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正常皮肤论文-王志国,匡瑞霞,徐全臣,陈振雨,李鹏

人体正常皮肤论文-王志国,匡瑞霞,徐全臣,陈振雨,李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体正常皮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成纤维细胞,机械张力,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

人体正常皮肤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国,匡瑞霞,徐全臣,陈振雨,李鹏[1](2015)在《人体不同部位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对机械张力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人体不同部位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对机械张力反应的差异。方法取色素痣切除患者自愿捐赠的背部和上臂内侧正常皮肤,应用组织块法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取第5~8代细胞进行实验。将背部和上臂内侧正常成纤维细胞分别设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细胞采用多通道细胞应力加载仪加载周期性机械张力24、36、48 h;对照组细胞正常培养。各时间点加载结束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RT-PCR法检测细胞内整合素β1、P130Ca s(p130Crk-associated substance)、TGF-β1、Ⅰ型胶原a1链(collagen type Iα1 chain,COL1A1)m RNA水平;ELISA法检测Ⅰ型胶原和TGF-β1含量。对照组于培养对应时间取细胞进行以上观察。结果实验组加载后细胞均增殖旺盛,分布密集,排列呈一定方向性。加载24 h后,实验组背部及上臂内侧细胞增殖,整合素β1、P130Cas、TGF-β1 m RNA表达水平和TGF-β1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载36、48 h时,背部细胞以上检测指标均显着高于上臂内侧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各时间点背部及上臂内侧细胞的COL1A1 m RNA表达水平和Ⅰ型胶原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时间点背部及上臂内侧细胞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背部和上臂内侧皮肤成纤维细胞对机械张力的反应不同,提示人体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力学特征存在部位差异,可能导致不同部位增生性瘢痕的发生率不同。(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周一冲[2](2014)在《人体正常皮肤及病理性瘢痕中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前体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病理性瘢痕广泛形成于手术、外伤以及烧伤后,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与正常皮肤相比,病理性瘢痕表现为以成纤维细胞为主的细胞增殖、活性增强,产生大量胶原蛋白,引起I/III型胶原在组织中大量沉积。研究发现,作为神经营养素家族中的一员,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能够促进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而NGF在体内首先以前体(nerve growth factor precursor, proNGF)的形式合成,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proNGF是一种重要的凋亡因子,其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以及非神经系统的组织及细胞中。为了解NGF以及proNGF是否与瘢痕增生有关,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及蛋白免疫印迹等方法观察对比NGF、proNGF在病理性瘢痕及正常皮肤中的表达情况。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前体(proNGF)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初步探讨其在病理性瘢痕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3年5月山东省立医院烧伤整形科的手术患者,分为叁组,增生性瘢痕23例和瘢痕疙瘩20例作为病理性瘢痕组,正常皮肤20例作为对照组。4μm连续切片后,进行HE常规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叁种组织的组织形态学差别;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NGF、proNGF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中的表达和分布;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叁种组织中NGF、proNGF蛋白表达量的差异,利用图像分析技术对条带进行灰度分析。结果:HE染色光镜下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组织表现:正常皮肤中不同部位的表皮厚度差异较大,但分层均较为清晰,角质层厚;真皮层中真皮乳头突出明显,乳突数目较多,网织层中可见成纤维细胞,数目较少,核小深染;同时正常皮肤组织中可见毛囊、皮脂腺、汗腺等皮肤附属器。增生性瘢痕中表皮基底层和棘层较厚,细胞排列疏松,组织排列紊乱,部分可有真皮组织嵌入;真皮乳头较少且低矮、变平,网织层厚,可见胶原纤维大量增生,部分玻璃样变性,内有多量成纤维细胞,细胞体积较大,胞浆丰富;鲜见皮肤附属器存在。瘢痕疙瘩表皮层萎缩,细胞较少且排列疏松,可有真皮组织嵌入;真皮乳头较少,网织层厚且致密,胶原粗大,部分可形成胶原结节,成纤维细胞数量大,体积大,胞浆丰富。NGF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的表达:NGF表达于表皮及真皮层,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表皮的基底层和真皮层中成纤维细胞聚集处可见较多阳性颗粒,正常皮肤中阳性表达多位于表皮基底层和皮肤附属器周围,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NGF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t=27.54,P<0.01;t=26.82, P<0.01), Western blot半定量分析NGF的蛋白含量,结果显示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NGF蛋白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t=16.22,P<0.01;t=15.19, P<0.01)。ProNGF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的表达:proNGF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均呈阳性,表达位于叁种组织的表皮和成纤维细胞,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皮肤组织中proNGF的表达高于增生性瘢痕(χ2=8.23,P<0.05)和瘢痕疙瘩(x2=8.29,P<0.05),Western blot半定量分析proNGF的蛋白含量,结果显示正常皮肤组织中proNGF的蛋白表达量高于增生性瘢痕(t=14.02,P<0.01)和瘢痕疙瘩(t=20.80,P<0.01)。结论:NGF、proNGF均表达于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其表达位于表皮层和真皮层,多见于表皮基底层细胞和真皮层中成纤维细胞聚集处;NGF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而proNGF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则明显低于正常皮肤,两因子在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中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提示NGF、proNGF的表达水平与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有密切关系,NGF/proNGF的相对水平可能与病理性瘢痕的组织增生性有关,在瘢痕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4-05-15)

