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戛纳电影节巡礼(第十届)(论文文献综述)
高凯,苗萍[1](2021)在《作为中国电影海外传播重要路径的国际电影节》文中研究表明电影节是世界电影交流、竞技的重要窗口,重要国际电影节的选片及评奖更关乎世界电影创作、发展态势的起伏消长。电影节可以使得电影"被看见",为电影"被传播"提供加持,是电影跨国流动、全球旅行的有力推动者。本研究从推送优秀中国电影参选国际电影节展、在境外积极举办中外电影交流活动、充分利用本土国际电影节推介中国电影三方面,考察国际电影节助推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段晓莎,沃可心[2](2020)在《现状·本体·策略——基于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国内“云观影”实践的观察》文中研究表明前言疫情之下,"云观影"渐次步入电影场域的中心位置。相较以往个体在流媒体上较为随意松散的移动观影行为,今年,线上影展发展出了朝向仪式化、规模化、商业化,甚至未尝不是向产业化迈进的种种趋势──尽管在外界看来,这一切似乎都肇始于影迷对影院观影行为"自欺欺人"式的照搬和模仿。
申琳[3](2020)在《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从2014年文化部发布的《2013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年度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泛娱乐”这个概念以后,“泛娱乐”这个词就迅速席卷互联网,并发展成为一大浪潮,而IP(Intellectual Property)在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多个领域大热,形成井喷现象。文化IP的商业化让更多的资本充实起来,内容产业得到了多维度、多层面的开发。同样,在国家政策支持与新消费观念形成的双重作用下,国内儿童产业也出现新的发展机遇,儿童市场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巨大,如果用IP将儿童文学、动漫、影视、游戏、教育等多内容形式串联起来,不仅能满足儿童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而且可以帮助产业打通整个儿童生态链。不过,在对优质内容的海量需求之下,优质儿童IP依旧屈指可数。其实,经过几千年文化传承,我国诞生了许多很好的儿童IP,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技术的创新,我国也具备了很好的讲故事、艺术创意及技术制作等能力,尤其是我国在5G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位置,这些对儿童IP发展而言,都是非常好的优势。但是,一个成功的IP是由IP本身的内涵及其变现形式共同决定的,而我国很多经典的儿童IP由于诸多原因,更多情况是被一次性消费,尤其欠缺儿童IP周边的生产与运营能力,最终无法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慢慢淡出时代与市场。而有些儿童IP则因为价值本身没有那么高,且缺乏长久生命力,却硬生生地被大资金、大平台强势导流,以商业化的思路运营,甚至为了迎合市场而开始批量“生产”,彻底脱离了IP价值最本质的东西,虽能取得一时的成效,却也终究无法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与市场价值。本论文主要研究儿童IP在泛娱乐时代的运营模式。论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释儿童IP开发的内涵。在理清相关重点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泛娱乐”背景下儿童IP与成人IP的关系,界定儿童IP与儿童文学的关联,并描述我国儿童IP的发展现状;第二部分,总结泛娱乐时代我国原创儿童IP的发展状况并重点分析其运营模式。在描述我国逐步形成完善的泛娱乐产业链的基础上,将我国儿童IP的发展纳入泛娱乐产业链进行考察,并特别强调了我国儿童IP意识在历史上的普遍缺失。在此基础上,立足于我国儿童IP的发展现状,对我国目前比较成功的儿童IP三大领域——儿童动画IP、儿童漫画IP、儿童游戏IP——的运营模式逐一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国外优秀的儿童IP运营模式,具体考察了哈利波特、精灵宝可梦、小猪佩奇等全球顶尖的儿童IP,也对迪士尼全产业链运营进行了总结。