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过滤系统处理恶臭技术

生物过滤系统处理恶臭技术

一、生物过滤系统处理恶臭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刘亮[1](2021)在《公厕污染净化机理及新风系统流体气场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与厕所革命的推进,人们对生活环境的品质也逐步提升。其中公厕的环境空气质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的标准是指空气中所含的有害气体与颗粒物的浓度。公厕内产生的恶臭气体所含组分比较复杂,不能从根源上彻底杜绝污染物的产生,只能通过净化空气才能消除恶臭气体。其中,净化效率与流场的运动状态是影响空气净化技术的重要因素。本文在此背景下,进行空气净化装置的结构设计,同时对其工作状态进行仿真分析与试验论证。对于空气净化技术的分析与试验,本文提出新的净化模块组合,将初级过滤、活性炭预过滤技术、光催化反应技术相结合,对空气中的污染物气体进行吸附降解,同时具备低消耗、无污染、可重复利用的特点。通过对净化模块的净化原理进行分析,设计相应的试验,分析滤材的净化能力。对滤材进行阻力特性的试验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优化。通过Fluent软件进行仿真分析,分析样机模型的内部流场状态与净化效率,选取最佳的样机模型,通过流场特性与净化效率来分析系统最佳工作状态。根据仿真得出的结果表明,空气净化装置的进出口形状与尺寸影响着内部流场状态与净化效率,温度、进气量影响系统内部的速度场与净化效率。搭建试验平台,进行动力特性的吸附试验,对比仿真与试验,结果表明仿真与试验结果基本符合。针对仿真与试验过程,对空气净化装置与滤网进行结构设计,提出相关建议与改进措施。进行其他气态污染物的吸附试验,结果表明,空气净化装置的净化效果良好,可以达到设计要求。本文所研究的方向,为空气净化装置的结构模型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为分析净化器的净化效能提供了依据。

余鹏举,曹先贺,王宏志,李少杰[2](2021)在《微生物在恶臭污染治理中的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恶臭污染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针对恶臭气体控制和治理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其中微生物脱臭因其成本低、处理设备要求简易、基本无二次污染等较物理除臭和化学除臭无可比拟的优点,成为研究人员的关注热点。本文概述了微生物脱臭的过程和机理,主要介绍微生物脱臭技术分类和优缺点比较,以及微生物脱臭在恶臭污染治理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重点介绍了生物洗涤法、生物过滤法、生物滴滤法和生物菌剂法4种微生物脱臭技术在畜禽养殖、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引起的恶臭污染治理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最后对微生物脱臭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加大对高效脱臭微生物资源的深度挖掘及选育工作的投入;加深对微生物在除臭过程中菌群结构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对恶臭物质代谢原理及降解动力学的研究;加强对当前微生物脱臭技术及工艺的改进和创新。

田维平[3](2020)在《蚯蚓粪净化H2S废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经济与城市快速发展带来日益严重的空气质量问题,如有毒有气味的污染物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的过量排放,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因此,严格控制和减少硫化氢恶臭气体的排放对提高空气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生物处理技术已被证明是一种低能耗、低成本的环境友好型的处理废气污染的控制技术。生物处理技术中微生物活性、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协同作用决定了其去除能力和运行性能。填料是微生物的载体,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环境,因此,选择合适的填料对于提高生物处理技术的处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蚯蚓粪具有高孔隙度和比表面积,富含有机碳素和矿物质营养素,含有大量有益微生物菌群,能够通过自身代谢作用将恶臭物质生物降解。目前国内外对蚯蚓粪的农业应用研究较多,而以蚯蚓粪为填料吸附降解硫化氢恶臭气体机理及蚯蚓粪中微生物分析鲜有报道。因此,本论文以污泥基蚯蚓粪有机填料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对硫化氢废气的净化性能相关研究。对比蚯蚓粪与灭菌蚯蚓粪处理H2S的性能,进行蚯蚓粪去除H2S性能的初探;探究湿度对蚯蚓粪净化H2S性能的影响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并构建了卧式蚯蚓粪生物反应器,考察运行条件对H2S的去除影响,重点分析卧式生物反应器去除H2S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其在氧化H2S过程中的作用,并建立生物降解宏观动力学模型。具体研究结论如下:蚯蚓粪净化H2S废气主要是蚯蚓粪的物化吸附和生物转化协同作用的结果。通过灭菌与未灭菌蚯蚓粪去除H2S的实验对比结果,表明蚯蚓粪中微生物的降解对H2S的净化起着关键作用。以不同浓度的硫化氢为蚯蚓粪中的微生物生长能源,且运行过程中不添加其他营养进行试验。当进气浓度分别为50、100、200、400、800、1600 ppm,每组蚯蚓粪生物反应器在第1次注入H2S后,均有1d的迟滞期,且随后的重新注入过程中,迟滞期消失,蚯蚓粪净化H2S性能良好。蚯蚓粪处理不同浓度H2S后,蚓粪的pH由初始的7.1下降到6.88,对H2S去除效果影响不明显。填料的湿度是影响生物处理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分析不同湿度的蚯蚓粪去除H2S性能,发现当湿度为50%~60%时,蚯蚓粪对H2S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蚯蚓粪内的微生物种群的生理情况良好,较快适应有H2S废气存在的环境,硫氧化细菌活性最大,吸附降解H2S能力较强。通过16S rD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对5组不同湿度的蚯蚓粪去除硫化氢后的样本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湿度的蚯蚓粪处理硫化氢后,蚯蚓粪中细菌群落组成与结构比较复杂,且呈现显着变化。当蚯蚓粪的湿度为60%,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最少,硫氧化细菌活性较大,具有硫氧化能力的微生物的优势度大。在门水平上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占比29~40.3%),其次为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丰度占比12.7~35.6%);其中罗思河小杆菌属(Rhodnaodanobacter,丰度占比5.8~15.3%)、中慢生根瘤菌(Mesorhizobium,丰度占比1~3.9%)为优势菌属。在利用卧式蚯蚓粪生物反应器处理H2S的实验研究中,进气流量分别为0.25、0.35、0.45、0.55 m3·h-1,进气浓度为100~500 mg·m-3条件下,蚯蚓粪生物反应器稳定运行。结果表明当进气浓度小于350mg·m-3,气体流量为0.25~0.35 m3·h-1时,H2S去除率接近100%。随着进气流量的增大,H2S去除率显着下降,在四个阶段末系统的去除率分别为91.2%,86.8%,72.6%和60.1%。表明进气流量影响蚯蚓粪的去除性能,改变了蚯蚓粪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确保卧式蚯蚓粪生物反应器高效去除H2S的最低气体停留时间为76 s。本系统的最大去除负荷可达20.2 g·m-3·h-1,具有较强的抗负荷冲击能力。蚯蚓粪代谢H2S的主要产物为不同形式的硫酸盐和单质硫。处理H2S后,不同空间层次的蚯蚓粪中水溶态硫和吸附态硫显着增加,盐酸可提取态无机硫含量较低且变化不大。反应器运行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蚯蚓粪表面附着部分黄白色物质,经测定该物质为单质硫。本实验研究中处理硫化氢后的蚯蚓粪中氮、磷、钾及硫素含量丰富,可作为提高作物生长的有机肥、土壤修复基质等。通过对卧式生物反应器不同空间层次的蚯蚓粪中细菌群落高通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蚯蚓生物反应器处理硫化氢后不同空间层次的微生物组成显着不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优势菌门,相对丰度占比为82.1~96.6%。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和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纲;罗思河小杆菌属(Rhodanobacter,6.1%~62.5%)、盐生硫杆菌属(Halothiobacillus,2.8%~5.2%)和硫杆菌属(Thiobacillus,0.7%~6.9%)优势菌属。此外,以Michaelis-Menien方程为基础,建立宏观动力学模型,Vm为1428.6 g·m-3·d-1,Ks为417.1 mg·m-3,所得的Vm结果较高,相关性好,可为工业规模系统设计提供指导。

