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拉杆论文-张春兰,赵佳成

汽车拉杆论文-张春兰,赵佳成

导读:本文包含了汽车拉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转向,设计,直拉杆

汽车拉杆论文文献综述

张春兰,赵佳成[1](2019)在《电助力汽车转向系统结构及新式直拉杆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电助力转向系统及新式直拉杆结构设计涉及转向系的机械布置、最大强度校核、机械布置、梯形结构的设计及计算。文章结合汽车转向系统的特点,阐述汽车电助力转向系统及新式直拉杆结构设计方法——通过转向系与转向器两大部分的传动比计算,确定了汽车最重要的位移传动比与力传动比。正确设计整体结构,合理确定传动系统下各个转向数据的参数。(本文来源于《南方农机》期刊2019年18期)

吴峰,杨志鹏,王良熙,李智聪,张帆[2](2019)在《基于数字样机的汽车转向横拉杆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确保汽车转向横拉杆设计的高可靠性,应用数字样机的方法,综合应用Adams/car、Abaqus等技术手段,模拟仿真汽车前行制动、转弯、冲击等九种工况,并对转向横拉杆进行多体动力学分析和静强度分析。最后应用第四强度理论,分别校核横拉杆、球头销抵抗破坏的能力。结果表明:转向横拉杆的应力分布和等效塑性分布均满足设计要求,实现了基于数字样机的汽车转向横拉杆优化设计。(本文来源于《制造业自动化》期刊2019年06期)

桂军[3](2019)在《基于Workbench的某新能源汽车转向拉杆连接强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某新能源汽车转向系统可靠性,对其转向内拉杆球绞及螺纹连接部位强度进行了研究。在ADAMS/CAR中搭建虚拟试验台,得到转向拉杆受到的最大转向力;将简化后的转向拉杆连接部位模型导入ANSYS Workbench中,生成有限元模型,分别建立螺纹和球绞连接摩擦接触,通过仿真得到应力分布,实现球绞连接和螺纹连接的模拟效果。仿真结果表明转向拉杆连接位置的工作应力均小于许用应力,强度满足使用要求。(本文来源于《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张武杰[4](2019)在《汽车转向拉杆在大众试车场载荷测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探讨了汽车在上汽大众试车场行驶过程中转向拉杆的载荷测量方法。通过在转向拉杆上布置应变片,然后在万能材料试验机上对其进行拉压标定,利用数据采集系统采集其受力后的微应变,获取转向拉杆受力后的应变量和力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了转向拉杆在上汽大众试车场强化道路(SVP)上的载荷测量结果和滥用试验结果。这种基于微应变的测量方法可精确地获取转向拉杆在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受力情况,为其研发提供设计依据,此方法亦可应用于其他相关零部件的载荷测量。(本文来源于《上海汽车》期刊2019年05期)

张许俊[5](2018)在《汽车转向拉杆球头强度分析与成型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向拉杆球头销是汽车转向系统的关键部件,其强度、质量和可靠性直接影响汽车转向的灵敏度以及人们开车的舒适度。目前,由于球壳、拉杆和球头采用分体式组装,形成的拉杆球头总成存在着承载强度低、工艺和结构复杂等问题,导致人们驾车的舒适性和汽车行驶的安全性降低。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做了如下研究:(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企业内观察实际生产的拉杆球头结构以及挤压成型的工艺流程,分析转向拉杆球头的结构特点,根据拉杆球头的结构分析其冷挤压成型工艺并制定出合理的工艺方案,以提高拉杆球头销生产工艺水平、效率和质量。(2)采用叁维软件CATIA构建拉杆球头模型以及拉杆球头成型模具的模型,选用合理的材料、参数(摩擦系数、挤压速度)使得成型后的拉杆球头性能更加安全可靠。(3)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DEFORM-3D对冷挤压的成型过程进行模拟,找出拉杆球头在挤压成型中金属的流动规律。通过改变挤压成型的工艺方案和参数,研究成形参数(摩擦系数、材料、挤压速度等)对挤压成型过程的影响。(4)拉杆球头总成强度分析。运用强度理论知识对转向拉杆球头进行理论分析,并对挤压成型模具进行模具应力分析,找出实际生产中强度较低的部位,验证强度是否满足要求,以期解决拉杆球头组件承载强度低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安徽工程大学》期刊2018-06-12)