国外儿童IP运营模式与儿童IP产业链相对而言较为成熟,对我国儿童IP运营与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第四部分,主要考察分析我国儿童IP面临的问题,总结我国儿童IP运营模式的三大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喻健,宋璨羽,苗义程[4](2020)在《跨媒介传播下贵州文化形象的演变与重构研究》文中指出贵州文化形象是基于贵州自然生态基础和历史人文基础、体现贵州精神和核心文化特色、反映贵州整体面貌并逐步凝练、传播、广为人知而出现的区域文化形象,它是国家文化形象的局部呈现和重要支撑。贵州文化形象由于先天因素曾有过长期的负面形象传播,但在不同时代背景和国家战略需求下,贵州文化形象又发生过不同视角的转变,曾在历史上放射过奇异的光芒。21世纪以来,贵州文化形象正在进行新的建构,从顶层设计到跨媒介传播,新的贵州文化形象逐渐明亮清晰,尤其是贵州主流新闻媒体与文化娱乐、赛事会展平台,发挥跨媒介传播优势,最大限度地增强和扩大了贵州文化形象的传播效应,促进了贵州文化形象得以迅速重构与提升。
胡嘉敏[5](2020)在《仪式空间的性别展演 ——上海性少数影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性别理论与性别活动在中国大陆日益活跃,与之相关的影展也在上海这座城市生成。本研究以上海性少数影展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交叉研究法、都市民族志的定性研究方法等研究方法。运用人类学“仪式”理论,“酷儿空间”观点以及新/酷儿电影理论和“性别表演”观点来阐释上海性少数影展、参与者、酷儿空间、影人以及影像文本当中的实践,旨在分析上海性少数影展的特殊意义与内涵。本研究首先分析了上海性少数影展的由来与特征;其次,以“仪式”理论分析参与者与仪式过程的关系以及作为仪式的影展;再次,分析在影展视阈下,上海酷儿空间的生产;最后,分析参展影人以及其影像文本的性别实践。研究发现:上海性少数影展虽然有其非主流特性,但作为仪式场域与情境,赋予参与者在性别身份上的认同;参与者大多属于上海这座城市的“游荡者”,他们建构与呈现属于自己的酷儿空间;影人参与上海性少数影展,在形式、主题等方面发展丰富了新酷儿电影的内涵,以影像作为性别实践的媒材。
唐久乐[6](2020)在《新世纪中国工业题材纪录片故事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新世纪中国工业题材纪录片进行分析,探讨:为什么工业题材纪录片在近几年得以蓬勃发展;与中国目前所处的时代有何种联系;内容主体是如何体现故事性;创作者是如何使用故事性叙事吸引观众;工业题材纪录片如何突破现有模式的展望。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介绍工业题材纪录片的研究意义和背景,目前国内外的一些研究现状及会使用的一些研究方法、需要攻克的难点及创新之处。第二章探讨纪录片起源及对解放后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纪录片初期的一些创作者理论,对故事性进行解读和探讨,对工业题材纪录片的概念进行界定,工业题材纪录片体现出的价值取向。介绍工业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背景与发展现状,分别是创作环境逐渐成熟,国家政策扶持营造新格局,当今观众对于观看纪录片的转变,工业题材纪录片的发展现状:逐步步入新媒体时代、社会发展带来的丰富成果、影像制作软硬件的大幅提升。第三章对工业题材纪录片内容层面的故事性进行分析,主要从剧中人体现的故事性入手,划分为:建设者与工业主体发生碰撞体现故事性,受惠者生存空间体现的故事性,人物所呈现的工匠精神。从情节构建的故事性入手,探讨创作者选材标准,前期创作者所做的调研工作、创作者拍摄难点。最后对故事性叙事内容进行提取,主要内容归为三类,聚焦自主创新装备制造,展示发达交通路网,展现能源开采、创新、运输。第四章探讨工业题材纪录片形式层面的故事性生成,从故事性叙事视角分析全知视角引领作用,内视角的情感表达,外视角的客观纪实。探讨故事性叙事结构,可分为悬念引领式结构,逻辑推理式结构,回环嵌套式结构。第五章对工业题材纪录片未来展望,分别从三方面进行,提升VR视听多维技术,锻造工业故事,多种审美体验结合,传播时代故事、新媒体全方位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刘佳文[7](2020)在《我国历史文化纪录片与国家文化形象传播研究 ——以央视纪录片为例(2000-2019)》文中认为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时代到来,各国都日益注重对国家文化形象的传播,试图通过传播国家文化形象来促进国际地位的提升。