吴见平,靳紫恒,长英夫,张进,江霞[4](2021)在《污水处理厂生物除臭技术及其应用进展》文中提出污水处理厂在运营过程中所释放的恶臭污染物影响周围空气的环境质量,对人体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造成连锁危害。本文介绍了最近的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净化技术发展,重点阐述了生物法除臭技术的应用现状。首先,阐述了生物过滤法、生物洗涤法、活性污泥扩散法、活性污泥回流法和氨氧化产物回流法的除臭原理、发展历史、主要影响因素和技术特点;然后,介绍了生物法除臭技术在污水处理厂的应用案例,总结了我国污水处理厂生物除臭技术的应用现状;最后,根据生物法除臭技术比较和应用现状,提出污水处理厂除臭工程的发展方向,包括分区治理、首尾结合、密闭处理、工艺组合和生物气溶胶控制等。

苏有升[5](2020)在《生物滴滤法处理制药厂恶臭及VOCs的运行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是形成臭氧和细颗粒物污染的重要前体物,引起了光化学烟雾、雾霾、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环境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人为源VOCs排放量超过了3000万吨。因此VOCs污染防控迫在眉睫。某制药厂污水处理设施MSBR逸散的废气及生产车间综合废气中含有低浓度甲苯、正庚烷、二甲基硫等VOCs,具有恶臭气味,严重影响了环境空气质量,危害人体健康。从技术经济、净化程度等角度考虑,生物法具有高效低耗、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在处理中低浓度的VOCs废气方面备受关注。本研究利用废气生物净化中试装置处理某制药厂污水处理设施和生产车间产生的综合废气,考察中试装置在实际工况运行条件下净化废气的性能,探讨了工艺参数对净化性能的影响,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填料上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旨在探究生物法处理该类实际废气的可能性,为生物除臭技术的工业化应用提供试验依据,并获得如下结论:1)研究作为中试,VOCs浓度与处理气量相比类似报道研究较低,但运行费用少、BTF整体上对恶臭和VOCs具有良好的净化性能,而且对甲苯等疏水性VOCs也有一定的净化效果,具有良好的经济性。2)试验最佳处理风量为1000 m3·h-1~2400 m3·h-1,对应停留时间为46.8s~112s。当停留时间为56s时,VOCs的最大去除负荷2.003 g·m-3·h-1,此时对应的进气负荷为2.119 g·m-3·h-1。3)进气浓度(恶臭值)在改变的同时,系统p H的自发下降会使填料上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成为优势菌种,短期内显示出一定的适应性。并且喷淋强度对生物净化性能没有明显的影响。该生物滴滤装置能较好应对实际废气浓度和气量的波动以及主要成分的改变,显示出较好的适应性能。4)对该装置中填料上的微生物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发现Metallibacterium、Thiomonas、Fluviicola、Cloacibacterium和Acidiphilium为优势菌种,属于这些菌属的微生物对于污染物的净化及系统的运行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刘一江[6](2020)在《某屠宰加工企业污水站臭气治理工程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改善四川省绵阳市某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厂区内臭气严重超标,影响人员健康舒适和环境安全的问题,本研究在确保不影响安全生产的情况下,在原有基础上设计增加安装了一套臭气处理装置,选择生物滤箱作为该屠宰企业污水处理站新扩改建臭气处理项目的主体设备,同时在厂区内增设了12个臭气监测点,在臭气处理装置调试优化参数运行1个月、6个月和11月后检测相关臭气的指标,即H2S浓度、NH3浓度、臭气浓度等,还在职工中发放68份调查问卷进行臭气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前期对该企业的臭气情况进行摸排检测,该厂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为氨和硫化氢,污染源主要在污水处理站,站内臭气主要来自格栅井、细格栅及隔油沉淀池、气浮机、水解酸化池、污泥池、脱水机房等,氨和硫化氢的监测数据分别为2.5mg/m3和0.21mg/m3,超出国家1.5mg/m3和0.06mg/m3的限值标准。(2)后期研究针对臭气源分布、臭气发生和成分特点,在原污水处理站基础上增设了由负压集气罩和集风管道组成的臭气收集系统,新建了生物滤箱臭气净化的装置,通过连续稳定运行,各监测点的氨和硫化氢的最高值分别为0.2mg/m3和0.01mg/m3,对氨和硫化氢的去除率均在80%以上,达到国家标准。通过走访问卷调查厂区内人员,均表示臭味明显减少,环境明显改善。(3)经济分析:日均处理费用1097元。综上所述,该屠宰加工厂增加生物滤箱式臭气净化装置,氨和硫化氢的监测数据分别为0.2mg/m3和0.01mg/m3,远远低于国家1.5mg/m3和0.06mg/m3的标准,达到了预期治理目标且经济成本低,有助于该项技术在企业中运用推广,更利于人员健康舒适和生产安全。

