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内果皮发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牛蒡子,牛蒡苷,UFLC-MS,MS,定量分析
内果皮发育论文文献综述
李胜男,杨燕云,许亮,陈思有,邢艳萍[1](2019)在《UFLC-MS/MS法同时测定5个不同发育时期牛蒡子胚薄壁细胞和内果皮石细胞中3种化学成分》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激光显微切割对5个不同发育时期牛蒡子胚薄壁细胞和内果皮石细胞进行精确收集。采用超快速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FLC-MS/MS)技术对样品中咖啡酸、牛蒡苷、牛蒡苷元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胚薄壁细胞在花末期至成熟期产生和积累大量牛蒡苷,内果皮石细胞在成熟期也积累一定量的牛蒡苷,但其含量远小于胚薄壁细胞中的牛蒡苷含量,结果表明牛蒡子胚薄壁细胞和内果皮石细胞中的牛蒡苷的生物合成途径可能存在不同;而且发现牛蒡苷元在花末期胚薄壁细胞和内果皮石细胞中均有产生并且积累到成熟期,但是在内果皮石细胞中积累到花末期达到最高值,然后缓慢下降。实验建立了牛蒡子取材-冰冻制片-显微切割-液质联用分析的新方法,研究牛蒡子中主要化学成分牛蒡苷的动态积累规律。(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朱秋萍,郭春苗,许娟,吐迪·麦麦提,龚鹏[2](2017)在《扁桃内果皮发育的组织解剖学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扁桃内果皮发育过程的组织形态结构及其差异,从而为扁桃选育优良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以极薄壳品种‘纸皮’扁桃和极厚壳品种‘长石头’扁桃为试材,采用石蜡切片法和间苯叁酚浸染法进行解剖。结果表明:‘长石头’扁桃内果皮快速发育期开始于花后10 d,中内果皮界限明显,‘纸皮’扁桃内果皮快速发育期开始于花后25 d。‘纸皮’扁桃内果皮细胞直径与其内维管束周边细胞直径大小有明显差异,而‘长石头’扁桃无此特征;‘纸皮’扁桃内果皮从内至外进行木质化,‘长石头’扁桃内果皮从两侧向中间进行木质化。‘纸皮’扁桃的整个内果皮发育的过程约为75 d,‘长石头’扁桃的整个内果皮发育的过程约为90 d,‘长石头’扁桃开始发育比‘纸皮’扁桃早,‘长石头’扁桃内果皮基本形成比‘纸皮’扁桃晚15 d。扁桃内果皮细胞的发育分为内果皮发育前期、内果皮快速发育期、内果皮基本形成期,但薄、厚壳扁桃间内果皮发育的时间、细胞的结构、内果皮木质化的方式均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经济林研究》期刊2017年04期)
朱秋萍,郭春苗,周伟权,杨文莉,颜琦[3](2017)在《扁桃内果皮发育过程相关成分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扁桃内果皮的薄厚是其重要的经济性状。探讨扁桃内果皮发育过程中木质素形成与其相关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揭示扁桃内果皮发育及其形成机制,为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选取扁桃薄壳‘纸皮’与厚壳‘长石头’两个代表品种,花后25 d开始采集发育正常果实20个,每15 d采样1次,至果实成熟为止,共计7次,对其木质素、纤维素、酚类物质含量,以及PAL、POD、PPO、CAD、C4H等活性等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纸皮’和‘长石头’扁桃内果皮中木质素、纤维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均呈上升趋势,花后25~40 d,‘纸皮’扁桃内果皮木质素含量高于‘长石头’,花后55~115 d,则相反;花后25 d,‘纸皮’扁桃内果皮中纤维素含量高于‘长石头’扁桃;花后40~115 d,则相反。‘纸皮’和‘长石头’扁桃内果皮中酚类物质含量整体呈现一个下降趋势,花后25~40 d‘纸皮’扁桃果实的内果皮中酚类物质含量低于‘长石头’,花后55 d,则相反。‘纸皮’扁桃和‘长石头’扁桃的PAL、C4H、CAD、PPO、POD酶活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花后55 d‘纸皮’扁桃PAL、C4H、CAD酶活性达到了最高峰,花后70 d则是‘长石头’扁桃PAL、C4H、CAD酶活性达到了高峰,且花后70 d‘长石头’扁桃PAL、C4H、CAD活性均高于‘纸皮’。两个品种PPO酶活性均于花后55 d达到了最高峰,还显示整个内果皮发育过程‘纸皮’扁桃的PPO酶活性一直低于‘长石头’。花后40 d‘纸皮’扁桃和‘长石头’扁桃POD酶活性达到了最高峰,花后25~40 d,‘纸皮’扁桃果实的内果皮中POD酶活性高于‘长石头’,花后40 d,两个品种无明显差异。经相关性分析表明,木质素含量与纤维素含量正相关,与酚类物质负相关,与POD活性负相关。扁桃内果皮发育前期木质素含量与PAL、CAD、C4H、PPO活性正相关,内果皮发育后期木质素含量与PAL、CAD、C4H、PPO活性负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7年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0-19)