李海东,蔡国斌,王延群,张荣,李斌斌[3](2008)在《正常人体皮肤50MHz超声生物显微镜声像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正常人体皮肤声像。方法使用50MHz探头的超声生物显微镜,对50例正常人全身7个不同部位的皮肤进行声像观察及超声测厚。结果正常皮肤表现为两条平行的强回声细带,中间夹以较宽的中等回声带。测量的皮肤厚度范围在(1.12±0.19)mm手背与(2.61±0.61)mm手掌之间。结论采用50MHz的超声生物显微镜可以对正常人的皮肤结构清晰地显示,并可以准确地测量。可以反复多次多点测量,省时省力,方便快捷。(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2008年05期)

黄纪明,李志霞,李培荣,白树民,熊德鑫[4](2006)在《WS-8810非溶出型抗菌纺织品对人体皮肤正常菌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观察了WS-8810非溶出型抗菌纺织品对人体皮肤正常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表皮葡萄球菌和痤疮丙酸杆菌数量没有明显改变,大肠杆菌数量显着减少。结论:WS-8810非溶出型抗菌纺织品不会破坏皮肤微生态,但对过路菌群有明显的抗菌作用。(本文来源于《第五届中国抗菌产业发展大会论文集》期刊2006-09-20)

黄纪明,李志霞,李培荣,白树民,熊德鑫[5](2006)在《WS-8810非溶出型抗菌纺织品对人体皮肤正常菌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双盲法测试了WS-8810非溶出型抗菌袜和抗菌内裤对人体皮肤正常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表皮葡萄球菌和痤疮丙酸杆菌数量没有明显改变,大肠杆菌数量显着减少。因此,WS-8810非溶出型抗菌纺织品不会破坏皮肤微生态,但对过路菌群有明显的抗菌作用。(本文来源于《针织工业》期刊2006年08期)

黄纪明,李志霞,李培荣,白树民,熊德鑫[6](2005)在《WS-8810非溶出型抗菌纺织品对人体皮肤正常菌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观察了WS 881 0非溶出型抗菌纺织品对人体皮肤正常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 :表皮葡萄球菌和痤疮丙酸杆菌数量没有明显改变 ,大肠杆菌数量显着减少。认为WS 881 0非溶出型抗菌纺织品不会破坏皮肤微生态 ,但对过路菌群有明显的抗菌作用。(本文来源于《纺织科学研究》期刊2005年01期)