因为文化是最深入人心的,所以国家文化形象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形象的传播效力。因此,国家文化形象的传播载体至关重要,不同的媒介呈现国家文化的方式和效果各不相同,传播国家文化形象的效果也不同。历史文化纪录片因为其独特的纪实属性和人文历史性,在还原历史的同时,也将本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等上层建筑内容体现地淋漓尽致,是国家文化形象传播的最佳载体。它既传播了国家优秀历史文化又提升了国民文化自信心,塑造和传播了国家文化形象。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快速发展及其文化传播的功能为国家文化形象的阐释和传播提供了文化维度和呈现方式。在历史文化纪录片的传播方式上,历史文化纪录片用先进的影像技术来再现历史画面,用中国特色审美来展示中国文化魅力,用声、画、文字等意象来塑造中国文化形象,从而达成全方位的群体传播;以受众意识为主体,选取大众化的内容题材,通过央视等主流强势媒体分栏目播放,形成主流性的大众传播;利用国际平台达成合作,选取符合国外受众的多元化内容,采用国际化视听语言,促成融合性的国际传播。在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国家文化形象的传播内容上,传播主流历史文化观有助于国家文化形象对内传播;传播人类普适价值观是国家文化形象展开国际传播的关键;传播以人为本观足以彰显中国的大国气度。在历史文化纪录片传播国家文化形象的效果优化上,提升制作水平体现了制作理念的完善化、受众需求主体化,还遵循了市场的走向;拓展传播渠道既要将新旧媒体联合形成融媒体传播趋势,又要依靠国内外媒体配合;加强文化传播既要依托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品牌化来传播中国文化,又要加强国际传播以讲好中国故事。
苏露露[8](2020)在《张艺谋武侠电影中的男性形象研究》文中指出武侠电影自20世纪20年代发展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其间产生了不少经典之作。1975年,胡金铨导演的《侠女》荣获戛纳国际电影节综合技术奖,是我国首部荣获西方A级电影节大奖的电影,中国武侠电影自此走上世界电影的舞台,成为中国电影进军国际影坛的先锋。时至今日,我国武侠电影在国际影坛上表现出不小的影响力。在武侠电影中人物是传递影片精神意旨的重要符号,根据历年来的武侠电影可知,男性多是武侠电影的主角,武侠俨然是以男性为主导的世界。而张艺谋作为我国着名的导演,进入21世纪以后开始涉足武侠电影领域,2002年他拍摄的武侠巨制《英雄》不仅在商业上取得极大的成功,而且开启了一代武侠电影的新局面。《英雄》之后,他又陆续拍摄了《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长城》《影》几部武侠电影,这几部电影场面宏大,视觉效果极佳,在注重商业价值的同时给人带来了艺术的美感。张艺谋武侠电影中的男性形象与21世纪前武侠电影中的男性形象有很大不同,其呈现出来的特征是时下审美的趋势及其本人的取向决定的,研究其武侠电影中的男性形象能够有效地为今后武侠电影塑造男性形象,乃至人物形象提供借鉴与启示,有利于武侠电影这一民族类型电影后续的发展。为此,本文以“张艺谋武侠电影中的男性形象”为研究主题,首先梳理了武侠电影及其男性形象的发展演变:1949年以前武侠电影奠定了男性形象的基本特质,1949年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武侠电影强化了男性形象的类型,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武侠电影发展了男性形象的复杂人性。其次,逐一分析了其武侠电影中出现的男性形象,研究发现这些男性形象不仅身份各异,且多具有复杂多面的性格,他们身上善恶界限模糊,具备常人所有的七情六欲,行为也越来越接近普通人,更多地体现了人性的表达。再次,分析研究张艺谋是如何塑造男性形象的。他充分发挥景观、造型、道具、镜头语言、女性影像等符号的作用,对男性形象从多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全面地刻画。最后,指出张艺谋武侠电影中男性形象的价值与启示。张艺谋武侠电影中男性形象的价值在于反映出张艺谋试图传递中国优秀文化价值观念,讲好中国故事的努力,同时表达出张艺谋对人的个体价值及人性的关注。另外,张艺谋武侠电影中男性形象塑造所表现出来的倾向也是目前21世纪武侠电影中人物形象塑造普遍存在的倾向,然而这种倾向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两大问题:一是过度解读人性导致侠义精神匮乏,二是人物形象不够动人。这就启示着当前电影工作者拍摄武侠电影时,一定要根植于侠义精神塑造立体化的人物形象,以及加强故事细节铺陈,塑造动人的人物形象。
