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第四中学王瑛
〔摘要〕所谓“教什么”是指教师课前认真备课,备出丰富的教学内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怎么教”是指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体现的是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有经验的教师认为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更为重要,更能训练学生的能力。优秀的教师,会把自己预设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被学生主动放大,使课堂教学增值而不仅仅是保值。所以,我认为研究“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
〔关键词〕课堂效率提高方法
首先,“怎么教”的前提是“教什么”。“教什么”是指教师课前充分备课。教师备课并不是对自己所占有的教材和教辅资料进行简单的“复制”和“粘贴”。应该是对教材的一种个性化的独到的认识和感受的再创造的过程。教学预设是课堂的灵魂,真正有生命的课堂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消化和吸收之后的创造。
其次,独特的教学模式又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助推器。以往讲散文一定先讲备课,往往侧重于预设好每课的教学内容,参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教学内容的精挑细选上,而对于课堂模式或课堂结构则缺少精心设计,如讲记叙文,就必定引导学生分析记叙文的六要素;讲说明文就一定讲说明方法、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说明语言;讲小说阅读,必须要讲小说的三要素……从初一到初三,每届如此,周而复始,所以一提到文体,学生就会明白老师又准备唱那一“出”。其实,学习新课标时发现只要围绕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情感,升华学生的态度价值观就达到了教学目的。那么在这个要求下课堂教学的模式就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千姿百态的。所谓形式多样并不是指教师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课堂设计,而应该是独具匠心的预设,别具一格的“问题”“步骤”,触动学生兴奋点,引爆学生情绪。学生兴奋、课堂活跃,课堂效率就会提高,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就会增值。
由此我想又到了2008年第七届全区青年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的那堂课。这是八年级的一篇说明文《说“屏”》,吸取上次的经验,这一次在备课上狠下功夫,先通读教材又查阅许多教辅材料,发现这篇不具有典型说明文特征的课内自读课,应该抛开传统说明文的讲法,另辟蹊径。我对于现成的案例资料进行了精心的分析发现几乎所有案例都将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作为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但我个人认为说明方法作为一个目标对于我这堂课来说不合理,因为文中说明方法不具典型性,而对于初次接触说明文,又没有规范说明文引领的八年级学生来说,不具典型性的例子很可能会造成知识上的混淆。因此,我要上这堂课就需要解决以上的矛盾。但在备课的过程中越发感觉到这篇貌似说明文,实则宣扬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富有古香古色的屏风文化的文章重心所在,灵感乍现,我把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作为本文的一个重点;作者写这样一篇随笔流露出对屏风的喜爱、惋惜和期盼,这难道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惋惜,不是对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一种呼吁吗?把感悟作者这一份特殊感情作为教学难点。基于这样的理解就没有简单贴上教参教辅上说明文的标签,而是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品味、鉴赏文中的“传统文化”。无形中给学生上了一节传统文化的情感熏陶。
再者,提高课堂效率不宜面面俱到,每一节课都力求让学生学会一种方法。任何学科内容的编排都有其内在的逻辑体系,语文教材虽然由一篇篇看似并不关联的文章组成,但是每一篇都有不同的知识指向、能力指向和价值指向,每一篇课文都在整个语文的有机体系中承担着特定的角色,肩负着独特的使命。但是我们往往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面面俱到,浅尝辄止。记得我参加第七届阿左旗教学能手评比时抽到是《散步》这一课。尽管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重点放在体会文中浓浓的亲情,理解“我”对家庭的责任感,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进而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但是在讲课时却没有处理好教材,遵循着理清思路、概括内容,赏析语句,学习写法等思路一个环节也不少。上完课后再次反思这节课,发现这节课只是蜻蜓点水,学生也只是浮光掠影地停留在肤浅的知识表层上。说明自己还是被一种狭隘的教学理念所束缚,没有做到统观教材。通过这次讲课,我再次深刻认识到与其面面俱到没有重点,不如让学生掌握一个特点,学会一种方法,这样的语文课才是有效的语文课。
最后,思路转化为过程,需要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才能生成有效的课堂教学。在吸取了前三次的教训、认真反思之后,又一次参加了盟级教学能手评比,参赛课是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说明文《恐龙无处不在》。经过反复研读教材,将教学重点放在学习作者善于联系、发现问题的思维方式上。难点是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本次教学设计是这几次讲课中感觉最好的一次,但是这个设计似乎对于我所抽到的这个班的学生来说,有点不适应或者有点难。通过这次讲课,我又深刻地认识到,思路转化为过程,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并不一定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思路并不代表课堂,有时考虑学生学情更为重要。教师在设计教案,操作教案生成的过程中都要重视学情,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自身感受体验,激活学生学习的欲望,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