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醇酸酯化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酯化反应,催化剂,研究进展
醇酸酯化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朱彬,王天丽[1](2015)在《新型醇酸酯化反应催化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羧酸酯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化工产品。传统醇酸酯化反应的催化剂浓硫酸存在许多缺点,因此开发高效环保型绿色催化剂代替传统催化剂硫酸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作者对近年来国内新型醇酸酯化反应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每一种催化剂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和评述。(本文来源于《遵义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林志荣[2](2013)在《脉冲电场对醇酸常温酯化反应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系统研究了脉冲电场(Pulsed electric field,以下简称PEF)处理对常温醇酸酯化反应影响,对比分析了羧酸碳链长短不同、反应体系有水和无水以及反应过程有无催化剂存在时PEF处理对酯化反应影响的区别,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PEF促进酯化反应的机理。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研究了脉冲电场处理对乙醇和乙酸无水体系酯化反应影响。结果表明在各种不同的反应条件下,脉冲电场均能促进乙醇和乙酸酯化反应进行。改变电场强度,发现酯化反应速率随着PEF场强的增加而增大;改变反应温度,现低温下PEF对酯化反应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改变反应物醇酸摩尔比(1~5),发现酯化反应速率随着醇酸摩尔比的增加而增大,但醇酸摩尔比在3~5之间时,酯化反应速率的增长幅度减小。当PEF场强为6.6、13.3和20.0kV/cm时,反应活化能由76.64kJ/mol分别降至71.50、67.50和59.10kJ/mol,场强越强,活化能降低值就越大。2.研究了脉冲电场处理对乙醇和丙酸无水体系酯化反应影响。结果表明在各种不同的反应条件下,脉冲电场均能促进乙醇和丙酸酯化反应进行。场强小于13.3kV/cm时,酯化反应速率随着PEF场强的增加而增大,其中场强为13.3kV/cm时,酯化反应速率已接近最大值,继续增大场强,酯化反应速率变化不大;同时发现低温下PEF对酯化反应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当PEF场强为6.6、13.3和20.0kV/cm时,活化能由77.05kJ/mol分别降至72.60、62.85和62.49kJ/mol。场强13.3kV/cm时,活化能降低值已接近最大;场强在13.3~20.0kV/cm时,活化能降低值变化很小。3.研究了脉冲电场协同硫酸氢钠催化乙醇和乙酸酯化反应。研究结果表明脉冲电场和催化剂协同作用促进了酯化反应,且促进效果大于两者单独作用时效果的总和。实验条件下场强为20.0kV/cm时,活化能由48.50kJ/mol降低到47.80kJ/mol。4.通过对PEF处理过程能量分析,以及处理前后样品的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分析,对脉冲电场促进无水体系酯化反应机理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PEF强化醇酸无水体系酯化反应机理是通过影响反应体系氢键和进一步极化极性基团,加速了四面体活化络合物的形成,降低了酯化反应活化能而达到提高酯化反应速率的目的。通过对比分析PEF对无水体系酯化反应活化能影响,可知PEF对乙醇和乙酸物系、乙醇和丙酸物系活化能影响不同的原因是:丙酸和乙酸碳链结构不同,导致PEF对两组物系氢键的影响程度不同。PEF对含催化剂体系酯化反应促进效果最大,但对其活化能影响最小,说明PEF提高催化剂体系酯化反应速率的主要原因不是降低了活化能,而是在较低活化能体系中,PEF处理对分子微观结构的影响大大增加了分子间碰撞机率,提高了酯化反应速率。