郝瀚[9](2020)在《回南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月最残忍,从死了的土地滋生丁香,混杂着回忆和欲望,让春雨挑动着呆钝的根。——T·S·艾略特《荒原》序幕面对温柔又多金的"忠犬"冷炫,洛汐心中所念却是痞帅"小狼狗"傲天,她要紧闭双眼表现纠结与痛苦。如果我没猜错,此刻傲天应该在翡冷翠酒店顶层的某间总统套房内打NBA2K18或蒙头大睡。接下来,洛汐该迅速挤出泪水。但超出
郝瀚[10](2020)在《回南天》文中指出序幕洛汐从右向左行走。五秒后,冷炫从右侧入画。冷炫说,洛汐。洛汐止步于树下,沉默,背向冷炫。冷炫靠近洛汐,三秒后洛汐转身,差点撞到冷炫怀里,两人相对无言。阵风袭来,洛汐裹紧大衣。片片枯黄的树叶落下,冷炫缓抬右手挡在洛汐头上,指尖顺势滑过她的发梢。冷炫说,清风徐来,你亦安在,如此正好。冷炫的"港普"很糟。洛汐睫毛扑朔,双唇翕动,呈纠结之态。冷炫说,洛汐,你终归还是没法忘记他。
二、戛纳电影节巡礼(第十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戛纳电影节巡礼(第十届)(论文提纲范文)
(1)作为中国电影海外传播重要路径的国际电影节(论文提纲范文)
一、应被理论重视的电影节研究 |
二、国际电影节助推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可行性路径 |
(一)推送优秀中国电影参选国际电影节展 |
(二)在境外积极举办中外电影交流活动 |
(三)利用本土国际电影节推介中国电影 |
1.上海国际电影节 |
2.北京国际电影节 |
3.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 |
结语 |
(2)现状·本体·策略——基于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国内“云观影”实践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线上影展元年:初生还是重生? |
1. 新形态:作为线下补充的线上影展 |
2. 新出路:作为艺术推广与版权流通手段的线上影展 |
3. 新突破:注重影迷社群建设与素质提升的线上影展 |
二、线上影展本体观:桎梏与创新 |
1. 技术与形式 |
2. 兼具专业知识传播与民主化的讨论──二者如何平衡? |
三、产业化之路:线上影展走向何方? |
1. 基于线上影展本体观认知,发挥线上展映特异性优势 |
2. 探索并应用成熟完备的商业模式 |
3. 线上影展声望的建立 |
结语 |
(3)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对本文相关范畴的基本解释 |
1.1.1 泛娱乐与IP |
1.1.2 社交媒体 |
1.1.3 粉丝和粉丝经济 |
1.1.4 社群 |
1.1.5 二次元 |
1.1.6 Z世代和新生代父母 |
1.2 选题背景 |
1.3 选题意义 |
1.4 国外关于文化产业与IP问题的研究现状 |
1.4.1 文化产业的范畴 |
1.4.2 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 |
1.4.3 世界主要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
1.5 国内关于IP问题的研究 |
1.5.1 IP现象早已存在,但IP问题研究是新问题 |
1.5.2 我国关于IP问题的专着 |
1.5.3 我国关于IP问题的其他文献 |
1.5.4 我国关于儿童文学的研究现状 |
1.5.5 我国针对儿童IP运营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学方法 |
1.6.2 数据分析法 |
1.6.3 跨学科研究方法 |
1.7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1.7.1 研究创新点 |
1.7.2 研究难点 |
1.8 研究框架 |
第2章 儿童IP开发运营的内涵 |
2.1 IP的内涵和特点 |
2.1.1 IP的内涵 |
