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资源论文-牛跟田

公共体育资源论文-牛跟田

导读:本文包含了公共体育资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公共体育设施资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用

公共体育资源论文文献综述

牛跟田[1](2019)在《公共体育设施资源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17年至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公共体育设施资源的建设对提升国民身体素质水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共同富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公共体育设施资源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分析,旨在为我国公共体育设施资源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体育风尚》期刊2019年11期)

张晚萌,骆秉全[2](2019)在《疏解腾退背景下北京市东城区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北京市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四个中心"定位的集中承载区、是疏解非首都功能、提升首都功能的主要地区。东城区应围绕区域发展定位,以"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为核心,牢牢抓住疏解腾退的时代背景,完善公共服务,补齐短板。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的着力点。理应科学合理配置东城区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资源,促进东城区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公共体育服务之间的矛盾的解决。东城区现有公共体育服务资源与居民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笔者通过参与东城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规划(2018-2035)课题组,发现东城区社区公共体育资源配置中呈现着公共体育投入不足,数量少、种类少、布局不合理、服务不规范等问题。因此,合理应用街道、社区的腾退空间、地下空间,优化体育场地设施空间结构布局;增加体育场地面积的绝对供给值;规范体育活动的组织、指导与服务;以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为着力点,增加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当下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研究方法:笔者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疏解非首都功能"、"公共服务"、"社区公共体育资源"、"资源配置"等关键词的搜索,对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归纳,为文章提供理论支持;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东城区居民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当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居民的真实需求;通过数据分析法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为文章提供数据支撑。研究结果:1)社区公共服务投入总量大,但体育公共服务占比低,居民满意度低。政府对于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资源的投入上,无论是从横向上与其他同等GDP水平的发达国家城市比较,还是纵向上与其他公共服务投入上比较,社区公共体育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投入比重都远远低于居民的需求。2)政府公共部门管理方式改革,缺少体育专职人员,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大量投入的不是百姓需要的,百姓真正需要的,不是政府重点投入的。政府与居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政府职能失灵,也导致了公共体育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3)社区体育活动丰富,但缺乏社区特色,规范程度不足。社区有社会体育指导、体质监测、体育赛事等活动,但体育指导不慎规范、体质监测网络覆盖面小、体育赛事吸引力小,缺乏社区特色。4)社区公共体育宣传方式新颖,但存在居民适应度低、资源浪费等现象。东城区开发智能化体育服务,但推广不足,大部分居民仍然通过社区工作人员宣传、橱窗墙报等线下方式获得相关信息。另外公共体育设施存在被占用、损毁等情况,缺乏后续利用,功能无法得到持续性发挥,造成了很大程度上公共体育资源的无端浪费。研究结论:1)多者合力,加大社区公共体育投入,整合资源,满足居民多元需求。改善政府失灵现象,明确政府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范围和结构,合理放权,对于市场和社会资本的投入进行一定的支持和补贴,让政府在合适的角色上灵动起来。2)完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管理体系,合理外包,促进资源配置市场化。尝试吸引社会资本流入,面向社会招标公共体育场馆经营公司并且签订协议来实现公共体育管理外包,促进公共体育服务配置市场化、规范化、高效化发展。3)规范、创新社区公共体育活动,建立具有传统东城特色的文体社区。合理整合腾退空间,开发社区中心,规范体育指导,加大体质测试投入,在社区文体中心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化需求。4)合理融入科技元素,建立"互联网+公共体育服务"模式。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完成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智能化升级改造,形成智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通过互联网、移动端等及时提供科学体测、科学指导、智能设备、趣味活动、运动监控、场地设施查询预定等综合性服务。