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论文-姜莎莎

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论文-姜莎莎

导读:本文包含了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二氧化硅,吸附

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论文文献综述

姜莎莎[1](2018)在《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在SiO_2/H_2O界面及水溶液中聚集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和液相中的聚集行为已得到广泛研究,因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但由于其复杂性,许多基本问题目前还不清楚。例如,吸附剂浓度的影响(“吸附剂浓度效应”),吸附剂颗粒大小(曲率)的影响,吸附层的微观结构(形态、组成和厚度等),体相中的凝聚(coacervation)现象及机理等。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BDDABr)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但对其聚集行为的研究还很少。本文研究了 BDDABr在二氧化硅(SiO2)/H20界面上的吸附行为,特别考察了 SiO2浓度和颗粒大小的影响以及吸附层的微观结构等,研究了卤化钾诱导BDDABr在水溶液中的凝聚行为,探讨了相关机理,以期加深对表面活性剂聚集行为的认识。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选取粒径约为12和31 nm的SiO2纳米颗粒(分别记为S-SiO2和L-SiO2)为模型吸附剂,研究了 BDDABr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行为,考察了 SiO2浓度、粒径、pH和温度(T)等的影响。结果表明,SiO2浓度对吸附无明显影响,即所研究体系不存在明显的吸附剂浓度效应;吸附等温线可呈现Langmuir型(L-type,单平台型)、S型(S-type)和LS型(LS-type,双平台型);特别是发现除pH和T外,SiO2颗粒大小对吸附也有明显的影响。在低pH(~4.0)时,在S-SiO2上的吸附等温线为S型,而在L-SiO2上为LS型。随pH在3.8-12范围内增大,平衡吸附量增大,吸附等温线可发生S-type → LS-type → L-type转化。随T在298-308 K范围内增大,在S-SiO2上的吸附量明显减小,而在L-Si02上的吸附量略有减小,但吸附等温线类型均无明显变化。采用“one-step”和“two-step”“表面胶束化”模型对吸附数据进行拟合处理,结果表明可分别用于描述所得到的S和LS型等温线,证明吸附层中存在明显的胶束化现象。随pH值增大,“表面胶束聚集数”(n)和“临界表面胶束聚集浓度”(csmc)均降低。随T升高,,n值减小,而csmc略有增大。在给定的pH和T下,在S-SiO2上的n和csmc值明显高于在L-Si02上的值。吸附结果和模型分析均表明,SiO2粒径减小,对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BDDABr的亲和力降低。另外,测定了 Si02表面酸碱反应平衡常数(Ka)随其粒径的变化,发现粒径减小,pKa降低,即对H+的亲和能力减弱。这为SiO2对BDDABr亲和力随其粒径减小而降低的吸附实验结果提供了佐证。(2)采用“吸附剂质量变化”(Sorbent Mass Variation,SMV)法,研究了BDDABr在Si02/H2O界面上的吸附行为,主要考察了吸附层微观结构(组成和厚度)随BDDABr平衡浓度(Ceq)或吸附剂浓度(ws)的变化。结果表明,SMV等温线类型与吸附剂质量恒定(Sorbent Mass Invariant,SMIV)法一致;在S-SiO2和L-SiO2上的吸附层厚度分别约为5.13和6.46 nm,吸附饱和时吸附层中BDDABr的浓度分别为350和400 mM,相应摩尔分数分别为6.30×10-3和7.20×10-3,相应体积分数分别为0.14和0.16。本研究证实,采用简单的吸附实验,可获得吸附层的微观结构信息。(3)研究了卤化钾(KF、KCl、KBr和KI)对BDDABr在水溶液中聚集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卤化钾可诱导BDDABr在水溶液中凝聚,在发生宏观相分离前形成纳米级“凝聚体”(coacervates)或“类微乳液”体系。诱导凝聚能力顺序为:KI>KBr>KCl>KF。在一定温度下,随BDDABr浓度在研究范围内(3-50 mM)增大,KI的临界相分离盐浓度(CPSSC,导致宏观相分离的最低盐浓度)先急剧下降,后又升高;KBr的CPSSC也先急剧下降,但后趋于恒定;而KCl和KF的CPSSC持续降低。在一定BDDABr浓度(如40 mM)下,临界相分离温度(TPS,发生宏观相分离的最高温度)随卤化钾浓度增大而增大。这些结果加深了对双亲分子凝聚行为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6)

钟育均,温欣荣[2](2016)在《硫酸铵-碘化钾-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体系浮选分离镉(Ⅱ)》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硫酸铵-碘化钾-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体系浮选分离镉(Ⅱ)的新方法,探讨了镉(Ⅱ)与常见离子定量分离的条件。结果表明,控制pH=4.0,利用硫酸铵-碘化钾-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体系可使Cd~(2+)被定量浮选,而Zn~(2+)、Co~(2+)、Mn~(2+)、Ni~+、A1~(3+)等不被浮选,实现了Cd~(2+)与这些离子的定量分离。方法用于环境水样中微量Cd~(2+)的定量浮选分离,回收率为95.6%~102.3%。(本文来源于《化学世界》期刊2016年03期)

刘亚强,王大伟[3](2005)在《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离子选择电极的制备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四苯硼钠作为电活性物质,用溶胶-凝胶方法制备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离子选择电极对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具有良好的能斯特响应特性,其线性响应范围为1.0×10-3~1.58×10-6mol·L-1,斜率为57.8mV/pc(pc=-logc),适宜的pH范围为4.0~10.0.同时该电极显示了较好的选择性,重现性和稳定性.用该电极对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进行了回收率试验,效果很好,对其溶液试样进行了分析,结果和标准方法一致.(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期刊2005年02期)

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建立了硫酸铵-碘化钾-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体系浮选分离镉(Ⅱ)的新方法,探讨了镉(Ⅱ)与常见离子定量分离的条件。结果表明,控制pH=4.0,利用硫酸铵-碘化钾-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体系可使Cd~(2+)被定量浮选,而Zn~(2+)、Co~(2+)、Mn~(2+)、Ni~+、A1~(3+)等不被浮选,实现了Cd~(2+)与这些离子的定量分离。方法用于环境水样中微量Cd~(2+)的定量浮选分离,回收率为95.6%~102.3%。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论文参考文献

[1].姜莎莎.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在SiO_2/H_2O界面及水溶液中聚集行为研究[D].山东大学.2018

[2].钟育均,温欣荣.硫酸铵-碘化钾-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体系浮选分离镉(Ⅱ)[J].化学世界.2016

[3].刘亚强,王大伟.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离子选择电极的制备与性能[J].化学研究.2005

标签:;  ;  ;  ;  

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论文-姜莎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