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特征更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陕西古代瓦当,源流,时代特征
特征更新论文文献综述
田亚岐,姜修翔[1](2019)在《趋时以更新:陕西古代瓦当源流与时代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瓦当作为瓦的附属物,以实用兴起并广泛流行,伴随历代建筑的发展沿革,其流行与演变轨迹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本文根据历年来在陕西境内考古发现数量众多的瓦当实物资料,结合考古地层学与类型学原理和方法,梳理陕西古代瓦当各期特点与时代特征,总结陕西古代瓦当动态变化中所蕴含的社会因素与人文背景。(本文来源于《地域文化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徐艺倩,王蔚[2](2019)在《探究影响人群身体活动的街道建成环境特征——以岳麓山大学城内的街道更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快速城市化进程下的城市空间与环境已渐渐不能满足人们进行日常身体活动和健康生活的需求。街道空间作为城市日常生活的发生器,应扮演好其日常活动场所的角色。以长沙河西大学城开放校区内的五条典型街道为例,本研究利用调查员实地观测的建成环境数据和由活动量表统计的个体在街道上的身体活动数据,探究影响身体活动的街道建成环境要素及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街道建成环境显着作用于使用者的身体活动,其建成环境变量对不同身体活动指标的影响程度存有差异,总体上街道建成环境对身体活动时长的影响大于对身体活动频率的影响。2、具体来说,街道设计品质中的可意象性、透明性、复杂性和步行适宜性指数对街道上的身体活动持续时长有影响;而街道设计品质中的人体尺度和自行车适宜性指数对街道上的身体活动频率有影响。此研究结果对未来建设"健康促进"街道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可以促进健康城市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住区》期刊2019年05期)
刘兵兵,赵鹏武,周梅,王媛,杨柳[3](2019)在《林窗对大兴安岭南段杨桦次生林林下更新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杨桦次生林不同林窗大小对林下物种更新特征的影响,为人为近自然模拟林窗干扰更新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以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杨桦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按海拔梯度将6hm~2大样地分为坡上、坡中及坡下,每个坡位划分为4个林窗面积等级,每个等级内选择3个不同面积林窗,作为3个重复,每个坡位选择林窗36个,在每个林窗内设置更新苗调查样方5个。同时设置相同面积的对照样方(CK)36个。共调查林窗更新苗样方180个,林内对照更新苗样方180个。结果表明,林窗具有使原先锋物种(蒙古栎)更新密度下降的趋势;林窗内蒙古栎均为主要更新物种,从坡下到坡上,蒙古栎更新苗密度分别占总更新密度的61.19%,50%,39.86%;林窗中更新苗都以低矮植株(<60cm)为主,更新苗在不同坡位、不同林窗面积中均表现为随高度级的增加,更新苗数量降低。不同坡位不同高度级内更新苗数量基本呈现出大林窗多于小林窗;坡位及林窗面积均对蒙古栎更新苗基径影响显着(P<0.05);林窗能够显着促进蒙古栎更新苗粗生长,在林窗面积为80~100m~2达到最大;林窗内坡上及坡下蒙古栎更新苗基径均大于林内,坡中没有如此表现。总的来看,林窗能够显着促进林下物种更新与生长,并且具有使原有先锋物种(蒙古栎)更新密度下降的趋势。(本文来源于《林业资源管理》期刊2019年04期)
于涛,王飞[4](2019)在《基于分形理论的深圳市城市更新单元空间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更新是目前深圳市土地存量开发的主要手段,城市更新单元快速增加背景下的空间特征研究,对于科学统筹规划,平衡各类用地具有重要借鉴参考意义。以深圳市已批601项城市更新单元计划为研究对象,借助GIS软件,采用分形理论中较为成熟的计盒维数法,对更新单元的空间数据分期、分类提取,并进行分形维数计算与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更新单元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2011年以来,更新单元分布维数增长迅速,但仍然具有很大发展空间;叁大经营性用地中,居住用地的集聚性明显小于商业用地和工业用地,城市更新加剧了深圳市职住分离现象。在"强区放权"环境下,从避免项目式更新,动态监测空间数据,合理配置用地空间等叁方面提出建议,为后续政策制定工作和城市更新资源合理配置奠定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期刊2019-10-19)