贾昌路[4](2016)在《基于RNA-Seq的核桃内果皮发育转录组信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核桃(Juglans regia L.)又名胡桃、羌桃,属核桃科(Juglandaceae)、核桃属(Juglans),是世界着名的四大干果之一。近年来,转录组测序技术在生物测序中逐渐兴起,在生物遗传研究中被广泛认可。而核桃作为四大干果之一,在转录组序列信息、分析中鲜有研究,特别是对核桃内果皮形成的分子机理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为了加强研究核桃的转录组信息,了解核桃内果皮形成的分子机制,掌握影响核桃内果皮的主要遗传信息,本论文以“纸皮”、“温138”两个品种核桃硬壳形成期的内果皮为试验材料,提取内果皮中的RNA,并进行转录组测序及数据信息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Illumina HiSeq?2000测序仪进行测序,共获得342 785 132条的raw reads,通过过滤除杂后得到clean reads 318 196 894条,长度为28 637 720 460 nt。在获得信息的准确率为99%的条件下,有98.6%的序列信息符合分析要求,所获得的数据信息量较大。对获得数据信息进行拼接组装后,获得总Unigene 77 570条,总长97 085 606 nt,平均长度1 252 nt,N50达到1 978 nt,N50明显大于组装后的平均长度,组装效果较好。2、对拼接组装后获得的Unigene进行功能注释,与已知数据库NR、NT、Swiss-Prot、KEGG、COG、GO进行序列信息比对,分别有56 139、53 032、37 712、34 325、22 517、44 620条Unigene与已知数据库序列信息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比对到的Unigene共计58382条,占总Unigene的75.26%,比对效果较好,极大的丰富了核桃内果皮转录组的信息。同时利用MISA软件在77 570条Unigene中查找到24 154个SSR位点,分布在18885条Unigene中,占总Unigene的24.35%;其中,超过1个SSR位点的Unigene有4143条。通过分析SSR的重复类型发现,在核桃中以单碱基和二碱基重复为主要的碱基重复类型。3、基于FPKM表达量的统计分析,在“温138”核桃硬壳发育的叁个时期,共检测到11 579条基因差异表达,有1 217条基因在叁个时期表达均有差异;在“纸皮”核桃硬壳发育的叁个时期,共检测到12 324条基因差异表达,有1 077条基因在叁个时期表达均有差异;将同一时期的两个品种中表达基因进行比对,在叁个表达时期中共检测到差异表达基因2 095条,有199条基因在叁个时期均差异表达。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与KEGG代谢通路分析,发现各时期的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及所参与的代谢近乎一致,但有个别基因及时期有特异。4、通过对获得Unigene进行功能注释、代谢分析以及木质素形成过程中基因的表达分析,在77 570条Unigene中,检测到168条条件特异表达基因,其中,“纸皮”核桃中有108条,“温138”核桃中有60条。与KEGG数据库比对,有361条Unigene与木质素的生物合成有关,有110条Unigene直接参与木质素合成中的11种关键酶的合成,其他的251条Unigene则参与在木质素合成的整个过程当中。比较“纸皮”核桃与“温138”核桃中木质素代谢关键酶基因,发现在6月13日,与PAL相关基因的表达量表现为:在“纸皮”核桃中的表达量高于“温138”核桃;其他关键酶基因的表达量也普遍表现为“纸皮”核桃高于“温138”核桃。在硬壳发育的叁个时期中,多数关键酶基因的表达趋势在“纸皮”核桃中呈先上升后降低,在“温138”核桃中则表现为依次升高。本研究利用RNA-seq技术,对核桃硬壳形成期内果皮的转录组进行了研究,并对获得数据信息进行了分析,丰富了转录组分析技术在核桃研究领域的应用,为探讨核桃生物学性状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塔里木大学》期刊2016-06-01)
