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济源盆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济源盆地,断陷盆地,沉积体系,物源供给
济源盆地论文文献综述
郭君功,李开文,李兰兰,刘坤,翟文芳[1](2018)在《济源盆地充填机制及演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济源盆地为中生代断陷盆地,盆地两侧均受断层控制,属地堑式断陷。控盆断裂多继承近EW向断裂(封门口断裂、五龙口断层),具活动断层性质,盆地边界与山体多呈断层接触,具正断层性质,断层切割中更新统洪冲积物、晚更新统洪冲积物,后被马兰组和下全新统洪冲积物覆盖,活动时期至晚更新世,晚更新世之后盆地进入稳定发展期。(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18年08期)
王敏,李凯楠,白万备,常玉光[2](2018)在《济源盆地下白垩统韩庄组古地裂缝成因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查明济源盆地早白垩世的构造环境及韩庄组形成的地质年代,对济源盆地下白垩统韩庄组底部砂砾岩层中大量古地裂缝的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和研究。发现古地裂缝呈"V"字形成群出现,并被中细砂岩及少量细砾岩充填,在砂砾岩层顶部与泥岩接触面上,发现大量伴生的泄水构造,于层面上呈网状分布。结合砂砾岩层变形过程的分析,认为古地裂缝形成在连续、快速堆积过程中,体现了一次强烈的构造活动,其促发因素与古地震活动相关,并伴随着地壳的抬升与伸展。韩庄组古地裂缝的产生是对太行山早白垩世隆升作用的响应,同时也为将韩庄组时代划分到早白垩世提供了有力佐证。(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林浩琦[3](2018)在《济源盆地地下水化学特征与变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济源盆地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济源境内总的地貌特征是李八庄以东为山前倾斜平原,北部崇山峻岭,西部群山连绵,南部丘陵起伏,形成了西高东低的簸箕形盆地。济源盆地北部的孔山、太行山和万洋山出露地层均为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南部丘陵区为第四系黄土,中东部平原区为第四系砂卵砾石、砂土、粉土和粉质黏土。济源盆地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类型主要有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济源市工业以火电、冶炼、焦化、钢铁、化工、建材等为主,其主要工业企业大多分布在济源盆地的北部和西部的山前地带。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尽合理的产业布局,及其特殊的地形地貌,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严重影响着济源市的环境空气质量,从而导致水的污染。因此,研究济源盆地地下水化学特征与变化规律,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扇形图示法、频率直方图及Piper叁线图,结合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济源盆地地下水的主要成分和水化学类型的分布及变化规律展开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济源盆地2016年孔隙水和岩溶水的主要阳离子和阴离子含量高低分别为:Ca~(2(10))(29)Mg~(2(10))(29)Na~((10))(29)K~((10))和HCO_3~-(29)SO_4~(2-)(29)NO_3~-(29)lC~-。北部地下水化学类型由HCO_3–Ca?Mg型和HCO_3–Ca型演变成了HCO_3?SO_4–Ca?Mg型;西部:思礼镇附近地下水化学类型由HCO_3–Ca型演变成了HCO_3?SO_4–Ca?Mg型;曲阳湖附近地下水化学类型由HCO_3–Ca型演变成了lC?HCO_3–Ca?Mg型;东南部:地下水化学类型由HCO_3–Ca?Mg型演变成了HCO_3?SO_4–Ca?Mg?Na型;南部黄土丘陵区前缘仍保持HCO_3–Ca型和HCO_3–Ca?Mg型。改变济源盆地地下水化学类型的主要原因是:济源市规模较大的工厂分布在北部和西部山前地带,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迅速增加,燃煤量迅速增大,导致大气中的CO_2、SO_2和NO_x等大量增加;济源盆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象因素等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空气中的CO_2、SO_2和NO_x等随降雨渗入地下,与地层中的碳酸盐岩发生化学反应,使地下水化学类型发生变化,地下水中的aC~(2(10))、Mg~(2(10))、HCO_3~-、SO_4~(2-)和NO_3~-含量增加,地下水的总硬度和溶解性总固体也相应增大。(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期刊2018-05-01)
姜宝良,林浩琦,李春娥[4](2018)在《济源盆地地下水化学类型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济源盆地北部地下水化学类型由HCO_3-Ca·Mg型和HCO_3-Ca型演变为HCO_3·SO_4-Ca·Mg型。其演变的主要原因是:济源市规模较大的工厂分布在北部和西部山前地带,工业燃煤导致大气中的CO_2、SO_2和NO_x等大量增加;济源盆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象因素等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空气中的CO_2、SO_2和NO_x等随降水渗入地下,与地层中的矿物发生化学反应,致使地下水化学类型发生变化,地下水中的Ca~(2+)、Mg~(2+)、HCO_3~-、SO_4~(2-)、NO_3~-、NO_2~-等含量增加,总硬度和溶解性总固体也相应增大,水质变差。对济源盆地地下水化学类型演变进行研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对济源市调整工业布局、保护环境及地下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铁道勘察》期刊2018年02期)