张超[6](2018)在《汽车生产线高速拉杆升降辊床结构设计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行业快速发展,汽车生产装配制造的自动化水平也随之加强,需要现代化程度更高的地面柔性输送系统以提高生产效率。高速辊床作为汽车生产线输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汽车制造的装配、焊接、喷涂等生产过程,以及物料的运输、分类、贮存等环节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被广泛应用起来,但目前其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国外少数企业手中,严重阻碍了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本课题在对国内外高速辊床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对高速辊床系统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其运动学对升降机构优化设计,基于生产节拍时间规划对电机选型,同时对高速辊床进行了动力学和有限元模拟仿真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阐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同时对不同类型的升降机构进行了介绍,分析了辊床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平面连杆机构和运动学、动力学的发展。(2)对高速拉杆辊床系统进行了分析,首先对辊床的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做了介绍,其次根据辊床的工作原理,对辊床的水平机构、升降机构、托举机构进行了相应的设计,然后结合辊床的机构运动学简图及运动模型,对辊床的运动学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基于理论分析的结果利用MATLAB软件对其仿真,同时利用ADAMS软件对运动仿真的结果对比验证,结果显示理论分析与ADAMS软件仿真结果吻合度较好,为辊床升降机构的优化设计奠定基础。(3)介绍了优化分析理论,并利用ADAMS软件建立辊床机构的虚拟样机模型,对辊床的升降机构的结构参数化设计,通过对虚拟样机的仿真和优化分析,得到机构最佳性能的结构设计方案,最后,根据优化分析的结果利用Autodesk Inventor软件对辊床叁维实体建模。(4)根据实际生产的需要,对辊床输送线的生产节拍时间进行规划分析,并基于ADAMS软件对辊床叁维实体模型进行分析,结合仿真结果,找出最优的工作节拍时间规划方案,并基于时间规划确定辊床的扭矩和转速,最后根据扭矩转速曲线对辊床电机选型。(5)对高速辊床的关键部件进行动力学分析,结合ADAMS动力学运动曲线,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关键部件模型进行模态分析、谐响应分析,通过分析获得辊床框架的前10阶固有频率和振型,以及不同方向的谐响应曲线,为高速辊床工作频率的选择提供依据,减少振动对高速辊床的损害。(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8-01-01)

王道勇[7](2017)在《具有半主动阻尼拉杆的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汽车NVH(Noise,Vibration and Harshness)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针对传统的内燃机,汽车在启停、自动启停和原地换挡时所表现出的冲击与振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对于汽车在这些瞬态工况下的冲击,国内、外的汽车企业已经开始进行了相关研究。在发动机启停和汽车原地换挡时,动力总成的冲击与振动主要通过悬置元件传递到车内。本文设计并制造了一款半主动阻尼拉杆,与防扭拉杆通过支架并联安装在发动机与副车架之间,为系统提供临时的大阻尼,衰减动力总成的振动与冲击,进一步降低车内振动,提高汽车的NVH性能。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提出了在原悬置系统中加入半主动阻尼拉杆,以减小汽车发动机在启停、自动启停和原地换挡时车内振动的方法。在动力总成叁点悬置的基础上,将半主动阻尼拉杆当做第四点悬置,设计并开发了半主动阻尼拉杆样件。2.建立了半主动阻尼拉杆的物理参数模型和动刚度模型。为计算半主动阻尼拉杆的阻尼力,建立了半主动阻尼拉杆在电磁阀通电和不通电时的物理参数模型。分析了活塞孔径、活塞长度、油液粘度、氮气压强和活塞杆径对半主动阻尼拉杆阻尼力的影响,为半主动阻尼拉杆的尺寸设计及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将半主动阻尼拉杆等效成质量和弹簧单元,建立了半主动阻尼拉杆的动刚度模型。计算了半主动阻尼拉杆在通电和不通电两种工况下的动刚度,通过实验对动刚度理论计算值进行了验证,分析了等效弹簧刚度、衬套硬度和阻尼常数对动刚度的影响。上述方法对半主动阻尼拉杆动态性能预测有很好的指导作用。3.将半主动阻尼拉杆看成第四点悬置,根据悬置系统的设计方法对半主动阻尼拉杆的位置和怠速时的动刚度进行了优化。分别提出了发动机启停和汽车原地换挡时,基于动力总成和整车振动的动态响应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建立了包含半主动阻尼拉杆的整车十叁自由度模型,提出了发动机启停和汽车原地换挡时半主动阻尼拉杆的设计方法。4.测试获得了发动机启停和自动启停时的悬置的加速度和动反力,根据悬置的加速度和动反力对动力总成的激励力进行了识别。根据发动机启停时半主动阻尼拉杆的设计方法,对活塞孔径和数量进行了计算。根据整车十叁自由度整车模型,计算了加拉杆和不加拉杆时的动态响应评价指标值。结果表明加入半主动阻尼拉杆可以减小发动机启停及自动启停时的振动,并将半主动阻尼拉杆进行了实车验证。5.通过测试获得了在汽车原地一般速率换挡和快速换挡时悬置的加速度和动反力,对动力总成的激励力进行了识别。按照汽车原地换挡时半主动阻尼拉杆的设计方法,对活塞孔径和数量进行了计算。根据整车十叁自由度模型对加拉杆和不加拉杆时的动态响应评价指标值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加入半主动阻尼拉杆可以减小发动机一般速率换挡和快速换挡时的振动,并将半主动阻尼拉杆进行了实车验证。(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7-10-18)