随着5G时代的到来,积极推进体育场馆与"互联网+"的高度融合,继续推进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智能化建设。实现真正的科学健身,推进社区群众体育活动进入移动互联时代。(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李燕领[3](2019)在《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性评价研究——基于DEA和Theil指数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公共体育服务关乎公民的基本体育权利,反映了体育需求与供给过程中的一种价值取向与利益选择,随着健康中国战略、体育强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等系列国家战略的提出,公共体育服务事业逐渐成为影响我国体育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国上下各行各业,务必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新起点、新使命,正确制定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的发展战略规划,努力实现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重点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和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公共体育服务资源效率及其均等化问题日渐严峻。现阶段,全国各省份(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共体育服务事业财政支出效率差距较大,公共体育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各省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能力参差不齐。如何科学地评价地方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支出效率和资源配置均衡性,确保地方政府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质量成为当前热点问题。因此,本研究主要利用DEA方法测度分析了2015年我国各省份政府公共体育服务事业财政支出的相对效率,并结合泰尔指数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资源配置公平性进行评价,这有利于寻找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财政配置效率及公平性的策略,促进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事业的快速发展。研究方法:1)DEA模型。DEA模型可以综合评价多投入、多产出的生产系统的效率,不需要处理投入和产出数据的纲量和指标间的权重。DEA模型分为产出导向型模型和投入导向型模型,前者用于评估既定产出条件下的投入最小化,后者用于评估既定投入条件下的产出最大化,二者在本质上是等价的。本研究以产出导向型DEA模型对2011-2015年我国各省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支出效率进行评价。2)泰尔指数模型。泰尔指数的大小表示所考察范围内各地区发展差异的大小,地区之间越接近,泰尔指标的值越小,表明各区域之间发展差异越小;泰尔指标越大,则表明地区差异越大,本研究运用泰尔指数对2011-2015年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资源配置公平性进行评价,了解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资源配置现状。研究结果:公共体育服务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性评价对增强政府的公共体育服务意识、提高公共体育能力以及提升政府服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运用DEA方法测度分析了2015年我国各省份政府公共体育服务事业财政支出的相对效率、各区域间的效率差异,并结合泰尔指数分析评价了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16个省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存在冗余现象,而公共体育服务产出不足的问题更为严重,其中指标主要集中在人均场地设施面积、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和年度每万人参加国民体质监测人数方面;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人均体育场地设施面积均等化程度最低,资源配置公平性也相对较差。我国公共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集中智慧,改善可控因素,促进公共体育服务效率及公平的提升,努力实现公共体育服务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研究结论:1)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综合效率低下大多是受到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双重影响,纯技术效率有效的省份仅有10个,规模效率有效的省份仅有7个。公共体育服务产出不足的问题更为严重,产出不足的省份占全国的64.5%,指标主要集中在人均场地设施面积、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和年度每万人参加国民体质监测人数。我国31个省份需要根据自身存在的不足,合理配置公共体育服务财政资源,减少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等相关问题,提高资源生产效率。2)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人均体育场地设施面积均等化程度最低,资源配置公平性也相对较差。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社会体育组织泰尔指数最小,说明其均等化程度最高,资源配置相对公平。而各省级政府一般预算支出、体育事业经费投入、国民体质监测站点个数、国民体质监测人数和人均场地设施面积依次排在第二至第七位。