孟泽,余佳,杨爱珍,师光禄,张铁强[5](2016)在《不同品种枣内果皮发育过程中木质素沉积的观察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木质素含量在不同品种不同时期的变化过程,以‘金丝小枣’和‘金丝无核小枣’为试验材料,利用Klason法测定枣果实内木质素含量和木质素的显色反应,研究枣果实内木质素沉积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枣果实中内果皮的木质素沉积过程是从基部开始,完成内果皮最内侧的木质化,再由内至外,逐渐完成;在花后15~25天期间,‘金丝小枣’与‘金丝无核小枣’果实内果皮木质素含量基本相同,从花后40天开始,‘金丝小枣’内木质素含量开始上升并超过‘金丝无核小枣’。‘金丝无核小枣’果实内木质素含量在全果实发育时期内变化总体趋势平缓,而在‘金丝小枣’内木质素含量的在15~75天期间变化增加明显,在75天后出现跳跃式增长现象,增加更为明显。试验选用的2个品种枣在内果皮木质化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可以用来进行枣果实内果皮木质化的相关研究。(本文来源于《农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黄春辉,葛翠莲,高洁,张晓慧,曲雪艳[6](2014)在《不同类型猕猴桃果实发育过程中内果皮色泽的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绿肉型"魁蜜"、黄肉型"金丰"和红肉型"红阳"等3个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品种为试材,通过对其内果皮着色观察和色差值的测定,以及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苷含量的分析检测,探讨了不同类型猕猴桃果实发育过程中内果皮色泽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3种类型的猕猴桃在盛花后50 d之前内果皮均为绿色,其色差值a*值均为负值,盛花后130 d"红阳"猕猴桃内果皮为红色,a*值增大为(9.62±0.17)。3种类型的猕猴桃内果皮中均含有叶绿素和类萝卜素,但只有"红阳"猕猴桃含有花青苷。盛花后30 d内果皮中叶绿素含量最高,均大于每100 g含量3.50 mg,之后在"红阳"猕猴桃中持续下降,而在"魁蜜"和"金丰"猕猴桃中分别呈现先降后升和先降后升再快速下降趋势。3种类型的猕猴桃内果皮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前后相差不大,变化趋势较缓。"红阳"猕猴桃内果皮中花青苷含量持续上升,至盛花后130 d达最高值每100 g含量(1.46±0.06)mg。可见,不同色泽类型猕猴桃呈现不同颜色是几种色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红阳"猕猴桃显现红色是由于叶绿素的降解和花青苷的积聚,"金丰"猕猴桃显现黄色是由于叶绿素含量的下降导致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之比逐渐上升,而"魁蜜"猕猴桃由于两者比值基本不变而始终为绿色。研究结果可为从分子水平解释猕猴桃果肉呈色机理奠定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杨爱珍,刘悦萍[7](2011)在《桃果实内果皮发育中激素含量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比较‘久保’和野生桃果实内果皮发育中中、内果皮IAA、ABA、ZR、GA3含量的变化,我们应用ELISA检测方法测定了这些内源激素的含量。结果表明:野生桃中果皮这些激素的变化趋势是先上升后下降,而‘久保’桃却是先下降后上升;对于内果皮而言,上述两类桃果实的变化趋势较一致,都是呈下降趋势。IAA和GA3含量在内果皮整个发育过程中,都是野生桃含量高于‘久保’桃;野生桃果实中果皮IAA、GA3和ZR含量在发育前期都低于‘久保’桃;但到发育后期,情况相反。(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medicine and Engineering (ISBE 2011 V3)》期刊2011-08-04)
杨爱珍,刘悦萍[8](2010)在《桃果实内果皮发育中激素含量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比较‘久保’和野生桃果实内果皮发育中中、内果皮IAA、ABA、ZR、GA3含量的变化,我们应用ELISA检测方法测定了这些内源激素的含量。结果表明:野生桃中果皮这些激素的变化趋势是先上升后下降,而‘久保’桃却是先下降后上升;对于内果皮而言,上述两类桃果实的变化趋势较一致,都是呈下降趋势。IAA和GA3含量在内果皮整个发育过程中,都是野生桃含量高于‘久保’桃;野生桃果实中果皮IAA、GA3和ZR含量在发育前期都低于‘久保’桃;但到发育后期,情况相反。(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0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ellular,Molecular Biology, Biophysics and Bioengineering(Volume 6)》期刊2010-12-25)
