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污染物去除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铁氧体,复合材料,吸附,水处理
污染物去除率论文文献综述
白润英,刘建明,周琦善,郝俊峰,张子杰[1](2019)在《铁氧体应用于水中污染物去除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铁氧体吸附去除水中重金属、无机非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并通过改性及官能化制成铁氧体复合材料提高其吸附容量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对铁氧体吸附剂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认为铁氧体掺杂的稀土可拓展到稀土生产废弃物和稀土尾矿的利用,以实现废弃资源的再利用,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利用废水中的物质如金属离子,进一步研究铁氧体的原位生成技术,简化铁氧体的制备方法,同时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寻找新型具有高吸附容量、低成本、可循环利用的官能化基质材料,以提升铁氧体的吸附性能;铁氧体除了可作为吸附剂且具有磁性以外,还可作为催化剂,若与其他物质(例如ZnO)结合,可以拓展可见光的吸收范围,以用来拓展污染物去除的种类及效果。(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赵梦云,熊家晴,郑于聪,任斯慧,王晓昌[2](2019)在《植物收割对人工湿地中污染物去除的长期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2组大型人工湿地5年的平行实验,开展了植物收割对人工湿地净化效果影响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收割人工湿地对TN、NH4+-N、TP、PO43--P的去除率(40.0%、56.6%、35.7%、39.4%)显着高于未收割人工湿地(34.6%、51.0%、29.1%、29.5%);收割人工湿地中植物的生长密度(240株/m2)、生物量(2.2 kg/m2)及其对氮、磷的吸收量(60.8、5.7 g/m2)均高于未收割人工湿地(108株/m2、0.9 kg/m2、24.6 g/m2、2.4 g/m2);每年收割不仅能够促进人工湿地中植物的直接作用,还能促进植物的间接作用和人工湿地基质层对污染物的去除能力,进而提高人工湿地的脱氮除磷效果。(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张赛楠,叶秋月[3](2019)在《外回流比对组合工艺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校园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考察絮凝—倒置A~2/O组合工艺在不同污泥回流比条件下的污染物去除效果。结果显示,污泥回流比对COD和氨氮的去除影响较小,当污泥回流比增大时,总磷的去除率减小,而总氮的去除率先增大后减小。在最优污泥回流比为200%时,组合工艺对COD、氨氮、总氮、总磷去除率分别为89.74%、97.16%、73.49%、67.23%。(本文来源于《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王晓艳,买文宁,唐启[4](2019)在《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及其对污染物去除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进行好氧颗粒污泥(AGS)培养,比较仅接种普通絮状污泥培养(R1)与接种普通絮状污泥及部分厌氧颗粒污泥培养(R2)下污泥颗粒化进程、污泥特性及污染物去除特性。结果表明,通过逐渐缩短SBR沉淀时间、提高有机负荷,R1、R2分别在17、23d时出现乳白色颗粒,颗粒粒径较小(0.1~0.5mm),颗粒污泥成熟时由白色转变为黄色,污泥容积指数(SVI)均保持在40mL/g左右;培养60d时,R1、R2内污泥基本实现颗粒化,颗粒化程度分别为90.0%、84.4%;R1、R2中胞外聚合物(EPS)质量浓度均在56d时分别为84.75、64.05mg/g(以单位质量挥发性悬浮固体(VSS)中的质量计,下同),其中R1、R2中多糖(PS)在EPS中占主要比重;R1、R2中培养的AGS均具有密实的结构和良好的沉降性能,对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培养后期R1、R2对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6%、94%,对T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0%、56%,对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5%、61%。R2中接种的部分厌氧颗粒污泥可能对EPS的分泌起到一定抑制作用,从而影响污泥的颗粒化进程。(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9年09期)