(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朱焱[4](2019)在《我国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差异与空间演进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党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明确了新时代我国公共体育事业发展,促进全民健康的新使命,同时也给我国公共体育资源的有效配置提出了新挑战。公共体育资源作为一种公共资源与体育资源的集合性资源。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体育健身需求,促进全民健身计划开展,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实现健康中国目标的重要基础保障。近年来,在"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双轮战略的驱动下,我国公共体育资源的供给水平不断提升,但资源配置不充分、不均衡等问题依然凸显,成为我国公共体育发展的掣肘。因此,准确把握我国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差异及发展特征,对完善新时期我国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策略,提升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促进"十叁五"中后期公共体育资源的充分供给与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发展的实际情况,从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组织资源等四个维度出发,选取了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群众体育行政管理人员数量、体育场馆从业人员数量、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体育健身工程场地、体育健身路径、体育健身中心、户外健身营地及其他健身场地的数量与面积;政府专项拨款数额、体彩公益基金数额、社会赞助资金数额;群众体育组织社团数量、体质健康监测点数量,共计18项指标构建了我国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以2008-2016年《中国体育事业统计年鉴》、《中国体育年鉴》和各省市自治区《体育统计年鉴》中,31个省市自治区(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除外)公共体育资源发展情况统计数据为实证依据,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与东北地区公共体育资源发展水平的区域差距与空间演进特征进行分析。在具体分析过程中,首先,利用Degum基尼系数分析我国公共体育资源均衡配置水平差异,按照子群分解,剖析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的地区内与地区间差异及其成因。其次,通过Markov链估计与Kernel密度估计考察我国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的动态演进过程,总结资源配置特征,预测资源发展趋势。以期在资源配置现状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为相关部门制定公共体育资源供给策略,完善新时期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提供思考与借鉴。研究表明:2008-2016年,我国公共体育资源均衡配置总体差距,呈现明显的逐年缩减态势,但地区公共体育资源配置差距依然明显。其中,区域内资源配置差距最大的是东部地区,差距最小的是东北地区;区域间差距最大的是东部与东北地区,差距最小的是东北与西北地区。2)区域间经济、区位、社会及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发展差异及省域间公共体育资源存量与增量发展速度差距,是导致地区公共体育资源非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3)从发展趋势看,我国整体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提升明显,且资源配置的状态流动性相对较高,但中较低资源配置水平省份占比依然较大,若沿用当前配置模式,我国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将长期处在低与中低水平之间。针对我国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具体差异与演进特征,提出了新时期我国公共体育资源发展的几点建议:1)增强政府宏观调控,激活资源供给活力,促进资源均衡配置。通过深化公共体育资源供给侧改革,提升公共体育资源供给活力,促进公共体育资源的供需平衡。2)调动多元利益主体,规范体育市场运作,提升资源有效供给。发挥市场与社会在公共体育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多元主体作用,提升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效率,保障资源有效供给。3)加快资源跨域流动,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新机制,形成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公共体育资源良性互动发展新格局,促进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陈路露[5](2019)在《城市化进程中体育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进程是经济社会进步与时代发展的必经之路,表明历史发展的长河迎来了新的高潮,既塑造了新篇章,也反映中国社会的新形态。城镇化的进展不仅预示经济社会的进步,而且使得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释放,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生活方式,更愿意走出舒适区和习惯生活区域以及改变原有生活习惯。然而,在城市化结构条件下城市体育空间建构问题成为城市现实病中的突出反映现象。城市体育公共资源是城市公共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城市居民养成良好健身习惯与增强体质的关键因素,城市中体育公共资源配置不均将会影响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也体现社会发展的深度与城市政府治理水平的高低,优化配置城市体育公共资源是解决城区体育公共资源供不应求并且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节点。