杨爱珍,张志毅,曹爱娟,孟海岭,王有年[9](2009)在《桃果实内果皮发育过程中糖积累与木质素沉积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熟桃‘京玉’和‘大久保’果实为材料,测定桃果实内果皮在细胞分裂和硬核期糖的含量,分析糖积累的变化情况;通过间苯叁酚—HCl对‘大久保’桃果实内果皮进行染色,观察木质素沉积的进程;应用常规戊二醛—锇酸双固定法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内果皮细胞壁的发育进程。结果表明,桃果实内果皮在花后40d前,细胞不断分裂增生,初生细胞壁不断膨大,糖的积累快速增长,大约40d时葡萄糖和果糖的积累量达到最高;到40d后,糖含量及山梨醇代谢迅速下降。此时内果皮开始木质化,内部逐渐呈现红色,大约半个月后,整个内果皮都变红,木质素从内到外基本沉积完毕,说明木质素沉积发生在糖积累高峰之后,糖的大量积累为木质素前体的合成奠定了物质基础,糖积累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内果皮发育的好坏。(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09年08期)
崔京求,高桥成人,吕永兴[10](1979)在《关于药用人参种子发芽特性的研究(1)——果肉对胚发育的影响及果肉、胚乳和内果皮中存在的发芽抑制物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绪论植物种子在收获前后的一定期间内,通常处于休眠状态,引起休眠的原因因植物种类不同而异。药用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种子休眠期极长,如果把采收的种子原封不动而播种的话,到发芽需经20个月左右。其原因是由于休眠过程由两个特殊阶段构成,无论是哪一个阶段,形态的或生理的过程都进行得非常缓慢。(本文来源于《特产科学实验》期刊1979年04期)
内果皮发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扁桃内果皮发育过程的组织形态结构及其差异,从而为扁桃选育优良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以极薄壳品种‘纸皮’扁桃和极厚壳品种‘长石头’扁桃为试材,采用石蜡切片法和间苯叁酚浸染法进行解剖。结果表明:‘长石头’扁桃内果皮快速发育期开始于花后10 d,中内果皮界限明显,‘纸皮’扁桃内果皮快速发育期开始于花后25 d。‘纸皮’扁桃内果皮细胞直径与其内维管束周边细胞直径大小有明显差异,而‘长石头’扁桃无此特征;‘纸皮’扁桃内果皮从内至外进行木质化,‘长石头’扁桃内果皮从两侧向中间进行木质化。‘纸皮’扁桃的整个内果皮发育的过程约为75 d,‘长石头’扁桃的整个内果皮发育的过程约为90 d,‘长石头’扁桃开始发育比‘纸皮’扁桃早,‘长石头’扁桃内果皮基本形成比‘纸皮’扁桃晚15 d。扁桃内果皮细胞的发育分为内果皮发育前期、内果皮快速发育期、内果皮基本形成期,但薄、厚壳扁桃间内果皮发育的时间、细胞的结构、内果皮木质化的方式均存在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果皮发育论文参考文献
[1].李胜男,杨燕云,许亮,陈思有,邢艳萍.UFLC-MS/MS法同时测定5个不同发育时期牛蒡子胚薄壁细胞和内果皮石细胞中3种化学成分[J].药学学报.2019
[2].朱秋萍,郭春苗,许娟,吐迪·麦麦提,龚鹏.扁桃内果皮发育的组织解剖学观察[J].经济林研究.2017
[3].朱秋萍,郭春苗,周伟权,杨文莉,颜琦.扁桃内果皮发育过程相关成分变化分析[C].中国园艺学会2017年论文摘要集.2017
[4].贾昌路.基于RNA-Seq的核桃内果皮发育转录组信息分析[D].塔里木大学.2016
[5].孟泽,余佳,杨爱珍,师光禄,张铁强.不同品种枣内果皮发育过程中木质素沉积的观察比较[J].农学学报.2016
[6].黄春辉,葛翠莲,高洁,张晓慧,曲雪艳.不同类型猕猴桃果实发育过程中内果皮色泽的动态变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4
[7].杨爱珍,刘悦萍.桃果实内果皮发育中激素含量的变化[C].Proceedingsof2011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BiomedicineandEngineering(ISBE2011V3).2011
[8].杨爱珍,刘悦萍.桃果实内果皮发育中激素含量的变化[C].Proceedingsof2010First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ellular,MolecularBiology,BiophysicsandBioengineering(Volume6).2010
[9].杨爱珍,张志毅,曹爱娟,孟海岭,王有年.桃果实内果皮发育过程中糖积累与木质素沉积的变化[J].园艺学报.2009
[10].崔京求,高桥成人,吕永兴.关于药用人参种子发芽特性的研究(1)——果肉对胚发育的影响及果肉、胚乳和内果皮中存在的发芽抑制物质[J].特产科学实验.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