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场特性论文-唐彬,陈严,陈琴

风场特性论文-唐彬,陈严,陈琴

导读:本文包含了风场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实测数据,脉动风特性,脉动风速功率谱

风场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唐彬,陈严,陈琴[1](2019)在《粤东海岛近地风场风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汕头大学南澳临海试验站-风力机测试认证平台监测得到的风资源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实测风资源数据采用数值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粤东海岛近地风场风特性。对实测数据选取强风样本进行分析,获得南澳海岛近地面风场的风特性参数,包括湍流强度、阵风因子和湍流积分尺度,并与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载荷规范》中推荐值进行对比,验证规范中推荐值的适宜性。同时探讨脉动风功率谱的拟合研究工作,将实测风功率谱与Davenport谱、Von Karman谱、Harris谱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Von Karman谱与实测功率谱拟合效果较好,可为粤东地区海岛风资源评估及中小型风力机等结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可再生能源》期刊2019年11期)

赵煜程,路起凡,刘小兵[2](2019)在《复杂山区桥位处风场特性试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山区峡谷地形地貌错综复杂,现有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缺乏对山区峡谷地貌条件下的桥梁抗风设计的描述,而对桥梁所在地区的风场环境的了解是桥梁抗风设计所必不可少的环节。以某桥作为工程背景,通过地形模型风洞试验,研究了桥址处的风场特性,并为后续的抗风设计提供基础。试验结果表明:地形修正系数随着风向角的变化而变化,其在横桥向0°和190°两个风向角附近较大,平均地形修正系数的最大值为0.639;根据所提供桥址处的基本风速,平均最大地形修正系数,可以得到最终工程使用的设计基准风速为29.2m/s,静阵风风速为36.8m/s,颤振检验风速为45.2m/s。(本文来源于《第2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期刊2019-10-18)

靖洪淼,廖海黎,周强,马存明[3](2019)在《一种山区峡谷桥址区风场特性数值模拟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准确获得山区峡谷桥址处的风场特性,以一座在建的山区峡谷大跨度桥梁为工程背景,基于开源的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软件OpenFOAM平台,提出了一种山区峡谷桥址处风场特性的数值模拟方法,改进了计算域形态,设置了地形过渡段,并利用"虚拟标准气象站"法获得了计算域入口风速条件,从而实现了高质量的山区风场数值模拟,解决了数值计算雷诺数与实际不符的难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大桥主梁上横桥向和顺桥向的风速及放大系数、风攻角、风向角和不同跨度处的风剖面。同时结合流线显示方法,研究了桥址处主梁风场流动机理。结果表明:该桥址处的基本风速为24.75 m/s;河道岸边的陡峭山体对气流的干扰作用很大,使风攻角、风向角和风速放大系数在桥位处发生较剧烈变化;部分来流下的风剖面形态受地形影响较大,底部出现急加速现象,风速呈现显着的剪切特性。该研究提出的数值模拟方法丰富了山区峡谷桥址处风场特性分析手段,对山区桥梁抗风设计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16期)

朱绪江,郭健,畅卫杰,刘舟峰[4](2019)在《跨海大桥实测风场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风场特性实测分析对于实际结构的振动分析具有重大意义,针对位于海域环境下的金塘大桥实测数据,采用统计和频谱分析的方法对桥址处风场参数及拉索风雨激振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舟山海域的无量纲幂指数与强风作用下小于规范建议值,而顺风向湍流度大于规范值,桥址处顺风向和竖向脉动紊流功率谱与桥规所采取的风谱相比在低频处偏低,高频处偏高。主跨长索由于采用了螺旋线,表面凹坑以及阻尼器,拉索风雨激振得到有效控制,但仍需注意由于较高的紊流度而引起高阶涡激振动的几率增大。(本文来源于《2019世界交通运输大会论文集(上)》期刊2019-06-13)