程勇,龙剑虹[7](2004)在《黑皮素1受体在人体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与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α黑素细胞刺激素 (α MSH)是一种来源丰富的多肽类激素 ,可在皮肤多种细胞内生成并参与多种代谢平衡的调节[1 ,2 ] 。黑皮素 1受体 (MC 1R)是一种具有 7个跨膜区的G蛋白偶联受体 ,它广泛分布于皮肤与多种组织中 ,与α MSH结合可使细(本文来源于《中华烧伤杂志》期刊2004年06期)

王一兵[8](2004)在《人体正常皮肤和瘢痕组织的神经构筑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人体不同解剖部位正常皮肤组织和不同时期瘢痕组织神经的构筑情况,比较瘢痕和正常皮肤的神经构筑规律,探寻神经在创伤愈合和瘢痕转归中的作用。 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A、B、C、D叁组:A组为正常皮肤组,正常皮肤标本取自死后6h内的成年尸体(累及皮肤及周围神经疾病的除外),每具尸体分别从面部、胸部、腹部、大腿前侧、膝外侧、小腿中部外侧6个解剖部位各取一份标本,共30份;B组增生期瘢痕,C组成熟期瘢痕,瘢痕组织标本来于住院瘢痕患者手术切除物,总计62例与正常皮肤标本相对应解剖部位的组织,D组为5例瘢痕疙瘩,组织来自1999年至2003年省立医院门诊或者住院病人。每份标本分成两小份,分别用10%中性甲醛和液氮固定、保存,行石蜡、冰冻切片连续切片,厚度10~15um。分别做HE染色,和绵羊抗人蛋白基因产物PGP9.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封片固定后,光镜下观察,统一放大倍数(×20)用Olympus-Bx50显微镜采集图像,结果用捷达图形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神经轴突经染色后,镜下显示为棕黄色纤维。由于神经截面的不同,镜下呈现为圆形、椭圆形、条纹形、条带状或者树枝样棕黄色图形,形态多样。 正常皮肤神经构筑的密度为60.8±14.7每单位面积。各部位中,面部神经数目最多90.6±17.97,显着多于其他部位,其它部位之间没有显着差异。正常皮肤神经的分布存在立体性特点:主要分布层次:表皮、真皮乳头层、网状层及山东大学硕十学位论文其中的各种附件、皮下组织。真皮乳头层神经显示为细小的棕黄色圆点,比较密集,差异不甚明显。网状层神经可以见到比较粗大的树枝状神经束,以胸部(正中线附近)最粗,其他部位相对较细:大腿较粗的皮神经相对比较表浅。毛囊神经在基底部分布较多,较为纤细,不以束状走行。皮脂腺周围神经纤维多平行排列。 瘫痕的组织成份主要为胶原纤维、纤维母细胞。胶原纤维增生显着,排列紊乱,有的区域排列成旋涡状。纤维内血管少,而在其外周则呈网状包绕。表皮结构菲薄,没有毛囊和腺体等皮肤附件。大多数真皮乳头层消失,少数比较密集。瘫痕的神经构筑分布不规律,神经数目最高的可达每单位面积可达160个。少的地方几乎没有阳性显示。 增生期疲痕,胶原丰富,细小血管密布。神经纤维纤细、密集,单位面积数目94.28士6.39。面部增生期癖痕96.3士13。表浅层比深层构筑少。皮下神经构筑与正常皮肤比较没有明显差异。 成熟期瘫痕的胶原比增生期排列规则,血管亦比较丰富,神经阳性染色数目40.48士6.14,面部为41.14士16。 瘫痕内神经的数目与年龄没有表现出相关性,其数目的变化与瘫痕的自身发展有关系,但瘫痕的神经构筑随着时间表现出下降趋势。 本实验5例瘫痕疙瘩组织的结果显示,pgpg.5免疫阳性神经数目比较少,单位面积平均数目为48.2士18。结论: 1.正常人皮肤的神经分布呈现出立体性,从皮肤深层发出各级分支。各解剖部位中,面部的神经数目明显比其它部位多。 2.增生期瘫痕的神经密度比正常皮肤高,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成熟期瘫痕神经却比较少,这也验证神经参与了创伤愈合过程,并与瘫痕的专归有关系。对创面(烧伤残余创面、瘫痕溃疡、褥疮等)通过局部神经或者神经肤进行干预,可能是促进创伤愈合的一个新思路。3.年龄增生期瘫痕和成熟期瘫痕的神经与年龄没有相关性,而是与创伤愈合和瘫痕自身发展有关。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胞浆蛋白PGPg.5,作为全轴突标记物可以较好的显示细小皮神经。同时基底层黑色素对染色造成干扰,需要寻求一种能够去除色素而对抗原性影响较小的处理色素技术,或者更理想的显色剂。关键词:皮肤,瘫痕,神经构筑,蛋白基因产物PGPg.5(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4-11-11)

