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底物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韦兰胶,糖蜜,鞘氨醇单胞菌,发酵条件优化
底物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周嫄[1](2019)在《以糖蜜为底物发酵生产韦兰胶的条件优化及其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韦兰胶(Welan Gum)是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massp.)发酵产生的一种酸性阴离子胞外多糖,具有优良的流变性、稳定性、增稠性和悬浮性,这使得它在食品、水泥和石油工业中备受青睐。然而,目前韦兰胶发酵生产还存在着传氧困难、成本高的问题。甘蔗糖蜜作为广西特色生物质资源,不仅价格低廉、营养丰富而且已在发酵工业的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应用。因此,若能够利用甘蔗糖蜜发酵生产韦兰胶,实现生物质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将为韦兰胶的高效低成本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Sphingomonas paucimobili FM01为出发菌株,以高效生产韦兰胶为目标,开展糖蜜预处理、培养条件优化、结构表征、流变性质等相关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别考察了六种糖蜜预处理方法对韦兰胶发酵的影响。其中,对糖蜜胶体、灰分、重金属元素清除效果最好的为磷酸加絮凝剂助清法,其次为活性炭结合硅藻土法。利用磷酸加絮凝剂助清法处理糖蜜发酵生产韦兰胶相较未处理糖蜜产量提高了38%。2.考察了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条件对韦兰胶发酵的影响:(1)单因素优化后得到最佳营养条件:糖蜜糖浓度60 g·L~(-1),牛肉膏6g·L~(-1),磷酸二氢钾3 g·L~(-1)、硫酸镁0.5 g·L~(-1),氯化钠1 g·L~(-1)。(2)单因素实验得到最佳培养条件:摇床250r/min;装液量75mL/500mL;培养温度30℃。以此上述发酵条件进行72 h发酵验证,得到韦兰胶产量为26.31 g·L~(-1),比优化前提高了64%。3.(1)考察了四种氧载体以及H_2O_2对糖蜜韦兰胶发酵的影响,当H_2O_2浓度为15mmol/L,添加时间为48h时获得最大韦兰胶产量31.22g·L~(-1)。(2)考察了烟酸、柠檬酸、尿嘧啶对糖蜜韦兰胶发酵的影响,当烟酸添加量为4 mg· L~(-1)时,相比对照组提高了4.47%,达到了33.93 g·L~(-1);而尿嘧啶和柠檬酸均对韦兰胶合成有抑制作用。在最优条件进行72 h发酵验证,得到韦兰胶产量为37.65 g·L~(-1)。4.(1)对糖蜜韦兰胶和蔗糖韦兰胶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两种韦兰胶分子键型一致;蔗糖韦兰胶四种单糖摩尔比为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葡萄糖=1:33.65:3.24:21.09;糖蜜韦兰胶七种单糖摩尔比为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木糖:阿拉伯糖=1:11.17:2.83:6.88:2.17:1.04:2.27;扫描电镜显示蔗糖韦兰胶与糖蜜韦兰胶由粗长片状尾部撕裂成若干个细丝状,形成细长丝状、紧密聚集的空间结构。(2)对两种韦兰胶溶液进行流变性质研究。通过振幅扫描确定应变为10%;在15 Hz内两种韦兰胶溶液的存储模量大于损耗模量,结构稳定;在升温过程中两种韦兰胶溶液存储模量和损耗模量降低;在2%-10%氯化钠、氯化钾的条件下两种韦兰胶溶液流变性质稳定;pH 6-9范围内对两种韦兰胶溶液的剪切黏度影响不大,但在强酸强碱环境下,两种韦兰胶溶液的剪切黏度略有下降。(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段晓雷,许欢,姚淼,曾洁,申丽[2](2018)在《嗜热厌氧杆菌Ana.Pif1解旋酶核心结构域蛋白与DNA底物结合的反应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嗜热厌氧杆菌的Ana. Pif1解旋酶核心结构域蛋白(Ana. Pif1-HD)与DNA底物结合的反应特性。