宋晓皖[5](2019)在《考虑时空相关性的多风场出力特性分析及场景生成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风电装机容量的稳步增长,区域性风电集群不断增多,多个大型风电基地规划在建,集中开发、远距离外送已成为我国风电开发的主要方式之一。风电集群的开发规模一般大于100万kW,风电出力波动量将随风电集群装机容量的增加而增大,加之区域性风电集群占地广阔、地形复杂,增加了风电集群出力的不确定性及大规模集中并网的风险。因此区域性风电集群的时空出力特性分析与提取及出力场景的随机模拟问题亟待研究。本文首先对区域性风电集群出力时空相关性展开研究。空间相关性方面,采用相关系数从距离和时间两方面统计分析影响空间相关性强弱的因素;时间相关性方面,引入多重分形去趋势波动分析方法,通过去趋势过程对风电序列的非平稳性有很好的适应性,从分形角度深入分析风电出力序列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长程相关性及多重分形特性,挖掘风电序列的非线性特征。针对多风场出力场景生成问题,建立了考虑时空相关性的两阶段风电出力场景生成方法。通过多风场出力空间相关性建模、风电出力波动的随机性建模及重构过程,使得生成场景较好地保留了原始场景的时空相关性。为评估生成场景的有效性,构建了场景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多重分形去趋势波动分析提供了刻画风电序列自相关性特性和动态波动特性的多维度指标。以我国某省区域风电集群为例,生成风电季度出力场景,验证了所提方法能够复现原始风电序列的时空相关性。最后,分析了含多个风电场的电力系统潮流概率特性,以IEEE57节点测试系统为算例,验证了多风场出力时空相关性是风电集群出力随机建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特性。(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5-01)

汪之松,思建有,方智远,唐阳红[6](2019)在《考虑时空变化的雷暴冲击风风场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雷暴冲击风全周期内风场时空变化特性,基于流体力学计算软件FLUENT,采用大涡模拟进行风场瞬态模拟,并结合风暴中心移动及出流风速衰减这2个影响风场特性的主要因素,更加接近真实地模拟实际雷暴冲击风的发展至消散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受风暴移动和下沉气流变化影响,整体风场呈现出不稳定、随时间和空间变化剧烈的特点;风暴前方存在较大旋涡,水平风速沿竖向分布呈现出典型的鼻状下击暴流风剖面;风暴中心移动路径附近位置的风速时程规律与实测数据特征基本吻合;风暴中心后方产生较多小漩涡,湍流度较大.因此,对于处在雷暴冲击风影响范围内的结构和建筑物,除了需要考虑雷暴冲击风的正面侵袭外,还应考虑风暴中心经过后尾流区域涡旋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张华英[7](2019)在《风场特性机理分析及风电机组输出功率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对环境无污染的可再生清洁能源,风能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不断增大。如何更高效的利用风能,达到发电量的最大化成为风力发电研究中的热点话题。然而,由于风具有较强的随机性,且风电机组的装机容量不断增大,使得机组的控制难度大大增加。风力发电发展至今遇到的难题在于:风电机组性能的优化依赖于多维控制参数的优化,然而传统控制方法的改进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本文基于风电场运行大数据,对风电机组的输出功率预测模型、功率优化及评估等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基于风资源基本参数、地形地貌、机组阵列分布以及尾流等风能捕获特性的影响因素,对风场特性进行分析。基于现场大数据,建立了风电机组BP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及长短时记忆网络功率模型,并进行了验证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长短时记忆网络功率模型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风电机组输出功率。提出了一种遗传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的风向预测和风速分段控制偏航策略相结合的功率优化模型。在多种风向情况下,对风向预测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风向预测误差都在5以内,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的对风向进行预测,且预测性能优于神经网络。利用风电机组运行大数据,对风力机的偏航误差进行了分析,结合风速分段偏航控制策略对风电机组输出功率进行优化。验证结果表明,机组输出功率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利用某风场大数据,根据风电机组输出功率特性设计了风电机组输出功率优化评估模型,对该风场机组输出功率优化进行了评估分析,经计算得到该机组的输出功率提升比例为3.36%,表明该优化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风电机组对风能的吸收效率,提升机组的输出功率。(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19-03-01)

方智远,汪之松,李正良[8](2019)在《下击暴流作用下坡地风场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下击暴流多发生于山地丘陵地区,而目前对于下击暴流的研究多集中在平地地形的稳态风场。为研究坡地地形对下击暴流风场特性的影响,采用冲击射流物理试验与大涡模拟(LES)方法对平地以及叁个不同坡度的坡地风场进行了试验测试与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大涡模拟捕捉到了风场的瞬态变化特征,环涡结构在首次越过山坡时,在坡顶檐口位置产生下击暴流风场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最大风速;坡地地形除檐口位置具有显着加速效应外,其他位置未发现风速增大效应;与平地风场相比,檐口位置水平风速与竖向风速都有所增大,且近地面水平风速加速因子M_t达到约1.3。近地面湍流度增大较为明显的区域为起坡位置及坡后位置,坡中及檐口位置加速效应较小,檐口位置湍流度加速因子随坡度的增大而略有增加。(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04期)

