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贤良论文-韦春喜

文学贤良论文-韦春喜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学贤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公孙弘,对策时间,齐地文化品格,文风

文学贤良论文文献综述

韦春喜[1](2019)在《公孙弘与《举贤良文学对策》若干问题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孙弘被武帝由太常下第擢为举首,是因为其《举贤良文学对策》释"术"为"智",论述了"术"与儒学诸范畴的关系,使统治者对权术的政治、心理需求获得了一种理论正义;把儒家义理融入汉代法治之中,促成了律法儒学化。该文深受齐地文化影响,体现出融创变通、服务当下、崇尚谋略议论的齐地文化品格。该文的文本立意与书写具有突破性、创新性,敢于打破策问限制,论题设计比较大胆新颖;且思路缜密,善用对偶手法,偶散结合,文风简约明切、冷静沉实。这种文风的形成与汉代文书行政制度的要求以及文吏职业特点密切相关,反映了汉代散文发展的新气象。(本文来源于《文学遗产》期刊2019年06期)

杨梅[2](2018)在《从吏多军功到贤良文学取士》一文中研究指出秦末农民起义,风云际会,战乱不息,项羽、刘邦异军突起,楚汉战争刘邦取得胜利,最后由刘邦建立汉王朝,自此开启刘氏汉家天下。自从高祖至文景数十余年间,将相宫卿多为军吏。这个局面一直持续到景帝末年,到武帝时才彻底改变。秦末之际刘邦起义军并入张楚政权,从汉王国再到汉帝国的建立,刘邦采用军功爵制分封功臣,经由了汉高祖五年诏、白马之盟和封爵之誓,汉初吏多军功的局面逐步形成。随着西汉政治的发展,吏多军功局面所带来的问题也随之暴露,为此,贤良文学取士在汉代逐渐发展起来了,从高祖到武帝这一期间,贤良文学取士也逐渐规范化、制度化。并且选拔出来的人才在西汉的政治舞台上大放异彩,例如晁错、董仲舒、公孙弘之辈。从高祖到武帝这一时期由吏多军功到贤良文学取士这个趋势的变化,与西汉政治的发展息息相关。治国方略的转变是最主要的原因,主要有陆贾高祖之争的“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和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趋势逐渐加强,主要是通过武帝到高祖期间的丞相、叁公九卿、王国相、郡太守的任职变化所变现出来的。纵观高祖到武帝这几十年间皇权与军功阶层的博弈,对于汉代政治的发展影响深远,在此消彼长之间,又有其稳定发展的趋势。(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3-01)

杨学建[3](2018)在《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经济主张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对桑弘羊的经济改革措施给予了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经济主张——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即废除均输、平准、盐铁官营制度;分土井田,重农抑商;提倡节俭。贤良文学虽然站在以民为本的立场上,但其经济主张建立在儒家理想主义和复古思想倾向的基础上,难以对西汉中期的现实问题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刘鹏,罗启龙[4](2016)在《浅析西汉盐铁会议上的贤良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西汉昭帝时召开的着名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坚决要求罢除各项"兴利"政策,他们围绕义利、本末、匈奴和战等问题,与以桑弘羊为主要代表的朝廷官员进行了激烈辩论。虽然贤良文学道出了武帝政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使朝廷听到了许多民间疾苦的声音,朝廷最终也罢除了酒榷政策,但贤良文学不合时务,甚至到了食古不化的迂腐境地。终昭宣之世,这批贤良文学大多默默无闻,这不仅与他们缺乏突出为政能力的个人特质有关,在某种程度上也打下了西汉儒学的时代烙印。(本文来源于《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李芋坪,董飞[5](2015)在《《盐铁论》中贤良文学“过秦”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盐铁论》中的贤良文学从"严刑峻法"、"商、蒙误国"、"劳民伤财"叁个角度对秦政进行了批判,对汉代汲取秦亡教训有其裨益所在。但不应忽视贤良文学考察秦政过程中"察其亡而不考其兴","对法治及功利思想过度指斥"的不当之处,这两点对汉朝汲取"兴国之术"以及历史观念,有一定影响。(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11期)

杨勇[6](2014)在《历史视野中盐铁会议贤良文学的“德化”观》一文中研究指出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一方力主对匈奴实行"德化",反对桑弘羊继续以武力攻伐。"德化"是先秦儒家处理四夷关系的基本主张,是儒家追求和平性的体现。贾谊、董仲舒、公孙弘等汉儒也主张"德化"四夷,但在具体应对上他们却灵活机动,另有一套立足实际可操作的对策。贤良、文学则将这种理想作为解决问题的实际策略,是先秦儒家民族观念在汉代的重兴。宣帝时期呼韩邪单于内附前后的"德化"思潮及王莽"德化"四夷的虚伪运作,都是"德化"思想伴随儒学兴盛后不断被宣传及强化,以致变形的结果。这一历史过程也启示我们儒学须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时刻做出权衡、平衡方可保持其生命力。(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秦铁柱[7](2013)在《贤良文学与御史大夫农业思想异同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元前81年,西汉中央政府举行了着名的盐铁会议,以求统一朝廷内部的思想,力行休养生息。在盐铁会议中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为来自民间的贤良文学,另一派为御史大夫桑弘羊及其属官御史。两派在会议中主要围绕盐铁官营问题、匈奴问题、德治法治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本末之论作为一个重要的议题,渗透于各个问题的讨论之中,贤良文学主张重本轻末,御史大夫主张本末并重。双方在本末问题的争论之中,表现出了各自的农业思想,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各有利弊。他们的农业思想丰富了我国古代的农业思想,在农业思想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本文来源于《农业考古》期刊2013年04期)

