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心瓣膜病论文-曾先文,刘静魁,景其强,李金萍,罗华凤

重症心瓣膜病论文-曾先文,刘静魁,景其强,李金萍,罗华凤

导读:本文包含了重症心瓣膜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龄重症患者,心瓣膜病,外科治疗,围手术期处理

重症心瓣膜病论文文献综述

曾先文,刘静魁,景其强,李金萍,罗华凤[1](2016)在《高龄重症心瓣膜病的外科治疗与围手术期处理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探讨高龄重症心瓣膜病的外科治疗与围手术期处理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7月-2013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对收治的87例高龄重症心瓣膜病患者行心脏瓣膜手术,并给予围手术期处理。术前心功能Ⅳ级38例(43.7%),行二尖瓣置换术39例(44.8%),主动脉瓣置换术24例(27.6%),双瓣膜置换术21例(24.1%),二尖瓣成形术2例(2.3%),叁尖瓣置换术1例(1.1%)。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对左心室大小和功能的各项指标:左室舒张末容积(EDV)、左室收缩末容积(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容量指数(LVEDVI)和左室收缩末期容量指数(LVESVI)进行评估。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以探讨临床效果。结果:手术过程中无患者死亡,围手术期死亡4例,死亡率4.6%。治疗后3个月心功能Ⅳ级9例(10.3%),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DVI、LVESVI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DV、ESV、LVEF则均无明显改善(P>0.05)。术后随访1、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3.1%、88.5%。术后并发症共计32例,发生率36.8%,其中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0例,呼吸功能不全7例,心律失常7例,急性肾功能衰竭6例,胸腔积液2例,多数患者对并发症可耐受,且经治疗症状缓解。结论:积极完善外科治疗与围手术期处理能够降低高龄重症心瓣膜病患者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疗效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郭海涛,鲁传龙[2](2014)在《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35例重症心瓣膜病患者资料的回顾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并总结体外循环下行重症心瓣膜病外科手术中体外循环的管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心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置换术10例,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二尖瓣并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二尖瓣置换术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流转期间灌注压维持60~70 mm Hg,中心静脉压0~5 cm H2O,对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采用顺灌+逆灌相结合的灌注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超滤技术,记录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心脏复跳比例及手术结局。结果体外循环时间为(189.5±44.8)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15.4±28.5)min;心脏自动复跳率为88.6%,除颤复跳率为11.4%;体外循环中患者均成功脱机;术后2例(5.7%)死于合并肾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结论选择合适的灌注方法、进行心肌和肾脏保护、适时采用超滤技术、准确掌握脱机指征是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本文来源于《医学综述》期刊2014年18期)

曹霖,夏洪韬,龚宇,刘勇,敬毅[3](2012)在《重症心瓣膜病术后早期监护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我院重症心脏瓣膜病手术后早期监护的临床效能,探讨早期监护重点。方法前瞻性搜集统计我院重症监护室2006年3月至2011年5月共179例风心瓣膜病患者资料,所有患者被分为重症心脏瓣膜病组与对照组,为前者实施以并发症预测为主的个体化监护方案,比较两组的早期重症监护质量。结果本研究中重症心脏瓣膜病89例,重症瓣膜病患者需要手术处理的瓣膜有多于对照组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前者更多患者需要进行血栓清除术(P<0.05)。重症瓣膜病患者的术中转流时间、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明显延长(P<0.05),且该类患者的呼吸支持时间、ICU监护时间明显延长(P<0.05)。相关关系分析指出,术中转流、阻断、总手术时间会影响重症瓣膜病患者呼吸支持时间(P<0.05)。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前的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明显低于术后值,术前的舒张末容积指数明显高于术后值,叁者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20.2%,术后早期病死率10.1%。结论经过初步探索,我院重症心脏瓣膜病术后早期监护临床路径体现出了良好的效绩,但如何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快速康复;如何建立优质高效临床路径,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2年31期)

曹炜,石开虎,龚文辉,张飞,吴君旭[4](2010)在《重症风心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室的外科治疗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35例巨大左心室合并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人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其中二尖瓣置换术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4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双瓣置换术26例;同期行叁尖瓣成形术21例,左房折迭术12例。结果:本组治愈34例,早期死亡1例,术后心胸比率[(0.6±0.08)∶(0.8±0.03)]、左室舒张期内径[(64.1±5.6)mm∶(79±4.8)mm]较术前明显减少(P均<0.01);左室收缩期内径[(45±7.2)mm∶(58±7.0)mm]、左房内径[(51±10)mm∶(63±12)mm]也较术前显着减少(P均<0.05)。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分数与术前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随访3个月~5年,心功能恢复Ⅰ级者21例,Ⅱ级者12例,Ⅲ级者2例。结论:巨大左心室合并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并不是手术禁忌,经充分的术前准备后仍可进行手术治疗;选择好手术时机、加强心肌保护以及围术期的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本文来源于《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期刊2010年05期)

