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洞庭诗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洞庭,查慎行,今夕,何夕
洞庭诗歌论文文献综述
鄢福初[1](2015)在《洞庭秋月 诗歌里的湖湘记忆》一文中研究指出千百年来,洞庭湖摄人心魄的景致和丰富多彩的传说激发了一个不小的诗歌主题。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或泛舟洞庭,或登上岳阳楼鸟瞰洞庭,抒发他们的家国情怀。对于众多的描写洞庭湖生动景致的迁客骚人而言,洞庭湖多变的天气——从狂风暴雨到晴朗澄澈——明显地影响到他们的情绪。于是范仲淹理想主义的问道,何时才能找到一位真正仁厚的同道,他不会因天气的变化或个人的得失而摇摆不定,而是始终如一地关切人民的福利: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本文来源于《文艺生活(艺术中国)》期刊2015年02期)
蒋益[2](2010)在《湖湘诗歌之路——从洞庭到漓湘》一文中研究指出湘江纵贯湘境,绾结着众多优质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成为一条山水和历史文化的画廊。当它承载起沟通中原与岭南经济文化的重任时,又成为一条地理上的重要通道。千载以来,众多的诗人行走其间,为它的景色所吸引,为它承载的历史文化所感奋,以诗绘景、言志、抒怀。它孕育的诗人诗作难以计数并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如此身份与价值的湘江被称为"湖湘诗歌之路"是当之无愧的。(本文来源于《长沙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谭立群[3](2009)在《唐代洞庭诗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洞庭诗歌是璀璨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旨在对唐代洞庭诗歌做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揭示其文化、文学的发展渊源、文本表现的重要特征以及它在唐诗中的独特风采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论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分析洞庭文化与洞庭诗歌渊源。将洞庭诗歌的发展放在历史、地理、神话传说等宽泛的大环境中,从文化学、地理学的角度来展开论述。第二部分展现的是唐代洞庭诗歌的整体风貌。洞庭是由“山—水—楼”相互衬托,主客辉映而成的群体胜景,尤其自唐代张说与友人登楼览胜,临风吟咏始,唐代的文人墨客便风邀云集,接踵而来,泛舟洞庭,泼墨抒怀,留下了较大数量的优秀诗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所有唐代着名诗人都在他们的诗歌中,留有吟咏洞庭的之篇什,他们或登楼览胜,一吐胸中块磊和襟抱,或泛舟大渊之中,吟咏天地造化之鬼斧神工,或君山怀古,感受以悲情怨愫为主旋律的幽古文化传统的浸淫,在主题和艺术上,都染上了浓郁的地域文化和文学色彩,在整部唐诗中,显得别有韵致,摇曳多姿。据此,这一部分从岳阳楼登临诗、洞庭湖泛舟诗、君山题咏诗叁个层面,尽情表现唐代诗人们在洞庭的登楼咏怀、逍遥意识和返璞归真情结。第叁部分从个案分析的角度入手,重点论述了李白和刘长卿的洞庭诗作。李白和刘长卿作为盛唐、中唐的杰出代表,由于时代背景、个人性格等诸多因素,同样的洞庭却写出了不一样的情怀。这部分主要通过考证、比较等多种方式,对他们的洞庭诗歌作了具体而深刻的探讨。第四部分着重论述了唐代洞庭诗歌的意象和情感特征。在意象上,洞庭诗承《楚辞》传统,选取的几乎都是独具洞庭生态特征和文化特征的自然人文意象,如洞庭落叶、洞庭桔、洞庭猿、洞庭船、洞庭斑竹、黄陵庙、洞庭莎草等;情感上,绝大部分唐代洞庭诗歌其实都蕴涵着同样的一种情怀——难解的洞庭愁,“洞庭愁”是洞庭湖赋予唐代诗人最多最独特的具有强烈冲击力的情绪感受,更是唐代洞庭诗歌精粹之所在。(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09-05-23)
肖献军[4](2008)在《张志和《渔父歌》(之五)在岳州出现的原因及在洞庭诗歌史上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唐时,在岳州洞庭诗歌史上,张志和创作的《渔父歌》(青草湖中月正圆)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是岳州洞庭诗歌中的第一首专咏洞庭的词,也是第一首以渔父为题材的词。本文从一个较全面的角度探讨《渔父歌》在岳州出现的主客观原因,并就其对岳州洞庭诗歌产生的影响作一个简要概述。(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12期)
