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组分含量测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沉香化气丸,对照制剂,多组分含量测定,乙酸龙脑酯
多组分含量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陈馥,周颖仪,李华,聂黎行,戴忠[1](2019)在《基于对照制剂的沉香化气丸多组分含量测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沉香化气丸的多组分含量测定方法;研制沉香化气丸对照制剂,随行测定,并将其用于质量评价。方法:采用GC法测定乙酸龙脑酯、百秋李醇、吉马酮、去氢木香内酯4个成分的含量,使用DB-17毛细管柱(30 m×0.25 mm,膜厚度为0.25μm),程序升温,进样口温度为200℃,检测器(FID)温度为250℃,分流比为5∶1;采用HPLC法测定沉香四醇的含量,使用Phenomenex Luna C_(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A)-0.1%甲酸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2 nm,流速1 mL·min~(-1),柱温40℃,进样量20μL;采用UPLC波长切换法同时测定甘草苷、芸香柚皮苷、橙皮苷、甘草酸、木香烃内酯和广藿香酮6个成分的含量,使用Phenomenex Kinetex C18色谱柱(4.6 mm×100 mm,2.7μm),以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分段变波长测定,流速0.8 mL·min~(-1),柱温35℃,进样量2μL。研制沉香化气丸对照制剂,随行测定,并将其用于质量评价。结果:对照制剂中的沉香四醇、百秋李醇、甘草苷、芸香柚皮苷、橙皮苷、甘草酸、去氢木香内酯和木香烃内酯的总量、广藿香酮含量分别为0.150、0.39、0.33、0.82、5.53、0.88、1.17、0.20 mg·g~(-1);37批样品中百秋李醇、甘草苷、芸香柚皮苷、橙皮苷、甘草酸、去氢木香内酯和木香烃内酯的总量、广藿香酮的含量测定结果分别为0.02~0.20、0.18~0.75、0.49~3.03、4.13~12.26、0.38~0.86、0.28~2.75、0.13~0.33 mg·g~(-1),4家生产企业的37批样品均有组分未能达到拟定的含量限度(百秋李醇、沉香四醇、甘草苷、橙皮苷、甘草酸、去氢木香内酯和木香烃内酯的总量、广藿香酮、芸香柚皮苷的含量限度分别为0.11、0.030、0.21、1.67、0.67、0.53、0.10、0.41 mg·g~(-1)),22批样品未检出沉香四醇。结论:所建方法准确、简便、客观,可更加全面地控制沉香化气丸的质量。(本文来源于《药物分析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祝飞红,刘翠,梁静,沈金晶,韩莹莹[2](2019)在《基于化学学科素养的课外实验设计——以“粉笔中各组分含量测定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实验作为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整合课程化学实验资源,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自主设计实验,进而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化学学科素养。(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9年02期)
刘爱朋,郭利霄,薛紫鲸,郑玉光,郭龙[3](2018)在《基于指纹图谱和多组分含量测定的蒲公英药材质量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蒲公英为菊科植物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碱地蒲公英T.borealisinense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根据生长栽培模式不同,蒲公英药材可分为野生品和栽培品2种。该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11批蒲公英野生品和9批蒲公英栽培品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蒲公英药材的化学指纹图谱,共标定9个共有峰。各批蒲公英样品相似度均在0.960之上,所建立的蒲公英化学指纹图谱专属性良好,可用于蒲公英药材的质量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蒲公英野生品和栽培品中的单咖啡酰酒石酸、绿原酸、咖啡酸、菊苣酸、异绿原酸A、木犀草素6种化学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并结合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对蒲公英野生品和栽培品药材进行区分与比较。结果表明蒲公英野生品和栽培品化学成分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异绿原酸A和木犀草素是蒲公英野生品和栽培品的差异化合物,可作为鉴别和区分二者的质量控制指标。通过以上研究,为蒲公英药材的质量控制和蒲公英野生品和栽培品的区分提供了分析方法和数据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8年18期)
郭龙,焦倩,张丹,刘爱朋,王乾[4](2018)在《基于指纹图谱和多组分含量测定的艾叶药材质量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艾叶菊科植物艾Artemisa argyi的干燥叶,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之功效,为临床常用中药。艾叶中含有挥发油、有机酸和黄酮等多种成分。相比于艾叶中的挥发油类成分,对其非挥发性成分的研究较少。该文针对艾叶中的非挥发性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艾叶非挥发性成分化学指纹图谱,共标定了10个共有峰,艾叶样品的相似度均在0.940之上,所建立的艾叶指纹图谱专属性强,可用于艾叶药材的质量评价。在此基础上,对艾叶及其混伪品野艾叶药材中的新绿原酸、绿原酸、3,4-二咖啡酰奎宁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4,5-二咖啡酰奎宁酸、棕矢车菊素、异泽兰黄素7种指标性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基于含量测定结果,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对艾叶和野艾叶药材进行了区分与比较。结果表明艾叶与其混伪品野艾叶药材化学成分间存在差异,所建立的多组分定量分析方法可用于正品艾叶药材的鉴别与质量控制。(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李雪梅[5](2018)在《尾气冷凝液组分含量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气相色谱法测定尾气回收冷凝液组分含量,使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用纯物质或已知组成的其它样品对尾气冷凝液样品组分进行了定性,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本方法对于尾气冷凝液组成分析时间短,测定结果准确,为分析测试人员提供有关参考。(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唐进法,张书琦,王晓艳,李伟霞,贺亚男[6](2018)在《HPLC-MS/MS多组分含量测定研究附子配方颗粒的质量一致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HPLC-MS/MS同时测定附子配方颗粒中14种毒效成分的检测方法,并结合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对29个批次附子配方颗粒的质量一致性进行评价。