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沟通论文-申林,陈雨薇

审美沟通论文-申林,陈雨薇

导读:本文包含了审美沟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伪沟通,《十叁邀》,主持人,写实主义

审美沟通论文文献综述

申林,陈雨薇[1](2019)在《现实主义视域下对“伪沟通”的审美反思——以网络谈话节目《十叁邀》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谈话节目发展历史久、形式丰富多样,且具有完备成熟的制作体系,深受观众的喜爱,但近几年来,因表演痕迹重、内容空洞、过度追求娱乐等因素,其节目品质不断下滑,逐渐失去市场。而2016年腾讯视频的创新型网络谈话节目《十叁邀》,一改传统沟通客观中立的态度,以许知远"偏见"的视角,带领观众在与13位"社会切片"式人物的对话中,深入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节目至今已(本文来源于《传媒》期刊2019年14期)

王珂菲[2](2016)在《试论接受美学视野下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审美沟通》一文中研究指出就美学角度来讲,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其实就是传递美感的过程,但由于审美价值体系存在一定差异,美感传递并非只是对静态、镜像式的美学要素进行单纯的对应转换,而是各审美体系间的巧妙沟通,要想真正完成这种审美沟通,其译者就需要对读者的习惯做出全面考虑,科学的传递形式、非形式的传统美。(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6年16期)

张静[3](2015)在《接受美学视野下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审美沟通》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就是完成美感传递的过程。由于审美价值体系的不同,美感传递并非是静态或镜像式的美学要素的对应转换,而是不同审美体系之间的审美沟通。要想实现这种审美沟通,就需要译者考虑到读者的审美习惯,灵活地进行形式传统美和非形式传统美的传递。基于这种认识,文章对接受美学视野下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审美沟通问题进行研究,进而为文学作品的翻译提供指导和建议。(本文来源于《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沈惠红[4](2014)在《关于啦啦操审美沟通结构及其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运用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通过分析啦啦操审美沟通结构的构成因素及结构中存在的关系,客观呈现啦啦操中蕴含的审美沟通过程,总结啦啦操审美沟通的特征。旨在为啦啦操美学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为教练员的创编、训练、教学及参赛活动提供美学理论依据,同时提高大众对啦啦操的鉴赏能力,促进啦啦操运动健康、快速发展。(本文来源于《体育世界(学术版)》期刊2014年08期)

戴冠青[5](2013)在《从文体自觉到生命沟通——论现代散文的艺术建构与审美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文化散文和审智散文为代表的现代散文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家园,它和人类的关系不仅是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而且也是一种智慧审视与精神引导的关系,其情感诉求应该是智慧的、深度的、终极关怀的,能引领接受者得到精神的提升。因此现代散文文本更注重艺术建构的审美自觉,这种审美自觉主要体现在散文情感诉求的精神性和智慧性、生命把握的开放性和对话性、语言传达的理趣性和阻拒性、审美结构的情感性和召唤性等方面。这种艺术建构的审美自觉,将以其独特的情感把握和审美召唤激发接受者的审美再创造,使文本的审美价值得到最大的丰富、补充和提升。现代散文的接受则是一种生命沟通,读者通过散文文本走进作家心灵,去把握作家的生命律动和精神取向,达到与作家的交流和沟通,在沟通中揭示生命意义。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现代散文在艺术创造上的审美自觉,是为了激发读者的审美接受和生命沟通,从而得到审美启迪和精神引领。(本文来源于《泉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王瑞[6](2013)在《啦啦操审美沟通结构及其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啦啦操运动不仅满足人类对身体活动的要求,同时也满足了人类审美和娱乐的精神需求。对于啦啦操这项集体育、艺术于一体的项目来说,美在实践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人与人在啦啦操审美中互动沟通的基石。本研究运用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通过分析啦啦操审美沟通结构的构成因素及结构中存在的关系,客观呈现啦啦操中蕴含的审美沟通过程,总结啦啦操审美沟通的特征。旨在为啦啦操美学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为教练员的创编、训练、教学及参赛活动提供美学理论依据,同时指导观众正确认识啦啦操运动,提高大众对啦啦操的鉴赏能力,从而促进啦啦操运动健康、快速发展。根据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啦啦操审美沟通的主体因素包括教练员、啦啦队员、观众与裁判;客体因素包括动作、舞台空间运用、音乐、服饰、道具及电子传媒因素。2.啦啦操审美沟通过程由创编、展示和接受叁部分组成。创编由体验、构思、物态化组成。展示由现场展示和借助电子传媒展示组成。接受由观赏者期待视界的准备、视听觉感受及情感体验组成。叁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缺一不可。3.啦啦操审美沟通呈现出互动性、直观性、差异性、同步性、“二次创作”性、间接性特征。其中互动性是啦啦操区别于其他运动项目的主要特征。针对啦啦操审美沟通中存在的项目普及程度较低、对传统元素挖掘不足、赛场精神文化缺失等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一)深入挖掘啦啦操本身具有的健身功能,扩大啦啦操运动普及范围;(二)积极寻求与知名媒体合作,利用电子网络技术开发新平台,提高啦啦操赛事曝光率与群众认知度;(叁)大胆创新,将“中国元素”融入传统啦啦操,在共同的文化语境中创编出群众更易接受的啦啦操作品;(四)积极发挥啦啦队员现场引领的作用;对观众进行形式灵活的赛前培训;赛中专人负责组织观众呐喊助威;(五)提升主体艺术修养,加强对“美”的认识,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3-05-01)

