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同种异体识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间接识别,排斥反应,移植排斥,同种异体移植物
同种异体识别论文文献综述
张桐硕,王越[1](2018)在《同种异体移植的直接和间接识别:决定移植排斥反应机制的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供者和受者的抗原提呈细胞(APC)均能向受者T细胞呈递供者抗原,因此T细胞依赖的同种异体组织和器官识别过程显得十分复杂。在识别移植物的过程中,T细胞的识别能力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类型限制,只能识别与其对应的供者MHC(直接识别)或受者MHC(间接识别)。以上两种识别途径已被广泛认可,但实际上何种因素决定同种异体移植识别的模式尚不明确。本文总结了来自临床前期动物模型的实验结果,旨在阐明上述识别途径决定的同种异体移植排斥的不同形式。供者MHC限制性CD4~+和CD8~+T细胞足以对同种异体移植物产生排斥反应,它们是经T细胞受体(TCR)(本文来源于《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李晓伟[2](2010)在《不同抗原识别方式对同种异体抗原特异性Treg免疫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是CD4+ T细胞的一个重要亚群,具有免疫抑制性和诱导免疫无能两大功能特征。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细胞间直接接触和/或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发挥作用。在维持机体免疫内环境稳定、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诱导移植耐受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研究多着重于不同细胞因子的组合对Treg的影响,而忽略了不同抗原识别方式在Teg诱导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本实验拟探讨不同抗原识别方式对同种异型Treg免疫学特性的影响,求证间接识别方式在对同种异体抗原特异性Treg的生成中是否存在关键作用。方法取移植前受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y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通过磁珠分离获得CD4+CD25-Tcell。同时取供者PBMC于含重组人粒系-巨噬细胞系集落刺激因子(rhgranulocyte-macrophage clone-stimulatin factor,rhGM-CSF) 75ng/ml、重组人白介素4(rhinterleukin4,rhIL-4)25ng/ml和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20ng/ml的完全培养基中常规培养5d。收集培养4d后的受者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imDC)并加入供者PBMC裂解液以使扩增的DC负载供者抗原共培养3d,作为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再将分离纯化的CD4+CD25-T细胞和负载供者抗原的受者树突状细胞共培养5d;同时加入IL-2 10ng/ml、RAPA 20ng/ml促进细胞增殖并诱导特异性Treg生成,以Treg1表示。同时在Treg诱导生成时不加入负载供者抗原的受者树突状细胞,而直接采用供者PBMC作为APC,通过直接抗原识别方式生成特异性Treg,以Treg2表示。并比较2种方式生成的Treg的免疫特性及诱导过程中细胞因子IL-2的分泌。结果1.通过间接抗原识别方式生成的Treg1生成率为62.4%,其增殖抑制率为63.5%;直接抗原识别方式生成的Treg2生成率44.4%,其增殖抑制率为45.8%。2.间接抗原识别方式诱导过程中细胞因子IL-2的分泌也明显优于直接抗原识别方式。结论1.与直接抗原识别方式相比,间接抗原识别方式诱导生成的Treg的数量更多及免疫特性更强。2.间接抗原识别方式较直接抗原识别方式在诱导过程中能产生更适量的IL-2以诱导抗原特异性Treg的生成。(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10-05-01)
李晓伟,刘宏,吴雄飞,徐述雄[3](2010)在《不同抗原识别方式对同种异体抗原特异性Treg免疫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抗原识别方式对同种异型Treg免疫学特性的影响,求证间接识别方式在特异性Treg的生成中是否存在关键作用。方法取移植前受者PMBC,通过磁珠分离获得CD4+CD25-T细胞。同时取供者PB-MC于含rhGM-CSF75ng/ml、rhIL-425ng/ml和雷帕霉素(20ng/ml)的完全培养基中常规培养5d。收集培养4d后的树突状细胞并加入供者PBMC裂解液以使扩增的DC负载供者抗原共培养3d。再将分离纯化的CD4+CD25-T细胞和负载供者抗原的受者树突状细胞共培养5d;同时加入IL-2(10ng/ml)、雷帕霉素(20ng/ml)促进细胞增殖并诱导Treg1生成。同时在Treg诱导生成时不加入负载供者抗原的受者树突状细胞,而直接采用供者PBMC作为APC,通过直接抗原识别方式生成Treg2。并比较2种方式生成的Treg的免疫特性。结果通过间接抗原识别方式生成的Treg1其增殖抑制率为63.5%,优于45.8%的直接抗原识别方式生成的Treg2。结论与直接抗原识别方式相比,间接抗原识别机制可产生更过量、特异性免疫抑制作用更强的Treg,天然Treg不能满足移植术后诱导免疫耐受的需要。(本文来源于《中国输血杂志》期刊2010年02期)