金桐羽[5](2019)在《景中村居住空间自组织特征与触媒更新策略——以武汉东头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背景下,景中村以其优美的乡土景观风貌和纯粹的乡村生活方式吸引着城市人群,但现存的城中村问题也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武汉东湖风景区内的东头村为研究对象,抓住景村分割的重要矛盾点——景中村居住空间,以自组织理论为研究基础,将东头村的居住空间分为"村落居住空间"与"单元居住空间"的两级层次,分析各层次居住空间自组织营造的现状,总结出"自生长、自适应"的特征,并以此为基础,结合"选择触媒因子,塑造触媒链条——引导触媒网络,持续触媒效应"的触媒发生过程,提出"挖掘·活力原点"、"动态·适应性改造"、"激活·生长动力"与"约束·无序生长"的景中村居住空间更新策略。本论文是对"自下而上"规划路径的一次有益探索,对城中村整治、景中村风貌协调、提升人居环境和乡村振兴的实现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期刊2019-10-19)
唐继新,贾宏炎,李武志,雷相东,曾冀[6](2019)在《米老排人工林种子雨时空动态特征及其采伐更新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带状皆伐后米老排人工林为对象,研究其保留带和皆伐迹地种子雨及沉水种子的时空动态,旨在为米老排人工林更新采伐设计及促进天然更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米老排人工林带状皆伐后,分别在保留带和皆伐迹地内各布设3个固定样地,连续2年观测种子雨。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的方法对不同样地的种子雨组成进行分析。采用幂函数、指数函数及其对数转化函数模型,建立皆伐迹地内种子雨及沉水种子密度随离开林缘距离变化的分布预测模型。【结果】种子雨散落的起始期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高峰期在10月下旬至12月中旬、消退期在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在保留带内,种子雨密度及沉水种子密度的空间异质性不明显,年际差异也不显着;在皆伐迹地内,部分离林缘等距离样点间的种子雨密度与沉水种子密度的空间异质明显(P<0. 05),年际差异也显着(P<0. 05);在皆伐迹地,种子雨的沉水种子百分比随离林缘距离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保留带的种子雨及沉水种子在林缘外皆伐迹地扩散的空间分布可用指数函数转换的线性模型较好描述,其最远扩散距离分别为25和20 m。【结论】成熟米老排人工林用于天然更新的种源充足,不存在限制;如果米老排人工林采伐时间是从12月至翌年1月底,因种子已散落且足够,故在满足国家有关人工林采伐政策的前提下,可用皆伐或不受宽度限制的带状皆伐;若在不是种子集中散落期且种子活力已丧失的时间采伐,如在6~9月,宜用带状采伐,且其适宜宽度及最大带宽为35与40 m。(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兰添茗[7](2019)在《流行音乐演唱的艺术特征及教学理念更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社会各类文化中,流行音乐是近几年被流行下来的文化类别,其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深受大家的喜爱。因此,目前在音乐大学里开设了流行音乐课程,但是由于这是一门新型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音乐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和理念,结合当今时代的流行趋势来进行流行音乐教学。本文首先对流行音乐演唱的艺术特征进行介绍,然后结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教学理念的更新提出可行性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9年10期)
崔崧,刘延滨,黄金龙,王承义[8](2019)在《小兴安岭采伐迹地天然更新白桦混交林建群种碳汇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小兴安岭采伐迹地自然更新白桦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量模型、碳含量模型估算出建群种碳汇量,并对林分建群种碳汇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兴安岭森林皆伐林地自然更新演替后形成的白桦林主要建群种中数量最多的是白桦,其碳汇贡献率也最高;落叶松的个体平均总生物量和树干生物量最大,但在整个林分中的总生物量水平较低,而单株生物量最小的白桦林分整体生物量最大;树干生物量与总体生物量比例最高的是白桦和落叶松;林分单位面积含碳量的排序为白桦、毛赤杨、落叶松;落叶松总体碳汇贡献率最低,但个体碳汇量及树干占比都很高,可以在保证整体结构近自然化的情况下,通过造林的方式提高落叶松的比例来增加林分的碳汇。