以剖析城市化进程中体育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凸显城区居民现有的体育健身需求量,探讨体育公共资源在城市居民生活中的作用及意义,并提出城市化进程与健康中国战略大力推行过程中优化配置体育资源所面临的挑战。从整体性优化的视角,对体育公共资源管理和体育公共服务管理提出建议,力求实现体育公共资源配置合理优化,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研究目的:在城市建设与体育公共资源配置相互协调的基础上,解决城市化过程带来的体育公共资源配置矛盾,结合政府体育公共资源的价值取向和体育公共资源的实际供有量,解决公众体育需求,提升公众对于体育公共资源服务的满意程度,对于所有群体所拥有的城市体育公共资源总量的不均衡性做出结论,合理规划公共体育空间,充分发挥体育资源的公共属性和体育公共空间的合理性,实现体育公共资源科学化管理,提高体育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对体育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城市战略布局下利用城市场所精神形成城市个性,加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突破原有体育公共服务管理体制,优化配置体育公共资源,在提高城市水平的同时,提高体育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高效解决公共体育空间不足的问题,更好地为城市居民提供体育服务。研究方法: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体育公共资源优化配置问题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结合体育公共资源自身特点,系统概述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对城市化水平和体育公共资源配置所造成的影响,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其具体情况,对比分析区域体育公共资源配置差异,并阐述当下体育公共资源运用情况,针对如何提高体育公共资源的供给水平和供给总量做出结论,明晰当下我国体育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及今后我国体育发展的重要方式和选择方向。研究结果:城市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与体育发展历程呈现相关性,随着城市化进程推向更高点,体育公共空间可利用化降低,体育公共资源随之减少,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城市体育公共空间不足及体育公共资源缺乏而形成的体育公共资源优化配置不到位的问题相继显现。研究结论:城市体育公共资源配置状况表明城市发展的最终形态,关系到城市中的个体是否获得最大保障,城市化的过程是体育发展方式转变及体育公共资源重新再优化配置的过程,体育公共资源优化配置需要体育发展方式的重要转型,改善城市体育公共资源配置失衡的问题,加强政府与体育公共管理部门的合作与协调,改变政府传统的治理方式和进行结构优化,让政府在体育公共服务管理中做到不缺位,也不喧宾夺主,转变主体对象,与其他体育管理部门协同发展。建议城市化发展由聚集式向发散式转变,增加内部发展空间与体育公共可利用空间,在城市发展与体育合理布局的约束下内部整合体育公共资源,外部协同城市高效发展,建立城市化与体育公共资源配置优化之间的平衡机制,革新体育空间布局,完善体育公共资源管理体制与调整体育公共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徐蛟[6](2019)在《资源配置视角下四川省残疾人体育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一个国家残疾人的健康及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是这个国家社会文明的标志,我国现有超过8500万的残疾人,保障和改善这个群体的基本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将残疾人体育健身的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也是残疾人体育领域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四川省成都市、绵阳市、南充市、达州市等8个市级残联、残疾人协会和部分社区等机构进行实地调查,了解目前四川省残疾人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实际现状,从资源配置的视角分析四川省残疾人体育健身的影响因素,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四川省残疾人体育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从而使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更加有效合理,促进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以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资源配置等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对搜索到的文献进行分析与整理,为研究打下理论基础。2、实地调研法:实地走访四川省成都市、绵阳市、南充市、达州市、广安市、广元市、雅安市、乐山市等8个市级的残联、残疾人协会和部分社区对各地区残疾人体育健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目前四川省残疾人体育的现状及问题。3、访谈法:对四川省8个市区的残联、残疾人协会负责人以残疾人体育健身的资源配置、实际困难等问题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残疾人体育健身的现实困境。4、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软件对四川省8个市区的体育经费、场地设施等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分析影响残疾人体育健身的现实因素,为整个研究提供数据支撑。研究结果:资源配置是指在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将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到各领域之中,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最优化。