孙越,严晓菊,张延,杜薇,鲁金凤[5](2019)在《生物炭的主要改性方法及其在污染物去除方面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紫外辐射改性、酸碱改性、负载金属及其氧化物改性、有机物改性等生物炭的改性方法,并针对改性效果和改性机理进行了总结分析。生物炭经过改性,具有比原始生物炭更多的表面官能团,或者更高的比表面积,或者负载于生物炭表面得改性物质能够与目标物反应,进而提高生物炭的吸附性能。最后总结了改性生物炭在土壤改良、水中污染物去除和空气中污染物去除叁个方面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9年08期)
宁欣强,郭宇,刘太鑫,周敏,杨莹[6](2019)在《AOMBR-ASSR工艺污泥原位减量及污染物去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污水生物处理工艺缺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AOMBR)为参照,在AOMBR工艺污泥回流段增加厌氧反应单元(ASSR),组建AOMBR-ASSR厌氧侧流污泥原位减量工艺。AOMBR工艺及AOMBR-ASSR工艺运行120 d,对2个工艺污泥减量以及污染物去除效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相比参照工艺,减量工艺污泥减量率为19.5%。2个工艺的COD以及氨氮去除效果无显着差异,减量工艺的TN以及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较参照工艺提高了5.63%、29.86%。(本文来源于《工业水处理》期刊2019年08期)
侯亚龙[7](2019)在《旁流式SBR生物除磷工艺强化污染物去除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已有除磷工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良强化,探讨一种高效低能耗的强化生物除磷工艺,一种不同于传统生物除磷工艺的旁流式强化生物除磷工艺。研究结果显示,旁流比为20%、HRT为6h、曝4停2(h)时,脱氮除磷以及COD去除效果最佳,去除率分别达到93%、85%、73%、90.5%,出水C、N、P均满足一级A排放,此创新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为磷的高效去除及资源化利用提供技术与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山西化工》期刊2019年04期)
王玉莹,支丽玲,马鑫欣,王硕,李激[8](2019)在《污水处理中的菌藻关系和污染物去除效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菌藻共生体系可利用菌藻间的关系实现污染物的高效去除,在污水处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从菌藻关系、微藻选择和菌藻共生系统的发展叁方面分析了该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阐释了菌藻关系中信号分子对菌藻系统的影响。群体感应会促进共生菌在微藻表面形成生物膜,加快藻际微环境的形成,促进污染物的去除。化感作用可抑制杂菌和杂藻的过度生长,维持菌藻系统的稳定运行。此外,该文对不同类型的微藻对污染物去除效果作了进一步分析,污水处理中常用的小球藻和衣藻对氮磷污染物去除效率较高,栅藻常被用作水质评价的指示生物。菌藻共生系统形式多样,其中细菌-微藻共生系统和多菌-多藻共生系统应用广,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好,而真菌-微藻共生系统多用于污水的深度处理。最后,文章对菌藻共生体系的发展进行前景展望,以期为菌藻共生体系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工程化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张晓晗[9](2019)在《旁流式SBR生物除磷工艺污染物去除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污废水排放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逐年递增,导致地表水水体日渐恶化。其中,污水中的磷是造成地表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元凶之一,因此提高污水厂除磷效果是控制地表水体污染的关键。然而,随着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原有的污水处理工艺除磷效果不佳且经济成本较大,目前亟待一种高效低能耗的强化生物除磷工艺,以满足出水磷达标排放要求。基于此,本研究以旁流式SBR生物除磷工艺(即为SBR反应器增加一个旁流式厌氧发酵罐)为研究对象,探究厌氧发酵罐污泥的水解产酸规律,优化工艺污染物去除效果,阐明反应器内除磷的微生物特性,为磷的高效去除及资源化利用提供技术与理论支撑。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经启动阶段,反应器稳定运行,SBR工艺对COD、NH4+-N、TP的去除效率达90%、68%、72%。在旁流比为20%、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为6h、曝4停2(h)时SCOD、TOC和挥发性有机酸(VFAs)最大,达280mg/L、70 mg/L和160mg/L;水解酸化效果达到最佳,有机碳源累积最多,产酸效能最好;乙酸在VFAs中占比达35%,丙酸约占10%,丁酸和戊酸分别占比约35%和20%,带支链的异丁酸和异戊酸浓度比N-丁酸和N-戊酸低;(2)利用厌氧发酵罐内产生的VFAs,SBR工艺对污染物去除得到了良好的提高。