夏光华[7](2019)在《移动床生物膜法处理二硫化碳和硫化氢废气及硫单质回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内外恶臭污染事件频发,尤其以二硫化碳(CS2)和硫化氢(H2S)为代表的含硫恶臭,因其嗅觉阈值低且毒性大,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废气生物净化技术因其环保、安全、经济且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在治理含硫恶臭污染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针对常规生物滴滤塔(BTF)在处理含硫工业废气过程中,由于生物滴滤床层氧浓度分布不均,引起代谢产物单质硫产生并堵塞床层,导致塔内压降不断增大,滴滤塔运行工况恶化,废气净化效率下降,并最终直接影响废气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的问题,首次提出采用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同时处理CS2和H2S废气,研究了体系pH、停留时间(EBRT)、进气负荷和进气浓度等因素对废气去除效率和去除负荷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控制反应体系的生物氧化程度回收单质硫,实现了硫资源的回收利用。首先,本文采用高效降解菌液启动MBBR生物反应器,研究了MBBR挂膜启动期的运行性能,探讨了MBBR稳定运行期体系pH、温度、停留时间、进气负荷和进气浓度等因素对CS2和H2S废气去除率和去除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为2,温度为25-35℃下,该降解菌活性最强,在充足的氧气下可将CS2和H2S废气污染物全部氧化成硫酸根离子,且产生的硫酸根离子对生物无毒害作用,不影响废气污染物的去除效率;研究了污染物进气负荷对去除负荷的影响,CS2和H2S的最大去除负荷分别为209.26 g/m3.h和138.46 g/m3.h,混合废气最大去除负荷达到331.6 g/m3.h。试验期间,填料蛋白量基本维持在1.2-1.3 mg/g左右,反应体系生物量较稳定。耐冲击实验研究表明,反应体系经历了15天饥饿时期后,经过快速重新启动,CS2和H2S去除率分别在第3天和第1天即可恢复到90%以上;体系在经历了12 h的强碱损害(pH=11)后,通过采取紧急措施,CS2和H2S去除率在1天内即可分别恢复到89%和95%,表明MBBR反应体系具备优良的耐冲击性能。比较分析了MBBR和BTF同时处理CS2和H2S废气在挂膜驯化、污染物去除率和去除负荷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MBBR反应器由于体系内营养液和溶解氧分布均匀且传质效果更佳等优点,使得降解菌能在反应器内迅速生长繁殖,对污染物的降解性能可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稳定,相比BTF,采用MBBR反应器处理CS2和H2S废气污染物有着更高的去除效率和去除负荷,且不存在单质硫堵塞问题。其次,在氧化还原电位(ORP)控制生物氧化程度形成单质硫过程中,研究了体系O2/S2-摩尔比、pH对ORP的影响,并通过ORP控制MBBR生物氧化程度,研究其对废气污染物去除效率、硫酸盐生成率和单质硫生成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ORP>520 mv,CS2和H2S去除效率分别稳定在80%和90%以上。ORP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单质硫形成,当CS2-S(或H2S-S)进气负荷分别在70和80 g/m3.h时,ORP为340mv时,单质硫生成率最大,其中,CS2废气的单质硫生成率分别为44.2%和45.6%,H2S废气的单质硫生成率分别为62.3%和62.8%;当CS2-S(或H2S-S)进气负荷分别增加至120和140 g/m3.h时,ORP为370mv时,单质硫生成率最大,其中,CS2废气的单质硫生成率分别为46.5%和47.5%,H2S废气的单质硫生成率分别为62.8%和63.2%。利用气质联用、液相色谱和离子色谱等分析手段对CS2降解途径进行分析,研究其生物转化机理,结果表明在溶解氧充足的酸性体系中,CS2的生物降解途径经历了CS2—COS—H2S—S—SO32-—SO42-整个过程。在此基础上,采用沉淀、离心和烘干等技术从MBBR反应器内得到生物硫粗品,SEM扫描电镜分析表明生物硫颗粒表面包裹着一层类似蛋白质的多聚物,容易团聚在一起,其形成的颗粒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且表面较一般商品硫更圆润;XRD衍射分析表明回收的生物硫XRD图谱与商品硫磺XRD图谱吻合,图中强度较大的几个衍射峰分别在2θ为23.079o、25.845o、26.695o、27.722o处出现,与单质硫标准图谱(PDF#08-0247)相吻合。采用结晶提纯法,研究了萃取结晶溶剂、萃取剂用量和萃取时间对生物硫结晶提纯的萃取率和纯度的影响,选择以四氯乙烯为萃取溶剂,萃取剂与单质硫质量比为8,萃取时间为30min,在80℃下降温析晶,单质硫萃取效率可达88%,纯度可达90%左右,萃取溶剂经过3次循环萃取,回收的单质硫纯度仍可达85%。最后,通过进一步剖析废气污染物在MBBR反应体系内的传质行为,在环境温度30±5℃,停留时间94–39 s下,拟合分析得出CS2和H2S的最大传质分数分别为0.44和0.91,最大体积传质速率分别为97.7 g/m3.h和231.6 g/m3.h,并分析了MBBR和BTF在传质分数和体积传质速率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MBBR反应器由于曝气和水流的湍动作用,使得溶解氧和污染物较为均匀地分布,其气液两相间的传质效率较BTF优越。采用Michaelis-Menten降解动力学模型对MBBR去除CS2和H2S废气单一及混合废气的宏观动力学进行拟合,并对降解动力学参数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接种了高效降解菌液的MBBR反应器对CS2和H2S混合废气最大去除负荷达386.4 g/m3.h。采用Gompertz修正模型对MBBR降解CS2和H2S废气形成单质硫的动力学进行拟合,结果表明体系的ORP对单质硫生成的最大浓度Hmax和生成比速率Rmax影响较大,需将体系的ORP控制在最佳范围内,才能得到单质硫最大生成率。利用SEM电镜扫描观察MBBR运行各个阶段微生物形态,结果表明填料中微生物有球菌和杆状菌,以杆状菌Acidithiobacillus为主,且在单质硫回收试验中,可观察到填料表面的生物膜上分布着大量的生物硫颗粒。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MBBR运行各个阶段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反应体系内门级菌以Proteobacteria和Actinobacteria为主,丰度分别为78%和11.4%,属级主导菌为Acidithiobacillus,丰度为71%,降解菌生长状况较好。通过研究体系pH对微生物群落分布情况的影响,得出降解菌Acidithiobacillus在pH为2环境中丰度最高,表明该降解菌在pH环境为2时,降解菌细胞中酶的活性达到较佳状态,对污染物的降解速率也较高。

