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象外之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学形象
象外之境论文文献综述
袁玲[1](2017)在《查生动之形 悟象外之境——涵泳语文的形象之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涵泳语文的课堂,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伴随自身主观的情感体验,开展积极主动的形象思维,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一、追溯汉语本源,获得形象表征我们都知道,汉字是单独表音、形、义的符号,它保存了原始文字的图画性,文字可直接表示事物。每一个汉字都是独立的,不需要经由语音便能直接表达意义。汉字就像一幅幅连缀起来的图画,保留着鲜明的视觉印象,每一个字都有确定的意义所指,汉字的视觉性、图画性正好(本文来源于《小学语文教学》期刊2017年34期)
蔡芝竖[2](2013)在《中国山水画“象外之境”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山水画重在表现意境,或显以雄奇,或显以静幽,或以淡泊、空灵为最高境界。山水画的意境主要是指在山水画创作中通过一定的空间境象而达到"情景交融"、"意溢象外"和"物我合一"所体现出来的空灵与诗的境界。象外是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现的主要方面之一。(本文来源于《美术大观》期刊2013年04期)
刘豪特[3](2010)在《象外之境——论中国画的空间造境与古典园林造园布局的时空意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各门传统艺术虽各成体系,但在根源上与中国人认识世界的哲学和美学方式相通。中国画历来注重对境界和意境的营造,宋代虽有以提倡"形似"、注重"写实性"和对物象尽精入微描绘的院体画,但它并不同于西方艺术中对自然景观"模仿"式的"写实"。中国绘画中的"真实"感是"从于心"的,是心灵之景的体现,而非眼中之景的表现。(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0年11期)
郭西安[4](2009)在《跨越言意“断堑”》一文中研究指出“象外之境”概念在中国古典诗学传统里具有贯通性的意义,而“象”与“境”本身就是两个重要的诗学范畴,二者这种辩证关系的确切表达出现在中唐时期,这一现象绝非偶然,而是有着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脉络,在传统诗学内部对之进行的阐释很大程度上有简化和迷混的倾向。与此同时,国内在隐喻研究领域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更多停留在对西方理论的译介接受和语言学内部进行。笔者认为可以将这两个向度上展开的学术研究统摄到存在论隐喻的视域内,从语言论和存在论的层面上,以西方相关理论和学术思想为透镜,追溯“象外之境”范畴产生的言意观基础与由此产生的推力,进而在学理上建立起从“象”到“象外”再到“象外之境”内在生成关系。尽管“隐喻”概念发源于西方,但中国传统诗学与之相通的概念和思想也很丰富,通过对中西隐喻观的简要梳理可以建立起参照系,进而确立本文所依凭的存在论隐喻视域,即将隐喻认同为对语言和人之“缘在”的直接关涉。那么,从这一视角去考察作为隐喻性范畴的“象外之境”就需要深入到语言的内部。借用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学术眼光,引入西方解构哲学的策略加以参照,可以将中国言意观内在的嵌套式立体结构复显出来,而对于这个结构中言意“断堑”的跨越和弥补成为隐喻生成的逻辑起点和原发动力。正是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揭示出“象”到“象外”再到“象外之境”的生成推力:“象”作为中国古典诗学中最基本的隐喻性范畴,内部具有“道一器”的张力结构,因此成为“圣人尽意”所仰赖的途径,但它根本的物属性又使得人们转而诉求“象外”,对“象外”坐实的焦虑又催生了“象外之境”。中唐诗学的“象外之境”既从情景交融导向“美”,又吸收佛学和禅宗的影响,从超越凡尘导向“真”,正是这样,“象外之境”承担起了对言意“断堑”的跨越期待。而至此“象外之境”生成的内在逻辑谱系得以建立。这一讨论有助于我们深入到存在论和语言论层面,更好地厘清和理解“象外之境”与“象”、“象外”的内在联系,更准确地定位中唐诗学语境下“象外之境”的所指。(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9-05-20)
刘书芳[5](2006)在《解读古代诗歌的象外之境》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解读外境,拓展诗情空间解读诗歌的象外之境,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内在诗情,因为诗歌的象外之境是建立在诗歌有形材料组建的精妙内蕴之上的。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简单的四句诗,交代了诗人和童子对话的场景,其间(本文来源于《语文天地》期刊2006年07期)
周保彬[6](2004)在《象外之境——秦大虎先生的艺术世界》一文中研究指出秦大虎,山东蓬莱人,1938年1月生,1963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历任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教授,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省油画家协会副会长、温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作为有突出贡献的高级知识分子,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迄今为止,已有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多次参加海内外艺术大展,作品遍及世界各地。20世纪80年代后期创作的组画《十二生肖》1988年10月在美国格林威治艺廊公司鹰画廊展出时产生强烈反响。其中(本文来源于《东方艺术》期刊2004年01期)
象外之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山水画重在表现意境,或显以雄奇,或显以静幽,或以淡泊、空灵为最高境界。山水画的意境主要是指在山水画创作中通过一定的空间境象而达到"情景交融"、"意溢象外"和"物我合一"所体现出来的空灵与诗的境界。象外是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现的主要方面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象外之境论文参考文献
[1].袁玲.查生动之形悟象外之境——涵泳语文的形象之思[J].小学语文教学.2017
[2].蔡芝竖.中国山水画“象外之境”探析[J].美术大观.2013
[3].刘豪特.象外之境——论中国画的空间造境与古典园林造园布局的时空意象[J].电影评介.2010
[4].郭西安.跨越言意“断堑”[D].复旦大学.2009
[5].刘书芳.解读古代诗歌的象外之境[J].语文天地.2006
[6].周保彬.象外之境——秦大虎先生的艺术世界[J].东方艺术.2004
标签:文学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