2.1.2 从吉祥物IP运营透视IP内涵 |
2.1.3 优秀IP的特质 |
2.2 儿童IP |
2.3 儿童IP与成人IP的关系 |
2.3.1 成人IP的儿童化 |
2.3.2 儿童IP的全年龄层化 |
2.3.3 介于儿童IP和成人IP之间的“儿童IP成人化”IP |
2.4 儿童文学及其与儿童IP的关系 |
2.4.1 发展中的中国儿童文学 |
2.4.2 泛娱乐时代儿童文学出版的大发展与新突破 |
2.4.3 儿童文学是儿童IP内容运营源头之一,但不等于就是儿童IP |
第3章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概观 |
3.1 泛娱乐时代我国的泛娱乐产业链 |
3.1.1 腾讯:基于互联网的互动娱乐新生态 |
3.1.2 阿里巴巴:打造阿里大文娱 |
3.1.3 百度:发展基于大数据的泛娱乐 |
3.2 泛娱乐产业链上的儿童IP发展状况 |
第4章 我国儿童IP运营的历史与现实 |
4.1 动画IP:儿童IP最主要的IP形式 |
4.1.1 中国动画第一个黄金期(1957-1967年) |
4.1.2 中国动画第二个黄金期(1979-1989年) |
4.1.3 中国动画缓慢发展期(1990-2010年) |
4.1.4 动画IP萌芽期(2011-2015) |
4.1.5 动画IP成长期(2015-至今) |
4.2 动画电影IP |
4.2.1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西游记》经典IP与国人的“大圣情怀” |
4.2.2 《大鱼海棠》:成功的衍生品周边运营 |
4.2.3 《大护法》:暴力美学与内容硬伤的悲歌 |
4.2.4 《风语咒》:构建“中国超级武侠世界观”IP群的试水运营 |
4.2.5 《白蛇:缘起》:传统IP的创新价值的实现 |
4.2.6 《哪吒·魔童降世》:颠覆经典,衍生新的儿童IP |
4.3 网络漫画IP:二次元文化成主流 |
4.3.1 《狐妖小红娘》:动画热播赋能原着漫画 |
4.3.2 《一人之下》:传统文化灵魂下的消费者认同 |
4.4 游戏IP:机遇和挑战并重 |
4.4.1 《王者荣耀》:现象级游戏IP的荣耀 |
4.4.2 《阴阳师》:“以玩家为本”的衍生开发 |
第5章 国外优秀儿童IP的运营分析 |
5.1 哈利波特:从畅销小说到IP多元化商业开发模式 |
5.1.1 “哈利波特”IP开发的核心:系列小说与系列电影 |
5.1.2 “哈利波特”IP的游戏开发 |
5.1.3 “哈利波特”IP的主题公园建设 |
5.1.4 “哈利波特”IP周边衍生品链建设 |
5.2 精灵宝可梦:从反应平平的游戏到全球第一大儿童IP |
5.2.1 漫画游戏联动,“精灵宝可梦”IP价值显现 |
5.2.2 技术+社交的产品模式激发IP的独特价值 |
5.2.3 IP大电影:从二次元到三次元的价值进化 |
5.2.4 联名营销:IP商业价值的充分释放 |
5.3 小猪佩奇:中国社交媒体捧红的儿童IP |
5.3.1 《小猪佩奇》的成名史:从儿童IP到全民IP |
5.3.2 《小猪佩奇》IP的核心价值:家庭教育价值观的挖掘 |
5.4 迪士尼全业产业链运营 |
5.4.1 迪士尼媒体网络 |
5.4.2 迪士尼主题公园 |
5.4.3 迪士尼影视娱乐 |
5.4.4 迪士尼消费品 |
第6章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的问题与对策 |
6.1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面临的问题 |
6.1.1 儿童IP产业链不够健全 |
6.1.2 儿童IP全年龄段的开发意识不足 |
6.2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的对策 |
6.2.1 孵化阶段:打造优质儿童IP内容 |
6.2.2 放大阶段:善用社交媒体宣传 |
6.2.3 变现阶段:跨界运营,进行商业化运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跨媒介传播下贵州文化形象的演变与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贵州文化形象的生成基础及相关理论阐释 |
(一)贵州文化形象的生成基础 |
1.自然生态基础 |
2. 历史人文基础 |
(二)理论背景及核心概念阐释 |
1. 文化形象 |
2. 跨媒介传播 |
二、贵州文化形象的历史演变及其跨媒介传播 |
(一)“三言”“两语”的传统贵州文化形象 |
(二)不同时代背景下贵州文化形象的视角转变 |
1. 明朝“移民实边”时期的“屯边贵州”形象 |
2. 红军长征时期的“红色贵州”形象 |