刘建伟,岳鹏,张波,陈雪威,徐嵩,田洪钰[8](2020)在《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除臭工艺选择与工程设计》文中认为针对某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恶臭气体的来源及组成特点,在对常用除臭技术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对该厂卸料间、综合分选车间、初级和次级发酵仓以及制肥车间四种不同区域产生的恶臭气体分别采用气水混合喷淋技术、生物喷淋—UV光解技术、内循环供氧和预处理—组合式生物过滤技术处理。重点介绍了除臭工艺的选择及除臭系统的工程设计参数。工程运行结果表明,处理后的恶臭气体符合《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1993)规定的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中的新扩改建二级标准。

陈思茹[9](2019)在《生物炭填料净化恶臭气体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恶臭气体的来源较为广泛,主要源于工农畜牧业生产、环境治理工程、人类日常生活等。其嗅觉阈值很低,因此低浓度的恶臭气体也会对人精神状态造成干扰。目前恶臭气体治理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以及生物除臭法。生物除臭是一种环境友好型除臭技术,研发低成本、高效的除臭填料是提升该技术的关键方法之一。近年出现的新型填料生物炭,可取自市政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及农、林废物等作为原材料,采用干馏碳化技术制成;具有制作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等优点。当前关于生物炭在废气污染物净化的中试及工程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生物炭作为生物滴滤塔填料,进行中试实验;从实验中总结出研究成果,为生物炭在废气处理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为污泥干馏产物(生物炭)的去向也提供了建议。基于此,本文以某企业生产的生物炭作为实验材料,开展中试实验。实验分别采用生物炭与竹炭作为填料,对比生物除臭不同阶段两种填料对VOCs(在此以CH3SH作为表征物)及H2S、NH3的去除效率。然后通过中试实验的数据确定设备前期调试时间(含微生物挂膜所需时间)、废气在生物滴滤塔内的停留时间等相关设计参数来完成某印染纺织企业污水处理站废气工程设计。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比研究不同阶段生物炭与竹炭两种填料对VOCs及H2S、NH3的去除效率:(1)生物除臭装置启动阶段:竹炭与生物炭对H2S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0%及88%,对NH3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9%及87%。竹炭填料对VOCs的去除率比生物炭略高、达到65%,生物炭填料的去除率为57%。(2)生物除臭装置调试运行阶段:两种填料对H2S去除率均在95%以上,对NH3去除率均在94%以上,且两者都具有一定的抗冲击负荷能力。两种填料对于VOCs的去除可分为两个步骤:实验前期污染物负荷较小时,以吸附为主,生物降解为辅,去除效果较好,可达到80%;实验后期污染物负荷增大,以生物降解为主、吸附作用为辅,去除急剧下降、最低降至15%。(3)稳定运行阶段:生物炭填料对H2S的去除效果比竹炭填料好,二者之间的去除效率之差为0%-31.7%。随着停留时间的增加,生物炭填料对VOCs的去除效果要优于竹炭填料,去除效率之差最大为2.4%。两种填料对不同浓度的NH3的去除效果相近,二者之间的去除效率之差为0.5%-2.4%。2.开展生物滴滤塔中试实验,确定设计参数:(1)生物滴滤塔内填料微生物挂膜的挂膜时间为8天以上,调试时间为15天以上。(2)对于大部分组分都易溶于水的废气,可设置洗涤加湿的预处理工序,以减少在生物滴滤塔内的停留时间。(3)通过单位成本核算,生物炭填料去除污染物的单位成本比竹炭填料低。3.选用生物炭-竹炭混合作为填料,对印染企业污水处理站产生的恶臭气体(H2S、NH3、VOCs)均有一定的降解效果:其中H2S的去除率约97.1%-98.9%,NH3约90.4%-93.5%,VOCs约59.9%-68.0%,VOCs中CH3SH的去除率约98.3%-99.3%。选取NH3、H2S、CH3SH三种污染物作为比较,本示范工程的去除率高于两个同类工程案例(其中NH3去除效果与复合除臭工程案例相近)、与两个同类实验研究相近。因此生物炭作为生物除臭系统的新型填料,用于净化NH3、H2S、CH3SH、VOCs废气具有可行性。