郑德顺,胡光明[5](2016)在《豫西济源盆地侏罗系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豫西济源盆地中生代的构造与沉积响应特征对于揭示秦岭造山带和太行山造山带以及华北东部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演化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综合运用沉积学、地球化学、大地构造学等方法对济源盆地侏罗系进行了沉积环境和物源研究,探讨了侏罗纪济源盆地演化过程。济源盆地侏罗系泥质岩样品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后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的右倾式,δEu中度负异常,δCe轻微亏损,轻重稀土分异明显。济源盆地侏罗系总体处于弱氧化-还原环境,且还原性自下而上依次减弱,水体逐渐变浅;鞍腰组和杨树庄组时期,济源盆地处于鄂尔多斯大型盆地开放体系中,气候逐渐干旱并未影响水体盐度,总体为淡水沉积;马凹组沉积时期,太行山的隆升使济源盆地完全封闭,气候干旱造成水体盐度增大,总体为半咸水沉积,存在短暂的气候湿润期,水体盐度对应减小。济源盆地侏罗系沉积物源自下而上有长英质物质逐步减少、基性火成物质逐步增加的趋势,说明济源盆地在侏罗纪受到太行山复背斜隆升和剥蚀的控制,其早期大量物源来自复背斜上被剥蚀的复旋回长英质盖层,到晚期,随着复背斜的隆升和剥蚀的加强,其核部古元古-太古界基性物质成为盆地重要的沉积物源之一。与此同时,秦岭造山带也向济源盆地侏罗系贡献了部分物源。因此,济源盆地的侏罗系揭示了太行山复背斜逐步隆升-剥蚀的过程,成为我们理解华北克拉通破坏的一个重要窗口。本文恢复了济源盆地侏罗纪沉积环境,深入揭示了侏罗纪济源盆地与周边造山带的盆山耦合关系,对制约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演化过程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09-23)
张盼盼,陈化凯,齐永安,温国栋,阿丽莉[6](2016)在《济源盆地铀成矿条件及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济源盆地中生代侏罗系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了研究区中生代盆地物源及水动力、铀源、构造、沉积环境及沉积建造、铀成矿层位和矿化特征。研究表明:该区铀矿为典型的滨浅湖相层间氧化带沉积砂岩型铀矿,初步推断其形成主要经历了盆地含矿建造形成和铀初次聚集阶段、表生-后生富集成矿阶段和岩浆热液迭加改造阶段,侏罗系杨树庄组为该区主要的含铀层位,具有重要的找矿潜力和研究价值。为该区域铀矿勘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郑德顺,程涌,李明龙,吴伟,周璐[7](2015)在《济源盆地中侏罗统马凹组上段混合沉积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是一种沉积机理特殊而又有重要意义的沉积现象。目前陆相地层的混合沉积研究相对薄弱。混合沉积在豫西济源盆地中侏罗统马凹组上段较发育,本文综合应用沉积学、沉积地球化学、古生物地层学方法对其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马凹组上段发育泥质灰岩、灰质泥岩和含灰泥岩等多种岩性组成的成分混合沉积和由其夹层或互层组成的结构混合沉积,较干燥炎热气候条件及弱氧化-弱还原的半咸水环境有利于混合沉积发育,混合沉积是古构造、古气候和物源供给共同控制的结果。本研究对于充实沉积机理理论有一定的意义,亦为陆相混合沉积研究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实例。(本文来源于《沉积与特提斯地质》期刊2015年01期)
焦艳军,王广才,崔霖峰,韩永,胡亚男[8](2014)在《济源盆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化学及氢、氧同位素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氢氧同位素和水化学成分作为水循环过程的示踪剂,研究济源盆地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系.通过现场调查,系统地采集了该区浅层、中深层地下水和河水样品,并在实验室进行了水化学成分(K+、Na+、Ca2+、Mg2+、Cl-、SO2-4、HCO-3)和氢氧稳定同位素组分(D、18O)测定.基于水化学和同位素测定结果,揭示盆地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特征.水化学分析结果显示,济源盆地水体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SO4-Ca-Mg,属于低矿化度水,浅层地下水和河水联系紧密,不同水体水化学成分主要受到岩石风化作用的影响.氢氧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大气降水是盆地不同水体的主要补给源,地下水在接受降水的补给后经过了不同程度的蒸发作用,中深层地下水受蒸发影响较小,浅层地下水和河水受蒸发影响较大.浅层地下水和河水的主要补给方式是地表大气降水的垂直渗入补给,中深层地下水接受北部太行山区的径流补给,补给高程为620—1185 m.(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2014年06期)