何洪娟[7](2013)在《接受美学视野下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审美沟通》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是美感体验传递的过程,这种美感体验的传递,不是指两种文本之间静态或镜像式的美学要素的对应转换。它是中外两套不同审美价值体系之间的交流沟通,是由译者、译文读者、原文和译文四个因素所构成的一种互动的审美沟通。为了实现这种审美沟通,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到译文读者的审美习惯,以灵活的方式传递原文的美学要素,使译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产生类似于原文读者的审美体验。(本文来源于《福建江夏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李河成[8](2013)在《绽现“德艺”,与人沟通——阿伦特“政治审美论”的现代政治哲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因为爱这个世界,而痛绝其恶;因为憎恶恶的私人幽闭,而深情地探寻人的公共条件。行动者超出"制作"之上的德艺绽现,是阿伦特对现代性政治处境的药方。超出物质"制作"的命意在于使臻于美的政治交往具备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本体意义;"绽现"即颠覆善良意志、排除物质私欲的现代性(即审美)体认。判断力的生发,即反思的判断力、想象、审美共通感等等的生成,是我们交往共聚的生成,也是私我开放向整体的自由安顿。行动和判断始终一贯,投身者和旁观者不应分判,这是阿伦特的交往政治美学对现代孤立世界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研究》期刊2013年02期)

龚奎林[9](2012)在《沟通、交流与审美失衡——“十七年”时期《人民日报》文艺副刊“读者来信”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七年"时期《人民日报》文艺副刊"读者来信"对作品进行批评、建言或表扬,推动作品的艺术再加工,达到沟通与交流的效果。但同时,在倾斜的文学场中",读者来信"遮蔽了作品内在的丰富性、差异性以及作品、读者与编者之间的矛盾,在泛政治化的场域中,也就无法全面客观地评价作品的美学价值,从而走向审美失衡。(本文来源于《苏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刘慧姝[10](2012)在《个体生存的间接沟通——克尔凯郭尔审美思想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克尔凯郭尔运用间接沟通的方式传达其生存思想与审美内蕴。克氏不断颠覆世俗所认定的价值系统与审美人生,而重建一个新的体验和审美,尽管他的目的不是去重建,其审美的真正意义落实在字里行间对读者的引导。克氏要抛弃的是一种异化的审美,而追求审美的真正本性,即与生存相协调的审美。如果抛开克氏思想中的宗教倾向,其真正的审美境界乃是为了揭示生存的本真境遇,使人们从沉沦状态中觉醒,从而回归自我,实现真正的精神自由。(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审美沟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就美学角度来讲,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其实就是传递美感的过程,但由于审美价值体系存在一定差异,美感传递并非只是对静态、镜像式的美学要素进行单纯的对应转换,而是各审美体系间的巧妙沟通,要想真正完成这种审美沟通,其译者就需要对读者的习惯做出全面考虑,科学的传递形式、非形式的传统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审美沟通论文参考文献

[1].申林,陈雨薇.现实主义视域下对“伪沟通”的审美反思——以网络谈话节目《十叁邀》为例[J].传媒.2019

[2].王珂菲.试论接受美学视野下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审美沟通[J].明日风尚.2016

[3].张静.接受美学视野下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审美沟通[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

[4].沈惠红.关于啦啦操审美沟通结构及其特征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4

[5].戴冠青.从文体自觉到生命沟通——论现代散文的艺术建构与审美接受[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

[6].王瑞.啦啦操审美沟通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河南大学.2013

[7].何洪娟.接受美学视野下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审美沟通[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3

[8].李河成.绽现“德艺”,与人沟通——阿伦特“政治审美论”的现代政治哲学意义[J].文艺理论研究.2013

[9].龚奎林.沟通、交流与审美失衡——“十七年”时期《人民日报》文艺副刊“读者来信”考察[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

[10].刘慧姝.个体生存的间接沟通——克尔凯郭尔审美思想辨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

标签:;  ;  ;  ;  

审美沟通论文-申林,陈雨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