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细胞传感器论文-葛攀玮

全细胞传感器论文-葛攀玮

导读:本文包含了全细胞传感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食物过敏原,电化学技术,RBL肥大细胞传感器,纸芯片传感器

全细胞传感器论文文献综述

葛攀玮[1](2019)在《构建基于RBL肥大细胞的电化学细胞传感器检测食品中的过敏原蛋白》一文中研究指出食品过敏是一种发生频率高,范围广且反应严重的疾病,过敏反应包括皮肤、呼吸系统、神经中枢系统、肠胃系统等,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会带来生命危险。现行的检测方法大多通过对蛋白质和核酸的检测来间接评价食品过敏原,检测结果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细胞传感技术以机体免疫系统中的活细胞作为传感介质,相比其他常规的检测方法,细胞传感技术的灵敏性更好且专一性高。本文针对食品中的过敏原蛋白构建叁种基于肥大细胞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结果准确可靠的电化学细胞传感器,用于检测食品中的过敏原蛋白。以期为食品过敏原的检测研究提供一条新的途径。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为检测花生过敏原蛋白Arah2,选用浓度为0.40mg/mL纳米金和1.00mg/mL纳米磁珠对工作电极(磁性玻碳电极)进行修饰,构建基于叁电极的RBL肥大细胞电化学传感器。该传感器的电流信号与细胞浓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确定最优细胞浓度为1×107个/mL。磁性玻碳电极表面阻抗值(Ret)与花生过敏蛋白Arah2的浓度成正比,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02至0.10 ng/mL,相关系数为0.996,检测限为8.00 pg/mL;结合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及RBL肥大细胞内Ca2+水平检测的结果,证实了 RBL肥大细胞电化学传感器检测结果的可靠性。(2)为检测牛乳中的酪蛋白,同时为提高检测设备的便携性与移动性,简化检测设备后处理的操作,设计制备了基于纤维素纸的纸芯片作为检测平台。选用浓度为7.00 mg/mL碳纳米纤维和3.00 mg/mL石墨烯纳米片对纸芯片的工作电极进行修饰,构建基于RBL肥大细胞的电化学纸芯片传感器,该纸芯片传感器与细胞浓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确定最优细胞浓度为1×107个/mL。检测酪蛋白时,纸芯片的峰电流值(Ip值)与酪蛋白浓度成反比,其线性范围为0.10至1.00 μg/mL,相关系数为0.996,检测限为0.03μg/mL。电化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与ELISA测定结果相互验证,与扫描电镜、透射电镜,RBL肥大细胞内Ca2+水平检测的结果相符,验证了基于RBL肥大细胞的电化学纸芯片传感器用于评价牛乳中酪蛋白的可行性。(3)为更好地模拟体内过敏环境,降低试验成本,以化合物48/80(Conpound48/80,以下简写C48/80)作为检测目标物,选用浓度为6.00 mg/mL的二硫化钼和2 mmol/mL的氯金酸对纸芯片的工作电极进行修饰,将RBL肥大细胞与B细胞共培养,构建基于细胞共培养体系的电化学纸芯片传感器,该纸芯片传感器与细胞数浓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确定最优细胞浓度为1×107个/mL。试验结果显示,纸芯片的电流值与C48/80浓度成反比,其线性范围为0.02至0.10 ng/mL,相关系数为0.991,检测限为0.21 ng/mL。纸芯片传感器的检测结果与扫描电镜、透射电镜,RBL肥大细胞内Ca2+水平检测的结果相符,说明所构建的纸芯片传感器能够用于定量检测C48/80。综上,本文针对食品过敏原以RBL肥大细胞为传感元件,结合电化学、微流控纸芯片等技术构建叁种新颖、灵敏、高特异性的电化学细胞传感器,并用于食品过敏原的检测,为食品过敏原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9-06-01)