杨文涛,王敏,杜远生[9](2014)在《中生代济源盆地沉积充填特征及其对秦岭、太行山隆升作用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生代是济源盆地形成并发展的重要时期。秦岭造山带在晚叁迭世造山以及太行山在中侏罗世隆升对济源盆地的沉积格局产生了显着影响,这段时间,盆地始终处在一个盆山相互作用的阶段,将盆地与造山带的构造演化联系起来,有利于更好的认识这一构造沉积响应过程。本文通过对济源盆地中生代地层、沉积及其充填特征的研究,将盆地中生界划分为4个构造层序:TS1、TS2、TS3、TS4,其中TS1充填了下叁迭统刘家沟组、和尚沟组和中叁迭统二马营组、油房庄组,它是在扬子、秦岭及华北板块汇聚的背景下形成的内陆克拉通型层序。TS2、TS3分别充填了上叁迭统椿树腰组、谭庄组和下侏罗统鞍腰组(义马组)、中侏罗统杨树庄组,它们都具有前陆盆地型充填特征,分别响应的是秦岭造山带造山作用沿洛南—栾川断裂以及叁门峡—鲁山—舞阳断裂发生的逆冲推覆作用。TS4充填的是中侏罗统马凹组,受太行山隆升作用的影响,形成了厚层的磨拉石堆积。在此基础上,可将济源盆地盆山系统演化归为3个阶段:早—中叁迭世大陆基底隆升与内陆克拉通型盆地,晚叁迭世—中侏罗世早期秦岭造山与前陆盆地,中侏罗世晚期太行山隆升与山间盆地。显然,济源盆地响应了秦岭造山及太行山隆升,秦岭造山带晚叁迭世造山表现为两次逆冲推覆作用,而太行山主体隆升应在中侏罗世晚期,标志着华北克拉通破坏进入高峰期。(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14年02期)
李明龙,郑德顺,戴光忠,刘昌雄,周璐[10](2014)在《豫西济源盆地侏罗系泥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和物源示踪》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济源盆地侏罗系泥质岩样品的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测试,探讨了其形成的环境和物源。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后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的右倾式,δEu均值0.64,中度负异常,δCe均值0.90,轻微亏损,LREE/HREE、(La/Yb)N均值分别为9.1和9.5,轻重稀土分异明显。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分析了该盆地侏罗纪沉积环境及物源特征,结果表明:济源盆地侏罗纪总体处于弱氧化—还原环境,且还原性自下而上依次减弱,水体逐渐变浅;早侏罗世鞍腰组和中侏罗世早期杨树庄组沉积时期,济源盆地处于鄂尔多斯大型盆地开放体系中,气候逐渐干旱并未影响水体盐度,总体为淡水沉积;中侏罗世晚期马凹组沉积时期,太行山复背斜隆升使济源盆地完全封闭,气候干旱造成水体盐度增大,总体为半咸水沉积;济源盆地侏罗系沉积物源自下而上有长英质物质逐步减少、基性火成物质逐步增加的趋势,说明济源盆地在侏罗纪受到太行山复背斜隆升和剥蚀的控制,其早期大量物源来自复背斜上被剥蚀的复旋回长英质盖层,到晚期,随着复背斜的隆升和剥蚀的加强,其核部古元古—太古界基性物质成为盆地重要的沉积物源之一。与此同时,秦岭造山带也向济源盆地侏罗系贡献了部分物源。因此,济源盆地的侏罗系揭示了太行山复背斜逐步隆升-剥蚀的过程,成为我们理解华北克拉通破坏的一个重要窗口。(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济源盆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查明济源盆地早白垩世的构造环境及韩庄组形成的地质年代,对济源盆地下白垩统韩庄组底部砂砾岩层中大量古地裂缝的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和研究。发现古地裂缝呈"V"字形成群出现,并被中细砂岩及少量细砾岩充填,在砂砾岩层顶部与泥岩接触面上,发现大量伴生的泄水构造,于层面上呈网状分布。结合砂砾岩层变形过程的分析,认为古地裂缝形成在连续、快速堆积过程中,体现了一次强烈的构造活动,其促发因素与古地震活动相关,并伴随着地壳的抬升与伸展。韩庄组古地裂缝的产生是对太行山早白垩世隆升作用的响应,同时也为将韩庄组时代划分到早白垩世提供了有力佐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济源盆地论文参考文献
[1].郭君功,李开文,李兰兰,刘坤,翟文芳.济源盆地充填机制及演化研究[J].煤炭技术.2018
[2].王敏,李凯楠,白万备,常玉光.济源盆地下白垩统韩庄组古地裂缝成因及其地质意义[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林浩琦.济源盆地地下水化学特征与变化规律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8
[4].姜宝良,林浩琦,李春娥.济源盆地地下水化学类型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J].铁道勘察.2018
[5].郑德顺,胡光明.豫西济源盆地侏罗系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C].第十四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6
[6].张盼盼,陈化凯,齐永安,温国栋,阿丽莉.济源盆地铀成矿条件及成因分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7].郑德顺,程涌,李明龙,吴伟,周璐.济源盆地中侏罗统马凹组上段混合沉积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5
[8].焦艳军,王广才,崔霖峰,韩永,胡亚男.济源盆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化学及氢、氧同位素特征[J].环境化学.2014
[9].杨文涛,王敏,杜远生.中生代济源盆地沉积充填特征及其对秦岭、太行山隆升作用的响应[J].地质论评.2014
[10].李明龙,郑德顺,戴光忠,刘昌雄,周璐.豫西济源盆地侏罗系泥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和物源示踪[J].地质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