蓝长贵,周光平,姚先莹[9](1999)在《正常人体皮肤雄激素受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荧光组化法检测16 例正常成年男性头发、眉毛、胡须、腋毛、阴毛等5 个部位皮肤AR,结果显示:各部表皮粒细胞、棘细胞和基底细胞AR 均阳性,从粒层至基层AR 阳性细胞率逐渐减少。5 个部位表皮各层AR阳性细胞率间无差异( P> 0-05) ,但腋窝表皮细胞核内AR 高于其他各部。各部毛囊外根鞘、毛乳头、皮脂腺、小汗腺AR 均阳性,胡须、腋毛、阴毛毛囊细胞核AR高于头发和眉毛。头发、眉毛、胡须部皮脂腺细胞核AR高于腋窝和阴毛部。5 个部位的小汗腺AR 阳性细胞率间无差异( P> 0.05),各部小汗腺排泄部AR高于其分泌部。腋窝部大汗腺AR含量高于耻骨部。(本文来源于《四川医学》期刊1999年06期)

蔡哲,马海欢,赵茹,岳纪良,尹艳花[10](1999)在《人体正常皮肤及瘢痕组织中CD3~+表皮内T细胞的形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 CD3~+表皮内 T 细胞在人体正常皮肤及瘢痕组织中的分布密度的研究,阐明表皮内 T 细咆对表皮细胞发育分化、分裂再生的影响。方法利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表皮内 T 细胞在表皮组织中的分布。结果正常表皮组织中存在有少量 CD3~+表皮内 T 细胞,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可见较正常组织数量多的 CD3~+表皮内 T 细胞,表皮细胞增生活跃,萎缩性瘢痕组织中未发现有 CD3~+表皮内 T 细胞存在,表皮细胞层平坦。结论正常皮肤组织和瘢痕组织中CD3~+表皮内 T 细胞的分布情况不同,提示 CD3~+表皮内 T 细胞可能与表皮细胞的发育分化、分裂再生有关,CD3~+表皮内 T 细胞在表皮组织中的正常分布,对维持表皮组织的正常形态可能具有特殊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期刊1999年06期)

