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道德规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道德能力,道德规则,企业家才能,信仰,特蕾莎修女,一个人,羞耻感,违反法律,与生俱来,周围环境
道德规则论文文献综述
朱海就[1](2019)在《道德规则和道德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能力”也是一种“企业家才能”,一个良好的社会不仅是鼓励人们发挥企业家才能的社会,也是鼓励人们发挥道德才能的社会。人们通常会把道德理解为“伦理”,也就是一种“规则”,但是这是狭隘的理解。我们认为,道德是一个“能力”概念,而不是简单的“规则”概(本文来源于《深圳特区报》期刊2019-10-15)
戴舒悦,张金荣[2](2019)在《幼儿道德规则认知与行为的一致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幼儿道德规则认知与行为是衡量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选取湖州市两所幼儿园小、中、大班共180名幼儿为被试,采用故事访谈法和观察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其道德规则认知与行为的一致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年龄、性别对幼儿道德规则认知水平影响显着,年龄越大幼儿的道德规则认知水平越高,女孩道德规则的认知水平高于男孩;2.年龄、性别对幼儿道德行为影响不显着;3.在总体上,幼儿道德规则认知得分显着低于行为得分,说明两者在幼儿阶段发展水平并不一致。而且在遵守情境下,在叁个年龄段上均是道德规则认知得分显着低于行为得分;在违反情境下,道德规则认知得分高于行为得分,除小班差异不显着外,中大班差异均显着;男孩、女孩在遵守情境下,道德规则认知得分显着低于行为得分;在违反情境下,道德规则认知得分显着高于行为得分。(本文来源于《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赵玲玲[3](2019)在《释比文化视域下羌族幼儿道德规则习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个体在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中,需要遵守各种各样的社会规则,其中,道德规则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对于道德规则的习得是幼儿早期发展的重要内容。幼儿对于道德规则的习得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应根植于幼儿的生活,使幼儿道德规则习得生活化。释比文化是羌族的核心文化,潜藏着大量的羌族社会极为重视的道德规则,影响着羌族人的道德品质。那么,羌族释比文化中究竟蕴含着哪些道德规则?在羌族幼儿身上又有哪些具体的表现?羌族幼儿是怎样来习得这些道德规则的?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进一步研究幼儿道德发展,传承和保护羌族文化都会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以R村3-6岁幼儿作为研究对象,以现代阐释学理论和文化功能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参与观察法、访谈法、文本分析法作为资料收集方法。本研究是质的研究,首先通过对幼儿道德规则习得相关研究、羌族释比文化相关研究等既有文献的分析,理清羌族幼儿道德规则习得基本内涵与结构,形成羌族幼儿道德规则习得研究理论框架;其次,通过查阅资料和现实考察,对羌族人的文化生态系统进行分析;然后进行田野考察,运用白描的手法描述羌族幼儿具体的道德行为表现;接着,通过文献查阅,结合现实考察,运用文本分析等方法,探析羌族释比文化中潜藏的道德规则;最后,运用访谈、观察等方法考察分析羌族幼儿是如何习得释比文化中的道德规则的。研究发现,羌族人生活条件艰苦,相信万物有灵,释比作为羌族社会的神职人员,具有极高的社会威望,由其衍生出来的释比文化影响约束着羌族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羌族释比文化中的道德规则总的来说主要体现了“和谐”的思想,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平衡,主张关爱集体、认同民族,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尊老爱幼、孝敬父母,邻里团结、友爱互助等的人际交往观念;人与自然的统一,主张爱护劳动工具和成果,保护环境等的生态伦理观念;以及人与自身的协调,主张热爱劳动、勤劳工作,尚“白”耻“黑”,知恩图报的个人修养观念。在释比文化的影响下,羌族幼儿主要通过生活感知,在风俗和禁忌中感知道德规则;专门教化,在浸润着释比文化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强化道德规则;仪式观摩,在仪式中激发道德情感;艺术熏陶,在艺术作品中内化道德行为。(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10)
郭敏科[4](2017)在《人的道德位格之沦落——斯密道德规则的内蕴》一文中研究指出亚当·斯密以自己独到的经济学视野阐释了一个道德规则:主观为己,客观为人。这一特定时期的道德规则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即人和人的关系、物质地位与精神地位的关系、道德追求的崇高性和知行关系。这四个方面集中体现了人的道德位格的降低,人们对向神而生的道德追求的轻视和对物质需要的过分追逐,作为人的特殊性的德性地位开始下降,人们对物质的要求超过对其自身德性的要求并慢慢呈现占据上风的趋势。主观为己,客观为人这一道德规则内蕴的多种可能性,不仅要求追求人自身价值的特殊性即德性,同时也迫切的昭示需要一种外部的正义原则来调节道德和利益面临的正面交锋。(本文来源于《湖北文理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范一丁[5](2016)在《诚信作为道德规则的法律化构造——合同法的语言符号学视角解构之二》一文中研究指出诚信原则作为合同法原则,是因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需要。诚信原则的义务确定,来自于主体行为与法律对比所形成的标准,并因此使其带有明显的符号化特征。但是,由于主体行为是否符合这一客观标准,仅只是一个具有突出中心意思的均衡存在,在市场的不确定状态下,"主观诚信"只有通过道德主体的"言语",以直觉的心理体验方式,接受道德的客观规约性的拘束,也正是因为"客观诚信"作为社会或社会集团的"语言"强制性的存在,对"客观诚信"以语言符号学视角进行认识,则可以解决依赖于心理直觉认识过程的"非逻辑"性问题,并因此可以语言的规约性规则,来解构合同法的诚信原则。(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6年27期)