周凡,姚政,陈成炽,李金花,杨培慧[2](2019)在《电致发光细胞传感器及其分析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致发光细胞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反应可控性强、背景干扰低、分析实时、对检测对象无损等优点,近年来成为生物分析和临床诊断等领域的研究热点。该文针对电致发光细胞传感器构建以及纳米发光探针的设计介绍其在肿瘤细胞定量分析、肿瘤标志物分析、单细胞分析以及细胞功能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并对电致发光技术在细胞传感中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分析测试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窦敏娜[3](2018)在《微生物细胞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阐述了微生物细胞传感器的概念、特点、原理、应用领域及发展方向。特别是在环境污染监测中所起的重大作用,其中重点介绍了微生物传感器在重金属污染检测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陕西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夏爽[4](2018)在《真菌毒素细胞传感器评价方法建立及联合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农作物受到真菌污染的几率越来越大,由其产生的次级代谢物不仅会降低食物的营养价值,还会抑制动物的生长和繁殖性能。而真菌毒素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多种毒素共同存在。目前由于真菌毒素共存引发的一系列联合效应,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与经济损失,对其联合毒性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的热点与重点。本文选取污染范围最为广泛、对人体健康有巨大威胁的脱氧雪腐镰刀烯醇(DON)、玉米赤霉烯酮(ZEN)和黄曲霉毒素B_1(AFB_1)叁种真菌毒素作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建立了细胞电化学传感器评价真菌毒素毒性的方法,并对叁种毒素共存时的联合作用类型进行全面分析判定,最后运用代谢组学方法从细胞代谢水平研究了真菌毒素共存时的毒性效应和损伤机制。首先建立了一种细胞电化学传感器对真菌毒素毒性评价的方法。选用便携式丝网印刷电极作为传感界面,结合高灵敏电化学阻抗图谱(EIS)技术检测阻抗信号变化,评价了DON、ZEN和AFB_1单独及共存时对Hep G2细胞的毒性大小。将该方法与传统细胞评价方法(CCK-8法)进行对比,发现传感器评价方法在低剂量毒素作用下更加灵敏。此外对传感器评价方法的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阻抗值的大小与细胞膜结构、钙离子浓度和细胞凋亡率有关。本章构建了一种低成本、便携式的Hep G2细胞电化学传感器,可用于评价真菌毒素的细胞毒性。其次对叁种毒素共存时的联合作用类型进行判定。结合浓度加和模型(CA)、独立作用模型(IA)和联合指数法(CI)综合判定:DON+ZEN、ZEN+AFB_1两种共存方式为拮抗作用,DON+AFB_1和DON+ZEN+AFB_1为加和或协同作用。细胞毒理学实验研究表明毒素共存时可提升胞内活性氧的含量,导致细胞氧化应激损伤,通过上调p53、Bax、caspase-3、caspase-8、caspase-9基因下调Bcl-2基因,诱导Caco-2细胞产生凋亡甚至坏死。从细胞水平和基因水平探索了叁种毒素作用细胞可能具有相似的作用位点和信号通路使其产生联合毒性作用,增强了单独毒素的细胞毒性。对毒素联合作用类型的准确判定可以为以后限量标准的确立和更新提供参考依据。最后基于前期实验结果选取毒素共存时呈现协同效应的剂量点,运用代谢组学方法从细胞代谢水平研究了真菌毒素共存时的毒性效应和损伤机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联合染毒后的Caco-2细胞代谢产物分离检测后,基于多元统计学初步分析代谢物的宏观变化并筛选出显着性差异代谢物。通路分析发现低剂量毒素共存对细胞氨基酸代谢和蛋白质合成造成了干扰,而高剂量毒素作用增加了对脂类代谢和糖代谢的影响,进一步增强细胞毒性。其中低于国标限量剂量的叁种毒素共存时在细胞代谢水平上已经造成严重紊乱,该现象值得重视并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8-06-01)

