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再生恢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二倍体森林草莓,不定芽再生,活力恢复,基因表达
再生恢复论文文献综述
王华,杨媛,李茂福,刘佳棽,金万梅[1](2019)在《二倍体森林草莓不定芽再生过程中活力再恢复的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二倍体森林草莓(Fragaria vesca)‘Baiguo’不定芽再生过程中,发现有一个活力再恢复的现象,即外植体接种后0~18 d是绿色的,接着逐渐失绿褐化,之后其再生能力在几乎褐色的外植体中恢复,并且在培养30~48 d再生不定芽。这可能是一种选择性过程,低竞争能力的细胞被杀死,而少数细胞分裂并分化成新的不定芽。然而对其活力再恢复的分子机制知之甚少。参与激素控制的基因可能影响不定芽再生期间外植体的活力恢复。二倍体森林草莓材料消毒后接种到含0.2 mg·L-1 BA和0.1 mg·L-1 IBA的MS培养基上,30 d后转接到1/2MS+1/2B5培养基上(含20 g·L-1蔗糖和6.0 g·L-1琼脂),暗培养14 d。每6 d观察统计不定芽再生数和每个外植体芽数;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参与激素控制基因进行表达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叶盘外植体接种后12 d明显膨大,18 d后逐渐失绿褐化,30 d后呈绿褐色,36d后呈黄褐色,48 d后几乎完全褐色;活力恢复的关键时期为30~48 d(36 d不定芽出现,48 d产生大量不定芽)。再生不定芽的高效方法为暗培养14 d,1/2MS+1/2B5培养基添加2.0 mg·L-1TDZ;在培养11周后,不定芽再生频率为96.44%±1.60%,每个外植体再生芽数为23.46±2.14。在此培养条件下研究不定芽活力恢复过程中起关键调控作用的基因。细胞分裂素合成相关基因,ZOG和cisZOG的表达水平在接种后6、30和36d相对较高,此期间叶盘外植体开始膨大或产生芽原基;CKH的表达水平在培养0~24 d显着增加,在此期间形成芽原基,在30~48 d时较高,在此期间再生能力恢复;CKX家族基因(CKX2、CKX3、CKX5、CKX6和CKX7)的表达水平在培养的最初几天(从0~6 d)增加,在此期间外植体膨大,CKX2、CKX3和CKX7的表达水平在30~48 d显着增加,此期间并且产生许多不定芽。生长素合成相关的基因YUC1、YUC2、YUC3、YUC5、YUC7、YUC8、YUC9、YUC10和YUC11的表达水平在培养0~6 d增加,这时外植体膨大,YUC2、YUC5、YUC6、YUC9和YUC10的表达水平在30~48 d显着增加(再生能力活力再恢复并且产生许多不定芽)。赤霉素合成相关基因GA2ox的表达水平在30~48 d时更高,GA20ox的表达水平在培养48 d之前较高,表明其与外植体活力恢复有关。综上所述,在再生能力活力恢复过程中,在30~48 d内检测到激素合成相关基因Ciszog1、CKX2、CKX3、CKX7、YUC2、YUC6、YUC9、YUC10和GA2ox的高表达,表明这些基因可能调节二倍体森林草莓叶盘再生不定芽过程中活力再恢复。(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1)
庄跃宏,苏萍,方芳[2](2019)在《大鼠背部皮瓣术后神经再生及感觉恢复过程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皮瓣移植是修复组织缺损最常用的方式,皮瓣修复后最常面临的一个问题便是感觉缺失,而在某些部位,如足跟、乳房、口腔、会阴部等的感觉缺失,往往会给患者带来困扰,因此研究如何促进皮瓣的神经再支配是一个有着重要临床意义的课题。方法:取雌性SD大鼠35只,(本文来源于《中国解剖学会2019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期刊2019-08-18)
杜泽慧[3](2019)在《基于区域多中心治理模式的生态恢复——以吐鲁番地区坎儿井水利系统的再生利用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快速的人口增长及工农业发展加剧了吐鲁番地区水资源供应不足的问题,现代水利工程使坎儿井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逐渐失衡,与坎儿井相伴而生的绿洲文明和特色文化景观也逐渐丧失活力。本文以坎儿井为切入点,以当下气候变化为契机,在分析吐鲁番地区水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区域多中心治理模式的规划、设计和实施途径,以探寻能够协调社会各方利益的公共环境治理新思路。具体策略包括:1)建立水账户管理体系;2)建立生态农业节水、控水机制;3)构建"农-牧-渔"循环发展模式;4)挖掘废弃空间的潜在价值。通过重新梳理场地的供需关系,重置现状资源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平衡参量,发挥景观作为生态基础设施的功能性作用,上述策略可在各方利益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形成公共利益,以实现韧性景观的构建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来源于《景观设计学》期刊2019年03期)
