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沉积盖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基底结构,沉积盖层,中,新元古代
沉积盖层论文文献综述
包洪平,邵东波,郝松立,章贵松,阮正中[1](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基底结构及早期沉积盖层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基底主要形成于太古宙—古元古代,岩石组成极为复杂,大多经历了较强的区域变质作用,变质程度一般达到了(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属变质程度较深的区域变质岩系,主要是各种片岩、片麻岩及变粒岩、石英岩、大理石及花岗片麻岩等;基底结构具有较为明显的分区特征,可划分为北部、西北部及中南部叁个大区,走向总体以北东向为主;从演化过程来看,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是华北克拉通形成过程中的太古宙微陆块之一,古元古代末可能是其与华北拼合为一体的关键时期。早期沉积盖层主要经历了长城纪陆内裂陷、蓟县纪边部沉降、青白口纪—南华纪整体隆升和震旦纪边缘拗陷4个演化阶段,沉积环境总体以海相为主,晚期局部具陆相特征,不同时期的沉积物特征有较大差异,可能主要受构造、气候环境的共同制约;早期沉积盖层整体上受基底结构和构造控制明显,越早期影响越大;盆地西南边缘一直是最活跃的构造沉降区,基底构造所处位置特殊可能是其最主要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19年01期)
裴胜会[2](2017)在《贺根山蛇绿岩就位时代:古生代沉积盖层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贺根山蛇绿岩作为中亚造山带出露区典型的蛇绿岩带,对限定中亚造山带古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有关贺根山蛇绿岩的就位时代和形成构造背景仍然存在着巨大的争议。本文通过对不整合界面之上古生代沉积盖层的研究为贺根山蛇绿岩的就位时代提供了直接的制约。贺根山蛇绿岩在乌斯尼黑地区被古生界葛根敖包组碎屑岩不整合覆盖,葛根敖包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全部锆石的年龄分布在298~363Ma之间,可以划分为两个年龄组(1)298-320Ma,峰值年龄为308Ma。(2)320-360Ma,峰值年龄为330Ma。较年轻的年龄组298-320Ma限定了该沉积岩的沉积下限年龄,并与晚古生代格根敖包组火山岩年龄一致;320-360Ma年龄组的锆石U-Pb年龄则与贺根山蛇绿岩中铁镁质-超铁镁质岩石原岩年龄一致,表明贺根山蛇绿岩曾作为古生界主要沉积物源之一。有鉴于该古生代沉积盖层直接不整合覆盖于贺根山蛇绿岩之上,因此贺根山蛇绿岩的就位时代应早于格根敖包组的沉积时代,极大可能在308-330Ma之间,而不是前人认为的志留纪、泥盆纪或者中生代。(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5-01)
费平[3](2016)在《辽宁沉积盖层建造组合与构造古地理时空演化关系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板块构造学说为指导,以大陆动力学理论研究大陆块体离散、会聚、碰撞、造山的大陆动力学过程为主线,划分了陆块构造演化阶段.辽宁省由胶辽陆块、晋冀辽陆块2个Ⅰ级构造古地理单元组成;Ⅱ级构造古地理单元3个,即辽东陆内、燕辽裂谷、燕辽陆内;Ⅲ级构造古地理单元11个;Ⅳ级构造古地理单元14个.利用沉积岩建造组合与构造古地理单元时空结构演化关系,为研究辽宁省大地构造环境演化提供较系统的基础地质资料.(本文来源于《地质与资源》期刊2016年01期)