成祖明[8](2012)在《诏策贤良文学制度背景下的“天人叁策”》一文中研究指出董仲舒上"天人叁策"是汉代学术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件,其时间问题也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争论主要围绕建元元年(前140)、元光元年(前134)和元朔五年(前124)展开。①因诸说都有一些难以克服的矛盾,遂引发了关于"天人叁策"真伪的质疑。②然综观以往研究,一个明显的缺憾是诏策贤良文学制度作为董仲舒对策的制度背景,鲜有学者论及。(本文来源于《历史研究》期刊2012年04期)

郭强,高长山[9](2012)在《从“举贤良文学”看汉代察举选官制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代察举制是中国最早的选官制度,其中的"举贤良文学"因天子亲自策试被举荐者,而备受历代的关注。察举制用人以德、用人以才、用人以能,确立了历代用人标准。而古代帝王的偏信多疑,豪门贵族的相互倾轧,使俊杰之士仕途上步履维艰,最终让察举制走入穷途。察举制的利弊得失,为今天的育人选才提供了诸多的启示和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期刊2012年07期)

刘雪涛[10](2010)在《《盐铁论》中贤良文学社会批判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盐铁论》是桓宽根据盐铁会议的记录,结合与会儒生朱子伯的介绍整理而成的。本文通过分析《盐铁论》中桑弘羊集团和贤良文学之间的辩论,阐述了贤良文学的经济、政治等思想及其产生的条件和引起的社会变化,进而指出儒家民本思想是贤良文学社会批判思想的基础和支撑点。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盐铁论》的研究现状、选题的缘由。第二部分对盐铁会议召开的背景、《盐铁论》的成书过程做了简要介绍。第叁部分分析贤良文学的经济、政治及其它思想。第四部分分析文贤良学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及其引起的社会变化。(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0-05-01)

文学贤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秦末农民起义,风云际会,战乱不息,项羽、刘邦异军突起,楚汉战争刘邦取得胜利,最后由刘邦建立汉王朝,自此开启刘氏汉家天下。自从高祖至文景数十余年间,将相宫卿多为军吏。这个局面一直持续到景帝末年,到武帝时才彻底改变。秦末之际刘邦起义军并入张楚政权,从汉王国再到汉帝国的建立,刘邦采用军功爵制分封功臣,经由了汉高祖五年诏、白马之盟和封爵之誓,汉初吏多军功的局面逐步形成。随着西汉政治的发展,吏多军功局面所带来的问题也随之暴露,为此,贤良文学取士在汉代逐渐发展起来了,从高祖到武帝这一期间,贤良文学取士也逐渐规范化、制度化。并且选拔出来的人才在西汉的政治舞台上大放异彩,例如晁错、董仲舒、公孙弘之辈。从高祖到武帝这一时期由吏多军功到贤良文学取士这个趋势的变化,与西汉政治的发展息息相关。治国方略的转变是最主要的原因,主要有陆贾高祖之争的“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和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趋势逐渐加强,主要是通过武帝到高祖期间的丞相、叁公九卿、王国相、郡太守的任职变化所变现出来的。纵观高祖到武帝这几十年间皇权与军功阶层的博弈,对于汉代政治的发展影响深远,在此消彼长之间,又有其稳定发展的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学贤良论文参考文献

[1].韦春喜.公孙弘与《举贤良文学对策》若干问题的考察[J].文学遗产.2019

[2].杨梅.从吏多军功到贤良文学取士[D].南京师范大学.2018

[3].杨学建.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经济主张商榷[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4].刘鹏,罗启龙.浅析西汉盐铁会议上的贤良文学[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5].李芋坪,董飞.《盐铁论》中贤良文学“过秦”思想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6].杨勇.历史视野中盐铁会议贤良文学的“德化”观[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7].秦铁柱.贤良文学与御史大夫农业思想异同初探[J].农业考古.2013

[8].成祖明.诏策贤良文学制度背景下的“天人叁策”[J].历史研究.2012

[9].郭强,高长山.从“举贤良文学”看汉代察举选官制及其启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2

[10].刘雪涛.《盐铁论》中贤良文学社会批判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10

标签:;  ;  ;  ;  

文学贤良论文-韦春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