陈伟,秦仙蓉,杨志刚,詹澎明[9](2019)在《塔式起重机整机风场模拟下的风载荷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合理简化的基础上建立塔机整体结构的CFD模型,得到了不同风向角下塔机流场速度矢量、结构表面压力、风力系数和风载荷等参数特征。将依据设计规范计算的塔机不同结构的风载荷施加在其有限元模型上,得到了整机在不同风向角下的风载荷数值。以此计算结果与CFD数值模拟得到的平均风载荷值及变化规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在不同风向角下风载荷数值非常相近,这表明文中提出的CFD数值模拟方法是准确有效的。进一步验证了设计规范仅考虑顺风向风载荷的准确性和塔机沿顺风向进行放置能有效抗风的正确性。对塔机流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塔身及配重、转台结构对塔机整机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影响占主导地位,对其结构进行优化和强化能实现塔机抗风性能的提升。(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期刊2019年02期)

赵炜,祝小平,周洲,许晓平[10](2019)在《时变风场中低雷诺数翼型气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能无人机普遍具有低雷诺数效应显着,对突风敏感的问题。以此为背景,采用网格速度法,对低雷诺数翼型FX63-137在低雷诺数下的阵风响应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与实验数据和参考文献对比,对低雷诺数下的数值模拟方法以及网格速度法进行了验证。接着对FX63-137翼型在不同雷诺数以及不同迎角下的阵风响应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小迎角情况下,随着雷诺数的减小,翼型表面分离泡变得饱满,翼型在阵风扰动下的升力系数增量减小,层流分离泡对阵风响应幅值具有卸载作用。在大迎角情况下,由于翼型进入失速区,升力系数增量在未达到阵风扰动最大值时就开始下降。并且在阵风扰动消失时,升力系数增量为负值。同时,在有效迎角相同的上行和下行时刻,翼型流场结构存在较大差异,翼型升力系数增量在上行时刻要大于下行时刻,形成一个不封闭的迟滞环。(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风场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山区峡谷地形地貌错综复杂,现有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缺乏对山区峡谷地貌条件下的桥梁抗风设计的描述,而对桥梁所在地区的风场环境的了解是桥梁抗风设计所必不可少的环节。以某桥作为工程背景,通过地形模型风洞试验,研究了桥址处的风场特性,并为后续的抗风设计提供基础。试验结果表明:地形修正系数随着风向角的变化而变化,其在横桥向0°和190°两个风向角附近较大,平均地形修正系数的最大值为0.639;根据所提供桥址处的基本风速,平均最大地形修正系数,可以得到最终工程使用的设计基准风速为29.2m/s,静阵风风速为36.8m/s,颤振检验风速为45.2m/s。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风场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唐彬,陈严,陈琴.粤东海岛近地风场风特性研究[J].可再生能源.2019

[2].赵煜程,路起凡,刘小兵.复杂山区桥位处风场特性试验分析[C].第2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2019

[3].靖洪淼,廖海黎,周强,马存明.一种山区峡谷桥址区风场特性数值模拟方法[J].振动与冲击.2019

[4].朱绪江,郭健,畅卫杰,刘舟峰.跨海大桥实测风场特性分析[C].2019世界交通运输大会论文集(上).2019

[5].宋晓皖.考虑时空相关性的多风场出力特性分析及场景生成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

[6].汪之松,思建有,方智远,唐阳红.考虑时空变化的雷暴冲击风风场特性[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张华英.风场特性机理分析及风电机组输出功率优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9

[8].方智远,汪之松,李正良.下击暴流作用下坡地风场特性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9

[9].陈伟,秦仙蓉,杨志刚,詹澎明.塔式起重机整机风场模拟下的风载荷特性分析[J].机械设计.2019

[10].赵炜,祝小平,周洲,许晓平.时变风场中低雷诺数翼型气动特性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9

标签:;  ;  ;  

风场特性论文-唐彬,陈严,陈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