吴汉卿[8](2016)在《汽车车桥直拉杆闭式径向温挤压成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汽车保有量最大的国家。车桥拉杆作为汽车转向总成中的重要零件,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因此,例来备受零件生产商的关注。传统拉杆生产存在着材料利用率低、产品质量相对较差、工人劳动条件恶劣、模具寿命短等问题,无法满足行业“近净成形”及“绿色制造”的发展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了一种汽车拉杆闭式径向温挤压成形新工艺,研究了拉杆成形过程中温度变化、金属流动特点、成形力计算及成形设备选取、坯料尺寸优化、模具结构设计等内容,完善了拉杆闭式径向挤压成形工艺。拉杆成形既不属于平面问题也不属于轴对称问题,计算成形力比较困难。本文以主应力法与功平衡法,分别建立数学模型,获得拉杆总挤压力的计算公式。根据挤压力大小优选挤压设备,最终确定公称压力为1500kN的双动油压机。本文借助有限元模拟软件DEFORM-3D对拉杆成形的热力耦合问题进行了模拟,分叁个阶段完成。分析结果可知,温度对拉杆关键部位的成形有直接影响,若球接凹槽处温度降低速度过快,则会因金属流动不充分而出现挤压缩尾。最终确定以40Cr为坯料的拉杆成形模拟,温度控制在740~760℃为宜。对拉杆挤压时的金属流动情况进行了研究,从有限元软件中可清楚看到金属各点的流动趋势。由模拟结果可知,在金属未进入径向枝丫之前,主要在模腔内发生带有凹槽的镦粗变形。当发生径向挤压时,金属流动方向突然发生改变,与垂直轴线呈一定角度进入凹腔,再加之金属与模腔的摩擦作用,金属流动出现紊流,流动不均匀性严重,若不以润滑剂改善挤压条件,很容易发生折迭及角隙填充不满的情况。设计了钨钼钢汽车直拉杆挤压模具,根据成形特点及经验公式优化型腔尺寸。最后在压力机上进行拉杆挤压试验,对成品制件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及模拟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拉杆径向温挤压成形工艺是可行的,为该工艺的推广积累了经验。(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6-12-01)

吴文祥,尚灿,廖冰,陈旭东[9](2016)在《汽车转向直拉杆断裂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化学成分分析、硬度测试、金相检验及断口的宏、微观形貌观察的方法,对汽车转向直拉杆的断裂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正常的交变载荷作用下,在直拉杆弧形部位内侧的腐蚀坑处发生应力集中而形成断裂源,疲劳裂纹不断扩展,导致直拉杆发生疲劳断裂。(本文来源于《理化检验(物理分册)》期刊2016年11期)

吴汉卿,王贤勇[10](2016)在《汽车拉杆径向挤压成形力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转向拉杆在汽车零配件中生产量巨大,生产设备的合理选用,能有效节约生产成本,而选用设备则需要对拉杆的成形力进行预计算。为此,本文针对拉杆的径向挤压生产过程,采用主应力法推导了总压力计算公式,并利用Defrom-3D软件进行了模拟试验,验证了公式的可实用性。(本文来源于《模具制造》期刊2016年09期)

汽车拉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确保汽车转向横拉杆设计的高可靠性,应用数字样机的方法,综合应用Adams/car、Abaqus等技术手段,模拟仿真汽车前行制动、转弯、冲击等九种工况,并对转向横拉杆进行多体动力学分析和静强度分析。最后应用第四强度理论,分别校核横拉杆、球头销抵抗破坏的能力。结果表明:转向横拉杆的应力分布和等效塑性分布均满足设计要求,实现了基于数字样机的汽车转向横拉杆优化设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汽车拉杆论文参考文献

[1].张春兰,赵佳成.电助力汽车转向系统结构及新式直拉杆设计[J].南方农机.2019

[2].吴峰,杨志鹏,王良熙,李智聪,张帆.基于数字样机的汽车转向横拉杆优化设计[J].制造业自动化.2019

[3].桂军.基于Workbench的某新能源汽车转向拉杆连接强度分析[J].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张武杰.汽车转向拉杆在大众试车场载荷测量研究[J].上海汽车.2019

[5].张许俊.汽车转向拉杆球头强度分析与成型仿真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8

[6].张超.汽车生产线高速拉杆升降辊床结构设计与仿真[D].天津理工大学.2018

[7].王道勇.具有半主动阻尼拉杆的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

[8].吴汉卿.汽车车桥直拉杆闭式径向温挤压成形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6

[9].吴文祥,尚灿,廖冰,陈旭东.汽车转向直拉杆断裂原因分析[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16

[10].吴汉卿,王贤勇.汽车拉杆径向挤压成形力计算[J].模具制造.2016

标签:;  ;  ;  

汽车拉杆论文-张春兰,赵佳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