吴灵潝[5](2009)在《丙泊酚、七氟烷对重症心瓣膜病心内直视术的心肌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全身麻醉药内泊酚、七氟烷对重症心瓣膜病心内直视术中血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 (cTnI)、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心肌血红素加氧酶-1(HO-1)表达的影响,旨在探讨丙泊酚、七氟烷对重症心瓣膜病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重症心瓣膜病心内直视手术患者32例。重症心瓣膜病的纳入标准为:①心脏功能Ⅳ级;②心胸比率大于0.7;③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大于60mm;④中度以上肺功能损害;⑤心电图示左心室肥厚伴劳损或双心室肥厚;⑥急症换瓣;⑦二次手术;⑧双瓣膜替换术;⑨合并肝、肾、脑等脏器功能损害。凡符合其中二项者为重症心瓣膜病。随机分为叁组:对照组(M组,n=8)、丙泊酚组(P组,n=12),七氟烷组(S组,n=12)。观察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脉搏血氧饱和度及体温,记录术后拔管时间及术后ICU停留时间;采集开放静脉通路时(T1)、主动脉阻断20min (T2)、主动脉开放20min (T3)、主动脉开放2h(T4)、术后24h(T5)的静脉血,检测血中LDH、CK、CK-MB、cTnI、SOD和TNF-α的水平;取主动脉阻断20min (T2)和主动脉开放20min (T3)时的心肌组织,观察心肌显微结构变化以及HO-1的表达。结果:1.血LDH、CK浓度组内比较:M组患者T1-5的血LDH、CK浓度渐进升高,T2-5的血LDH、CK水平均高于T1时点(T2 vs T1 P<0.05, T3-5 vs T1P<0.01);P组T2-5的血LDH水平均高于T1时点(P<0.05),P组T2-5的血CK水平均高于T1点(T2-3 vs T41 P<0.05, T4-5 vs T1 P<0.01);S组T2-5的血LDH水平均高于T1时点(P<0.05),S组T35的血CK水平均高于T1时点(P<0.05),S组T2时点血CK浓度与同组T1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LDH、CU CK浓度组间比较:P组T2-5的血LDH与M组同时点值比较浓度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P<0.05, T5P<0.01); S组T2-5的血LDH浓度也低于M组同时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P0.05, T4-5P<0.01); P组T3-5的血CK浓度与M组同时点比较浓度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P<0.05,T4-5P<0.01);S组T3-5的血CK浓度低于M组同时点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P<0.05,T4-5P<0.01)。T2时点叁组间血.CK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CK-MB浓度组内比较:M组患者T1-5的血CK-MB水平先升后降,于T4时点(缺血再灌注2h)达高峰,术后24h有所回落(T2、T5P<0.05,T3-4P<0.01);P组T2-5的血CK-MB水平均高于T1时点(P<0.05);S组T3-5的血CK-MB水平均高于T1时点(P<0.05),但T2时点血CK-MB水平与T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血CK-MB浓度组间比较:P组T2-5血CK-MB水平低于M组同时点水平(T2、T5 P<0.05,T3、T4 P<0.01);S组T2-5血CK-MB水平亦低于M组同时点水平(T2、T5 P<0.05,T3、T4 P<0.01).5.血cTnI浓度组内比较:体外循环开始后,M组、P组和S组患者T2-5血cTnI浓度均明显高于T1(P<0.01),术后24h血cTnI浓度有所回落,但仍然远远高于T1(P<0.01)。M组的变化趋势与P组和S组有所区别,M组的高峰值在T3时点,而P组和S组的高峰时点在T4时点。6.血cTnI浓度组间比较:P组T2-4血cTnI浓度明显低于M组同时点水平(T2P<0.05,T3、T4 P<0.01):S组T2-4血cTnl浓度亦明显低于M组同时点水平(T2P<0.05,T3、T4 P<0.01);P组和S组在T5时点的血cTnI水平与M组同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血SOD活性水平组内比较:M组患者T2-4时点的血SOD活性低于T1时点的水平(T2 P<0.05,T3、T4 P<0.01),但T5时点(术后24h)与T1时点的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患者T3-4时点的血SOD活性低于T1时点的水平(P<0.05),T2、T5时点的血SOD活性与T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患者患者T2-4时点的血SOD活性低于T1时点的水平(P<0.05),T5时点的血SOD活性与T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血SOD活性水平组间比较:P组T2-4时点血SOD活性高十M组同时点水平(P<0.05),T5时点两组血SOD活性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T2-4时点血SOD活性高于M组同时点水平(P<0.05),T5时点两组血SOD活性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血TNFα水平组内比较:M组患者T2-5时点血TNFα水平高于T1时点值(T5P<0.05,T2-4P<0.01);P组患者T2-4时点血TNFα水平高于T1时点值(T2P<0.05,T3-4P<0.01),T5与T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患者T3-5时点血TNFα水平高于T1时点值(T5P<0.05, T3-4P<0.01),T2时点血TNFα水平与T1时点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血TNFα水平组间比较:P组患者T3-5时点的血TNFα水平低于M组同时点值(T5P<0.05, T3-4 P<0.01), T2时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患者T2-4时点血TNFα水平低于M组同时点值(T2P<0.05, T3-4P<0.01), T5时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T2、T3时点心肌的HO-1表达:叁组T3时HO-1灰度值均低于T2(S组P<0.05,M组和P组P<0.01),表明T3时心肌的HO-1表达高于T2。P组和S组T2、T3时灰度值均低于M组同时点值(P<0.05),提示P组和S组患者T2、T3时心肌HO-1的表达均高于M组同时点水平。12.P组与S组比较:S组患者T4-5血CK水平低于P组同时点水平(P<0.05),除此之外,P组和S组在各时点LDH、CK、CK-MB、cTnI、SOD和TNFα水平,以及心肌HO-1表达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叁组患者术后气管导管留置时间和ICU滞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和七氟烷持续应用于重症心瓣膜病患者CPB心内直视术的麻醉,丙泊酚可减少重症心瓣膜病患者心内直视术CPB中“缺血再灌注期”心肌损伤酶LDH、CK-MB和cTnI的释放入血,增加“缺血再灌注期”血SOD水平,促进心肌的HO-1表达;减少“再灌注期”的血CK和炎性细胞因子TNFa释放入血。(2)七氟烷可减少重症心瓣膜病患者心内直视术CPB中“缺血再灌注期”心肌损伤酶LDH、CK-MB、cTnI和炎性细胞因子TNFa的释放入血,增加CPB中“缺血再灌注期”血SOD水平,促进心肌的HO-1表达;减少“再灌注期”血CK水平。表明丙泊酚和七氟烷对重症心瓣膜病患者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09-10-01)