郭文来[4](2019)在《褪褪黑素联合ChABC促进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大鼠神经再生与功能恢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根性撕脱型臂丛神经损伤又称为“纵向脊髓受损”,是一种常见的、结局最为严重的臂丛神经损伤形式,交通事故或生产过程中的牵拉暴力导致位于“移行区”的脊神经根自脊髓起点处断裂分离,引起患者相应区域持续性或间歇性神经痛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上肢感觉障碍、运动功能的缺失。根性撕脱型臂丛神经损伤是同时累及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导致现有治疗方案难以满足患者需求,常规治疗无法获得满意的疗效,使得患者不得不承受严重的后遗症。神经移位和功能重建是当前临床最为流行的治疗方式,但其疗效欠佳且会引起多种副作用。近年很多学者尝试通过神经回植术,将撕脱的神经根重新回植到原位来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并获得了一些成效。在使损伤后的上肢功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恢复的同时,减轻了传统治疗方案造成的副损伤。根性撕脱型臂丛神经损伤后恢复难度、损伤程度重主要是因为其损伤机制复杂,原始损伤直接造成交界区突触连接消失、轴突损伤、脱髓鞘、运动神经元大量死亡的同时,进一步诱发炎症、氧化应激、血脊髓屏障破坏和胶质瘢痕形成等二次级联反应,导致损伤区域不断扩大。降低运动神经元存活率、阻碍轴突再生和神经-肌肉突触的形成,阻碍了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的效果。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是神经损伤重要的早期病理变化,可引起神经元大量死亡,是神经再生的重要治疗靶点。原发机械损伤后,二次级联反应产生大量的ROS与脂质、核酸、蛋白质相互作用引起细胞损伤甚至凋亡;损伤部位聚集大量的炎性细胞,释放出IL-6、IL-1β等炎症介质,启动凋亡、加重组织水肿,加速了神经元的死亡速度,加重神经功能恶化程度。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分泌多种神经再生的抑制分子,阻碍神经再生;在损伤局部形成大量瘢痕组织,阻碍神经轴突的再生和向远端的延伸。损伤早期大量神经元的破坏和神经再生过程中的多种阻碍因素,使得外周神经无法快速有效的和中枢部分建立延续性,导致效应肌肉萎缩并错过最佳恢复时机,因而治疗效果欠佳。中枢神经损伤后大量的抑制神经再生的因素中早期的氧化、炎症损伤是神经元数目持续减少的重要因素,而胶质瘢痕及CSPGs是晚期神经轴突再生和延伸的主要理化屏障。BPA后,胶质瘢痕对神经轴突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外膜中的再生和延伸均存在强大的抑制作用。材料与方法:对于炎症反应和氧化损伤,本研究采用褪黑素进行治疗,其可以清除自由基,调控内源性抗氧化酶的表达,具有抗炎、抗氧化和神经保护作用。消除胶质瘢痕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其主要成分CSPGs,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通过硫酸软骨素酶消化CSPGs上的GAG链。本研究在不同的病理阶段利用MT具有抗炎、抗氧化的作用,可以减少急性期神经元的破坏、死亡,具有神经保护功能;利用Ch ABC可以溶解CSPGs的作用,减少慢性期胶质瘢痕的形成,具有促进轴突再生和延伸的作用。本研究选取成年雌性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颈胸椎后路行显微手术,制作大鼠右侧BPA损伤神经根回植模型。术中锐性分离C5-C7脊神经后根,钝性撕脱分离C5-C7脊神经前根,然后切除部分C5和C7脊神经前根避免再生,同时重新回植C6脊神经前根至相应椎间孔。随机将52只大鼠分为四组(N=13)及并进行相应治疗:对照组给予5%的酒精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术后5分钟以及术后1、2、3、4小时),明胶海绵吸取10μl生理盐水覆盖回植后的C6神经根;MT治疗组给予MT(2.5mg/kg)5%的酒精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术后5分钟以及术后1、2、3、4小时),明胶海绵吸取10μl生理盐水覆盖回植后的C6神经根;Ch ABC治疗组给予5%的酒精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术后5分钟以及术后1、2、3、4小时),明胶海绵吸取10μl Ch ABC(2.5U/ml)生理盐水溶液覆盖回植后的C6神经根;联合治疗组给予MT(2.5 mg/kg)5%的酒精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术后5分钟以及术后1、2、3、4小时),明胶海绵吸取10μl Ch ABC(2.5U/ml)生理盐水溶液覆盖回植后的C6神经根。