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汉语英源外来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英语,汉语外来词,语义分类,构词模式
汉语英源外来词论文文献综述
王瑛,黄蓬博[1](2019)在《英源汉语外来词的语义分类和构词模式与特点——以《汉语外来词词典》3407个英源汉语外来词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外来词词典》中,英源汉语外来词共计3407个。根据语义,英源外来词分为化学化工、度量单位、动植物名称等21类;这些英源汉语外来词具有类别交叉、直接拿来、词义扩大等6个特点;根据结构,英源外来词分为纯音译词、谐音译词、音译意译结合词等5类;它们分别具有直接译音、原词的发音+汉语词义和形式、音译+意译和意译+音译等5种结构模式。(本文来源于《沧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郑雅[2](2019)在《汉语英源外来词语言生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生态”最早由Einar Haugen于1971年提出,指“任何语言与它所处环境的相互关系”。语言生态学关注语言与其他生态因素的相互依赖关系,为研究语言提供新的视角。当前,汉语英源外来词研究多是从外来词的音、形、义以及汉字本身的特点及文化影响考量,从语言生态视角探讨颇少。论文以汉语英源外来词为研究对象,通过质性分析法与问卷调查等定性研究方法,结合语言生态学理论,分析英源外来词的所呈现的语言多样性和语言进化过程,及自然、社会经济和人文环境如何影响英源外来词成功进入汉语语言系统;汉语语言系统又如何采取吸收、选择、适应与融合等创造性方式,根据时代的变迁不断进行调整优化,排除其不规范、文化污染影响;展示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依据分析,主要结论如下:第一,英源外来词成功进入汉语语境,与英语外来词自身的词汇和语用多样性和以及其在语音,语素和语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汉化密切相关。第二,英源外来词的融入与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及人群紧密联系,不同自然,社会等生态环境推动了英源外来词的借入;第叁,汉语英源外来词丰富和发展汉语语言系统,使其充满生机和活力;但其负面影响在于:过度使用英源外来词影响了汉语正式文体的规范性,造成阅读障碍障碍,不文明使用英源外来词,污染语言环境。综上,相关部门应该制定针对性语言政策,建立“柔性规范”,采用“异形并存”和“异格并用”原则,规范学习者语言使用,维护语言生态平衡,为英源外来词和汉语营造互利共生的环境。(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姜兆晴[3](2019)在《汉语新词中英源外来词的借入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英源外来词是汉语新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英文交流碰撞、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产物。英源外来词历史久远,但对其研究却起步较晚,以时间为轴线的、系统的研究更是鲜见。本研究以近十年来(2008-2017)的英源外来词为研究对象,从27本权威辞书及权威学术出版物中穷尽性地筛选出其收录的英源外来词,总结归纳出英源外来词的分布规律,系统分析英源外来词被借入汉语的过程及各阶段特征。通过对上述文献的穷尽性搜索,本研究共收集了 246个英源外来词。以Thomason和Kaufman的语言接触框架和Zuckermann提出的FEN(Folk-Etymological Nativization)理论为理论基础,将这些英源外来词的借入汉语的过程分为叁个阶段,分别为接触采用阶段、同化改造阶段和接续发展阶段,深入分析了外来词在每个阶段的特征。本研究发现,近十年来进入汉语的这246个外来词的年份分布较为均匀,且语义分布较为全面,涵盖了各种语义范围和领域。根据接触采用方式的不同,本研究将英源外来词分为四大类,分别为语音借词、语义借词、借形词和混合借词,这四大类又可以被分为十二小类。根据统计分析,本研究发现在近十年来,混合借词是出现最多的外来词,语义借词紧随其后,借形词和音译词的占比相当,汉语对字母词的包容度日益增加。在同化改造阶段,为了让英语词语融入汉语,汉语对英源外来词的语音语义及字形都进行了一定的改造。其中语音改造和字形改造最为明显,将原词由英语的发音系统和书写系统改造为符合汉语规则的词语,需要经过语音的增删替换和字形的替换。在语义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语义的扩大与缩小,以及语言情感色彩的变化上。在接续发展阶段,相当一部分的外来词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淡化并消失,还有一些外来词有着极高的使用频率,被语素化后成为了汉语中固定的造词元素。(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6-01)