程湘[4](2012)在《山东蓬莱地区结晶基底及沉积盖层的锆石成因学、年代学和源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胶东金矿是我国最大的金矿矿集区,绝大部分胶东金矿位于胶北隆起之上,但是目前为止胶北隆起区无论是粉子山群结晶基底,还是蓬莱群沉积盖层的形成时代、物质源区和构造属性均存在较大争议,因此我们决定选择出露有胶东群、粉子山群和蓬莱群的栖霞陡崖剖面,通过开展较系统的岩相学、矿物学、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研究来厘定基底和沉积盖层的时代、物源,进而对胶北隆起的大地构造属性进行限定。选取胶东群奥长花岗岩、粉子山群长石石英岩及蓬莱群豹山口组底部破碎带中的花岗质岩墙和蓬莱群辅子夼组粉砂岩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利用扫描电镜的SE2、Inlens、Asb探头进行了样品中锆石的形貌学研究。利用电子探针、扫描电镜开展了锆石中矿物包裹体的成分分析,发现包裹体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钾长石、斜长石和磷灰石,表现出岩浆岩或火山碎屑沉积锆石的特点。锆石U-Pb年代学显示奥长花岗岩的年龄为2819Ma和1865Ma,结合εHf(t)值和其模式年龄,认为2819Ma是该区主要的生长时期,而1865Ma则代表了该区重要的变质作用时间。粉子山群长石石英岩年龄为2807Ma和762Ma,模式年龄分布1900-3100Ma,显示其具有类似扬子板块的性质。破碎带花岗质岩墙的年龄集中在125Ma、161Ma、200Ma、230Ma、1800Ma-2000Ma和2450Ma-2550Ma这六个区间,该区所经历的重大事件的年龄几乎都有所体现。蓬莱群辅子夼组粉砂岩年龄为1200-1600Ma和470Ma,最年轻的碎屑锆石代表了其发生沉积作用的上限,因此认为蓬莱群在中泥盆-石炭纪发生沉积作用,模式年龄显示了该区具有扬子板块类似的性质,推测沉积物质源区为扬子板块。胶北隆起结晶基底粉子山群和沉积盖层蓬莱群表现出具有扬子板块的性质,但是胶东群却又显示着古老的华北陆块的演化历程,在破碎带花岗质岩墙中既有对应于华北陆块的年龄又有对应于扬子陆块的年龄,表现出极其复杂的特征。我们推测粉子山群和蓬莱群有可能是在中生代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发生碰撞作用而被推挤到华北陆块胶东群之之上。(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2-05-01)
罗艳,倪四道,曾祥方,谢军,陈颙[5](2011)在《一个发生在沉积盖层里的破坏性地震:2010年1月31日四川遂宁-重庆潼南地震》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而言只有结晶基底才有足够的强度积累大量的应变能然后突然释放形成破坏性地震,而沉积盖层则由于富含孔隙、流体因此较软弱而不能积累足够的能量形成大的地震.而2010年1月31日在遂宁-潼南交界处一次M5.0破坏性地震,多数台站记录短周期面波(Rg)发育,显示出浅震的特征.通过拟合短周期面波和较长周期面波的相对幅度,拟合远震深度震相pP,sP波形,确定该地震深度约为(2±1.5)km,因此该地震发生在厚达6km的沉积盖层之内.虽然文献中有古生代沉积岩中发生4级地震的报道,但是中生代沉积盖层中发生高达5级地震的案例尚无报道.此次地震给破坏性地震的孕育机理研究提供了罕见的案例.(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1年02期)
Масиоь,В,В,朱佛宏[6](2007)在《越南陆架南昆山盆地新生代沉积盖层的含油气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南昆山和克乌隆沉积盆地来说,油气田勘探和开采的主要对象是基底岩石。在越南南部陆架的现代构造中划分出2个沉积盆地:被渐新世昆山隆起隔开的克乌隆和南昆山盆地。在АлецсевЕГ(2003)的文章中,这2个盆地被看成是统一的湄公沉积盆地。对这2个盆地的地质(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动态》期刊2007年04期)
党犇,赵虹,付金华,周立发,张义楷[7](2005)在《鄂尔多斯盆地沉积盖层构造裂缝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沉积盖层露头区和探井岩心裂缝或节理的大量观测,以及对部分裂缝测井资料的分析,认为沉积盖层中构造裂缝较为发育。按产状将其分为直立或陡倾裂缝、倾斜裂缝、水平裂缝3种类型,但不同层系皆以直立或陡倾裂缝为主,且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裂缝系统。裂缝常成对出现,组成平面X型共轭剪节理系,其中一组常具压剪性质,而另一组多具张剪性质。先期区域性水平挤压作用和后期区域性不对称水平剪切(或力偶)作用是其形成的力学条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是特提斯构造动力体系与滨太平洋构造动力体系的强弱交替联合作用。沉积盖层构造裂缝研究对于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聚集及其低孔低渗-特低渗油气层的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工业》期刊2005年07期)