方法:利用DNAman、Cluxtal X等软件,对Ana. Pif1的核心结构域蛋白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与同源序列比对; Ana. Pif1-HD表达载体构建后转入大肠杆菌进行原核表达,并通过Ni-NTA、SUMO酶切、S200分子筛等层析柱纯化获得Ana. Pif1-HD蛋白;利用Stopped-flow FRET技术监测Ana. Pif1-HD蛋白的解旋活性,利用荧光偏振检测技术分析Ana. Pif1-HD与不同长度、不同结构DNA底物的结合反应各向异性值,并进行拟合分析与统计。结果:Ana. Pif1的核心结构域蛋白为靠近N-端的448氨基酸,通过原核表达与纯化获得纯度为97%、浓度为5 g/L的Ana. Pif1-HD蛋白,并利用Stopped-flow FRET与荧光偏振等技术验证其具有Ana. Pif1全长蛋白90%的解旋活性与95%的结合活性; Ana. Pif1-HD的最佳结合反应条件是42℃在pH 6. 0含20 mmol/L Na Cl及3 mmol/L MgCl2的溶液中进行; Ana. Pif1-HD与不同长度ss DNA底物结合时的解离速率常数递增,并明确其ssDNA的binding-size为10. 34 nt;研究首次揭示Ana. Pif1-HD与不同复制中间体DNA结合反应的底物特异性ssG4 DNA> G4 DNA> 3'-ssDNA-dsDNA≈Y-型>其它底物。结论:成功表达纯化具有全长活性的Ana. Pif1解旋酶核心结构域蛋白,首次揭示该解旋酶核心蛋白与各类不同DNA底物的结合反应特性。(本文来源于《贵州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杨京月,郑照明,李军,杜佳,马静[3](2018)在《厌氧氨氧化耦合反硝化底物竞争抑制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连续流实验和批式实验研究了有机物和NO_2~--N对厌氧氨氧化菌和反硝化菌耦合脱氮特性的影响.在连续流实验中,保证底物NO_2~--N充足,研究了葡萄糖有机物对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反应器脱氮性能的影响.当进水葡萄糖有机物的COD浓度为100mg/L时,颗粒污泥具有良好的厌氧氨氧化耦合反硝化脱氮活性,当COD浓度为200mg/L时,颗粒污泥的厌氧氨氧化耦合反硝化脱氮活性较差.当进水COD浓度分别为100,200mg/L时,反应器中颗粒污泥的厌氧氨氧化NH_4~+-N去除活性分别为0.096,0.071kg NH_4~+-N/(kg VSS·d),厌氧氨氧化NO_2~--N去除活性分别为0.153,0.092kg NO_2~--N/(kg VSS·d),反硝化NO_2~--N去除活性分别为0.111,0.212kg NO_2~--N/(kg VSS·d).在批式实验中,研究了碳源种类和COD/NO_2~--N比对厌氧氨氧化耦合反硝化颗粒污泥脱氮性能的影响.控制COD/NO_2~--N比为1~4,以葡萄糖为碳源时,厌氧氨氧化菌在亚硝态的竞争过程中占据优势;以乙酸钠为碳源时,控制COD/NO_2~--N比为1~4,厌氧氨氧化菌在亚硝态的竞争过程中处于劣势.(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梁晨[4](2018)在《大分子底物适用性立体选择性羰基还原酶的挖掘及其催化特性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学活性手性醇已被公认为合成精细化学品和药物的关键手性中间体,羰基还原酶催化还原潜手性羰基化合物具有高化学选择性、对映体选择性和区域选择性,是制备手性醇的单一对映异构体的有效方法。然而,工业中使用的大部分潜手性酮在结构上是复杂的,比如芳香酮、酮酯和杂环酮,底物分子大小引起的酶活性缺陷仍然是酶促还原酮的一个挑战。因此,有必要开发可催化还原具有庞大基团的底物的酶,用于生产高光学纯度的手性醇。本研究开发和构建了大分子酮还原酶工具箱,尝试以多种芳香酮、酮酯、杂环酮为底物,考察各酶的催化性能和立体选择性,实现了多种医药中间体的高立体选择性制备,并探究了 2-氧代-4-苯基丁酸乙酯(OPBE)和1-苄基-3-吡咯烷酮不对称转化反应的影响因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基因挖掘获得新型醛酮还原酶,包括来源于Candida albicans的CaCR、来源于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cCR 以及来源于Kluyveramyces marianus的 KmCR,同时挖掘到来源于C.parapsilosis的醛酮还原酶CPR-C1和CPR-C2。构建重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DE3)/pET-28a(+)-CaCR、E.coli BL21(DE3)/pET-28a(+)-ScCR、E.coli BL21(DE3)/pET-28a(+)-KmCR,通过IPTG诱导使目的蛋白活性表达,构建大分子酮还原酶工具箱。除此之外,羰基还原酶RCR的两种突变体F285A/W286A和W116A,也作为本研究的大分子酮还原酶工具箱中的成员。