结果:损伤后24小时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损伤急性期脊髓中的MPO、MDA水平,评价急性期炎症和氧化损伤水平。通过肌皮神经纤维显微注射荧光金逆行标记神经元,胆碱乙酰转移酶免疫荧光染色来检测损伤侧脊髓标本内C6前角神经元的存活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荧光染色测定损伤节段脊髓标本内胶质瘢痕的含量,评价中枢端改变。术后2-6周通过TGT评估大鼠上肢功能(1次/周),术后6周性肌皮神经-肱二头肌的神经-电生理检测,利用α-BTX标记肱二头肌内的运动终板,观察运动终板的数量和形态,比较各组运动系统效应器官肌肉的变化。结合上述评估指标的结果,评价、比较单纯回植、Ch ABC治疗、MT治疗和Ch ABC+MT联合治疗对臂丛撕脱神经根回植后神经元、周围神经、所支配肌肉及运动功能的影响。经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根性撕脱型臂丛神经脱伤中,单纯脊神经前根回植即可获得部分运动功能恢复。2.Ch ABC可以减少根性撕脱型臂丛神经脱伤局部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和胶质瘢痕的形成、促进轴突再生及根性撕脱型臂丛神经损伤神经回植后神经功能的恢复。3.褪黑素可有效降低根性撕脱型臂丛神经脱伤局部损伤早期的炎症反应和氧化损伤,增加损伤区域神经元的幸存量,具有明确的神经保护作用,有利于提高根性撕脱型臂丛神经损伤神经回植后的神经功能。4.Ch ABC联合褪黑素可发挥二者的生理作用,并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较单独应用促进臂丛神经根性撕脱神经根回植后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作用更强。结论:综上所述,本实验研究证明根性撕脱型臂丛神经损伤后单纯的神经根回植治疗,即使无其他干预措施,神经功能也可获得部分恢复。神经损伤早期炎症及氧化损伤指标均有升高,有效的抗炎、抗氧化治疗可以增加早期神经元的存活,获得良好的后期运动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根性撕脱型臂丛神经损伤后,脊髓周围胶质瘢痕大量增加,是神经损伤后重要的理化屏障,有效的抑制治疗可以获得部分神经功能的恢复。联合应用MT和Ch ABC,选择氧化损伤、炎症反应、胶质瘢痕形成作为神经损伤的治疗靶点,可以在损伤的急性期和慢性期为神经再生提供全程的保护。在减少氧化损伤和炎性损伤对神经元细胞伤害的同时,减少胶质瘢痕的形成、促进轴突再生及BPA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对Ch ABC和MT的相关疗效和应用的研究,为提高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神经回植后功能恢复提供了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闻洋,姜雯丽霞,韩洪鹏,付立平[5](2019)在《钢管再生混凝土混合柱框架恢复力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钢管再生混凝土混合柱框架的抗震性能,设计4榀圆钢管再生混凝土混合柱框架并对其进行低周往复荷载试验,以混凝土取代率、柱截面含钢率为参数变量得到混合柱框架的梁端、柱脚及核心区的应变分布规律、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结果表明,4榀混合柱框架的滞回曲线均饱满呈梭形,说明框架延性性能较好;骨架曲线在进入弹塑性阶段后更平缓,说明框架的耗能能力和抗震性能均较好;梁端塑性铰位置出现在30~90mm范围内,柱脚塑性铰位置出现在40~100mm范围内,说明梁端及柱脚的高应力区存在于这两个位置,设计时应考虑在此薄弱区进行加强。根据钢管再生混凝土混合柱框架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规则,得到荷载-位移滞回曲线恢复力模型。将模型计算与试验结果得出的关系曲线进行对比,得出两种滞回曲线差距控制在4%~7%范围内,验证了分析模型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建筑钢结构进展》期刊2019年03期)