5.研究了脉冲电场处理对醇酸含水体系中酯化反应影响。结果表明脉冲电场对含水体系中酯化反应的促进效果大于对无水体系,场强越强促进效果越明显;改变含水体系中醇酸摩尔比,发现PEF对乙酸浓度较高的样品促进效果较为显着;实验条件下场强为20.0kV/cm时,含水体系活化能由52.20kJ/mol显着降低到42.00kJ/mol。6.通过PEF对乙酸水溶液微观结构影响的实质,推导出脉冲电场对醇酸含水体系酯化反应影响机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脉冲电场促进了弱电解质乙酸电离出更多的H+,加快了酯化反应过程中四面体活性中间体的形成,降低了酯化反应活化能,反应速率增大;另一方面是脉冲电场破坏了体系中水化离子、水化分子结构,更多游离的离子、分子暴露在外面,增加了反应物分子间的碰撞机率,因此反应速率增加。对比PEF处理下各体系反应速率和活化能关系。结果表明,脉冲电场处理下活化能较低体系的酯化反应速率提高更多。(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3-04-01)
方东,王明顺,钟栋才,李雷[3](2010)在《酸性功能化离子液体催化脂肪族醇酸酯化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探索了酸性功能化室温离子液体1-甲基-3-丙磺酸基咪唑硫酸氢盐([mimps][HSO_4])催化乙酸、丙酸与乙醇、异丙醇、正丁醇进行醇酸酯化反应的新工艺。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物料比等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优化工艺条件下,乙酸乙酯、乙酸异丙酯、乙酸丁酯、丙酸乙酯、丙酸丁酯的产率分别为82%,86%,87%,72%,83%,化学选择性超过99%,生成的羧酸酯不溶于催化体系,产物与催化体系分层,通过简单的倾析实现产物分离过程。离子液体循环使用10次,催化活性无明显降低。(本文来源于《精细石油化工》期刊2010年04期)
汪艳飞,黄宝华,方岩雄,张焜[4](2007)在《醇酸酯化反应催化剂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羧酸酯是重要的化工产品和药物中间体。传统生产工艺是用浓硫酸作催化剂的醇酸酯化反应,开发环境友好的高效酯化反应催化剂替代传统催化剂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介绍了近年醇酸酯化反应各种催化体系的研究进展,对分子筛、杂多酸、固体超强酸、树脂等多相催化剂和离子型有机金属化合物、有机(酸)与无机盐等催化剂作了综述,对酸性离子液体在酯化反应中兼作溶剂和催化剂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重点评述,并对其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07年07期)
张荷丽[5](2000)在《硬脂酸与月桂醇酸催化酯化反应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非水溶液滴定法,以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确定了硬脂酸和月桂醇在强酸催化时的酯化反应总级数、催化剂及各种反应剂的级数,建立了反应速率方程,求得反应活化能,并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本文来源于《精细石油化工进展》期刊2000年09期)
李谦和,尹笃林,兰支利[6](1996)在《固体酸催化醇酸酯化反应新工艺的研究──Ⅰ.酯化催化剂的研究和己酸酯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新型固体酸催化剂DHR对己酸与低级脂肪醇直接酯化的催化性能,并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对酯化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DHR型固体酸是醇酸直接酯化反应的高效催化剂,酯化产率达90%以上,催化剂重复使用15次,未发现其活性明显降低.用该催化剂合成了已酸乙酯、丙酯、丁酯、异丁酯和戊酯五种己酸酯.此法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产率高,具有显着的工业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1996年01期)