通过对各羰基还原酶进行Ni亲和层析柱纯化,获得SDS-PAGE显示单一条带的纯酶。(2)以芳香酮、酮酯和杂环酮类化合物作为底物,考察大分子酮还原酶工具箱的催化性能。结果显示,各羰基还原酶均对一到几种大分子底物具有活性,与其他酶相比,ScCR显示出更广泛的底物特异性。大部分酶都具有潜在催化还原苯甲酰甲酸乙酯的能力。对与底物亲和力相关的Kn值分析,发现酶作用大分子底物的催化规律。(3)探究重组羰基还原酶的立体选择性,结果显示酶促反应生成的手性醇构型与其在工业应用上的需求相一致,以大于99%的对映体过量值生成(R)-扁桃酸甲酯、(R)-扁桃酸乙酯、(R)-2-羟基-4-苯基丁酸乙酯((R)-HPBE)、(5)-3-羟基-3-苯基丙酸乙酯以及(5)-1-苄基-3-吡咯烷醇。(4)分别探究反应体系组成和条件对OPBE、1-苄基-3-吡咯烷酮不对称转化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以F285A/W286A催化还原OPBE时,当pH 7.0,反应温度30℃,3.5%(v.v-1)异丙醇作助溶剂,加入1 g.L-1底物,反应12h时,产率为80.3%,对映体过量值大于99%。而以W116A催化还原1-苄基-3-吡咯烷酮时,当加入60%(v·v-1)异丙醇、0.5 g.L-1底物时,产率为75.2%,对映体过量值大于99%。(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8-06-01)
汪兵,刘苇,刘璐,张培青,侯庆喜[5](2018)在《玉米芯残渣的底物特性对其酶水解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农业废弃物进行生物质精炼以生产生物质燃料对于缓解能源危机和降低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酶水解玉米芯残渣生产可发酵糖,通过PFI打浆预处理改变玉米芯残渣的底物特性,进而借助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玉米芯残渣的底物特性对其酶水解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FI打浆可明显改变玉米芯残渣的底物特性,显着提高其酶水解效率;玉米芯残渣的酶水解反应符合拟二级反应模型;建立了酶水解效率与底物特性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保水值和打浆度对酶水解效率的影响最显着,平均粒径和比表面积的影响次之,而表面电荷密度的影响最小。(本文来源于《中国造纸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罗智,卓梅琴[6](2018)在《鱼类胰岛素、胰岛素受体和胰岛素受体底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营养物质代谢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深入解析胰岛素调控鱼类营养物质代谢的机制,本文综述了鱼类胰岛素信号系统的3个重要成员(胰岛素、胰岛素受体以及胰岛素受体底物)的结构特征和表达规律,以及胰岛素对营养物质(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代谢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目前,在鱼类,虽然胰岛素信号传递系统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有需要重点加强的研究:(1)鱼类不同亚型胰岛素、胰岛素受体和胰岛素受体底物基因的功能研究,解析鱼类胰岛素信号传递系统的调控机制;(2)加强胰岛素对鱼类营养物质代谢调控机制的研究,揭示不同食性鱼类胰岛素信号传递系统调控功能的异同;(3)深入开展鱼类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和调控机制的研究,全面解析胰岛素调控鱼类营养物质代谢的分子机制。(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唐存多,史红玲,焦铸锦,刘飞,许建和[7](2017)在《CPC乙酰化酶底物结合区域Loop上脯氨酸对其催化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温CPC乙酰化酶在7-ACA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和显着的优势,开发低温CPC乙酰化酶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为了获得在低温下具有更高催化活性的CPC乙酰化酶,在前期的研究基础上,以先前获得的CA IIIM为亲本,借助分子对接的手段确定了它的底物结合区域,并利用py MOL软件找出了底物结合区域Loop上关键的脯氨酸残基,分析后将选定的脯氨酸用甘氨酸进行替换。