张强[10](2019)在《光催化氧化耦合生物滴滤净化恶臭气体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恶臭气体污染生活环境危害人体健康的问题日益突出,有效净化恶臭气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恶臭气体中污染物组分复杂,单一的净化手段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针对高浓度、多组分的恶臭气体,结合现有恶臭废气处理技术,开发出高效、经济以及环境友好的新型净化技术已成为目前大气污染防治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本论文针对典型场所常见的氨气(NH3)、硫化氢(H2S)、乙硫醇(C2H5SH)等恶臭气体,以光催化氧化反应为预处理工艺,制备光催化材料,进行了进气浓度、停留时间、紫外功率对去除率影响的试验,得到最佳反应条件,并初步探究了反应机理;以生物滴滤为后续工艺,驯化筛选高效降解菌进行了生物滴滤塔挂膜启动,进行了进气浓度、停留时间、pH、气液比以及饥饿期恢复后对去除率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光催化氧化耦合生物滴滤净化恶臭气体工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光催化氧化工艺净化恶臭气体试验研究、生物滴滤工艺恶臭气体试验研究以及光催化氧化耦合生物滴滤净化恶臭气体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光催化氧化工艺条件下,选用185-254nm双波长紫外灯为光源,自制Fe3+/Ti02催化剂对恶臭气体的净化效果优于标准商用TiO2催化剂,当NH3进气浓度为208-584 mg/m3、H2S 进气浓度为 196-578 mg/m3、C2H5SH 进气浓度为 5.2-40.1 mg/m3 时,恶臭去除率随进气浓度提高而降低,恶臭气体停留时间为0.8s-2.4s时,恶臭去除率随停留时间延长而提高,紫外灯管功率为240w-960w时,恶臭去除率随紫外灯功率增加而提高,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恶臭气体光催化中间产物,主要为二甲基二硫、二甲基砜、二甲基亚砜、甲基磺酸等;生物滴滤工艺条件下,采用添加葡萄糖为共代谢基质,气液相联合挂膜方法,生物滴滤塔的动态挂膜时间为16d,在稳定运行阶段,恶臭气体进气浓度、停留时间及气液比对恶臭去除效率影响显着,实验条件下最佳反应参数为NH3进气浓度77.93~271.57mg/m3,H2S 进气浓度 114.64~423.76mg/m3,C2H5SH 进气浓度 63.7~313.42mg/m3,停留时间5s,气液比277.8:1,喷淋液pH 6.5~7.5,生物滴滤具有较好的恢复性能,可以应对间歇运行;光催化氧化耦合生物滴滤工艺条件下,重新挂膜启动后的生物滴滤塔比单独生物滴滤塔工艺挂膜启动天数缩短了三分之一,仅需11天。试验期间,耦合工艺对NH3、H2S、C2H5SH去除率分别为95%、97%和87%,在光催化和生物滴滤停留时间分别为2s和2.4s的最佳运行参数条件下,当NH3、H2S、C2H5SH进气浓度分别高达570mg/m3、568 mg/m3和16.5 mg/m3时,耦合工艺的去除率仍能达到96.6%,97.1%,88.7%。

二、生物过滤系统处理恶臭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过滤系统处理恶臭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公厕污染净化机理及新风系统流体气场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空气净化装置研究现状
        1.2.2 空气净化系统流场模拟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理论及内容介绍
第2章 污染物与净化技术的分析
    2.1 恶臭污染物来源
    2.2 恶臭污染物主要特征及危害
    2.3 恶臭污染物检测方法与监测标准
        2.3.1 恶臭污染物的检测方法
        2.3.2 恶臭污染物监测标准
    2.4 初级过滤
        2.4.1 初级过滤的特点
        2.4.2 颗粒物净化机理
    2.5 活性炭的基本性质与吸附原理
        2.5.1 活性炭的基本特性
        2.5.2 活性炭吸附原理
        2.5.3 吸附活性炭工艺特性
    2.6 光触媒与光催化反应
        2.6.1 光触媒材料的基本特性
        2.6.2 光催化反应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空气净化装置净化模块与结构设计
    3.1 空气净化装置的功能模块设计
    3.2 净化模块滤材选择与性能验证
        3.2.1 初效滤网
        3.2.2 活性炭滤网
        3.2.3 光触媒滤网
    3.3 空气净化装置结构设计
    3.4 空气净化器滤网结构设计
    3.5 系统阻力特性的试验分析与计算
        3.5.1 试验平台搭建
        3.5.2 滤网透气性分析
        3.5.3 阻力特性的分析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空气净化系统内部的流场仿真分析与模型优化
    4.1 数值模拟的理论分析与方法介绍
        4.1.1 流体的流动特性
        4.1.2 控制方程
        4.1.3 湍流模型
        4.1.4 数值模拟方法与方程的离散
    4.2 空气净化器模型
        4.2.1 几何模型的简化处理
        4.2.2 物理条件的简化处理
    4.3 流体域网格划分
    4.4 Fluent软件的仿真应用分析
        4.4.1 求解器参数与模型设置
        4.4.3 边界条件设置
        4.4.4 迭代方法与后处理
    4.5 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4.5.1 圆形进出口流场分析
        4.5.2 矩形进出口分流场析
        4.5.3 不同模型的对比分析
        4.5.4 分析结果
    4.6 系统最佳工作状态的分析
        4.6.1 温度对净化效率的影响
        4.6.2 流量对净化效率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空气净化系统的吸附试验与优化
    5.1 空气净化装置的吸附试验
        5.1.1 试验目的
        5.1.2 试验设备与平台搭建
        5.1.3 试验方案
        5.1.4 试验步骤
        5.1.5 基本工况
    5.2 仿真与试验的对比分析
        5.2.1 基本工况的对比分析
        5.2.2 误差分析与解决方案
    5.3 基于对比分析的优化改进
    5.4 其他气态污染物的吸附试验
        5.4.1 NH_3吸附试验
        5.4.2 除菌性能试验
        5.4.3 空气消毒试验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论文结论
    论文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微生物在恶臭污染治理中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微生物脱臭的过程、机理及主要技术
    1.1 微生物脱臭的过程和机理
    1.2 微生物脱臭的主要技术
2 微生物脱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2.1 在畜禽养殖中的研究与应用
    2.2 在垃圾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
    2.3 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
3 结语及展望