在旁流比为20%、HRT为6h、曝4停2(h)时,COD、NH4+-N、TN、TP的去除率最佳,达93%、85%、73%、90.5%,出水浓度为24mg/L、4.53 mg/L、6.35mg/L、0.4 mg/L;(3)厌氧释磷量随着旁流比、HRT和曝气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其在旁流比为20%、HRT为8h、曝5停1(h)时,释磷量达到最大,分别达20mg/L、26mg/L、30mg/L,在释磷量最大时发现排出系统总磷量(125.5mg)与进入系统总磷量(127.4mg)基本相等,说明系统内总磷实现动态平衡;(4)研究活性污泥中EPS分布特征,发现其主要成分是色氨酸(C1)、类腐殖质(C2)和类蛋白(C3),旁流比为20%、HRT为6h、曝4停2(h)时C1、C2、C3的最大峰荧光强度最大,C1、C3最大峰荧光强度TB-EPS>LB-EPS>SMP,C2最大峰荧光强度TB-EPS<LB-EPS<SMP,C1、C3的最大峰荧光强度高于C2。(5)应用SEM技术观察到污泥表面微生物相呈多样化,菌种类型丰富,主要为球菌和短杆菌,并且生长着少量长杆菌和丝状菌。利用高通量测序,发现旁流式SBR工艺中聚磷微生物菌群主:要为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Alphaproteobacteria、Betaproteobacteriales、Gammaproteobacteria 以及 RHodocyclaceae 菌群,且Proteobacteria占比达52.6%,属于优势聚I磷菌群;Gammaproteobacteria所占比例达41.9%-50.2%,也属于优势菌群;RHodocyclaceae属于聚磷菌,占比达21.8%-28.6%;且曝4停2h时占比最佳,聚磷微生物菌群数量达到最多。(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刘玥,吴忆涵,庞宏伟,王祥学,于淑君[10](2019)在《石墨相氮化碳材料在水环境污染物去除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污染是世界性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性。迫切需要一种高效环保的吸附剂材料用于水体污染治理。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材料具有与石墨类似的层状结构,具有许多优异性质,如大的表面积、高的热稳定性和化学惰性,成为新兴的吸附剂材料。本文主要介绍了g-C_3N_4基材料在重金属、放射性核素以及有机污染物去除方面的应用。通过批实验、光谱分析、表面配位模型和理论计算等技术系统分析了g-C_3N_4基材料与污染物之间的作用机理。g-C_3N_4基材料与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归因于表面配位、π-π作用、离子交换作用和静电作用。本文有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g-C_3N_4基材料与污染物之间的作用机理,并且发掘更多的g-C_3N_4改性材料,将其应用于环境修复领域当中。(本文来源于《化学进展》期刊2019年06期)
污染物去除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2组大型人工湿地5年的平行实验,开展了植物收割对人工湿地净化效果影响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收割人工湿地对TN、NH4+-N、TP、PO43--P的去除率(40.0%、56.6%、35.7%、39.4%)显着高于未收割人工湿地(34.6%、51.0%、29.1%、29.5%);收割人工湿地中植物的生长密度(240株/m2)、生物量(2.2 kg/m2)及其对氮、磷的吸收量(60.8、5.7 g/m2)均高于未收割人工湿地(108株/m2、0.9 kg/m2、24.6 g/m2、2.4 g/m2);每年收割不仅能够促进人工湿地中植物的直接作用,还能促进植物的间接作用和人工湿地基质层对污染物的去除能力,进而提高人工湿地的脱氮除磷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污染物去除率论文参考文献
[1].白润英,刘建明,周琦善,郝俊峰,张子杰.铁氧体应用于水中污染物去除的研究进展[J].水处理技术.2019
[2].赵梦云,熊家晴,郑于聪,任斯慧,王晓昌.植物收割对人工湿地中污染物去除的长期影响[J].水处理技术.2019
[3].张赛楠,叶秋月.外回流比对组合工艺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王晓艳,买文宁,唐启.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及其对污染物去除特性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9
[5].孙越,严晓菊,张延,杜薇,鲁金凤.生物炭的主要改性方法及其在污染物去除方面的应用[J].当代化工.2019
[6].宁欣强,郭宇,刘太鑫,周敏,杨莹.AOMBR-ASSR工艺污泥原位减量及污染物去除研究[J].工业水处理.2019
[7].侯亚龙.旁流式SBR生物除磷工艺强化污染物去除效果的研究[J].山西化工.2019
[8].王玉莹,支丽玲,马鑫欣,王硕,李激.污水处理中的菌藻关系和污染物去除效能[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9
[9].张晓晗.旁流式SBR生物除磷工艺污染物去除效果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10].刘玥,吴忆涵,庞宏伟,王祥学,于淑君.石墨相氮化碳材料在水环境污染物去除中的研究[J].化学进展.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