借助p ET32a质粒在E.coli BL21(DE3)中进行了可溶性表达研究,除P272G外,其它突变体均实现了可溶性表达。P238G、P582G和P679G在13℃对CPC的催化活性分别为1.25、1.04和1.38U/mg,较亲本的0.85 U/mg有了显着的提高。此外,分别考察了亲本及突变体的温度稳定性,它们之间无明显的差异。然后,在13℃下进行了7-ACA低温生物合成的研究,结果表明反应24 h后CPC的转化率也能达到80%以上。由此可见在CPC乙酰化酶冷适应性改造方面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为进一步的改造及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其它低温酶的创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2017年12期)
何士成,彭太兵,孙曼钰,贾士儒,钟成[8](2017)在《碱处理中温度对不同底物特性木质纤维素结构及酶解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碱法预处理中温度对不同底物特性的木质纤维素结构及酶解效率的影响,选用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 Kom,简称CKK,以下简称柠条)、水稻秸秆、小麦秸秆为原料,用NaOH溶液分别在常温和高温条件下进行预处理;通过扫描电镜(简称SEM)分析、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简称FTIR)分析、X-射线衍射(简称XRD)分析等分析预处理后木质纤维素的表面形态、化学成分及结晶度的变化,并用纤维素酶对预处理后的木质纤维素原料进行酶解糖化试验。SEM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NaOH溶液碱处理能有效去除木质纤维素的木质素成分,破坏致密的物理结构;FTIR图谱表明,经NaOH溶液处理后,柠条、水稻秸秆和小麦秸秆的木质素结构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羟基、亚甲基、甲氧基和酯键等部分官能团发生断裂;XRD分析和酶解结果显示,碱处理能破坏木质纤维素原料中的结晶区,增大原料的孔隙率和内表面积,从而增加纤维素酶的可及性和酶解转化率,经过24 h酶解后,高温下碱处理能使水稻秸秆葡聚糖的转化率高达94.87%;其中,温度又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影响NaOH溶液碱处理的效果,当温度升高时,NaOH溶液碱处理对木质素的去除效果更好,对底物的物理结构破坏更严重,因此升高温度会促进NaOH溶液碱处理的作用效果。(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21期)
李露芳,赵谋明,张佳男,苏国万[9](2017)在《不同底物浓度花生粕酶解产物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花生粕是花生榨油后的副产物,压榨过程中高度变性导致蛋白利用率较低。本文通过生物发酵技术诱导米曲霉分泌蛋白酶水解花生粕,在不同底物浓度条件下酶解花生粕,对比酶解产物的蛋白回收率、水解度、总糖回收率、分子量分布、游离氨基酸组成,同时采用电子舌对富含呈味肽的酶解产物进行感官评价分析,探究不同底物浓度条件下发酵花生粕的酶解产物特性,并筛选适宜的酶解浓度。研究发现,发酵花生粕经不同底物浓度酶解后,蛋白回收率在70.68%~84.14%之间,水解度在30.04%~40.05%之间;酶解产物以小于1 ku的短肽为主(87.57%~90.21%),并含有较多游离氨基酸;在呈味特性方面,酶解液含有较强的鲜味。结果表明,在料液比为1:5时,获得较高的蛋白回收率、水解度以及较多小分子肽,鲜味评分也相对较高。(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7年11期)
王子朝[10](2016)在《以甘油为底物发酵生产黄原胶及其特性和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原胶的安全性、稳定性、悬浮性、乳化性、假塑性和增稠性使其作为一种“工业味精”被应用于食品、医药、纺织、农业和石油开采等众多领域。黄原胶生产以玉米淀粉为主要原料,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加和世界范围内粮食短缺,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在研究采用工农业产品副产物来代替玉米淀粉实现黄原胶生产。