黄凌月[5](2018)在《基于Keap1/Nrf2-ARE信号通路的内源性基因编码ROS细胞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机体在遭受到有害刺激时,细胞中会呈现氧化应激反应,而体内的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当自由基水平超标,机体自身抗氧化清除能力不足,使得氧化-抗氧化系统失衡,进而造成机体氧化损伤[1]。因此,实时动态检测活细胞内ROS变化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检测活细胞中ROS水平的方法有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方法体系,其中内源性探针有细胞毒性小、生物相容性好等优势,是目前ROS检测的发展趋势。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Epoxy Chloropropane Kelch Sample related Protein-1,Keapl)/核因子 E2 相关因子 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 related Factor 2,Nrf2)-抗氧化元件(Antioxidant Response Element,ARE)这样一条机体内内源性抗氧化信号通路[2]可以改造后作为内源性检测ROS的一条新的途径。当机体内ROS水平处于生理状态时,Keapl蛋白质介导Nrf2蛋白质泛素化降解;当机体受到外界刺激导致ROS水平升高时,Nrf2不再被Keap1介导降解,而是进入细胞核内激活ARE序列下游的抗氧化基因来抵抗氧化应激带来的损伤。因此,本研究将构建在基因水平上依靠于Keap1/Nrf2-ARE通路的基因编码的ROS检测荧光生物细胞传感器,以期进行环境毒物对人体造成的ROS损伤和肿瘤细胞氧化损伤的检测。本课题设计并构建成功基于Keap1/Nrf2-ARE信号通路的内源性ROS细胞传感器,并对其工作性能和应用进行了检测。首先,将该ROS细胞传感器的各个元件通过基因编辑构建于质粒表达载体,分别选取mCherry和mNeonGreen荧光蛋白作为响应信号分别构建两种ROS细胞传感器。采用外源添加H202的方式测试构建成功的细胞传感器的性能。结果表明:在H202外源刺激条件下,与mCherry相比,mNeonGreen作为响应信号的传感器具有更高的响应性。前人研究表明紫杉醇和白藜芦醇会导致细胞的ROS水平升高,因此选用紫杉醇和白藜芦醇进行该ROS细胞传感器的实际应用测试工作。结果表明:低浓度的紫杉醇会造成细胞的ROS水平升高;白藜芦醇的浓度与荧光信号的灵敏度成正比例,高浓度的白藜芦醇会升高ROS水平。此外,将构建好的ROS细胞传感器转入白血病细胞HL-60中对其氧化损伤进行检测,实验表明肿瘤细胞的生理ROS水平比正常人体细胞高,高浓度H202外源刺激下,该ROS细胞传感器荧光信号显现的更明显。本研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可以通过荧光信号的量化,将其与ROS升高水平相关联,进行外源刺激与ROS的定量研究;可以将其应用于其他肿瘤细胞中,进一步推进肿瘤的检测工作;此外,Keapl/Nrf2-ARE信号通路在人体内氧化-抗氧化系统中具有重要意义,但仍有许多机制仍旧未知,本实验也为其工作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些基础性工作。(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5-29)

魏鑫伟,高庆,苏凯麒,秦臻,潘宇祥[6](2018)在《结合组织工程支架的叁维心肌细胞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聚乳酸(PLA)和聚己内酯(PCL)为材料,通过叁维(3D)打印和静电纺丝技术,制造组织工程支架,用于培养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将培养了心肌细胞的支架耦合在微电极阵列(MEA)芯片表面构建叁维细胞传感器,用于检测心肌细胞的胞外场电位(EFP)信号.实验结果表明,心肌细胞在PLA/PCL支架上附着和生长情况良好,由于兴奋-收缩耦联,能够带动纤维丝产生联合搏动.48h后,支架上心肌细胞的搏动速率趋于稳定.细胞电位检测结果表明,细胞支架与MEA芯片耦合良好,形成叁维细胞传感系统,能够检测到支架内心肌细胞的胞外场电位,输出稳定、高信噪比的信号,且EFP信号幅值和发放速率与传统二维培养方法所记录到的信号相似.(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8年07期)

张晓晨[7](2017)在《基于COMSOL的纳米电化学细胞传感器结构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鲜牛奶中的体细胞数是衡量牛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实现其快速和准确的检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检测细胞的方法有很多,与传统的电极检测相比,叉指电极具有阻抗降低,稳态信号建立快,信噪比高等优点。主要的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使用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仿真软件对不同尺寸的叉指阵列微电极电化学细胞传感器进行建模仿真,分析得出的仿真结果,比较不同尺寸的电极对细胞样品灵敏度的影响。(2)采用光刻剥离工艺制备叉指阵列微电极,制作的电极尺寸分别为30μm,50μm,70μm。采用叁电极体系的电化学沉积方法在这叁种尺寸的电极表面制备一层纳米Zn O薄膜,使用循环伏安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可以看出沉积的薄膜紧密排列,生长状况良好。(3)对叁种尺寸的细胞传感器使用不同细胞浓度的牛奶样品进行试验,发现修饰了纳米Zn O并且尺寸为70μm的细胞传感器检测灵敏度最好。在10 Hz~1 MHz内,能完全区分不同浓度的样品,并且阻抗变化明显。对70μm的细胞传感器的检测数据进行等效电路拟合,建立了等效电路模型,分析了电路模型中常相位角元件CPEC和CPED与细胞浓度的关系。在样品中的细胞浓度大于40万/m L时,可以正确区分不同浓度的样品,可以达到我国规定的40万/m L的检测标准,判断新鲜牛奶的质量。(本文来源于《华北理工大学》期刊2017-12-04)