(3)蚯蚓粪净化H2S废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创新性
2 文献综述
    2.1 硫化氢
        2.1.1 H_2S的来源
        2.1.2 H_2S的危害及排放标准
    2.2 H_2S治理方法的研究进展
        2.2.1 物理法
        2.2.2 化学法
        2.2.3 生物法处理H_2S
    2.3 蚯蚓粪的性质及应用现状
        2.3.1 蚯蚓粪的性质
        2.3.2 蚯蚓粪的应用现状
    2.4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研究进展
        2.4.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2.4.2 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2.4.3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2.4.4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2.4.5 高通量测序技术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与试剂
    3.2 主要仪器设备
    3.3 分析方法
        3.3.1 蚯蚓粪相关指标分析
        3.3.2 H_2S浓度
        3.3.3 微生物分析
4 浓度对蚯蚓粪净化H_2S效果的影响
    4.1 引言
    4.2 试验方法
        4.2.1 蚯蚓粪
        4.2.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灭菌蚯蚓粪与未灭菌蚯蚓粪去除效果
        4.3.2 浓度对蚯蚓粪去除H_2S效果的影响
        4.3.3 不同H_2S浓度条件下蚯蚓粪中pH的变化
        4.3.4 不同H_2S浓度条件下蚯蚓粪中代谢产物变化
        4.3.5 不同H_2S浓度条件下蚯蚓粪中氮营养含量的变化
    4.4 本章小结
5 填料湿度对蚯蚓粪净化H_2S气体的影响及微生物菌群分析
    5.1 引言
    5.2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蚓粪湿度对去除H_2S的影响
        5.3.2 不同湿度的蚯蚓粪去除H_2S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及组成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卧式蚯蚓粪生物反应器净化含H_2S废气
    6.1 引言
    6.2 试验方法
        6.2.1 试验装置
        6.2.2 运行条件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卧式蚯蚓粪生物滤池的启动
        6.3.2 卧式蚯蚓粪生物滤池稳定运行
        6.3.3 不同进气负荷对H_2S去除率的影响
        6.3.4 不同停留时间对H_2S去除效果影响
        6.3.5 填料厚度对硫化氢去除率的影响
        6.3.6 蚯蚓粪pH值的变化
        6.3.7 蚯蚓粪中代谢产物的变化
        6.3.8 蚯蚓粪中营养元素的变化
        6.3.9 生物反应器重新启动后去除能力的研究
    6.4 本章小结
7 蚯蚓粪生物反应器内微生物分析及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7.1 引言
    7.2 试验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蚯蚓粪生物反应器的细菌群落结构及变化
        7.3.2 蚯蚓粪生物反应器动力学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展望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DNA提取试剂盒操作说明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污水处理厂生物除臭技术及其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法除臭技术
    1.1 生物过滤法
    1.2 生物洗涤法
    1.3 活性污泥扩散法
    1.4 源头生物除臭技术
2 生物法除臭技术在污水处理厂中的应用现状
3 展望