姚宇锋[4](2007)在《阻断间接识别途径抑制同种异体移植慢性排异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建立体外培养、扩增受体C3H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M-DC)的方法,并对其进行鉴定;观察其对供体C57BL/6小鼠可溶性抗原提呈的有效性。同时探讨B7反义肽(B7 antisense peptide,B7AP)抑制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作用,并明确B7AP显着抑制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最适工作浓度。2.通过体外供体抗原间接识别反应体系,观察B7AP预处理的负载供体抗原的受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诱导针对供体抗原的特异性免疫低反应;同时通过体内实验进一步观察其可行性,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分析。3.建立同种异基因小鼠颈总动脉原位移植模型(C57BL/6→C3H),观察阻断间接识别途径对移植动脉慢性排异的影响,并初步探讨此种效应的局部机制。方法:1.体外分离受体C3H小鼠骨髓细胞,在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和肿瘤坏死因子-α(rmTNF-α)的刺激下,手法筛选、培养扩增受体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通过细胞形态、功能、表面分子表达对其进行鉴定。在培养过程中加入制备的供体C57BL/6小鼠可溶性抗原,通过与受体C3H小鼠脾脏T细胞进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受体DC负载供体抗原的有效性。进一步利用不同浓度的B7AP与负载供体抗原的受体DC进行充分孵育,并与受体脾脏T细胞进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建立B7AP浓度对数值与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cpm值(每分钟液闪数)的曲线,应用统计学方法寻找B7AP显着抑制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最适工作浓度。2.建立体外供体抗原间接识别反应体系,利用B7AP预处理的负载供体抗原的受体DC与受体T细胞行初次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收集反应后受体T细胞,与负载供体抗原、第叁供体抗原的受体DC和供体DC行再次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反应后受体T细胞针对间接途径提呈的供体抗原、第叁供体抗原以及直接途径提呈的供体抗原的免疫活性。同时通过B7AP封闭的负载供体抗原的受体DC对受体小鼠进行预处理后,分离受体脾脏T细胞与负载供体抗原、第叁供体抗原的受体DC和供体DC行再次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了解B7AP封闭的负载供体抗原的受体DC体内有效性,并分别在早期和2月时对受体小鼠进行供体抗原刺激后取脾脏进行细胞因子和淋巴细胞凋亡(apoptosis)分析,初步探讨免疫耐受的其他可能机制。3.建立小鼠同种异基因颈总动脉原位移植模型(C57BL/6→C3H),通过术前3天对受体小鼠进行股静脉注射B7AP预处理的负载供体抗原的受体DC,2月后取移植动脉进行病理分析,观察移植动脉内膜增生情况,作计算机图像分析,并通过对移植动脉的免疫组化分析,初步了解此效应的局部机制。结果:1.在rmGM-CSF和TNF-α刺激下,可从受体C3H小鼠骨髓前体细胞培养扩增出大量的成熟DC。形态学符合成熟DC,表面高表达CD80、CD86、MHC-Ⅱ类抗原,功能上具有强烈的刺激不同品系小鼠T细胞增殖的能力。2.在培养过程中加入供体抗原的受体DC具有显着刺激受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3.B7AP预处理后的负载供体抗原的受体DC能够有效减弱对受体T细胞的刺激增殖作用,并且在反义肽终浓度为10mg/L,或者与DC孵育时浓度为20mg/L时,能够保证DC表面B7分子被完全封闭。4.再次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显示,B7AP预处理的负载供体抗原的受体DC能够诱导产生针对供体抗原的免疫低反应,但仍然保持对第叁抗原的免疫反应。5.体内实验也显示B7AP封闭的负载供体抗原的受体DC对受体小鼠进行预处理后,受体脾脏分离T细胞也能产生针对供体抗原的免疫低反应,同时受体在受到供体抗原刺激后脾脏细胞因子mRNA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Th2分泌细胞因子IL-10明显升高,而Th1分泌细胞因子IL-2、IFN-γ减弱,此种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可以维持;但是受体脾脏淋巴细胞凋亡无改变。6.体内外实验均发现阻断间接识别途径形成的预处理受体T细胞仍能产生对直接途径提呈的供体抗原的免疫反应。7.成功建立同种异基因小鼠颈总动脉原位移植模型(C57BL/6→C3H)。8.2月时取移植动脉,制作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见预处理小鼠组移植动脉内膜增生不明显,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显示预处理组小鼠移植动脉内膜相对厚度为0.071±0.034,而对照组的移植动脉相对内膜厚度为0.179±0.056,两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移植动脉壁TGF-β1免疫组化分析显示预处理组TGF-β1的表达相对于对照组明显减弱,与动脉内膜增生程度一致。