3. 抗日战争时期的贵州“大后方”形象。 |
4. 三线建设时期的贵州“大三线”形象 |
三、21世纪以来贵州文化形象的跨媒介重构 |
(一)重构的目标指向与形象定位 |
1. 贵州发展目标与顶层设计回顾 |
2.“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的多彩贵州文化形象 |
3.“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时代贵州文化形象 |
(二)贵州文化形象重构的跨媒介传播方式与效应 |
1.“多彩贵州”的跨媒介传播方式与效应 |
2. 贵州“生态美”的跨媒介传播方式与效应 |
3. 贵州文化形象在文化娱乐与赛事会展领域的传播效应 |
四、结语 |
(5)仪式空间的性别展演 ——上海性少数影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理论源流 |
一、人类学“仪式”理论 |
二、“酷儿空间”观点 |
三、新/酷儿电影理论与“性别表演”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上海性少数影展/国际性少数电影节与观众 |
第一节 国际性少数电影节与上海性少数影展 |
一、国际性少数电影节概述与命名 |
二、上海性少数影展——以上海骄傲电影节为例 |
第二节 上海性少数影展的策展与放映 |
一、策展与排片——以上海骄傲电影节为例 |
二、上海性少数影展的非主流特性 |
三、观众的追寻与卷入 |
小结 |
第三章 作为上海性少数影展的仪式与观众的仪式性参与 |
第一节 上海性少数影展作为一种仪式 |
一、上海性少数影展的仪式性 |
二、生成视阈下的性别表演仪式 |
第二节 仪式过程:上海性少数影展的仪式参与过程 |
一、影展前:卷入核心团体志愿者与抢票 |
二、影展中:“阈限期”的集体狂欢 |
三、影展后:回归日常 |
小结 |
第四章 上海地理空间当中的酷儿影像 |
第一节 上海酷儿空间的生产 |
一、上海酷儿空间的建立 |
二、上海酷儿空间的转向与扩展 |
第二节 编码于影像当中的上海酷儿空间 |
一、编码于影像当中的上海酷儿空间 |
二、《我们害怕》当中的上海酷儿空间与艾滋病禁忌 |
三、女性的空间——以纪录片《上海酷儿》为例 |
小结 |
第五章 上海性少数影展中的影人与影像的性别实践 |
第一节 跨性别的影像实践 |
一、短片与新酷儿电影 |
二、跨性别的影像呈现 |
第二节 独立影人的新酷儿影像呈现 |
一、范坡坡与彩虹系列 |
二、相梓与《再见,南屏晚钟》 |
三、程力与《何塞》 |
小结 |
结语与讨论 |
第一节 结语 |
一、国际性少数电影节与上海性少数影展 |
二、仪式与生成仪式 |
三、酷儿空间的生产与呈现 |
四、新酷儿电影的发展与影人的性别实践 |
第二节 讨论与发展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专着与期刊论文 |
二、英文专着与期刊论文 |
三、电子资料 |
附录 |
后记 |
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
(6)新世纪中国工业题材纪录片故事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近年我国工业井喷式发展 |
1.1.2 国民对于工业题材纪录片的刻板印象 |
1.1.3 讲好中国故事与国家形象的提高和宣传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2.3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难点、创新点及目标 |
1.4.1 研究方法 |
1.4.2 需攻克的难题难点 |
1.4.3 此选题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工业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背景与发展现状 |
2.1 工业题材纪录片理论基础及界定 |
2.1.1 工业题材纪录片理论基础 |
2.1.2 工业题材纪录片故事性解读 |
2.1.3 工业题材纪录片的概念界定 |
2.2 工业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背景 |
2.2.1 创作模式逐渐成熟 |
2.2.2 国家多项政策扶持 |
2.2.3 当今观众自我实现需求 |
2.3 工业题材纪录片的发展现状 |
2.3.1 由传统电视台逐渐布局移动互联网视频 |
2.3.2 社会发展成果丰厚 |
2.3.3 影像制作软硬件提升 |
第三章 工业题材纪录片内容层面的故事性生成 |
3.1 剧中角色塑造的故事性体现 |