人体正常皮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病理性瘢痕广泛形成于手术、外伤以及烧伤后,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与正常皮肤相比,病理性瘢痕表现为以成纤维细胞为主的细胞增殖、活性增强,产生大量胶原蛋白,引起I/III型胶原在组织中大量沉积。研究发现,作为神经营养素家族中的一员,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能够促进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而NGF在体内首先以前体(nerve growth factor precursor, proNGF)的形式合成,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proNGF是一种重要的凋亡因子,其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以及非神经系统的组织及细胞中。为了解NGF以及proNGF是否与瘢痕增生有关,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及蛋白免疫印迹等方法观察对比NGF、proNGF在病理性瘢痕及正常皮肤中的表达情况。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前体(proNGF)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初步探讨其在病理性瘢痕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3年5月山东省立医院烧伤整形科的手术患者,分为叁组,增生性瘢痕23例和瘢痕疙瘩20例作为病理性瘢痕组,正常皮肤20例作为对照组。4μm连续切片后,进行HE常规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叁种组织的组织形态学差别;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NGF、proNGF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中的表达和分布;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叁种组织中NGF、proNGF蛋白表达量的差异,利用图像分析技术对条带进行灰度分析。结果:HE染色光镜下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组织表现:正常皮肤中不同部位的表皮厚度差异较大,但分层均较为清晰,角质层厚;真皮层中真皮乳头突出明显,乳突数目较多,网织层中可见成纤维细胞,数目较少,核小深染;同时正常皮肤组织中可见毛囊、皮脂腺、汗腺等皮肤附属器。增生性瘢痕中表皮基底层和棘层较厚,细胞排列疏松,组织排列紊乱,部分可有真皮组织嵌入;真皮乳头较少且低矮、变平,网织层厚,可见胶原纤维大量增生,部分玻璃样变性,内有多量成纤维细胞,细胞体积较大,胞浆丰富;鲜见皮肤附属器存在。瘢痕疙瘩表皮层萎缩,细胞较少且排列疏松,可有真皮组织嵌入;真皮乳头较少,网织层厚且致密,胶原粗大,部分可形成胶原结节,成纤维细胞数量大,体积大,胞浆丰富。NGF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的表达:NGF表达于表皮及真皮层,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表皮的基底层和真皮层中成纤维细胞聚集处可见较多阳性颗粒,正常皮肤中阳性表达多位于表皮基底层和皮肤附属器周围,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NGF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t=27.54,P<0.01;t=26.82, P<0.01), Western blot半定量分析NGF的蛋白含量,结果显示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NGF蛋白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t=16.22,P<0.01;t=15.19, P<0.01)。ProNGF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的表达:proNGF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均呈阳性,表达位于叁种组织的表皮和成纤维细胞,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皮肤组织中proNGF的表达高于增生性瘢痕(χ2=8.23,P<0.05)和瘢痕疙瘩(x2=8.29,P<0.05),Western blot半定量分析proNGF的蛋白含量,结果显示正常皮肤组织中proNGF的蛋白表达量高于增生性瘢痕(t=14.02,P<0.01)和瘢痕疙瘩(t=20.80,P<0.01)。结论:NGF、proNGF均表达于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其表达位于表皮层和真皮层,多见于表皮基底层细胞和真皮层中成纤维细胞聚集处;NGF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而proNGF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则明显低于正常皮肤,两因子在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中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提示NGF、proNGF的表达水平与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有密切关系,NGF/proNGF的相对水平可能与病理性瘢痕的组织增生性有关,在瘢痕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体正常皮肤论文参考文献

[1].王志国,匡瑞霞,徐全臣,陈振雨,李鹏.人体不同部位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对机械张力反应的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5

[2].周一冲.人体正常皮肤及病理性瘢痕中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前体的表达[D].山东大学.2014

[3].李海东,蔡国斌,王延群,张荣,李斌斌.正常人体皮肤50MHz超声生物显微镜声像图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

[4].黄纪明,李志霞,李培荣,白树民,熊德鑫.WS-8810非溶出型抗菌纺织品对人体皮肤正常菌群的影响[C].第五届中国抗菌产业发展大会论文集.2006

[5].黄纪明,李志霞,李培荣,白树民,熊德鑫.WS-8810非溶出型抗菌纺织品对人体皮肤正常菌群的影响[J].针织工业.2006

[6].黄纪明,李志霞,李培荣,白树民,熊德鑫.WS-8810非溶出型抗菌纺织品对人体皮肤正常菌群的影响[J].纺织科学研究.2005

[7].程勇,龙剑虹.黑皮素1受体在人体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与分布[J].中华烧伤杂志.2004

[8].王一兵.人体正常皮肤和瘢痕组织的神经构筑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4

[9].蓝长贵,周光平,姚先莹.正常人体皮肤雄激素受体的研究[J].四川医学.1999

[10].蔡哲,马海欢,赵茹,岳纪良,尹艳花.人体正常皮肤及瘢痕组织中CD3~+表皮内T细胞的形态学研究[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9

标签:;  ;  ;  ;  

人体正常皮肤论文-王志国,匡瑞霞,徐全臣,陈振雨,李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