景璟,陈娇阳[6](2019)在《采石废弃地生态景观恢复再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工业废弃地对城市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中采石废弃地在我国各类型废弃地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高,不但带来了环境污染,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还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急需要治理、修复与重建。本文通过研究分析采石废弃地生态景观修复的模式与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并通过文献研究与设计案例分析,对采石废弃地生态景观恢复再生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总结出有利于采石废弃地再生的有效途径,改变采石场目前的窘状,为其带来新的生态面貌。(本文来源于《2019年4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9-04-05)
何莲,吕名萱,阮琳,王晓松,刘敏庄[7](2019)在《低频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的动物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电刺激对大鼠坐骨神经卡压损伤后神经再生和恢复的作用。方法选用健康雄性大鼠,制备经典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卡压模型,3个月后将损伤的坐骨神经外膜切开,置入刺激电极并皮下埋入刺激器,进行电刺激治疗12周,评估电刺激治疗对大鼠坐骨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患肢叁头肌萎缩情况;采用神经组织染色法,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坐骨神经髓鞘的再生情况。结果周围神经慢性卡压模型建立后,大鼠坐骨神经明显受损。2组造模成功时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function index,SFI)指数明显降低,随电刺激治疗延长,SFI明显升高,治疗后实验组各时点SF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成功时,2组大鼠肌肉均发生萎缩,重量明显降低;治疗后实验组各时点肌肉重量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治疗时间延长,2组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升高,治疗4,8,12周时实验组大鼠神经传导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时2组髓神经纤维数量、神经纤维直径、髓鞘厚度均大于造模成功时,且实验组髓神经纤维数量、神经纤维直径、髓鞘厚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电刺激治疗可促进慢性卡压损伤坐骨神经的再生和功能恢复。(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杨力[8](2019)在《再生铅供给恢复 打压铅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铅供给宽松,需求萎靡。一是再生铅利润改善,供给恢复,产量回升在望;二是铅蓄电池消费淡季到来,成品库存上升;叁是小型化新国标即将强制施行,将挤压精铅总需求。再生铅供给恢复2月,再生铅成本高企,产量下滑,带动沪铅价格上扬。据上海有色(本文来源于《期货日报》期刊2019-03-20)
吕莎,张亚飞,徐骏军,韩奇[9](2019)在《丙戊酸钠对小鼠全脑缺血后认知功能恢复与海马神经元再生的促进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丙戊酸钠(valproate acid,VPA)对小鼠全脑缺血(global cerebral ischemia,GCI)后认知功能恢复与海马神经元再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VPA组、GCI组和VPA+GCI组,每组12只。GCI组和GCI+VPA组给予抽血和双侧颈总动脉夹闭20 min,假手术组和VPA组仅给予切开和缝合处理。术后VPA组和GCI+VPA组腹腔注射VPA 30 mg·kg~(-1)·d~(-1),连续7 d,假手术组和GCI组给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通过选择性T迷宫实验测试小鼠空间记忆认知功能的改变;尼氏法染色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检测其形态学的改变;免疫荧光观察小鼠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区DCX阳性细胞数;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nNOS、GAP-4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VPA处理后,GCI小鼠在选择性T迷宫中的认知功能得到改善,海马CA1区神经元密度增加,DG区DCX阳性细胞增加,同时,海马中nNOS表达水平下调,GAP-43表达上调。结论 VPA可在小鼠GCI后起到神经保护作用,并促进海马神经元再生,达到改善GCI认知功能的目的,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NOS并促进GAP-43表达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期刊2019年05期)
