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530000
【摘要】我国是地震多发国,破坏性地震造成建筑结构、桥梁结构的损坏,人员的伤亡及经济损失都是巨大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各门学科的交叉发展,使得隔震、消能减震等抗震技术的运用走上一个新的阶段。任何结构所受的载荷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动载荷性质,有不少结构主要在振动环境下工作。通过对隔震装置的动力学分析,发现自振振动在结构的地震反应中经常占有主导地位,不能够忽略。那么找到结构反应的最大控制量,就能够进而去寻找最合适的材料来制造隔震减震装置,这样就有希望把被动控制技术推向一个新高度。
【关键词】抗震;加固;建筑结构;
地震是来自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一种自然现象,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据统计,地球每年平均发生500万次左右的地震。地震通常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和财产损失,其产生的影响是长久的。目前,科学技术还不能准确预测并控制地震的发生。我国为地震多发区,全国大部分大中城市处于地震区,由于城市人口及设施集中,地震灾害会带来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根据统计,我国450个城市中有3/4处于地震区,而其中大中城市的4/5以上均在地震区。以此,为了抗御和减轻地震灾害,有必要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分析与设计。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明确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地震时由于地面运动使原来处于静止状态的结构受到动力作用,产生强迫震动。我们将地震时地面加速度振动在结构上产生的惯性力称为结构的地震作用。结构的地震反应是一种动力反应,其大小不仅与地面运动有关,还与结构自身动力特性如:自振周期、振型和阻尼等有关。结构动力学着重研究结构对于动荷载的响应(如速度、位移、加速度、内力等时间的历程),以便确定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动力学特性,或为改善结构的性能提供依据。因此,在房屋抗震减震方面,结构动力学既是抗震设计的基础,又是减震隔振的理论依据。
一、结构抗震验算
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计算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一般情况下,可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考虑水平地震作用并进行抗震验算,各个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的抗侧力构件承担;
2.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3.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可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考虑扭转影响;
4.8度和9度时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及9度时的高层建筑,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为了贯彻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设防目标,抗震规范规定进行下列内容的抗震验算:
1.对各类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弹性变形验算;
2.对绝大多数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下强度验算,以防止结构构件破坏。
3.对甲类建筑、位于高烈度区和场地条件较差的建筑、超过一定高度的高层建筑、特别不规则建筑、采用隔震消能减震设计的结构等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验算。
在多遇地震作用下,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的结构一般处于弹性工作阶段,不受损坏,但如果弹性变形过大,将会导致非结构构件的破坏。因此,规范对除砌体结构、厂房外的各类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要求进行多遇地政作用下的弹性变形验算,对其楼层间的最大弹性层间位移要求符合。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地面运动加速度峰值是多遇地震的4~6倍。因此,多遇地震下处于弹性阶段的结构,在罕遇地震烈度下将进入弹塑性阶段,结构构件接近或达到屈服,此时,结构已没有足够的强度储备。为抵抗地震的持续作用,要求结构有较好的延性,通过发展塑性变形来消耗地震能量。因此,对某些处于特殊条件下的结构,还需要验算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
二、地基基础加固
1优秀的加固方案具体体现在其施工作业方便、施工技术先进、经济效果好、加固质量高等四方面的特点。而对于不同的加固对象,方案中需有针对性的采用不同的加固方法。下面来谈谈加固的一些基本的方法。依据加固对象区分,其基本方法如下:
1.1增补锚杆桩;
1.2地基置换;
1.3外部支撑等
其中锚杆静压桩作为一种沉桩方法,是利用原基础底板或桩基承台及上部结构传递来的重量作为压桩反力,通过预埋的锚杆、反力架、千斤顶等压桩设备,将桩段从压桩孔处压入地基土中,然后将桩与基础底板或桩基承台连接形成整体,使新桩基与原建筑物基础共同承担荷载,提高加桩区域的承载力,达到阻止或减少沉降的目的。锚杆静压桩与其它基础加固或托换技术相比又具有施工时无振动、无噪音、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移动灵活、施工所需空间小的特点。利用锚杆静压桩新技术特殊工艺,充分利用其特点,改进桩型、桩材、压桩设备,将其应用到高层建筑中桩基加固和托换中,取得了成功。为高层建筑病害工程桩加固提出一种更方便、更合理、更有效、更经济的加固方法。
2混凝土结构加固的基本方法
混凝土结构的加固分为直接加固和间接加固两类,设计时可根据实际条件和使用要求选择适宜的方法和配套技术。
2.1直接加固分为以下几种:
2.1.1增大截面法
在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受压区加混凝土现浇层,可增加截面有效高度,扩大截面面积,从而提高构件的正截面抗弯、斜截面抗剪和截面刚度,起到加固补强的作用。
2.1.2置换混凝土法
该法的优点与加大截面法相近,且加固后不影响建筑物的净空,但同样存在施工的湿作业时间长的缺点。适用于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偏低或有严重缺陷的梁柱等混凝土承重构件的加固。
2.1.3外包型钢加固法
外包钢加固是把型钢或钢板包在被加固构件的外边,外包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一般采用湿式外包法,即采用环氧树脂化学灌浆等方法把型钢与被加固构件粘结成一整体,加固后的构件,由于受拉和受压钢截面面积大幅提高,因此正截面承载力和截面刚度大幅度提高。该法也称为湿式外包钢加固法,施工方便,受力可靠,现场工作量小,但用钢量较大,且不宜在无防护的情况下用于600C以上的高温场所;适用于使用上不允许显著增大原构件截面尺寸,但又要求大幅度提升原构件承载力的混凝土结构加固。
2.1.4粘钢加固法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外部粘钢加固是在构件承载力不足区段(正截面受拉区、正截面受压区或斜截面)表面粘贴钢板,这样可提高被加固构件的承载力,且施工方便。该法施工快速、现场无湿作业或仅有抹灰等少量湿作业,对生产和生活影响小,且加固后对原结构外观和原有净空无显著影响,但加固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胶粘工艺与操作水平。适用于承受静力作用且处于正常湿度环境中的受弯或受拉构件的加固。
2.1.5碳纤维加固
碳纤维加固修补结构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结构加固技术,它是利用树脂类粘结材料将碳纤维布粘贴于混凝土表面,以达到对结构及构件加固补强的目的。适用于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的梁、板、柱的抗弯、抗剪、抗压加固,自重轻不增加结构荷载;强度高(极限抗拉强度是HRB335强度的10倍),能灵活地用于种类加固设计,柔韧性好,不受结构外形限,抗高温、抗蠕变、抗腐蚀、抗震性好。碳纤维是高科技材料,最早应用于航天工业领域。碳纤维加固技术具有高强高效、适用范围广、不增加构件自重和体积、耐腐蚀性好等优势。碳纤维布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技术是采用配套胶粘剂将碳纤维布粘贴于混凝土表面,起到结构补强和抗震加固的作用。
三、小结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7、8、9度地区的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及隔震消能减震设计,目标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而且根据建筑物使用功能的不同,建筑物的结构不同,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多层砌体结构等,对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类别及其设防标准进行了划分。但设计规范的科学依据只能是现有的经验和资料,目前对地震规律性的认识还很不足,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地震可能不再是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