甘油是生物柴油酯交换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副产物,随着生物柴油产业的发展而产量巨大。微生物转化法条件温和、简单、易操作等特点,使甘油在发酵领域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如果甘油可以被用于黄原胶生产,将为缓解全球粮食危机做出巨大贡献。本文以Xanthomonas campestris NRRL B-1459为出发菌株,经驯化得到了一株可以利用甘油发酵生产黄原胶的驯化株X.campestris CCTCC M2015714,且首次从基因水平对野油菜黄单胞菌中与黄原胶合成相关的甘油代谢基因进行了研究。经继续驯化,驯化株对甘油耐受能力提高到了100 g·L-1,并采用多阶段控制流加甘油发酵策略,使黄原胶产量(33.9 g·L-1)和发酵周期(60 h)与当前以淀粉为原料黄原胶工业生产水平相当。同时,对驯化株以甘油为底物发酵得到黄原胶的分子特性、结构特征、流变学特性和潜在应用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X.campestris NRRL B-1459为出发菌,经驯化得到了一株可以利用甘油发酵生产黄原胶的优良菌株X.campestris CCTCC M2015714。采用RT-PCR对驯化株和原始菌中甘油代谢相关基因研究发现:原始菌中甘油代谢相关基因(glp F、glp K、glp D和fbp)相对转录水平均为1.0,而驯化株中相关基因相对转录水平均高于1.0,依次为:glp D(4.76)>glp F(3.36)>glp K(3.05)>fbp(2.53),说明甘油代谢相关基因的增强表达是驯化株能够利用甘油生长并合成黄原胶的可能原因。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5 g·L-1蔗糖或葡萄糖做启动物质,X.campestris CCTCC M2015714菌体生长时间从36 h缩短至24 h,黄原胶产量从11.0 g·L-1增加到12.5 g·L-1。此外,实验所用粗甘油中钠盐、甲醇、灰分等杂质对X.campestris CCTCC M2015714生产性能基本无影响。(2)经继续驯化,X.campestris CCTCC M2015714对甘油耐受能力提高到了100g·L-1,且其体内甘油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进一步增强,依次为glp D(8.56)>glp F(7.73)>glp K(6.48)>fbp(5.31)。采用多阶段控制流加甘油发酵策略:低的初始甘油浓度(40g·L-1)、变搅拌转速和变通气量(0~24 h,0.5 vvm和200 rpm;24~60 h,1.0 vvm和400 rpm)以及变速流加甘油(24~34 h,3 g·L-1·h-1;34~44 h,2 g·L-1·h-1;44~54 h,1g·L-1·h-1),不仅解除了底物浓度对驯化株生长抑制,还维持了黄原胶合成过程中高C/N,使黄原胶产量达到33.9 g·L-1,发酵周期缩短为60 h,这一生产能力与当前以淀粉为原料黄原胶工业生产水平相当,且33.9 g·L-1是目前报道以甘油为底物发酵生产黄原胶的最高产量。(3)X.campestris CCTCC M2015714以甘油为底物发酵得到的胞外多糖中只含有葡萄糖、甘露糖和葡萄糖醛酸,且叁种单糖摩尔比为2.0:1.65:1.0,这一比例与商品级黄原胶(2.0:1.85:1.0)十分接近。此外,甘油产胞外多糖的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图谱与商品级黄原胶相吻合。上述结果说明驯化株以甘油为底物发酵得到的胞外多糖是黄原胶。新型黄原胶分子量(3.0×106 Da)是商品级黄原胶(6.4×106 Da)一半左右,1.0%(w/v)新型黄原胶溶液稠度系数(1.7958)不足商品级黄原胶(21.0842)十分之一,但其流态特性指数(0.235)小于1.0,说明其仍是假塑性流体。原子力显微镜结果显示:新型黄原胶在水中形成不连续、间断结构,而商品级黄原胶在水中形成蜂窝形网状结构。同时,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差示量热扫描仪结果显示:新型黄原胶空间结构纤细且松散,而商品级黄原胶空间结构致密、杆状。(4)新型黄原胶的低粘度可以提高发酵液中色素、菌体细胞和不溶性杂质等去除率而提高透明性,新型黄原胶透光率达到95%,商品级黄原胶透光率为80%左右;新型黄原胶的低粘度和低分子量可以加速水分子与其结合速度,使其水化速率快于商品级黄原胶;新型黄原胶与商品级黄原胶溶液粘度随胶浓度增加而增大,且两者均对p H、温度和盐稳定;当盐浓度低于0.5 g·L-1时,新型黄原胶的低粘度和低分子量使盐离子可以通过中和黄原胶侧链上羧基所带负电荷,减小黄原胶分子间静电排斥作用而增大溶液粘度,且二价盐离子还可在黄原胶分子间形成“盐桥”而使溶液粘度增大效果强于一价盐离子;新型黄原胶的丙酮酸含量(5.2%)高于商品级黄原胶(4.1%),这使新型黄原胶在-20℃反复冻融处理过程中分子间交联作用增强而增大溶液粘度,且冻融处理3次之后溶液粘度趋于稳定。