李忠民,肖学钧,霍保善,胡旭东,梁爱霞[6](2007)在《重症心瓣膜病的外科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回顾性总结重症心瓣膜病患者围术期的各种综合治疗经验。方法:行瓣膜置换术的68例病人中,男30例,女38例,年龄17~72岁,平均(42.6±13.3)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病6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4例,并大动脉炎1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双瓣置换术26例,二尖瓣置换术34例,主动脉置换术7例,叁尖瓣置换1例。二次手术2例。术前心功能Ⅲ级46例,Ⅳ级22例。结果:本组早期死亡2例(3%),低心排综合征20例,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应用血液透析1例。术后随访3~36个月,心功能恢复Ⅰ~Ⅱ级60例,Ⅲ级3例。结论:重症心瓣膜病围手术期需合理的综合治疗,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恰当的手术处理技巧及灵活的综合处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07年14期)

李忠民,肖学钧,陆培明,霍保善,胡旭东[7](2007)在《重症心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后血流动力学状态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置换不同口径(#25、#27、#29)的二尖瓣人工机械瓣术后血流动力学状态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46例重症心瓣膜病单纯二尖瓣置换术的病人根据术中置换瓣膜口径分为3组,置换#25机械瓣组、置换#27机械瓣组、置换#29机械瓣组,进行血流动力学状态的临床研究,对各组患者随访,采用叁维超声心动图、彩色多普勒技术,以正常人作为对照,测量二尖瓣口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各组间的差别。结果:人工机械瓣组(#25、#27、#29)3组二尖瓣口血流动力学的各种参数与正常值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而人工机械瓣各组间比较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差异。结论:人工机械瓣均有轻度梗阻,根据固定瓣性环选用相对开口面积大的人工机械瓣,有利于改善血流动力学,各型号瓣膜应用对患者的早期康复无影响。(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07年12期)

王俊,陈广明,陈亮,梁永年[8](2006)在《重症风湿性心瓣膜病的外科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重症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手术后围术期并发症多、手术风险大、死亡率高。我科自1995年1月至2003年12月共收治重症风湿性心瓣膜病452例,现将其手术治疗和围术期处理经验进行总结。1临床资料与方法本组共452例,男211例,女241例;年龄13~76岁(4(本文来源于《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期刊2006年06期)