邓利洁[4](2019)在《汉语日源外来词性质及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日源外来词是指汉语中直接来源于日语的外来词,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地位特殊,争议颇深。本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对汉语日源外来词性质再确认与厘定,回溯汉语日源外来词发展史,分别统计两次高潮期进入的词语并建立21世纪初期常用汉语日源外来词词表,据此归纳汉语日源外来词各阶段特点和当前语言特征,探索它们对汉语使用和日常生活的影响。全文共五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回顾该课题过往研究,吸取众家成果,确定本文汉语日源外来词身份判定、阶段梳理与数据整合叁个着力方向,阐述选题在理论与现实层面的意义,说明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第二部分就学界对汉语日源外来词性质厘定的主要争议点逐个分析,明确本文界定标准,即“流向汉语,且已纳入汉语词汇系统”“原归属日语词汇系统,并直接由日语流出”“属于外来词”。第叁部分梳理汉语日源外来词产生与发展历史,依传入词语数量多寡划分为萌芽与蓄势期(4世纪前后—19世纪中期)、第一次高潮期(19世纪中期—20世纪70年代末)和第二次高潮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叁个阶段,着重分析两次高潮期的产生原因、概貌及特点。第四部分通过《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和北京语言大学BCC汉语语料库历时检索功能逐一检索两次高潮期传入的汉语日源外来词,形成21世纪初期常用汉语日源外来词词表,从类型、语音、语义、语法特征四方面描述当前汉语日源外来词概貌。第五部分落脚于汉语日源外来词对国人汉语使用与日常生活的影响。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文化的载体、社会的产物;汉语日源外来词作为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国民语言和生活产生影响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更多对待外来文化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18)
刘荣,潘贵生[5](2019)在《《现代汉语词典》所收英源外来词使用状况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语言监测理论,采用词汇累加覆盖率计量手段,考察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英源外来词在2013~2016年《人民日报》中的实际使用状况。研究表明,所考察的537条英源外来词中,4年共有83条达到常用词等级,集中分布在科技、经济、民生领域;有109条连续4年未被使用。逐年使用增加的词有9条,逐年使用下降的词有33条。32对同义译名外来词中,有26对词演变趋势较为明朗,6对词竞争激烈,仍需观察。就整体使用状况而言,汉字词较字母词优势明显。(本文来源于《语言文字应用》期刊2019年01期)
李琳,唐姣燕[6](2018)在《汉语英源外来词“克隆”的本土化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外来词是一种语言从其他语言中吸收过来的词,是一种文化交融的体现。在结合英汉语言音位差异、汉字一字一音以及汉语通过不同语调而传递情感的特征基础上来分析"克隆"本土化的语音变化;从汉字"因形见义"这一传统特点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克隆"这一词词形确定的原因;在模因论以及义素分析视角下说明了"克隆"这一词的语义引申规律:即其内涵意义使用逐渐缩小,而其外延意义的使用不断扩大。(本文来源于《湘南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胡琪[7](2018)在《汉语对日源外来词的吸收与发展——以「服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世纪40年代的口号"为人民服务"到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服务"一词在汉语中以多种形式被广泛使用。但"服务"一词是日语传入汉语的日源外来词这一情况却鲜为人知。对比中日两国"服务"一词的使用情况可以发现,在中国,"为人民服务""服务员""服务业""互联网+政务服务"等"服务"的相关用例数不胜数,而在作为"原产地"的日本,"服务"的使用范围仅限于「服务规律(ふくむきりつ)「」服务规程(ふくむきてい)」等个别词汇。是什么原因使得日源外来词"服务"在中日两国语言的使用中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差异「本文通过调查19世纪末至20世纪90年代间"服务"一词的使用情况,考察"服务"一词在汉语中的发展轨迹,得出"服务"是通过日语军事书籍的翻译传入汉语的日源外来词,通过孙中山、毛泽东等革命领导人的使用在汉语中传播并固定下来;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第叁产业的发展,"服务"又被赋予了"第叁产业的工作方式"之意,逐渐发展成为汉语中的核心词汇。(本文来源于《汉日语言对比研究论丛》期刊2018年01期)
杨喜刚,郭政[8](2018)在《关于影响现代汉语中英源外来词发展因素的分析——基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借词是语言接触的必然产物,英汉文化在相互交往中一部分英语词汇也逐渐进入了汉语,然而其生存状态各一。本文将综合、借鉴前人对于现代汉语中英源外来词这一现象的研究成果,基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从语言外部外和语言内部因素两个角度对影响现代汉语中英源外来词生存状态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在此问题上贡献自己的一些思索。(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8年23期)
