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剧翻译论文-陈洁

莎剧翻译论文-陈洁

导读:本文包含了莎剧翻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隐喻翻译,归化,朱生豪,四大悲剧

莎剧翻译论文文献综述

陈洁[1](2019)在《朱生豪莎剧隐喻翻译的认知归化倾向——以四大悲剧“愤怒”隐喻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概念隐喻理论为莎剧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莎翁四大悲剧中的"愤怒"隐喻多为常规隐喻,新奇隐喻数量较少,其源域映射的依然是常规隐喻的概念特征。尽管英汉"愤怒"隐喻具有较多的认知共性,但朱生豪对概念隐喻的翻译呈现出"文化-认知"双重归化倾向。译文指向易于读者理解的汉语概念系统及汉文化语境,语义及审美意趣与原文偏离较多,但有利于莎剧的推广与普及。隐喻翻译研究不应局限于概念隐喻的文化异同,还应考虑原文隐喻在目标语中的规约化程度,从认知等视角探索隐喻翻译的制约因素及规律。(本文来源于《山东外语教学》期刊2019年03期)

王敏[2](2019)在《从翻译伦理看莎剧复译——以《哈姆雷特》复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研究经文化学转向后越来越重视译者的主体性,同时对译者的责任也有了新的规范,翻译伦理由此备受关注。该文在切斯特曼五种翻译伦理模式的指导下,以《哈姆雷特》的复译为例,从历时的角度对不同时期译者伦理模式的选择进行梳理,发现译者对各项伦理模式的顺应或违背受时代背景的影响,但整体趋向综合考虑不同伦理模式以求尽善尽美的特点。(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12期)

卢雨姣[3](2019)在《社会-语用视角下莎剧《无事生非》第二人称称谓语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二人称称谓语一直是国外学者研究莎剧的热点,但国内目前有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总体上并未受到我国学者的足够重视。本研究立足于礼貌理论(Brown&Gilman 1989),结合面子威胁理论对莎剧《无事生非》中的第二人称称谓语进行研究,探究其翻译有哪些以及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翻译所体现的社会语用因素。本文属于质性研究,作者自建平行语料,对英文原剧和中文翻译版中的第二人称称谓语进行对比与分析。首先,选取《无事生非》中身剧本原文作为语料来源;其次,本文选取中英剧本中包含第二人称称谓语的人物对话,以礼貌理论为切入点对翻译和原文进行对比分析。《无事生非》写于16世纪90年代,属于早期英语时期,此时期的第二人称称谓语的用法和现代英语不同,其用法受多种因素影响,形式不只是you,还有thou和thee多种形式同时在剧本中使用。在此研究选取的《无事生非》译版中,第二人称称谓语中T的翻译有:你,您,自己,咱,以及省略;其中V的翻译有:你,您,殿下,老兄,你自己,老爷,以及省略。研究结论是:不同的翻译处理与权势,距离,和要求度有很大关系,受社会因素影响。本研究有如下意义:将礼貌理论作为对莎剧第;二人称称谓语翻译的切入点,为本领域对莎剧翻译提供新视角;其次,对相关文学作品翻译的语言学角度解读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23)

[4](2019)在《《朱生豪莎剧翻译经典化研究》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段自力教授、博士着,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该书围绕朱译莎剧在学界毁誉参半却历经60多年仍为读者喜爱这一核心问题,运用古今中外文学经典化理论,构建翻译文学经典化的理论框架,综合运用翻译学、语料库、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的方法,揭示了文学翻译作品的经典化受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内因是翻译作品具有的异质性及原文神韵、符合译语诗学或意识形态、符合译(本文来源于《湖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岩[5](2018)在《莎剧《哈姆雷特》独白句“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翻译再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梳理了众多名家对哈姆雷特的极富哲学意味的内心独白"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的译文并对其进行比较,以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理论为依据,从译者主体性出发对哈姆雷特这一经典的内心独白予以再译的探究,论述了文本的开放性决定了"译无止境"的翻译求索过程,肯定了译者主体性的积极作用,否认了传统的"译者是仆人"的悲观翻译观点,提出"译者是主人"的乐观翻译观点。论文为"翻译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另类解读。(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李其金[6](2018)在《翻译美学观照下的莎剧赏析与汉译——以《哈姆雷特》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以刘宓庆先生在《翻译美学导论》中所倡导的"观→品→悟→译"审美图式为依据,选取《哈姆雷特》第叁幕第四场母子会面时的一段无韵诗台词为例进行美学探究;本文首先对原文文学之美的外在形式,即文学美的第一层——声色之美进行"观览";随后将审美焦点集中于"品味"原文文学之美的内在形式,即文学美的第二层——意象之美;然后又在文学美的第叁层——涵蕴之美中将审美焦点集中于"领悟"作品潜隐的理性内涵,并对叁种不同意象的象征意义予以解读。之后便过渡到审美图式中的第四个平面——"译";最后,作者根据审美再现的基本要求对译文予以审视和评析,希望以此验证该审美图式用以指导莎剧汉译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期刊2018年01期)