(5)生物滴滤法处理制药厂恶臭及VOCs的运行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制药行业现状及污染
        1.1.2 恶臭与VOCs的来源与危害
    1.2 嗅觉阈值与臭气指数
    1.3 恶臭及VOCs处理技术
        1.3.1 物理法
        1.3.2 化学法
        1.3.3 生物法
    1.4 生物法净化恶臭与VOCs研究进展和现状
    1.5 课题研究目的与内容
        1.5.1 课题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与目的
        1.5.3 研究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装置设计
    2.2 填料的选择
    2.3 试验仪器与试剂
        2.3.1 试验仪器
        2.3.2 药品与试剂
    2.4 实验方法
        2.4.1 主要测试项目与方法
        2.4.2 挂膜方式及菌源
第三章 进出口废气成分分析及恶臭的表征评价
    3.1 废气成分谱
    3.2 进出口废气组分与浓度分析
    3.3 恶臭的表征
        3.3.1 稀释前后的传感器等级值关系
        3.3.2 恶臭去除情况的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滴滤法对恶臭和VOCs的去除
    4.1 BTF的启动和长期运行
    4.2 影响BTF去除臭气气味值和VOCs的工况参数
        4.2.1 喷淋液pH
        4.2.2 喷淋强度
        4.2.3 处理风量
        4.2.4 进气负荷
    4.3 运行费用及经济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生物分析
    5.1 生物膜形貌特征
    5.2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5.2.1 填料物种注释与评估
        5.2.2 微生物Alpha多样性分析
    5.3 微生物物种组成分析
        5.3.1 物种组成分析
        5.3.2 群落组成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作者简介
    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某屠宰加工企业污水站臭气治理工程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屠宰加工企业废水废气的特点及危害
        1.1.1 屠宰废水的来源、特点及危害
        1.1.2 屠宰加工企业臭气的来源
        1.1.3 屠宰厂臭气特点及处理难点
        1.1.4 恶臭气体检测方法
        1.1.4.1 嗅觉检测法
        1.1.4.2 仪器检测法
        1.1.5 国内外恶臭气体控制法规
        1.1.6 臭气的危害
第二章 :屠宰加工企业污水厂臭气治理基本方法
    2.1 国内外屠宰加工企业废水处理发展现状
        2.1.1 序批式活性污泥系统(SBR)
        2.1.2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
        2.1.3 周期循环活性污泥法(CASS)
    2.2 国内外屠宰加工企业废水处理厂除臭方法
        2.2.1 物理法
        2.2.1.1 掩蔽法
        2.2.1.2 稀释扩散法
        2.2.1.3 吸附法
        2.2.2 化学法
        2.2.2.1 吸收法
        2.2.2.2 燃烧法
        2.2.3 低温等离子体分解法
        2.2.4 生物法
        2.2.4.1 生物过滤法
        2.2.4.2 生物滴滤法
        2.2.4.3 生物除臭剂
        2.2.5 几种除臭方法应用性对比
    2.3 研究内容与意义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臭气治理工程设计与应用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污水处理站概况及主要基础数据
        3.2.1 污水处理站概况
        3.2.2 主要基础数据
    3.3 生物除臭机理探讨
        3.3.1 生物脱硫机理
        3.3.2 生物脱氮机理
        3.3.3 生物滤箱运行原理
    3.4 处理工艺选择
        3.4.1 生物洗涤法
        3.4.2 生物滤池法
        3.4.3 生物滴滤池
        3.4.4 三种生物法处理工艺比较
    3.5 除臭系统设计
        3.5.1 臭气收集
        3.5.1.1 构筑物的封闭
        3.5.1.2 集风管道的设计
        3.5.2 臭气净化
        3.5.2.1 预洗段设计
        3.5.2.2 生物滤箱设计
        3.5.2.3 生物滤箱填料选择
        3.5.2.4 菌种来源
        3.5.3 噪音控制
        3.5.4 电气控制
    3.6 生物滤箱运行参数设定
        3.6.1 生物滤床温度设定
        3.6.1.1 检测仪器
        3.6.1.2 实验结果
        3.6.1.3 结果分析
        3.6.2 臭气停留时间的设定
        3.6.2.1 实验结果
        3.6.2.2 结果分析
    3.7 工程投资和经济指标分析
        3.7.1 工程投资
        3.7.2 经济指标分析
第四章 :除臭系统运行结果与分析
    4.1 运行情况
    4.2 处理效果
        4.2.1 测定内容
        4.2.2 采样方法
        4.2.3 测定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和创新点
    5.2 问题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7)移动床生物膜法处理二硫化碳和硫化氢废气及硫单质回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污染物质来源
        1.1.2 物理化学性质
        1.1.3 污染控制标准
    1.2 生物法处理二硫化碳和硫化氢废气研究进展
        1.2.1 生物法处理硫化氢废气研究进展
        1.2.2 生物法处理二硫化碳废气研究进展
    1.3 生物法处理二硫化碳和硫化氢废气回收单质硫的研究现状
        1.3.1 硫化氢生物氧化机制
        1.3.2 生物法脱除硫化氢回收单质硫研究现状
    1.4 氧化还原电位
        1.4.1 氧化还原电位的定义
        1.4.2 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因素
        1.4.3 氧化还原电位的应用
    1.5 废气生物净化反应器
        1.5.1 常规生物反应器
        1.5.2 MBBR生物反应器
        1.5.3 MBBR处理废气的可行性
    1.6 目前尚存在的一些问题
    1.7 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装置
    2.2 实验材料
        2.1.1 降解菌液
        2.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分析方法
        2.3.1 工艺参数测定方法
        2.3.2 微生物相分析方法
        2.3.3 高通量测序分析
    2.4 参数计算方法
第三章 MBBR高效去除二硫化碳和硫化氢的研究
    3.1 MBBR启动阶段的运行性能
        3.1.1 启动阶段去除率
        3.1.2 启动阶段生物量
    3.2 MBBR稳定运行阶段工艺参数的研究
        3.2.1 pH对去除效率的影响
        3.2.2 温度对去除效率的影响
        3.2.3 停留时间对去除效率和去除负荷的影响
        3.2.4 进气负荷对去除负荷的影响
        3.2.5 进气浓度对去除效率的影响
        3.2.6 硫酸盐浓度对去除效率的影响
        3.2.7 生物量分析
    3.3 耐冲击实验的研究
        3.3.1 耐饥饿考察
        3.3.2 耐强碱考察
    3.4 MBBR和 BTF生物净化废气性能比较
        3.4.1 BTF启动挂膜及稳定运行阶段的性能研究
        3.4.2 不同停留时间对去除负荷的影响
        3.4.3 进气负荷对混合废气去除负荷的影响
        3.4.4 MBBR和BTF处理CS2和H2S废气的性能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硫元素的生物转化及单质硫回收研究
    4.1 生物氧化控制形成单质硫研究
        4.1.1 生物转化机理
        4.1.2 生物氧化体系ORP的影响因素分析
        4.1.3 ORP控制生物氧化形成单质硫研究
    4.2 污染物降解途径分析
    4.3 生物硫的分离纯化及表征
        4.3.1 技术路线的选择
        4.3.2 生物硫的分离
        4.3.3 生物硫组分分析与表征
        4.3.4 生物硫的结晶纯化
    4.4 反应体系硫元素的平衡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宏观动力学及微生物形态种群分析
    5.1 传质和动力学模型分析
        5.1.1 MBBR传质过程分析
        5.1.2 废气在反应器内的传质分数和体积传质速率分析
        5.1.3 污染物降解宏观动力学分析
        5.1.4 单质硫生成的动力学分析
    5.2 微生物形态分析
        5.2.1 MBBR降解污染物期间微生物相分析
        5.2.2 MBBR控制单质硫回收期间微生物相分析
        5.2.3 MBBR控制单质硫回收微生物EDS分析
    5.3 微生物群落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数据集