神华尉[8](2017)在《新型无标记且可重复使用的电化学细胞传感器的研究及其高灵敏检测和特异性收集循环肿瘤细胞》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癌症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其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肿瘤细胞的侵袭及转移,所以对肿瘤转移的早期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血液中的循环肿瘤细胞包含大量的肿瘤表型信息,是肿瘤转移的重要标志物。因此,高灵敏的检测与高特异的收集循环肿瘤细胞对癌症转移的早期监测以及分子机制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方法基于电化学阻抗谱法设计一种新型无标记的电化学细胞传感器用于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首先,将6-巯基-1-乙醇(MCH)固定在金电极表面,使捕获探针定向插入MCH分子所形成的间隙中,可促进捕获探针站立且更加均匀地分布在电极表面,进而提高细胞传感器的灵敏度与稳定性。利用高亲和力的适体特异地识别肿瘤细胞膜上过表达的上皮细胞粘附分子捕获靶细胞以提高检测特异性。由于细胞具有很强的阻碍电子转移特性,因此我们选择电化学阻抗谱法对其进行检测。检测后,借助脱氧尿嘧啶水解酶水解适体与捕获探针结合部分的脱氧尿苷实现电极的重复利用以及循环肿瘤细胞的收集。结果此传感器具有良好稳定性和可重复性,检测范围可达到30-1×106cells/m L,检测限可低至10cells/m L。并且该细胞传感器凭借上皮细胞黏附分子与相应适体的特异性结合可精准的在实际血液样本中区分出靶细胞。此细胞传感器还可通过脱氧尿嘧啶水解酶特异性切除适体与捕获探针结合部分的脱氧尿苷,成功地实现电极的8次重复利用及循环肿瘤细胞的富集。结论综上所述,我们设计的细胞传感器有很大的潜力可以应用于临床,可望对癌症的转移进行早期监测。(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刘亚青,高金婷,林晓东,邓健康,李云飞[9](2017)在《电化学分子器件与细胞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很大程度上受益于电子器件的微型化。但是科学家认为现行的以硅为基体的微电子加工工艺的发展将逼近物理极限和工艺极限。与传统的固体电子学相比分子器件表现出了强大的优势,分子器件的研究不仅在未来计算机、分析仪器进一步微型化的研发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在分析检测中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1-3)。我们首次构建了以生物酶为电子调控介质的电化学电流分子整流器,实现了对溶液中分子探针电化学行为的调控。在研究电子传递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对电极功能化修饰构建了以电流为输出信号的XOR分子逻辑体系。进一步与芯片技术相结合,利用叉指阵列电极的双工作电极的特性,以其中一个阵列电极为门电极,利用其可循环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特性,构建了具有信号放大功能的分子叁极管。利用其信号放大功能,将可识别癌细胞的叶酸修饰到功能电极表面,实现了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检测癌细胞。我们的工作将分子器件与生物分析相结合,搭建了二者沟通的桥梁,为发展分析检测方法提供了新途径。(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04-14)