肖献军,唐慧[5](2008)在《李杜岳州洞庭诗歌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000余首唐岳州洞庭诗歌中,李白留下45首,杜甫留下了66首。他们属于写作岳州洞庭诗歌较多的作家。这些岳州洞庭诗歌大多创作于安史之乱后,写作年代大致相同,具有相似的社会背景,诗中多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具有强烈的爱国之情。然而,由于李杜人生经历、艺术气质及个人才性等方面的不同,且李白主要创作洞庭诗歌的时间早于杜甫十年左右,其间社会小环境也起了一定的变化,因而他们的诗歌又呈现出一定的个性差异。(本文来源于《语文天地》期刊2008年21期)
陈艳琦[6](2008)在《唐代洞庭诗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洞庭湖不仅面积达到最广阔,号称“八百里洞庭”,而且诗歌也达到最繁荣。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交通十字架”的枢纽地位共同促进了唐代洞庭诗歌的繁荣。唐代,贬谪、漫游、为官、本土诗人较唐前大量增加。其中,贬谪、漫游诗人居多是唐代洞庭诗歌的一大特色,同时为官诗人在唐代也不断增多,本土诗人在唐代开始兴起。唐代洞庭诗人、诗歌数量的历史性突破提高了洞庭湖的地位。唐代洞庭诗人爱用洞庭意象,其中,常用的意象有山水意象、思乡意象、送别意象、忧国意象、隐逸意象。诗人借用这些意象抒发万种情怀,喜怒哀乐,各臻其妙。唐代洞庭诗歌艺术特征明显,首先结构多样,有抒情型、叙事型、夹叙夹议型结构。其次语言好用壮阔、气势恢弘的词语体现洞庭湖的阳刚美,好用“潇湘”、“楚”等代字增强诗歌情绪意味。唐代洞庭诗歌体现了洞庭湖独特的地域文化,巫风盛行是洞庭湖区普遍的现象,端午竞渡是洞庭湖区重要的节日习俗。唐代洞庭诗歌对宋代有深远的影响,宋代洞庭诗歌继承唐代优秀成果同时又有革新,不仅忧国忧民情感上升而且艺术手法不断提高。最后,关注洞庭湖的治理,希望今日的洞庭湖能够重返唐时的壮阔景象。(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08-05-01)
倪同刚[7](1997)在《奇想异说赋洞庭——’97高考诗歌鉴赏题赏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0-11题。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题君山雍陶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10、对这两首诗的字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本文来源于《语文月刊》期刊1997年10期)
洞庭诗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湘江纵贯湘境,绾结着众多优质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成为一条山水和历史文化的画廊。当它承载起沟通中原与岭南经济文化的重任时,又成为一条地理上的重要通道。千载以来,众多的诗人行走其间,为它的景色所吸引,为它承载的历史文化所感奋,以诗绘景、言志、抒怀。它孕育的诗人诗作难以计数并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如此身份与价值的湘江被称为"湖湘诗歌之路"是当之无愧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洞庭诗歌论文参考文献
[1].鄢福初.洞庭秋月诗歌里的湖湘记忆[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5
[2].蒋益.湖湘诗歌之路——从洞庭到漓湘[J].长沙大学学报.2010
[3].谭立群.唐代洞庭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09
[4].肖献军.张志和《渔父歌》(之五)在岳州出现的原因及在洞庭诗歌史上的意义[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5].肖献军,唐慧.李杜岳州洞庭诗歌之比较[J].语文天地.2008
[6].陈艳琦.唐代洞庭诗歌研究[D].暨南大学.2008
[7].倪同刚.奇想异说赋洞庭——’97高考诗歌鉴赏题赏析[J].语文月刊.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