(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王羽珂,陈浩,冯兴雷,陈明,王东辉[9](2019)在《成都平原东郊台地中更新统合江组沉积特征及工程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地层沉积序列、粒度特征、砾石特征综合分析认为,成都平原东郊台地中更新统合江组为河流相沉积,垂向上具有明显的"河流二元"结构特征,主要以细粒沉积物为主,底部砾石层多为中-粗砾,磨圆较好,具有定向性。该组可细分为河道、边滩、堤岸-河漫3种沉积微相类型,对应发育3种岩相类型。河道砾石岩相沿十陵镇-红河镇-大面镇一带呈北西-南东向展布,边滩砂坝岩相集中发育于大面镇-西河镇东侧古河道凹岸处,堤岸-漫滩粘土岩相广泛分布于研究区内。这3种岩相特性及分布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存在差异:河道砾石层作为地下水储集层的同时,水溶蚀使其地层结构稳定性被破坏,影响工程稳固技术的选择;边滩砂坝分布较为集中,对区内工程建设影响面最小;堤岸-河漫粘土广泛分布,是一种分布稳定的软弱层,对地下水有一定的封闭效果,同时软弱层的特性使其降低了边坡、坝体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沉积与特提斯地质》期刊2019年03期)
陈欣,韩有志[10](2019)在《关帝山不同密度云杉林的更新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云杉林是华北地区典型的寒温性常绿针叶林。以关帝山林区的云杉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密度林下更新组成、结构及格局特征,了解更新规律。结果表明,云杉林下更新幼树随林冠层密度的增大,单位面积上株数明显减少,针叶树更新幼苗的数量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而明显减少;云杉幼苗的年龄结构呈现连续性,3年生以下幼苗比例为87%~98%,5年生以上的更新幼苗占2%,总体上存在年龄结构的缺失现象,缺少幼苗到幼树的过渡阶段;在冠层密度相对小的林分中云杉更新幼苗的空间变异相对大,在冠层密度相对大的林分中更新幼苗的空间变异相对小,更新幼苗主要呈现随机分布格局,分数维很大,更新幼苗空间变异很复杂,在空间上呈现复杂的斑块分布;灌木株数较多的样地针叶树更新幼苗相对较少,灌木株数较少的样地针叶树更新幼苗相对较多,但相关性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特征更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快速城市化进程下的城市空间与环境已渐渐不能满足人们进行日常身体活动和健康生活的需求。街道空间作为城市日常生活的发生器,应扮演好其日常活动场所的角色。以长沙河西大学城开放校区内的五条典型街道为例,本研究利用调查员实地观测的建成环境数据和由活动量表统计的个体在街道上的身体活动数据,探究影响身体活动的街道建成环境要素及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街道建成环境显着作用于使用者的身体活动,其建成环境变量对不同身体活动指标的影响程度存有差异,总体上街道建成环境对身体活动时长的影响大于对身体活动频率的影响。2、具体来说,街道设计品质中的可意象性、透明性、复杂性和步行适宜性指数对街道上的身体活动持续时长有影响;而街道设计品质中的人体尺度和自行车适宜性指数对街道上的身体活动频率有影响。此研究结果对未来建设"健康促进"街道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可以促进健康城市的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特征更新论文参考文献
[1].田亚岐,姜修翔.趋时以更新:陕西古代瓦当源流与时代特征[J].地域文化研究.2019
[2].徐艺倩,王蔚.探究影响人群身体活动的街道建成环境特征——以岳麓山大学城内的街道更新为例[J].住区.2019
[3].刘兵兵,赵鹏武,周梅,王媛,杨柳.林窗对大兴安岭南段杨桦次生林林下更新特征的影响[J].林业资源管理.2019
[4].于涛,王飞.基于分形理论的深圳市城市更新单元空间特征研究[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2019
[5].金桐羽.景中村居住空间自组织特征与触媒更新策略——以武汉东头村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2019
[6].唐继新,贾宏炎,李武志,雷相东,曾冀.米老排人工林种子雨时空动态特征及其采伐更新设计[J].林业科学.2019
[7].兰添茗.流行音乐演唱的艺术特征及教学理念更新[J].中国文艺家.2019
[8].崔崧,刘延滨,黄金龙,王承义.小兴安岭采伐迹地天然更新白桦混交林建群种碳汇特征[J].林业科技.2019
[9].王羽珂,陈浩,冯兴雷,陈明,王东辉.成都平原东郊台地中更新统合江组沉积特征及工程地质意义[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9
[10].陈欣,韩有志.关帝山不同密度云杉林的更新特征[J].山西农业科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