王号.环中环结构谐振腔中的耦合谐振透明特性研究[J].物理学报.2009

[9].张学楠.基于耦合谐振透明技术的光速减慢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10].王天聪.耦合谐振腔诱导透明用于旋转角速度测量分析[D].长春理工大学.2008

标签:;  ;  ;  ;  

耦合谐振透明论文-王跃霖,冯婧,张云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