刘国杰[7](1995)在《醇酸树脂催化酯化反应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醇酸树脂需用高温酯化,能耗大且树脂分子量分布宽。采用固体酸催化,可以降低酯化温度20~40℃,并缩短酯化时间。本文对固体酸在不同多元醇的醇酸树脂品种中的活性、催化酯化工艺特点、分子量分布与非催化酯化工艺对比进行了研究与论述。(本文来源于《现代涂料与涂装》期刊1995年01期)
张怀彬,庄孟芙,李赫咺[8](1989)在《酯化反应中HZSM-5的催化性能——Ⅱ.离子交换度、反应条件及醇酸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讨论了HZSM-5的离子交换度、反应条件及反应物结构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实验发现,在离子交换度分别为60%(用乙酸和乙醇酯化时)和70%(用乙酸和正丁醇酯化时)时,催化活性出现一个迅速增加的转折点。这种现象和沸石表面酸中心的强度及反应物分子的大小密切相关。不同交换度的HZSM-5上酯化反应稳定性的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烯烃的聚合结焦主要是在强酸中心上进行的。C_1—C_6脂肪醇用乙酸酯化的结果表明,在酯化反应的条件下,C_1—C_2醇不生成烯烃,叁个碳以上的伯醇付产少量烯烃,而仲醇和叔醇主要转化为烯烃。在HZSM-5上环状化合物的酯化反应表明,苄醇和乙酸、苄醇和已酸、环已醇和乙酸都可以比较顺利地进行酯化反应。由于空间效应的影响,苯甲酸与正丁醇的酯化比较难于进行。(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1989年01期)
路宝田,彭高聪,王泽恩,孟益民,刘国杰[9](1985)在《醇酸树脂酯化工艺改进的研究Ⅲ在固体酸催化剂上醇酸聚酯化反应动力学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前言关于聚酯化反应动力学及其机理的研究近期有详细综述。Flory认为反应后期服从叁级动力学规律,当有外加酸(如对甲苯磺酸)存在时则为二级反应。五十年代后期文献中出现了不同反应级数的争议,诸如为叁级反应,或先二级后叁级,或为二级半反应等。Lin和Hsieh提出聚酯化反应对[OH]为二级,对[COOH]为一级。Show-An-Chen在改进唐、岳机(本文来源于《涂料工业》期刊1985年04期)
路宝田,彭高聪,徐拴劳,孟益民,刘国杰[10](1985)在《改进醇酸树脂酯化工艺研究Ⅱ、醇酸聚酯化反应的多相催化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前言有关酸催化聚酯化反应机理及其动力学研究,过去主要是在以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的二元酸-二元醇均相体系中进行的,反应机理属质子酸催化的的离子机理。根据Flo-ry“功能团等活性”概念,普遍认为聚酯化反应与一般化反应一样,体系无外加酸时具有叁级反应动力学规律,而在外加酸催化作用(本文来源于《涂料工业》期刊1985年02期)
醇酸酯化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系统研究了脉冲电场(Pulsed electric field,以下简称PEF)处理对常温醇酸酯化反应影响,对比分析了羧酸碳链长短不同、反应体系有水和无水以及反应过程有无催化剂存在时PEF处理对酯化反应影响的区别,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PEF促进酯化反应的机理。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研究了脉冲电场处理对乙醇和乙酸无水体系酯化反应影响。结果表明在各种不同的反应条件下,脉冲电场均能促进乙醇和乙酸酯化反应进行。改变电场强度,发现酯化反应速率随着PEF场强的增加而增大;改变反应温度,现低温下PEF对酯化反应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改变反应物醇酸摩尔比(1~5),发现酯化反应速率随着醇酸摩尔比的增加而增大,但醇酸摩尔比在3~5之间时,酯化反应速率的增长幅度减小。当PEF场强为6.6、13.3和20.0kV/cm时,反应活化能由76.64kJ/mol分别降至71.50、67.50和59.10kJ/mol,场强越强,活化能降低值就越大。2.研究了脉冲电场处理对乙醇和丙酸无水体系酯化反应影响。结果表明在各种不同的反应条件下,脉冲电场均能促进乙醇和丙酸酯化反应进行。