3.1.1 建设者与工业主体发生碰撞体现故事性 |
3.1.2 受惠者与生存环境之间矛盾体现故事性 |
3.1.3 人物所呈现的精神内涵 |
3.2 题材选择的故事性提取 |
3.2.1 聚焦自主创新装备制造 |
3.2.2 展示发达交通路网 |
3.2.3 展现能源开采、创新、运输 |
3.3 情节构建的故事性营造 |
3.3.1 创作者选材标准 |
3.3.2 创作者调研工作 |
3.3.3 创作者拍摄难点 |
第四章 工业题材纪录片形式层面的故事性生成 |
4.1 故事性叙事视角 |
4.1.1 全知视角引领作用 |
4.1.2 内视角的情感表达 |
4.1.3 外视角的客观纪实 |
4.2 故事性叙事结构 |
4.2.1 悬念引领式结构 |
4.2.2 逻辑推理式结构 |
4.2.3 回环嵌套式结构 |
第五章 工业题材纪录片未来展望 |
5.1 提升VR多维视听技术,锻造工业故事 |
5.2 多种审美体验结合,传播时代故事 |
5.3 新媒体全方位宣传,讲好中国故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1.专着 |
2.学位论文 |
3.期刊论文 |
4.网络资源参考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新世纪中外工业题材纪录片一览表(部分) |
致谢 |
(7)我国历史文化纪录片与国家文化形象传播研究 ——以央视纪录片为例(2000-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三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一章 历史文化记录片与国家文化形象概述 |
第一节 历史文化纪录片的界定 |
一 历史文化纪录片的概念 |
二 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分类 |
第二节 国家文化形象的定义 |
一 国家文化形象的内涵 |
二 国家文化形象的功能 |
第三节 历史文化纪录片在国家文化形象传播中的作用 |
一 为国家文化形象阐释提供文化维度 |
二 为国家文化形象传播提供呈现方式 |
第二章 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国家文化形象的传播方式 |
第一节 全方位的群体传播 |
一 用技术诠释历史 |
二 用审美展示文化 |
三 用意象塑造形象 |
第二节 主流性的大众传播 |
一 受众意识主体化 |
二 内容设置大众化 |
三 强势媒体栏目化 |
第三节 融合性的国际传播 |
一 多样性的合作方式 |
二 多元化的题材设定 |
三 创新性的视听语言 |
第三章 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国家文化形象的传播内容 |
第一节 传播主流历史文化观 |
一 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 |
二 增强文化自塑 |
第二节 传播人类普适价值观 |
一 国际化拍摄手法的运用 |
二 尊重文化多样性 |
第三节 传播以人为本观 |
一 个体视角的运用 |
二 提升文化自信心 |
第四章 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国家文化形象传播效果优化策略 |
第一节 制作水平国际化 |
一 完善制作理念 |
二 贴合受众需求 |
三 遵循市场走向 |
第二节 传播渠道全面化 |
一 加强新旧媒体协作 |
二 搭建全球媒体平台 |
第三节 文化传播品牌化 |
一 强化中国文化的品牌运营 |
二 促进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2000-2019 年央视播出的历史文化纪录片汇总 |
致谢 |
(8)张艺谋武侠电影中的男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武侠电影的定义 |
1.3 张艺谋武侠电影中男性形象的研究现状 |
1.3.1 武侠电影中男性形象的研究现状 |
1.3.2 张艺谋电影作品中男性形象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方法,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武侠电影发展历程及其男性形象演变 |
2.1 武侠电影的发展历程 |
2.1.1 1949年以前武侠电影的发展 |
2.1.2 1949年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武侠电影的发展 |