(8)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除臭工艺选择与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目概况
    1.1 恶臭气体的产生量
    1.2 恶臭气体的组成和浓度
2 除臭工艺选择
    2.1 除臭工艺方案的确定
    2.2 除臭系统的工程设计
        (1)卸料间除臭系统工程设计
        (2)综合分选车间除臭系统工程设计
        (3)初级发酵和次级发酵仓除臭工艺
        (4)制肥车间除臭工艺
3 工程处理效果
4 技术经济分析
5 结语

(9)生物炭填料净化恶臭气体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恶臭气体污染概述
    1.2 恶臭气体污染的特点
    1.3 恶臭气体常用治理方法
        1.3.1 物化法治理技术
        1.3.2 生物法治理技术
    1.4 国内外生物除臭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1 研究现状
        1.4.2 存在问题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创新点
第二章 生物滴滤塔去除恶臭气体的中试研究
    2.1 引言
    2.2 中试研究对象、装置及方法
        2.2.1 中试研究实验对象及废气组分
        2.2.2 中试研究装置
        2.2.3 生物滴滤塔填料
        2.2.4 中试研究分析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生物除臭装置启动阶段
        2.3.2 .设备调试运行阶段
        2.3.3 稳定运行阶段
    2.4 填料单位成本经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印染废气处理示范工程
    3.1 工程概况
        3.1.1 项目基本情况
        3.1.2 废气特征
        3.1.3 设计依据
        3.1.4 设计原则
        3.1.5 处理要求
        3.1.6 排放标准
    3.2 废气处理工艺
        3.2.1 处理工艺选择
        3.2.2 处理工艺流程
        3.2.3 处理单元设计
        3.2.4 工艺特点
    3.3 废气处理效果
        3.3.1 常规监督监测
        3.3.2 企业日常监测
    3.4 经济分析
    3.5 同类工程或实验对比
        3.5.1 同类工程案例
        3.5.2 同类实验研究
        3.5.3 小结
    3.6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措施
    3.7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光催化氧化耦合生物滴滤净化恶臭气体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恶臭气体来源及危害
    1.2 恶臭气体净化技术
        1.2.1 生物法
        1.2.2 物理法
        1.2.3 化学法
    1.3 光催化氧化净化恶臭研究进展
        1.3.1 光催化氧化技术简介
        1.3.2 光催化氧化净化含硫恶臭气体的研究进展
        1.3.3 光催化氧化净化含氮恶臭气体的研究进展
    1.4 生物法净化恶臭研究进展
        1.4.1 生物法技术简介
        1.4.2 生物法净化含硫恶臭气体的研究进展
        1.4.3 生物法净化含氮恶臭气体的研究进展
    1.5 光催化-生物滴滤耦合工艺提出及研究进展
        1.5.1 光催化-生物滴滤耦合工艺提出及可行性分析
        1.5.2 光催化-生物滴滤耦合工艺国内外研究进展
    1.6 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设备
    2.2 化学试剂
    2.3 实验流程及装置设计
        2.3.1 恶臭气体发生源
        2.3.2 光催化氧化设备
        2.3.3 生物滴滤塔
    2.4 分析方法及检测条件
        2.4.1 恶臭气体测定
        2.4.2 恶臭净化评价指标
        2.4.3 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
第三章 光催化氧化工艺净化恶臭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改性光催化材料制备
        3.1.2 光催化材料表征
        3.1.3 光催化灯管选择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光催化材料对恶臭去除率的影响
        3.2.2 进气浓度对恶臭去除率的影响
        3.2.3 停留时间对恶臭去除率的影响
        3.2.4 紫外功率对恶臭去除率的影响
    3.3 光催化氧化净化恶臭机理初步探索
        3.3.1 中间产物
        3.3.2 反应机理推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滴滤工艺净化恶臭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恶臭降解菌筛选及驯化
        4.1.2 生物填料筛选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生物滴滤塔的启动
        4.2.2 进气浓度对恶臭去除率的影响
        4.2.3 停留时间对恶臭去除率的影响
        4.2.4 pH对恶臭去除效率的影响
        4.2.5 气液比对恶臭去除率的影响
        4.2.6 生物滴滤塔饥饿期恢复后对去恶臭除率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光催化氧化耦合生物滴滤塔净化恶臭研究
    5.1 耦合装置生物滴滤塔的启动
    5.2 耦合装置实验条件选择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四、生物过滤系统处理恶臭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公厕污染净化机理及新风系统流体气场数值模拟研究[D]. 刘亮. 长春理工大学, 2021(02)
  • [2]微生物在恶臭污染治理中的研究及应用[J]. 余鹏举,曹先贺,王宏志,李少杰. 微生物学通报, 2021(01)
  • [3]蚯蚓粪净化H2S废气研究[D]. 田维平. 兰州交通大学, 2020
  • [4]污水处理厂生物除臭技术及其应用进展[J]. 吴见平,靳紫恒,长英夫,张进,江霞. 化工进展, 2021(05)
  • [5]生物滴滤法处理制药厂恶臭及VOCs的运行实践研究[D]. 苏有升.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6]某屠宰加工企业污水站臭气治理工程设计与应用研究[D]. 刘一江.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7]移动床生物膜法处理二硫化碳和硫化氢废气及硫单质回收的研究[D]. 夏光华. 浙江工业大学, 2019(12)
  • [8]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除臭工艺选择与工程设计[J]. 刘建伟,岳鹏,张波,陈雪威,徐嵩,田洪钰. 中国给水排水, 2020(02)
  • [9]生物炭填料净化恶臭气体的应用研究[D]. 陈思茹.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10]光催化氧化耦合生物滴滤净化恶臭气体的试验研究[D]. 张强. 扬州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生物过滤系统处理恶臭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