谢世坚,陈心果[7](2018)在《隐喻认知视角下莎剧的空间隐喻及其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莎剧中的空间隐喻除了表示方位外,还具有表示数量、物理状态、情感状态等的特点,空间隐喻成为莎剧翻译的难点之一。本文尝试从认知视角探究莎剧中空间隐喻的特点与翻译。以莎剧的四大喜剧为语料,通过剧中实例分析莎剧空间隐喻的特点。基于朱生豪、梁实秋、方平、孙大雨等译本的对比,结合时代,提出针对莎剧空间隐喻特点的翻译原则与翻译策略,旨在准确恰当地传达莎剧空间隐喻的内涵与意义。(本文来源于《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袁媛[8](2018)在《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朱生豪莎剧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朱生豪先生是引译莎士比亚戏剧的里程碑式人物,其译作在还原莎翁原文风貌方面获得交口称赞,"迄今无出其右者"。该文采取译本细读的研究方法,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出发,以朱先生译作《威尼斯商人》为例,简要阐述、分析其"神韵"为先的翻译观,旨在传袭其精神,为吾辈提供范例。(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8年12期)

何樱[9](2018)在《生存心态下朱生豪对莎剧《暴风雨》的翻译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跨学科研究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研究复杂性带来的桎梏,还能调动每个涉及到领域的知识储备,发挥各自领域的专长。近年来,交叉学科以惊人的发展态势,改变了以往的学科研究框架。在跨学科跨文化的当代教育背景下,本文尝试将社会学重要概念生存心态引入对翻译文本和现象的分析研究,以求拓宽国内研究外国优秀文学作品的新视野和新高度。本文以莎士比亚晚期经典浪漫主义传奇作品《暴风雨》的朱生豪译本为研究范本,借社会学的核心概念——生存心态分析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前期所产生的取材性向以及基于历史累积的后期生存心态是如何在翻译实践过程中不断得以丰富,引导译者倾向归化翻译的同时,在翻译实践过程总又促使译者生成翻译标准的再生性原则,即朱生豪的“神韵说”翻译理论。从选材而言,由于威廉·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学之父,《暴风雨》作为其晚期创作戏剧的代表作,善于通过对不同人物个性化的塑造配合双关,习语等极具西方文化意蕴的对话,表现了出社会不同阶层的人间百态,因此该部作品的题材和写作技巧两方面均具备较强的研究价值。一方面,朱生豪受外在客观环境,协同爱国主义思想熏陶的内在心理活动生成了前期自我的生存心态,这种生存心态促使他萌发了译莎的动力和毅力。另一方面,从翻译实践活动而言,朱生豪在处理《暴风雨》中的双关习语等极具西方文化内涵的语言意象和以第二人称为主的称谓汉译时,均倾向于采用归化策略。并在选择指导翻译活动的思想认知时丰富并再造了“神韵说”,无论是选择归化策略还是受“神韵说”的翻译思想引导,都是译者本人对现实条件的深刻领悟,对戏剧文本的认知了解,对国内受众的需求满足,以及对中英双语扎实的运用技巧等多方面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篇论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节主要概括其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方法以及本文的研究框架。第二章是对国内外现有的生存心态与翻译研究的交叉学科进行整合式回顾和梳理,并总结当下国内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第叁章对本文引入的理论支持——生存心态的概念及此概念中涉及的相关因素进行了阐释,并结合翻译与生存心态概念的定义对两种学科的关联性进行了简要剖析。第四章节作为文章的主体部分,以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为例,从生存心态概念入手,分析朱生豪选择该文本的主客观因素到影响其具体翻译实践的多重因素。最后第五章作为总结对全文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进一步开辟新视角展开对莎士比亚戏剧文学作品的批评性分析和研究的意见和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期刊2018-04-01)

刘云雁[10](2018)在《诗性忠实下的权力分布——中国莎剧翻译传播中的群体性误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莎剧翻译传播过程中产生的群体性误读,通过文学名声、忠实和筛选的要求之间的权力博弈不断发展着莎士比亚戏剧的内涵。在莎士比亚戏剧中国化的过程中,群体性误读构成了不平等主体生存和产生影响的方式,其合法性归根到底取决于对诗性价值的忠实方式和程度。莎士比亚戏剧作为经典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开放性特征,逐渐取代了文学名声的操纵,成为了在异时空传播和发展的推动力,并通过柔化在传播过程中不断扩展着文化的边境。(本文来源于《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莎剧翻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翻译研究经文化学转向后越来越重视译者的主体性,同时对译者的责任也有了新的规范,翻译伦理由此备受关注。该文在切斯特曼五种翻译伦理模式的指导下,以《哈姆雷特》的复译为例,从历时的角度对不同时期译者伦理模式的选择进行梳理,发现译者对各项伦理模式的顺应或违背受时代背景的影响,但整体趋向综合考虑不同伦理模式以求尽善尽美的特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莎剧翻译论文参考文献

[1].陈洁.朱生豪莎剧隐喻翻译的认知归化倾向——以四大悲剧“愤怒”隐喻为例[J].山东外语教学.2019

[2].王敏.从翻译伦理看莎剧复译——以《哈姆雷特》复译为例[J].海外英语.2019

[3].卢雨姣.社会-语用视角下莎剧《无事生非》第二人称称谓语翻译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4]..《朱生豪莎剧翻译经典化研究》简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

[5].王岩.莎剧《哈姆雷特》独白句“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翻译再探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

[6].李其金.翻译美学观照下的莎剧赏析与汉译——以《哈姆雷特》为例[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8

[7].谢世坚,陈心果.隐喻认知视角下莎剧的空间隐喻及其翻译[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8].袁媛.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朱生豪莎剧翻译研究[J].海外英语.2018

[9].何樱.生存心态下朱生豪对莎剧《暴风雨》的翻译选择[D].西华大学.2018

[10].刘云雁.诗性忠实下的权力分布——中国莎剧翻译传播中的群体性误读[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标签:;  ;  ;  ;  

莎剧翻译论文-陈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