2.1.3 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武侠电影的发展 |
2.2 武侠电影中男性形象的演变 |
2.2.1 1949年以前的武侠电影奠定了男性形象的基本特质 |
2.2.2 1949年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的武侠电影强化了男性形象的类型 |
2.2.3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武侠电影发展了男性形象的复杂人性 |
第三章 张艺谋武侠电影中的男性人物群像 |
3.1 “侠客” |
3.1.1 无名、残剑、长空 |
3.1.2 金捕头、刘捕头 |
3.2 影子武士:境州 |
3.3 “君王” |
3.3.1 秦王 |
3.3.2 王 |
3.3.3 沛王 |
3.4 “臣下” |
3.4.1 王子:元祥、元杰、元成 |
3.4.2 武将:邵殿帅等人与子虞、田战、杨苍及其子杨平 |
3.4.3 文臣:鲁严与沈大人 |
3.4.4 太医:蒋亦儒 |
3.5 西方人:威廉·加林、佩罗·托瓦尔、巴拉德 |
3.6 其他男性形象:老馆长及赵国学子、彭勇 |
第四章 张艺谋武侠电影中男性形象的塑造方式 |
4.1 利用景观符号构建男性人物形象 |
4.1.1 场景景观暗示男性人物基本性格特征与气质 |
4.1.2 武打景观反映男性人物性格与精神气质 |
4.2 采用造型符号与道具符号塑造男性形象 |
4.2.1 造型符号塑造男性形象 |
4.2.2 道具符号塑造男性形象 |
4.3 利用镜头语言塑造男性形象 |
4.3.1 使用特写与近景镜头展现男性心理变化历程及情感 |
4.3.2 使用运动镜头外化男性人物内心的情感 |
4.3.3 使用主观镜头揭示男性的内心感受 |
4.3.4 利用画面构图塑造男性外在形象或揭示男性人物之间的关系 |
4.3.5 利用数字技术打破形象塑造的空间局限 |
4.4 利用女性影像符号塑造男性形象 |
第五章 张艺谋武侠电影中男性形象的价值与启示 |
5.1 张艺谋武侠电影中男性形象的价值 |
5.1.1 借男性形象传递中国优秀的文化价值观念 |
5.1.2 借男性形象表达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关注 |
5.1.3 借助男性形象剖析人性 |
5.2 启示 |
5.2.1 根植侠义精神,塑造立体化人物形象 |
5.2.2 加强故事细节铺陈,塑造动人的人物形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回南天(论文提纲范文)
序幕 |
第一章翡冷翠 |
第二章洛杉矶 |
第三章海陆丰 |
第四章铜锣湾 |
第五章苏里南 |
第六章小西天 |
尾声 |
(10)回南天(论文提纲范文)
序幕 |
第一章 翡冷翠 |
第二章 洛杉矶 |
第三章 海陆丰 |
第四章 铜锣湾 |
第五章 苏里南 |
第六章 小西天 |
尾声 |
四、戛纳电影节巡礼(第十届)(论文参考文献)
- [1]作为中国电影海外传播重要路径的国际电影节[J]. 高凯,苗萍. 现代视听, 2021(08)
- [2]现状·本体·策略——基于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国内“云观影”实践的观察[J]. 段晓莎,沃可心. 戏剧与影视评论, 2020(05)
- [3]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研究[D]. 申琳. 吉林大学, 2020(01)
- [4]跨媒介传播下贵州文化形象的演变与重构研究[J]. 喻健,宋璨羽,苗义程.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
- [5]仪式空间的性别展演 ——上海性少数影展研究[D]. 胡嘉敏. 上海戏剧学院, 2020(08)
- [6]新世纪中国工业题材纪录片故事性研究[D]. 唐久乐.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7]我国历史文化纪录片与国家文化形象传播研究 ——以央视纪录片为例(2000-2019)[D]. 刘佳文.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张艺谋武侠电影中的男性形象研究[D]. 苏露露.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6)
- [9]回南天[J]. 郝瀚. 青春, 2020(02)
- [10]回南天[J]. 郝瀚. 朔方,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