采用Phenomenonex Gemini 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质谱采用ESI+多反应监测(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模式扫描,测定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印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乌头原碱、尼奥林、附子灵、宋果灵、塔拉乌头胺、去甲乌药碱、去甲猪毛菜碱14种生物碱的含量。结果显示,14个化合物在各自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0 0)。定量限为2.07~7.71 mg·L~(-1),平均回收率在96.07%~102.2%。含测结果表明,所有批次附子配方颗粒的剧毒成分极低,安全性高;但有效成分含量差异较大。CA与PCA表明,2个厂家生产的附子配方颗粒存在明显差异,即使同一厂家不同批次产品也存在一定差异;但A厂家样品的变异性小于B厂家。进一步的PLS-DA发现,A厂家生产的配方颗粒在强心成分去甲猪毛菜碱含量上普遍高于B厂家产品;但在镇痛抗炎的苯甲酰新乌头原碱、附子灵等成分含量上普遍低于B厂家产品。总体而言,附子配方颗粒的安全性得到了很好保证,但一致性尚有待提高,建议各厂家在生产过程中制定严格的饮片投料标准,统一配方颗粒的标准制法,精细制造,进一步优化提升品质。(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冯晓莉,李成义,李硕,王明伟,强正泽[7](2018)在《黄花菜药材性状鉴别、HPLC指纹图谱建立及多组分含量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性状鉴别、含量测定和指纹图谱建立叁个方面开展黄花菜药材质量研究,首先对不同产地黄花菜润湿后展开,测量各结构数据,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其次采用HPLC法测定多批次黄花菜指纹图谱及主要成分含量,并对各批次指纹图谱进行相似性评价和主成分分析。本实验建立了黄花菜药材HPLC指纹图谱,确定了45个共有峰,根据对照品指认了4个共有峰,并对其含量进行测定。实验结果显示黄花菜药材的外部形态具有显着性差异,且和产地、海拔、经纬度等有一定的关联。研究结果可以为黄花菜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可靠评价方法。(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8年03期)
吴翼,颜久娟,徐泽龙,齐敬,刘林[8](2017)在《偏二甲肼组分含量测定中峰高和峰面积定量准确性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配制了水、二甲胺和偏腙的标准溶液,利用气相色谱仪进行了测定,对比峰高、峰面积的重复性,分别绘制了峰高、峰面积的标准曲线,对未知样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各组分峰高和峰面积5次测量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不高于3.9%和4.16%。峰高和峰面积标准曲线的线性相关性均高于99%,且线性相关性和截距无明显差异,对未知样品中各组分测定的绝对偏差不大于0.004%。峰高和峰面积定量均适用于偏二甲肼的组分含量测定。(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全国化学推进剂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10-10)
刘晓庚,刘琴,彭冬梅,邰佳,张晓云[9](2017)在《食用碱组成分析与组分含量测定的综合实验设计与教学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食用碱组成分析与各组分含量的测定"为例,开展了教学模式、组织方式、考评方法等几方面的实验教学改革,探讨了将此实验项目开设成综合设计实验的意义和实施的方法等。实践表明,将此实验项目开设成综合设计实验后,教学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化学教育(中英文)》期刊2017年18期)
王倩,傅延龄,陈文强,黄小波[10](2017)在《基于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含量测定文献的中药处方用量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葛根芩连汤四味组成中药处方用量与各自煎煮液中主要药效含量的预测模型,为中药处方用量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以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实验研究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共10篇,对数据进行整理并录入Excel表,分别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回归、支持向量机回归、广义线性回归进行建模及评估,对葛根芩连汤两种配伍比例(5∶3∶3∶2和8∶3∶3∶2)下葛根素、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甘草酸含量进行预测及对比,并对煎煮过程中各药味间相互作用模拟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葛根素、甘草酸的神经网络回归模型与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的广义线性回归模型组合最优,建立药效组分含量预测模型,模型预测及模拟曲线分析结果均显示葛根芩连汤8∶3∶3∶2用量配伍比例更为合理,更能体现组方原则,符合经方原义。结论本模型从处方量与药效组分含量的角度为葛根芩连汤组方用量合理性验证提供了一定的客观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环球中医药》期刊2017年08期)
多组分含量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整合课程化学实验资源,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自主设计实验,进而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化学学科素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组分含量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1].陈馥,周颖仪,李华,聂黎行,戴忠.基于对照制剂的沉香化气丸多组分含量测定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19
[2].祝飞红,刘翠,梁静,沈金晶,韩莹莹.基于化学学科素养的课外实验设计——以“粉笔中各组分含量测定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为例[J].山东化工.2019
[3].刘爱朋,郭利霄,薛紫鲸,郑玉光,郭龙.基于指纹图谱和多组分含量测定的蒲公英药材质量控制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8
[4].郭龙,焦倩,张丹,刘爱朋,王乾.基于指纹图谱和多组分含量测定的艾叶药材质量控制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8
[5].李雪梅.尾气冷凝液组分含量测定[J].石化技术.2018
[6].唐进法,张书琦,王晓艳,李伟霞,贺亚男.HPLC-MS/MS多组分含量测定研究附子配方颗粒的质量一致性[J].中国中药杂志.2018
[7].冯晓莉,李成义,李硕,王明伟,强正泽.黄花菜药材性状鉴别、HPLC指纹图谱建立及多组分含量测定[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8
[8].吴翼,颜久娟,徐泽龙,齐敬,刘林.偏二甲肼组分含量测定中峰高和峰面积定量准确性对比[C].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全国化学推进剂学术会议论文集.2017
[9].刘晓庚,刘琴,彭冬梅,邰佳,张晓云.食用碱组成分析与组分含量测定的综合实验设计与教学实践[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7
[10].王倩,傅延龄,陈文强,黄小波.基于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含量测定文献的中药处方用量控制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