龚天平,李海英[6](2015)在《论经济交换的伦理价值及其道德规则》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交换表面上是经济主体之间的物品互换,但实质上它是主体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主体之间的利益交换和权利让渡。经济交换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表达,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它能带动经济发展,并为个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提供充足的时间保证和丰厚的物质基础;它能塑造、匡扶良好的社会道德,帮助个人提高德性与修养;它能提升人的幸福感,帮助个人健全其人格;它是自由、平等的基础。经济交换具有交换正当、交换自由、交换平等、后果无害等道德规则。(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薛姣[7](2014)在《执法道德规则冲突及其能力评价与行为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执法者的职业伦理要求执法者在执行公务时既受普适性道德观念拘束,也为特殊的职业道德规则所约束。但在实务中,执法者往往会有这样的困惑:在某一处理中若涉及两种或以上职业道德规则相互冲突时,该如何选择才更符合职业伦理标准。本文综合比较了康德的道德绝对主义和边沁的道德功利主义,从短期和长期两方面影响考虑,提出在符合国情、正义等要求下,综合评价和衡量当事人、群体、制度以及社会公共利益,从而形成更优决策,并试图从理论层面为执法工作中的"道德规则冲突"选择难题提供相应的能力评价和行为选择的框架。(本文来源于《理论与改革》期刊2014年04期)
丁陈栋[8](2014)在《3-6岁儿童对道德规则和习俗规则的区分能力与气质、教养方式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社会认知领域理论的研究范式,选取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3-6岁儿童154名,描述3-6岁儿童对道德规则和习俗规则的区分能力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气质的关系。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研究一是采用故事访谈法来探讨3-6岁儿童对道德规则和习俗规则的区分能力特点以及年龄、性别因素的影响。研究二通过父母评价问卷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儿童气质与儿童对道德规则和习俗规则的区分能力的关系。结果发现:(1)3-6岁儿童具备初步的对道德规则和习俗规则的区分能力,能在行为许可性、规则不可变、规则普遍性、受惩罚程度这四个判断标准上区分道德规则和习俗规则,3-6岁儿童认为道德违规比习俗违规更少许可性、更加不可改变、更普遍错误的、更多受到惩罚的。3-6岁儿童对道德规则和习俗规则的区分能力不存在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2)作为儿童气质部分的努力控制能显着预测儿童对道德规则和习俗规则的区分能力,鼓励与接纳的父母教养方式能显着预测儿童对道德规则和习俗规则的区分能力。(3)鼓励与接纳教养方式在努力控制气质和区分能力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张维迎[9](2013)在《道德规则基于权利还是义务?》一文中研究指出何怀宏的《新纲常:探讨中国社会的道德根基》提出了一套系统的道德行为准则。当下中国道德的危机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书中有关儒家思想的观点我基本同意,但我并不认为儒家是主张不平等的,儒家的等级制度实际上是一种激励机制,鼓励大家做君子不做小人,解决社会合作中的囚徒(本文来源于《经济观察报》期刊2013-09-30)
杨庭颂[10](2012)在《职业道德规则还是职业伦理原则——伦理学视域中的传媒操守》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伦理与道德、规则与原则问题的分殊,本文探讨了传媒操守中的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的价值取向问题。文章认为在当下传媒业深刻影响社会的时代,许多传媒问题充满了伦理争议,一部成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规范,既要包括执业者实现自我的工作观,又要包括服务社会的伦理观。既要求执业者完成本职工作,做到具有一般道德标准的合格员工,又要求执业者排除外在干扰,做到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媒体执业人通过伦理学视角反思传媒操守的讨论,至少可达成如下共识:伦理思考是一种极好的职业道德思维训练和职业伦理自我评判,它对媒体执业人人格的完善、行业职业伦理以及社会公德的养成和完善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来源于《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道德规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幼儿道德规则认知与行为是衡量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选取湖州市两所幼儿园小、中、大班共180名幼儿为被试,采用故事访谈法和观察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其道德规则认知与行为的一致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年龄、性别对幼儿道德规则认知水平影响显着,年龄越大幼儿的道德规则认知水平越高,女孩道德规则的认知水平高于男孩;2.年龄、性别对幼儿道德行为影响不显着;3.在总体上,幼儿道德规则认知得分显着低于行为得分,说明两者在幼儿阶段发展水平并不一致。而且在遵守情境下,在叁个年龄段上均是道德规则认知得分显着低于行为得分;在违反情境下,道德规则认知得分高于行为得分,除小班差异不显着外,中大班差异均显着;男孩、女孩在遵守情境下,道德规则认知得分显着低于行为得分;在违反情境下,道德规则认知得分显着高于行为得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道德规则论文参考文献
[1].朱海就.道德规则和道德能力[N].深圳特区报.2019
[2].戴舒悦,张金荣.幼儿道德规则认知与行为的一致性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
[3].赵玲玲.释比文化视域下羌族幼儿道德规则习得研究[D].西南大学.2019
[4].郭敏科.人的道德位格之沦落——斯密道德规则的内蕴[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7
[5].范一丁.诚信作为道德规则的法律化构造——合同法的语言符号学视角解构之二[J].法制与社会.2016
[6].龚天平,李海英.论经济交换的伦理价值及其道德规则[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7].薛姣.执法道德规则冲突及其能力评价与行为选择[J].理论与改革.2014
[8].丁陈栋.3-6岁儿童对道德规则和习俗规则的区分能力与气质、教养方式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14
[9].张维迎.道德规则基于权利还是义务?[N].经济观察报.2013
[10].杨庭颂.职业道德规则还是职业伦理原则——伦理学视域中的传媒操守[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
标签:道德能力; 道德规则; 企业家才能; 信仰; 特蕾莎修女; 一个人; 羞耻感; 违反法律; 与生俱来; 周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