蔡林林[10](2019)在《晶硅太阳能电池载流子诱导衰减与再生恢复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以晶硅太阳能电池为主的光伏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太阳能电池及其组件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晶硅太阳能电池存在的光致衰减效应也越来越被重视。本课题针对晶硅太阳能电池存在的光致衰减效应,对晶硅太阳能电池进行载流子诱导衰减与再生恢复进行了实验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利用晶硅太阳能电池电致发光图像灰度值变化的缺陷分析方法。(1)为克服光注入抗光衰存在的能耗问题,本文利用晶硅太阳能电池电致发光原理,设计了一套集电注入抗光衰与电致发光测试一体的实验装置,能够通过电致发光图像灰度值变化分析缺陷。根据电致发光原理选用合适的近红外相机和镜头,以及选用合适的滤波、图像处理算法,并搭建相应的实验装置。(2)对晶硅电池进行电注入和光注入诱导衰减实验。通过电池电学性能的分析,可以明确两种方法都能使单晶硅电池发生3%-5%的衰减。通过分析电池电致发光图像灰度衰减变化,可以得出电池缺陷是不均匀的,衰减和再生是同步进行的,不同区域位置的衰减差异较大等结论;采用指数模型来拟合衰减速率与载流子注入条件的关系,拟合效果很好。(3)对晶硅电池进行电注入和光注入再生恢复实验。通过电池电学性能的分析,可以确定电池电学性能最终都能够恢复到初值的99%以上。通过对电池电致发光图像暗域、明域和全域灰度值的分析,发现电池整体恢复效果很好,甚至某些区域位置的性能超过了初值;采用指数模型来拟合再生速率与载流子注入条件的关系,拟合效果很好。实验结果也表明利用电致发光图像灰度值变化来反映电池性能的变化是可行的,并且效果很好。(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1-04)
再生恢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皮瓣移植是修复组织缺损最常用的方式,皮瓣修复后最常面临的一个问题便是感觉缺失,而在某些部位,如足跟、乳房、口腔、会阴部等的感觉缺失,往往会给患者带来困扰,因此研究如何促进皮瓣的神经再支配是一个有着重要临床意义的课题。方法:取雌性SD大鼠35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再生恢复论文参考文献
[1].王华,杨媛,李茂福,刘佳棽,金万梅.二倍体森林草莓不定芽再生过程中活力再恢复的分子机制研究[C].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2019
[2].庄跃宏,苏萍,方芳.大鼠背部皮瓣术后神经再生及感觉恢复过程的探讨[C].中国解剖学会2019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2019
[3].杜泽慧.基于区域多中心治理模式的生态恢复——以吐鲁番地区坎儿井水利系统的再生利用为例[J].景观设计学.2019
[4].郭文来.褪褪黑素联合ChABC促进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大鼠神经再生与功能恢复[D].吉林大学.2019
[5].闻洋,姜雯丽霞,韩洪鹏,付立平.钢管再生混凝土混合柱框架恢复力模型研究[J].建筑钢结构进展.2019
[6].景璟,陈娇阳.采石废弃地生态景观恢复再生研究[C].2019年4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9
[7].何莲,吕名萱,阮琳,王晓松,刘敏庄.低频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的动物实验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9
[8].杨力.再生铅供给恢复打压铅价[N].期货日报.2019
[9].吕莎,张亚飞,徐骏军,韩奇.丙戊酸钠对小鼠全脑缺血后认知功能恢复与海马神经元再生的促进作用[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9
[10].蔡林林.晶硅太阳能电池载流子诱导衰减与再生恢复实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