蒋淞宇[9](2018)在《汉语日源外来词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日源外来词的研究长期以来备受关注,关于日源外来词研究的论文和专着近几年越来越多。本文拟对当前日源外来词研究成果进行整理,综合研究当前日源外来词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日源外来词在相关学科影响下的研究方式和研究成果,为当前还处于萌芽阶段的两岸四地日源外来词对比研究、汉语专业日源外来词研究、汉语日源外来词语料库研究提出一些建议,让汉语日源外来词的研究更加深入、详细。(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期刊2018年02期)
吴梦钰,孙思为[10](2018)在《英源外来词对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各国间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增多,语言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与日俱增,外来词作为语言国际化发展的主要产物,它不仅能够减少文化交流阻力,而且还能在某种程度上推动语言发展。我国汉语词汇系统不断完善,英源外来词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对外来词进行基本介绍,然后分析了英源外来词的分类,最后重点探究了英源外来词影响汉语词汇系统的表现。希望本文探究能为语言研究者提供有效参考。(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8年06期)
汉语英源外来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语言生态”最早由Einar Haugen于1971年提出,指“任何语言与它所处环境的相互关系”。语言生态学关注语言与其他生态因素的相互依赖关系,为研究语言提供新的视角。当前,汉语英源外来词研究多是从外来词的音、形、义以及汉字本身的特点及文化影响考量,从语言生态视角探讨颇少。论文以汉语英源外来词为研究对象,通过质性分析法与问卷调查等定性研究方法,结合语言生态学理论,分析英源外来词的所呈现的语言多样性和语言进化过程,及自然、社会经济和人文环境如何影响英源外来词成功进入汉语语言系统;汉语语言系统又如何采取吸收、选择、适应与融合等创造性方式,根据时代的变迁不断进行调整优化,排除其不规范、文化污染影响;展示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依据分析,主要结论如下:第一,英源外来词成功进入汉语语境,与英语外来词自身的词汇和语用多样性和以及其在语音,语素和语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汉化密切相关。第二,英源外来词的融入与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及人群紧密联系,不同自然,社会等生态环境推动了英源外来词的借入;第叁,汉语英源外来词丰富和发展汉语语言系统,使其充满生机和活力;但其负面影响在于:过度使用英源外来词影响了汉语正式文体的规范性,造成阅读障碍障碍,不文明使用英源外来词,污染语言环境。综上,相关部门应该制定针对性语言政策,建立“柔性规范”,采用“异形并存”和“异格并用”原则,规范学习者语言使用,维护语言生态平衡,为英源外来词和汉语营造互利共生的环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语英源外来词论文参考文献
[1].王瑛,黄蓬博.英源汉语外来词的语义分类和构词模式与特点——以《汉语外来词词典》3407个英源汉语外来词为例[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
[2].郑雅.汉语英源外来词语言生态研究[D].广西大学.2019
[3].姜兆晴.汉语新词中英源外来词的借入过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4].邓利洁.汉语日源外来词性质及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9
[5].刘荣,潘贵生.《现代汉语词典》所收英源外来词使用状况考察[J].语言文字应用.2019
[6].李琳,唐姣燕.汉语英源外来词“克隆”的本土化现象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18
[7].胡琪.汉语对日源外来词的吸收与发展——以「服务」为例[J].汉日语言对比研究论丛.2018
[8].杨喜刚,郭政.关于影响现代汉语中英源外来词发展因素的分析——基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J].校园英语.2018
[9].蒋淞宇.汉语日源外来词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2018
[10].吴梦钰,孙思为.英源外来词对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J].长江丛刊.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