本文通过对四川省8个地区的残联、残疾人协会及部分社区的残疾人体育健身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对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访谈,发现在政策法规资源方面,在国家颁布了《残疾人教育条例》、四川省颁布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后,只有成都市和绵阳市两个地区颁布了市级的政策法规,且对残疾人参与体育健身运动方面的条例也只是简单略过,并无详细规定;在体育经费方面,8个被调查地区均表示体育经费严重不足,无法开展满足全体残疾人的体育健身活动;在体育健身服人才方面,仅8%的社区配备有体育健身指导员,此外经调查目前现有的部分体育健身指导员在从业意愿方面积极性不高;在基础场地设施方面,只有成都、绵阳、南充等叁个地区残联负责人表示在每个社区将设置无障碍健身设施,在实际调查中仅有15%的社区具备残疾人健身的无障碍场地器材,总体在场地设施方面无法满足残疾人体育健身的需求,此外经分析场地设施的配置和体育经费存在显着相关(P<0.05),说明场地设施的配置还受到体育经费的影响;此外在信息资源方面,在访问的社区中60%的社区残疾人表示对很少接触过残疾人体育健身方面的信息宣传,对国家地区的政策法规和体育健身的认识度较低。研究结论:认为残疾人体育健身公共服务的资源应该包含基础场地设施资源、专业体育服务人才资源、体育经费资源等有形资源和法律法规资源、信息资源等无形资源。残疾人体育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应从基础场地设施、专业服务人才、体育经费、政策法规以及信息资源等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无障碍场地设施的配置和残疾人特殊体育器材的开发目前残疾人可使用的体育健身场地设施配置度低,覆盖面小,特殊体育器材缺乏,因此在无障碍场地的配置方面出除了在数量上加大覆盖率外,还应在配置方面加强设施的针对性,开发适合残疾人体育健身的器材,优化配置。2、增加残疾人体公共服务的经费投入残疾人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大量资金的保障,且随着我国残疾人数量的不断增加,资金方面的需求将更大,除了政府部门的主力支持外,还可以利用社会组织和企业的支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残疾人体育。3、加强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的培养,提升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现有的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数量稀少,综合能力不足。一方面相关部分应加强加快对残疾人健身指导员的培训与指导,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考核的标准,将专业人才的培养做到合理有效。4、加快推进政策法规的落实和具体条例的细化现有我国颁布的残疾人法律法规数量不少,覆盖面也较广。但是存在从国家颁布到地区实施的断层以及执行力度的缺失问题,此外在针对残疾人体育健身方面的法规只是简单笼统的概括,并无具体细则,执行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律的效力。5、加强信息资源的传播与利用,增强体育健身意识目前大部分残疾人对国家体育健身的相关政策法规了解度低,缺乏对体育健身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残疾人体育健身的不利影响。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信息的传播,增强残疾群体对体育健身的认识,促进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有序开展。(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徐新建,秦德平,郑伟[7](2019)在《闽西苏区县公共体育服务资源供给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十叁五"《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实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问题再次受到关注,由于不同区域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力度并不相同,因此针对区域差异性开展的区域性公共体育服务研究更加能够反映该地区的公共体育服务水平,通过满意度加权法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8个种类出发,对闽西苏区县域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针对城乡受众体育健身意识的差异性、供给失衡、供给模式单一、缺乏有效供给保障等问题,提出了供给服务信息化管理,强化全民健身意识,打造多元供给模式,发挥社会供给力量,完善保障体系,重视供给均衡性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优化策略.(本文来源于《湘南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袁正[8](2019)在《共享理念下公共体育资源的均等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推进以公平为核心的公共体育资源均等化,将会是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重点。这就需要国家、市场、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公共体育服务,多元化挖掘全社会的体育资源,实现公共体育资源均等化分布,最大限度满足公共体育的需求,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将全民健身作为国家性战略,并要求各级政府及其体育主管部门进一步重视体育资源,把全民健身从系统性目标提升为国家性目标。然而服务于国民的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却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极度匮乏的公共体育资源与国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着,已成为制约国民健身的硬伤害,严重影响了健康中国的实施。(本文来源于《当代体育科技》期刊2019年27期)