周志广,刘文灿,梁定益[8](2004)在《藏南康马奥陶系及其底砾岩的发现并初论喜马拉雅沉积盖层与统一变质基底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藏南北喜马拉雅拉轨岗日带康马岩体西南侧,奥陶系及其底砾岩覆盖于前奥陶系拉轨岗日群(POL)之上,后者被515~485Ma拉轨岗日构造穹隆带花岗岩侵入,沿不整合面又被泛非运动最晚期的基性脉岩侵入。奥陶系与前奥陶系的接触关系为伸展不整合,与喜马拉雅甚至冈底斯带有关剖面完全可以对比。这一不整合面即是冈瓦纳大陆北缘统一变质基底和沉积盖层的分界。冈瓦纳大陆统一变质基底的形成始于震旦纪末的“泛非运动”,其终止时间在喜马拉雅及以北地区可以延续至寒武纪—奥陶纪之交,表现为区域上不断的伸展—拉张—裂解的构造环境。由此可以认为伸展构造亦是控制统一变质基底与沉积盖层的形成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04年07期)
邸领军[9](2003)在《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演化及沉积盖层相关问题的控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以板块构造研究的最新地体拼贴理论为指导,以岩系、地层为基础,将沉积与构造分析相结合,并以地层学、岩石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遥感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大地构造学等多学科入手,在充分整理现有资料及前人研究的成果基础上,利用盆地周缘野外露头以及盆地中部分钻井深部取芯资料、地球化学分析资料、地震、非地震等资料将鄂尔多斯盆地置于一个更大的尺度,更深的范畴,讨论了鄂尔多斯盆地及其周缘地区结晶基底与浅层构造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深部地质对盆地盖层的影响,以不与前人雷同的视角对鄂尔多斯盆地基底发育及其盖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认识。 文中引用了大量最新的区域地质资料和最新的地层、岩系划分对比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结晶基底的岩系分布、形成、演化以及断裂的展布特征进行了描绘,并指出盆地基底与Tg反射层之间的g层是蓟县系官道口群向盆地的延伸,盆地中原划分的长城系、蓟县系地层可以和贺兰山出露的黄旗口组、王全口组对比,亦划归青白口系,从而否定了鄂尔多斯盆地存在滹沱期坳拉谷和盆地中有中元古坳拉谷发育阶段的看法。 沉积与构造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及西南侧的秦岭—祁连山—贺兰山叁结合区不存在形成叁叉裂谷的地质条件,不可能产生贺兰坳拉谷。因此,盆地中央古隆起的形成原因自然不能用裂谷肩来解释。从沉积厚度分析,中央古隆起的形成应是由盆地西南缘向盆地内延伸的蓟县系官道口群厚层碳酸盐岩引起沉积差异构造。 从秦祁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形迹分析认为,该构造带是自下元古以来多期挤压环境下形成的火山一沉积压陷,并一期又一期向北蚕食,于奥陶纪中后期形成基本不含火山岩的米钵山组、香山群压陷岩系。压陷北界沿北纬38°带东西向展布,该纬向构造是沿鄂尔多斯盆地中部38°带分布的纬向构造带的一部分,是由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引起,符合全球协和函数的条件。 通过对盆地西缘青龙山南端小南沟的非地震MT剖面以及横穿贺兰山的地震剖面揭示的构造形态研究认为,盆地西缘一系列推覆体青龙山—罗山—牛首山以至贺兰山是由于鄂尔多斯地块向西推挤同时与阿拉善地块的右行运动所产生的“薄皮构造”。 通过对基底的发育和断裂的研究发现,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田分布轨迹及叁角洲严格受北东向及东西向基底断裂的控制。研究认为,结晶基底在拼贴焊合过程中,其地体拼贴面之间焊合程度较差的界面在后期各阶段的构造活动中,与上覆地层发生祸动。其结果,使基底断裂的上覆地层发生拖曳、走滑、伸展并形成断裂以及由此派生的密集节理带和鼻褶群,这些低幅、小型的构造发育区带则是油气富集区。(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3-06-01)
