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审美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态美学,审美场,整生,美学理论
生态审美场论文文献综述
龚丽娟[1](2014)在《美生王国:生态审美场的形成、展开与转换——袁鼎生教授生态美学研究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人类的认知与实践活动推动了社会进步与发展,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更新占据了社会变革的主导,社会科学革命紧随其后,推波助澜,人文学科理论与方法的更新却相对隐在且缓慢。传统美学对人类的审美对象领域与审美活动构成,进行了逐步深入的探索与研究,经历了从客体美学到主体美学,再到整体美学的数度转换。人类文明形态的发展,带动了人类审美形态随之发生变(本文来源于《南方文坛》期刊2014年03期)
刘松茯,朱海玄[2](2011)在《生态视域下城市形态审美场生态运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城市形态审美场是由形体质态的审美活动、感性质态的审美氛围、理性质态的审美范式双向对生形成的整体性结构,其通过审美活动的生态响应、审美氛围的生态向性、审美范式的生态模式叁大结构层次的生态运转,系统地促进城市形态审美场生态审美质的良性发展。(本文来源于《新建筑》期刊2011年05期)
袁鼎生[3](2009)在《生态审美场——生态美学元范畴》一文中研究指出元范畴是学科原型。生态审美场,以艺术审美场为逻辑原点,以生态艺术审美场为逻辑发展,以天生艺术审美场为逻辑终结,达成了与生态美学逻辑疆域和历史时空的同一,成为其元范畴。它在审美场的历史发展中形成,成为人类美学的结晶。它既超越了以往美学审美时空的局限、审美距离的局限、审美疲劳的局限,又超越了时下文化美学审美泛化的局限、生态缺失的局限,形成了生态审美自由,表征了人类美学的当代创新与发展。(本文来源于《鄱阳湖学刊》期刊2009年03期)
袁鼎生[4](2009)在《生态审美场——生态美学元范畴》一文中研究指出元范畴是学科原型。生态审美场,以艺术审美场为逻辑原点,以生态艺术审美场为逻辑发展,以天生艺术审美场为逻辑终结,达成了与生态美学逻辑疆域和历史时空的同一,成为其元范畴。它在审美场的历史发展中形成,成为人类美学的结晶。它既超越了以往美学审美时空的局限、审美距离的局限、审美疲劳的局限,又超越了时下文化美学审美泛化的局限、生态缺失的局限,形成了生态审美自由,表征了人类美学的当代发展与创新。(本文来源于《全球视野中的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期刊2009-10-24)
季芳[5](2005)在《以“审美场”为纲的生态美学建构——袁鼎生教授的生态美学系列着作》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生态美学研究形成于2000年左右,现基本呈现如下态势:从实践美学经由生命美学、审美人类学走向偏重主体的生态美学;以元生态美学的探讨为基础,建构体系化的生态美学学科;从西方生态文明、中国古代生态文化、少数民族的审美生存中概括、升华生态美学思想。在中外生态人文研究全面展开的同时,袁鼎生教授主持推出了关于生态美学体系建构的系列着作,将这一研究进一步(本文来源于《南方文坛》期刊2005年06期)
翟鹏玉[6](2004)在《壮族的神灵谱系与民族生态审美场》一文中研究指出壮族神灵谱系的形成是源于壮族的生态事象及其运作规律并具有极强的反作用力。在人与自然及神灵的互动过程中,展现出历史叙事的理则与审美活动空间,并推动着壮族在族性的彰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民族生态审美场。并且,尽管神灵谱系在经过人类认同启蒙运动对宗教和神话的去神圣化后,依然与后现代主义越发看重神学与科学的相互发明意义的时代潮流趋同,这说明启蒙运动以实证科学为基础的特有模式,并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神话,同时,也说明神灵谱系顽强的生命力与生态审美的阐释力。分析壮族的神灵谱系与生态历史叙事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当前文化的兼综与合理地推动生态危机的缓解及解决。(本文来源于《全国第叁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期刊2004-06-30)
袁鼎生[7](2003)在《民族生态审美场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与相应的审美氛围、审美风范双向对生并走向整生的民族审美活动循环圈 ,构成民族生态审美场。民族生态审美场是民族生态审美学的整体对象 ,它的逻辑结构统观化整生化展开 ,构成当代民族生态审美学的理论体系(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3年06期)
生态审美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态城市形态审美场是由形体质态的审美活动、感性质态的审美氛围、理性质态的审美范式双向对生形成的整体性结构,其通过审美活动的生态响应、审美氛围的生态向性、审美范式的生态模式叁大结构层次的生态运转,系统地促进城市形态审美场生态审美质的良性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审美场论文参考文献
[1].龚丽娟.美生王国:生态审美场的形成、展开与转换——袁鼎生教授生态美学研究路径[J].南方文坛.2014
[2].刘松茯,朱海玄.生态视域下城市形态审美场生态运行研究[J].新建筑.2011
[3].袁鼎生.生态审美场——生态美学元范畴[J].鄱阳湖学刊.2009
[4].袁鼎生.生态审美场——生态美学元范畴[C].全球视野中的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2009
[5].季芳.以“审美场”为纲的生态美学建构——袁鼎生教授的生态美学系列着作[J].南方文坛.2005
[6].翟鹏玉.壮族的神灵谱系与民族生态审美场[C].全国第叁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2004
[7].袁鼎生.民族生态审美场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