场强小于13.3kV/cm时,酯化反应速率随着PEF场强的增加而增大,其中场强为13.3kV/cm时,酯化反应速率已接近最大值,继续增大场强,酯化反应速率变化不大;同时发现低温下PEF对酯化反应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当PEF场强为6.6、13.3和20.0kV/cm时,活化能由77.05kJ/mol分别降至72.60、62.85和62.49kJ/mol。场强13.3kV/cm时,活化能降低值已接近最大;场强在13.3~20.0kV/cm时,活化能降低值变化很小。3.研究了脉冲电场协同硫酸氢钠催化乙醇和乙酸酯化反应。研究结果表明脉冲电场和催化剂协同作用促进了酯化反应,且促进效果大于两者单独作用时效果的总和。实验条件下场强为20.0kV/cm时,活化能由48.50kJ/mol降低到47.80kJ/mol。4.通过对PEF处理过程能量分析,以及处理前后样品的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分析,对脉冲电场促进无水体系酯化反应机理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PEF强化醇酸无水体系酯化反应机理是通过影响反应体系氢键和进一步极化极性基团,加速了四面体活化络合物的形成,降低了酯化反应活化能而达到提高酯化反应速率的目的。通过对比分析PEF对无水体系酯化反应活化能影响,可知PEF对乙醇和乙酸物系、乙醇和丙酸物系活化能影响不同的原因是:丙酸和乙酸碳链结构不同,导致PEF对两组物系氢键的影响程度不同。PEF对含催化剂体系酯化反应促进效果最大,但对其活化能影响最小,说明PEF提高催化剂体系酯化反应速率的主要原因不是降低了活化能,而是在较低活化能体系中,PEF处理对分子微观结构的影响大大增加了分子间碰撞机率,提高了酯化反应速率。5.研究了脉冲电场处理对醇酸含水体系中酯化反应影响。结果表明脉冲电场对含水体系中酯化反应的促进效果大于对无水体系,场强越强促进效果越明显;改变含水体系中醇酸摩尔比,发现PEF对乙酸浓度较高的样品促进效果较为显着;实验条件下场强为20.0kV/cm时,含水体系活化能由52.20kJ/mol显着降低到42.00kJ/mol。6.通过PEF对乙酸水溶液微观结构影响的实质,推导出脉冲电场对醇酸含水体系酯化反应影响机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脉冲电场促进了弱电解质乙酸电离出更多的H+,加快了酯化反应过程中四面体活性中间体的形成,降低了酯化反应活化能,反应速率增大;另一方面是脉冲电场破坏了体系中水化离子、水化分子结构,更多游离的离子、分子暴露在外面,增加了反应物分子间的碰撞机率,因此反应速率增加。对比PEF处理下各体系反应速率和活化能关系。结果表明,脉冲电场处理下活化能较低体系的酯化反应速率提高更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醇酸酯化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1].朱彬,王天丽.新型醇酸酯化反应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5
[2].林志荣.脉冲电场对醇酸常温酯化反应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3].方东,王明顺,钟栋才,李雷.酸性功能化离子液体催化脂肪族醇酸酯化反应[J].精细石油化工.2010
[4].汪艳飞,黄宝华,方岩雄,张焜.醇酸酯化反应催化剂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07
[5].张荷丽.硬脂酸与月桂醇酸催化酯化反应动力学研究[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0
[6].李谦和,尹笃林,兰支利.固体酸催化醇酸酯化反应新工艺的研究──Ⅰ.酯化催化剂的研究和己酸酯的合成[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6
[7].刘国杰.醇酸树脂催化酯化反应工艺研究[J].现代涂料与涂装.1995
[8].张怀彬,庄孟芙,李赫咺.酯化反应中HZSM-5的催化性能——Ⅱ.离子交换度、反应条件及醇酸结构的影响[J].燃料化学学报.1989
[9].路宝田,彭高聪,王泽恩,孟益民,刘国杰.醇酸树脂酯化工艺改进的研究Ⅲ在固体酸催化剂上醇酸聚酯化反应动力学考察[J].涂料工业.1985
[10].路宝田,彭高聪,徐拴劳,孟益民,刘国杰.改进醇酸树脂酯化工艺研究Ⅱ、醇酸聚酯化反应的多相催化作用[J].涂料工业.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