张希,许哲,徐颖琦,王治平,吴钟凯[9](2005)在《重症心瓣膜病227例的外科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重症心瓣膜病人瓣膜替换术的经验,探讨提高手术疗效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至 2003年10月间227例重症瓣膜病瓣膜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本组年龄10-77岁;女性91例,男性136例;术前心功能 NYHA分级Ⅲ级157例,Ⅳ级70例;再次心脏手术51例;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145例;术前超声心动图示左室短轴舒张末内径≥70mm者73例。本组二尖瓣置换(MVR)32例,主动脉瓣置换(AVR)90例,叁尖瓣置换(TVR)1例,MVR +AVR双瓣置换103例,MVR+TVR双瓣置换1例。同期行合并畸形矫治19例;同时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评价围术期各因素对于术后死亡的作用大小。结果早期死亡30例,死亡率为13.22%。主要死因为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和室颤。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再次手术、年龄≥55岁、术前心功能分级、转机时间≥120min和术后使用GIK液对手术死亡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除术后使用GIK液外均为危险因素。Hosmer- Lemeshow goodness-of-fit系数:0.976。结论与重症心瓣膜病手术死亡率关系密切的危险因素为再次手术、年龄≥55 岁、术前心功能分级、转机时间≥120min;加强围术期综合处理,术前尽可能的增强心肌收缩力与能量贮备,争取较好的心脏基础与全身基础;术中改进外科技术,尽可能缩短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全面而严密的监护下加强GIK液等有目标的代谢治疗,加强对心律失常,低心排及MODS的防治有利于减小AVHD患者手术危险性,有利于提高外科治疗近期效果。(本文来源于《全国心脏瓣膜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5-04-01)

姜建青,刘宝玉,周凯,唐旭东,文自力[10](2003)在《急症、重症心瓣膜病9例手术及围手术期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临床少见的急症、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救治体会。方法 对1993年10月至2002年5月,共收治的9例临床少见的急症、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无手术死亡,亦无远期死亡,均痊愈出院。经随访2~7年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本组患者病情危急,手术、体外循环及麻醉难度极大,围手术期并发症突出,如严重低心排量综合征、恶性心律失常、多脏器功能衰竭、水电解质紊乱等。及时合理地实施手术、力求麻醉平稳、采用良好的心肌保护方法以及强有力的围手术期处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本文来源于《成都军区医院学报》期刊2003年03期)

重症心瓣膜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并总结体外循环下行重症心瓣膜病外科手术中体外循环的管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心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置换术10例,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二尖瓣并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二尖瓣置换术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流转期间灌注压维持60~70 mm Hg,中心静脉压0~5 cm H2O,对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采用顺灌+逆灌相结合的灌注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超滤技术,记录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心脏复跳比例及手术结局。结果体外循环时间为(189.5±44.8)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15.4±28.5)min;心脏自动复跳率为88.6%,除颤复跳率为11.4%;体外循环中患者均成功脱机;术后2例(5.7%)死于合并肾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结论选择合适的灌注方法、进行心肌和肾脏保护、适时采用超滤技术、准确掌握脱机指征是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重症心瓣膜病论文参考文献

[1].曾先文,刘静魁,景其强,李金萍,罗华凤.高龄重症心瓣膜病的外科治疗与围手术期处理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

[2].郭海涛,鲁传龙.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35例重症心瓣膜病患者资料的回顾性分析[J].医学综述.2014

[3].曹霖,夏洪韬,龚宇,刘勇,敬毅.重症心瓣膜病术后早期监护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

[4].曹炜,石开虎,龚文辉,张飞,吴君旭.重症风心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室的外科治疗经验[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0

[5].吴灵潝.丙泊酚、七氟烷对重症心瓣膜病心内直视术的心肌效应研究[D].武汉大学.2009

[6].李忠民,肖学钧,霍保善,胡旭东,梁爱霞.重症心瓣膜病的外科治疗[J].实用医学杂志.2007

[7].李忠民,肖学钧,陆培明,霍保善,胡旭东.重症心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后血流动力学状态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7

[8].王俊,陈广明,陈亮,梁永年.重症风湿性心瓣膜病的外科治疗[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6

[9].张希,许哲,徐颖琦,王治平,吴钟凯.重症心瓣膜病227例的外科治疗[C].全国心脏瓣膜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2005

[10].姜建青,刘宝玉,周凯,唐旭东,文自力.急症、重症心瓣膜病9例手术及围手术期处理[J].成都军区医院学报.2003

标签:;  ;  ;  ;  

重症心瓣膜病论文-曾先文,刘静魁,景其强,李金萍,罗华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