朱同兴,王安华,邹光富,冯心涛[10](2003)在《喜马拉雅地区沉积盖层底砾岩的新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种地质证据表明,藏南喜马拉雅地区大地构造位置隶属于冈瓦纳超级古大陆和印度板块的北部边缘。有关喜马拉雅地区变质基底与沉积盖层之间的接触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地质学界关注的焦点。由于受到后期藏南拆离系(STDS)的大规模改造,在喜马拉雅北坡东西方向约2000km(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03年05期)
沉积盖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贺根山蛇绿岩作为中亚造山带出露区典型的蛇绿岩带,对限定中亚造山带古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有关贺根山蛇绿岩的就位时代和形成构造背景仍然存在着巨大的争议。本文通过对不整合界面之上古生代沉积盖层的研究为贺根山蛇绿岩的就位时代提供了直接的制约。贺根山蛇绿岩在乌斯尼黑地区被古生界葛根敖包组碎屑岩不整合覆盖,葛根敖包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全部锆石的年龄分布在298~363Ma之间,可以划分为两个年龄组(1)298-320Ma,峰值年龄为308Ma。(2)320-360Ma,峰值年龄为330Ma。较年轻的年龄组298-320Ma限定了该沉积岩的沉积下限年龄,并与晚古生代格根敖包组火山岩年龄一致;320-360Ma年龄组的锆石U-Pb年龄则与贺根山蛇绿岩中铁镁质-超铁镁质岩石原岩年龄一致,表明贺根山蛇绿岩曾作为古生界主要沉积物源之一。有鉴于该古生代沉积盖层直接不整合覆盖于贺根山蛇绿岩之上,因此贺根山蛇绿岩的就位时代应早于格根敖包组的沉积时代,极大可能在308-330Ma之间,而不是前人认为的志留纪、泥盆纪或者中生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沉积盖层论文参考文献
[1].包洪平,邵东波,郝松立,章贵松,阮正中.鄂尔多斯盆地基底结构及早期沉积盖层演化[J].地学前缘.2019
[2].裴胜会.贺根山蛇绿岩就位时代:古生代沉积盖层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制约[D].吉林大学.2017
[3].费平.辽宁沉积盖层建造组合与构造古地理时空演化关系讨论[J].地质与资源.2016
[4].程湘.山东蓬莱地区结晶基底及沉积盖层的锆石成因学、年代学和源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5].罗艳,倪四道,曾祥方,谢军,陈颙.一个发生在沉积盖层里的破坏性地震:2010年1月31日四川遂宁-重庆潼南地震[J].科学通报.2011
[6].Масиоь,В,В,朱佛宏.越南陆架南昆山盆地新生代沉积盖层的含油气前景[J].海洋地质动态.2007
[7].党犇,赵虹,付金华,周立发,张义楷.鄂尔多斯盆地沉积盖层构造裂缝特征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5
[8].周志广,刘文灿,梁定益.藏南康马奥陶系及其底砾岩的发现并初论喜马拉雅沉积盖层与统一变质基底的关系[J].地质通报.2004
[9].邸领军.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演化及沉积盖层相关问题的控究[D].西北大学.2003
[10].朱同兴,王安华,邹光富,冯心涛.喜马拉雅地区沉积盖层底砾岩的新发现[J].地质通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