李德奇,何鹏飞[9](2019)在《农村体育公共资源的配置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主要围绕农村体育公共资源配置机制展开研究,通过探究农村体育公共资源配置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了农村体育公共资源配置的执行路径、供给路径、实践路径以及公众参与情况,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确保农村体育公共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而且还可以充分发挥农村体育公共资源的优势,推动资源配置工作尽快落实。(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9年22期)

蔡朋龙,王家宏[10](2019)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公共体育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中政府与市场的叁重边界》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晰政府与市场在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的边界,是"有为政府"联袂"有效市场"解决我国公共体育资源供需既有矛盾,实现公共体育资源配置公平与效率的关键所在。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价值、经济、民生和管理4个维度解构政府与市场边界的目标函数,立基于制度、主体、效用3个层面划定了政府与市场的价值、领域和有效边界,审视苏州市公共体育资源市场化改革边界的问题,并提出完善政府与市场边界决策框架的建议。界定"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权能边界,消除二者的张力,需要从公平与效率兼顾、成本与效益权衡、公众需求、政府职能转变等维度进行分析。以公共需求利益为根本,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效率的实现,需从宏观立法、中观机制、微观措施,架构政府与市场的价值边界;以政府职能为基础,以民生性为现实导向,协调利益主体的合理分配,明确政府与市场主体的领域边界;以成本与效益为经济衡量,促进资源配置的效益性与效率,廓清政府与市场的有效边界。苏州市在调试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过程中,存在政府精英性的决策模式下偏离公众需求、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公众利益保护性偏移、缺乏成本—效益评估等决策维度问题;制度化供给不足,市场化改革价值导向偏颇、领域边界界定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等是边界界定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突破自上而下的决策模式、完善政府职能清单、细化公共产品分类、注重成本分析等建议。(本文来源于《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公共体育资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北京市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四个中心"定位的集中承载区、是疏解非首都功能、提升首都功能的主要地区。东城区应围绕区域发展定位,以"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为核心,牢牢抓住疏解腾退的时代背景,完善公共服务,补齐短板。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的着力点。理应科学合理配置东城区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资源,促进东城区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公共体育服务之间的矛盾的解决。东城区现有公共体育服务资源与居民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笔者通过参与东城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规划(2018-2035)课题组,发现东城区社区公共体育资源配置中呈现着公共体育投入不足,数量少、种类少、布局不合理、服务不规范等问题。因此,合理应用街道、社区的腾退空间、地下空间,优化体育场地设施空间结构布局;增加体育场地面积的绝对供给值;规范体育活动的组织、指导与服务;以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为着力点,增加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当下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研究方法:笔者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疏解非首都功能"、"公共服务"、"社区公共体育资源"、"资源配置"等关键词的搜索,对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归纳,为文章提供理论支持;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东城区居民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当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居民的真实需求;通过数据分析法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为文章提供数据支撑。研究结果:1)社区公共服务投入总量大,但体育公共服务占比低,居民满意度低。政府对于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资源的投入上,无论是从横向上与其他同等GDP水平的发达国家城市比较,还是纵向上与其他公共服务投入上比较,社区公共体育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投入比重都远远低于居民的需求。2)政府公共部门管理方式改革,缺少体育专职人员,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大量投入的不是百姓需要的,百姓真正需要的,不是政府重点投入的。政府与居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政府职能失灵,也导致了公共体育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3)社区体育活动丰富,但缺乏社区特色,规范程度不足。社区有社会体育指导、体质监测、体育赛事等活动,但体育指导不慎规范、体质监测网络覆盖面小、体育赛事吸引力小,缺乏社区特色。4)社区公共体育宣传方式新颖,但存在居民适应度低、资源浪费等现象。东城区开发智能化体育服务,但推广不足,大部分居民仍然通过社区工作人员宣传、橱窗墙报等线下方式获得相关信息。另外公共体育设施存在被占用、损毁等情况,缺乏后续利用,功能无法得到持续性发挥,造成了很大程度上公共体育资源的无端浪费。研究结论:1)多者合力,加大社区公共体育投入,整合资源,满足居民多元需求。改善政府失灵现象,明确政府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范围和结构,合理放权,对于市场和社会资本的投入进行一定的支持和补贴,让政府在合适的角色上灵动起来。2)完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管理体系,合理外包,促进资源配置市场化。尝试吸引社会资本流入,面向社会招标公共体育场馆经营公司并且签订协议来实现公共体育管理外包,促进公共体育服务配置市场化、规范化、高效化发展。3)规范、创新社区公共体育活动,建立具有传统东城特色的文体社区。合理整合腾退空间,开发社区中心,规范体育指导,加大体质测试投入,在社区文体中心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化需求。4)合理融入科技元素,建立"互联网+公共体育服务"模式。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完成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智能化升级改造,形成智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通过互联网、移动端等及时提供科学体测、科学指导、智能设备、趣味活动、运动监控、场地设施查询预定等综合性服务。随着5G时代的到来,积极推进体育场馆与"互联网+"的高度融合,继续推进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智能化建设。实现真正的科学健身,推进社区群众体育活动进入移动互联时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公共体育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1].牛跟田.公共体育设施资源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作用[J].体育风尚.2019

[2].张晚萌,骆秉全.疏解腾退背景下北京市东城区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资源优化配置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李燕领.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性评价研究——基于DEA和Theil指数模型[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4].朱焱.我国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差异与空间演进特征分析[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5].陈路露.城市化进程中体育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6].徐蛟.资源配置视角下四川省残疾人体育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7].徐新建,秦德平,郑伟.闽西苏区县公共体育服务资源供给优化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19

[8].袁正.共享理念下公共体育资源的均等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

[9].李德奇,何鹏飞.农村体育公共资源的配置机制研究[J].科技资讯.2019

[10].蔡朋龙,王家宏.“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公共体育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中政府与市场的叁重边界[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

标签:;  ;  ;  

公共体育资源论文-牛跟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