(5)新型黄原胶的低粘度可以增加在食品中添加量,使其成为一种具有潜在作为膳食纤维功能可能性的微生物多糖。对新型黄原胶潜在应用研究发现:新型黄原胶对不饱和脂肪和饱和脂肪吸附量为2.15±0.26 g·g-1和2.08±0.21 g·g-1;阳离子交换能力1.15±0.08 mmol·g-1;在1 h时间内对Cu、Cd和Pb叁种重金属离子吸附去除率均超过50%,4 h时吸附去除效果达到75%;对胆固醇最大吸附量为12.36 mg·g-1(p H 2.0)和11.72 mg·g-1(p H 7.0);对胆酸钠吸附量与胆酸钠浓度之间存在一种动态平衡;对亚硝酸根离子吸附去除率分别为80%(p H 2.0)和60%(p H 7.0);同时,可以有效延缓葡萄糖在水中运行速率和淀粉水解速率,并维持淀粉溶液粘度;最后,新型黄原胶与可溶性低聚果糖和水不溶性大豆拉丝蛋白均可良好复配。(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6-12-01)
底物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嗜热厌氧杆菌的Ana. Pif1解旋酶核心结构域蛋白(Ana. Pif1-HD)与DNA底物结合的反应特性。方法:利用DNAman、Cluxtal X等软件,对Ana. Pif1的核心结构域蛋白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与同源序列比对; Ana. Pif1-HD表达载体构建后转入大肠杆菌进行原核表达,并通过Ni-NTA、SUMO酶切、S200分子筛等层析柱纯化获得Ana. Pif1-HD蛋白;利用Stopped-flow FRET技术监测Ana. Pif1-HD蛋白的解旋活性,利用荧光偏振检测技术分析Ana. Pif1-HD与不同长度、不同结构DNA底物的结合反应各向异性值,并进行拟合分析与统计。结果:Ana. Pif1的核心结构域蛋白为靠近N-端的448氨基酸,通过原核表达与纯化获得纯度为97%、浓度为5 g/L的Ana. Pif1-HD蛋白,并利用Stopped-flow FRET与荧光偏振等技术验证其具有Ana. Pif1全长蛋白90%的解旋活性与95%的结合活性; Ana. Pif1-HD的最佳结合反应条件是42℃在pH 6. 0含20 mmol/L Na Cl及3 mmol/L MgCl2的溶液中进行; Ana. Pif1-HD与不同长度ss DNA底物结合时的解离速率常数递增,并明确其ssDNA的binding-size为10. 34 nt;研究首次揭示Ana. Pif1-HD与不同复制中间体DNA结合反应的底物特异性ssG4 DNA> G4 DNA> 3'-ssDNA-dsDNA≈Y-型>其它底物。结论:成功表达纯化具有全长活性的Ana. Pif1解旋酶核心结构域蛋白,首次揭示该解旋酶核心蛋白与各类不同DNA底物的结合反应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底物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周嫄.以糖蜜为底物发酵生产韦兰胶的条件优化及其特性研究[D].广西大学.2019
[2].段晓雷,许欢,姚淼,曾洁,申丽.嗜热厌氧杆菌Ana.Pif1解旋酶核心结构域蛋白与DNA底物结合的反应特性[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18
[3].杨京月,郑照明,李军,杜佳,马静.厌氧氨氧化耦合反硝化底物竞争抑制特性[J].中国环境科学.2018
[4].梁晨.大分子底物适用性立体选择性羰基还原酶的挖掘及其催化特性表征[D].江南大学.2018
[5].汪兵,刘苇,刘璐,张培青,侯庆喜.玉米芯残渣的底物特性对其酶水解效率的影响[J].中国造纸学报.2018
[6].罗智,卓梅琴.鱼类胰岛素、胰岛素受体和胰岛素受体底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营养物质代谢的调控[J].水产学报.2018
[7].唐存多,史红玲,焦铸锦,刘飞,许建和.CPC乙酰化酶底物结合区域Loop上脯氨酸对其催化特性的影响[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7
[8].何士成,彭太兵,孙曼钰,贾士儒,钟成.碱处理中温度对不同底物特性木质纤维素结构及酶解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7
[9].李露芳,赵谋明,张佳男,苏国万.不同底物浓度花生粕酶解产物特性的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17
[10].王子朝.以甘油为底物发酵生产黄原胶及其特性和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