结论1.C3H小鼠骨髓前体细胞在rmGM-CSF和TNF-α的刺激下,可以扩增培养大量成熟DC。2.受体C3H小鼠的成熟DC能够有效的提呈供体C57BL/6小鼠可溶性抗原。3.负载供体抗原的受体C3H小鼠DC经B7AP预处理后能够抑制其和受体小鼠T细胞的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4.B7AP预处理的负载供体抗原的受体DC能够诱导针对供体抗原的特异性免疫低反应,同时可能通过诱导Th1→Th2免疫偏移来加强这种效应。5.阻断间接途径产生的受体T细胞的特异性免疫低反应不影响其对直接途径提呈的供体抗原的免疫反应。6.B7AP预处理的负载供体抗原的受体DC能够有效抑制小鼠同种异基因颈总动脉原位移植(C57BL/6→C3H)后移植动脉的内膜增生,TGF-β1在局部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7.B7AP阻断间接识别途径能够有效抑制同种异体移植慢性排异反应。(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7-04-01)
王国栋,陈规划[5](1998)在《同种异体MHC抗原识别和免疫耐受》一文中研究指出间接识别在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免疫反应早期局限于供体 MHC 抗原的少数显性决定簇,然后可转移到供体 MHC 抗原的隐性决定簇和受体的交叉反应性抗原。利用供体基序肽等方法特异性干扰免疫反应过程诱导免疫耐受是移植免疫领域的新进展。本文就同种异体移植中免疫识别,基序肽递呈及其诱导耐受作了综述。(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期刊1998年02期)
同种异体识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是CD4+ T细胞的一个重要亚群,具有免疫抑制性和诱导免疫无能两大功能特征。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细胞间直接接触和/或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发挥作用。在维持机体免疫内环境稳定、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诱导移植耐受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研究多着重于不同细胞因子的组合对Treg的影响,而忽略了不同抗原识别方式在Teg诱导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本实验拟探讨不同抗原识别方式对同种异型Treg免疫学特性的影响,求证间接识别方式在对同种异体抗原特异性Treg的生成中是否存在关键作用。方法取移植前受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y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通过磁珠分离获得CD4+CD25-Tcell。同时取供者PBMC于含重组人粒系-巨噬细胞系集落刺激因子(rhgranulocyte-macrophage clone-stimulatin factor,rhGM-CSF) 75ng/ml、重组人白介素4(rhinterleukin4,rhIL-4)25ng/ml和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20ng/ml的完全培养基中常规培养5d。收集培养4d后的受者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imDC)并加入供者PBMC裂解液以使扩增的DC负载供者抗原共培养3d,作为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再将分离纯化的CD4+CD25-T细胞和负载供者抗原的受者树突状细胞共培养5d;同时加入IL-2 10ng/ml、RAPA 20ng/ml促进细胞增殖并诱导特异性Treg生成,以Treg1表示。同时在Treg诱导生成时不加入负载供者抗原的受者树突状细胞,而直接采用供者PBMC作为APC,通过直接抗原识别方式生成特异性Treg,以Treg2表示。并比较2种方式生成的Treg的免疫特性及诱导过程中细胞因子IL-2的分泌。结果1.通过间接抗原识别方式生成的Treg1生成率为62.4%,其增殖抑制率为63.5%;直接抗原识别方式生成的Treg2生成率44.4%,其增殖抑制率为45.8%。2.间接抗原识别方式诱导过程中细胞因子IL-2的分泌也明显优于直接抗原识别方式。结论1.与直接抗原识别方式相比,间接抗原识别方式诱导生成的Treg的数量更多及免疫特性更强。2.间接抗原识别方式较直接抗原识别方式在诱导过程中能产生更适量的IL-2以诱导抗原特异性Treg的生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同种异体识别论文参考文献
[1].张桐硕,王越.同种异体移植的直接和间接识别:决定移植排斥反应机制的途径[J].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2018
[2].李晓伟.不同抗原识别方式对同种异体抗原特异性Treg免疫特性的影响[D].第叁军医大学.2010
[3].李晓伟,刘宏,吴雄飞,徐述雄.不同抗原识别方式对同种异体抗原特异性Treg免疫特性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2010
[4].姚宇锋.阻断间接识别途径抑制同种异体移植慢性排异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7
[5].王国栋,陈规划.同种异体MHC抗原识别和免疫耐受[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