方佳如[10](2016)在《海洋生物毒素检测的细胞传感器及手持式检测仪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海洋污染越来越严重,海洋生物毒素已经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威胁。海洋生物毒素是一类由藻类产生的活性分子化合物,经过贝类滤食后进入到贝肉体形成了生物富集。一朝人们不小心吃了有毒的贝肉以后,轻者引发人类中毒,重者可导致人死亡。当前海洋生物毒素的检测手段大致有小鼠生物法(MBA)、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MS)等。但是,这些检测手段虽有一些优势,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有着一些限制,比如小鼠生物法的重复性差、有悖动物伦理,而HPLC与LC-MS/MS有设备昂贵,操作繁琐等问题。作为一种新兴的检测技术,细胞传感器与普通传感器不同,它所用的敏感元件是离体细胞,并能够与物理化学传感器来实现对细胞的各种生理参数进行测定分析。细胞传感器在细胞生理及食物检测等方面应用范围大。此外,手持式检测仪基于智能手机可进行快速现场海洋生物毒素的检测。本论文基于细胞水平上检测海洋生物毒素的机理不同,提出了两种可在实验室应用的细胞生物传感器检测海洋生物毒素的方法,以及设计了一种新型手持式检测仪可用于现场快速检测海洋生物毒素的方法。本论文的主要创新性的工作在于:1.研究了基于肝癌细胞的声表面波传感器检测大田软海绵酸的方法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肝癌细胞(HepG2)的声表面波传感器,并将其用到了大田软海绵(OA)的检测方法。研究了优化细胞培养密度进行毒素的检测,最佳细胞密度为10000个/孔。当毒素浓度在10-1OOng/mL时,声表面传感器所测得的插入损耗变化值与OA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9834,,其检出限为10.91ng/mL检测值为可通过插入损耗变化值来测得OA的浓度值。并且通过检测其他毒素,验证了该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也说明该检测方法在大田软海绵酸的检测应用中具备很好的应用前景。2.提出了高通量心肌细胞电位传感器检测石房蛤毒素的方法本文设计了基于心肌细胞电位传感器系统检测石房蛤毒素(STX)的方法。这种高通量心肌细胞电位传感器可实现多个细胞样本胞外场电位信号的同步检测,能够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研究了高通量芯片表面蛋白修饰法和优化细胞密度法对心肌细胞和高通量芯片耦合的作用。所得研究结果表明,当心肌细胞按优化密度12 × 104/cm2培养在用明胶修饰的高通量芯片上,可使心肌细胞和高通量芯片形成紧密的耦合。此时心肌细胞电位传感器输出的信号脉冲幅值最大,脉冲频率最高,且电信号的重复性最好。将此心肌细胞电位传感器用于石房蛤毒素的检测,经过探索不同浓度毒素作用5min后心肌细胞电位传感器胞外场电位信号的特征参数(脉冲幅值和脉冲频率)的变化,得出该心肌电位传感器的检出限为1.00 ng/mL,检测范围均为3.75-480ng/mL。心肌细胞电位传感器法具有简洁快速、检出限低等优点,有望成为海洋生物毒素的检测平台。3.研究了手持式检测仪现场快速检测大田软海绵酸和石房蛤毒素的方法研究了基于智能手机可用于现场快速检测OA和STX的手持式检测仪的方法。OA与STX可在竞争性免疫反应的试纸条上进行反应,待试纸条上显色时使用手持式检测仪进行数据采集并加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手持式检测仪检测OA的检测浓度范围为3-20ng/mL,检出限为2.800ng/mL;检测STX的检测浓度范围为10-100ng/mL,检出限为9.808ng/mL。并且通过检测其他不同种类的毒素,可证明该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手持式检测仪具有方便,快速,易操作等特点,有望在海洋生物毒素现场快速检测中拥有更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12-01)

全细胞传感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电致发光细胞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反应可控性强、背景干扰低、分析实时、对检测对象无损等优点,近年来成为生物分析和临床诊断等领域的研究热点。该文针对电致发光细胞传感器构建以及纳米发光探针的设计介绍其在肿瘤细胞定量分析、肿瘤标志物分析、单细胞分析以及细胞功能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并对电致发光技术在细胞传感中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全细胞传感器论文参考文献

[1].葛攀玮.构建基于RBL肥大细胞的电化学细胞传感器检测食品中的过敏原蛋白[D].扬州大学.2019

[2].周凡,姚政,陈成炽,李金花,杨培慧.电致发光细胞传感器及其分析应用[J].分析测试学报.2019

[3].窦敏娜.微生物细胞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应用进展[J].陕西农业科学.2018

[4].夏爽.真菌毒素细胞传感器评价方法建立及联合毒性研究[D].江南大学.2018

[5].黄凌月.基于Keap1/Nrf2-ARE信号通路的内源性基因编码ROS细胞传感器[D].北京化工大学.2018

[6].魏鑫伟,高庆,苏凯麒,秦臻,潘宇祥.结合组织工程支架的叁维心肌细胞传感器[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8

[7].张晓晨.基于COMSOL的纳米电化学细胞传感器结构优化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7

[8].神华尉.新型无标记且可重复使用的电化学细胞传感器的研究及其高灵敏检测和特异性收集循环肿瘤细胞[D].重庆医科大学.2017

[9].刘亚青,高金婷,林晓东,邓健康,李云飞.电化学分子器件与细胞传感器[C].第十叁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集.2017

[10].方佳如.海洋生物毒素检测的细胞传感器及手持式检测仪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

标签:;  ;  ;  ;  

全细胞传感器论文-葛攀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