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日照依赖型论文-赵耀,吕晋慧,陈阳,任磊,李艳峰

短日照依赖型论文-赵耀,吕晋慧,陈阳,任磊,李艳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短日照依赖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被菊,光周期,花期调控,成花逆转

短日照依赖型论文文献综述

赵耀,吕晋慧,陈阳,任磊,李艳峰[1](2013)在《3种短日照依赖型地被菊光周期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花期调控,以"毛白玉"、"紫娇"和"大红"3个花期不同的短日照依赖型地被菊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20d、30d、40d、50d短日照处理,自然光照为对照,观察不同短日照处理对不同地被菊成花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短日照处理可有效提前地被菊开花时间,其中"毛白玉"短日照处理30d以上可提前开花,盛花期提前22d;"紫娇"和"大红"短日照处理50d可提前开花,盛花期分别提前39d和54d。短日照处理对3个品种的开花数量影响达显着水平;对"紫娇"和"大红"的株高有显着影响;不同处理间各品种花径差异不显着。短日照处理条件下,"紫娇"、"大红"花序发生明显褪色现象。且棚内温度略高于棚外温度,而不同土层温差不明显。综上所述,只有了解各品种的短日照诱导开花的天数,并在短日照处理期间采取一定降温措施,才能准确预定花期,为杂交授粉的高效进行提供保证。(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韩成云[2](2012)在《拟南芥短日照依赖型模拟病斑SDL1基因的分离和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模拟病斑突变体(lesion mimic mutant)是一类在没有明显的逆境、损伤或病原物侵害时,在叶片上能自发地形成类似病原物侵染后的坏死斑的突变体,这些突变体往往能激活植物体的系统获得性抗性,通常具有与抗病反应相关的细胞学和生物化学特征。拟南芥短日照依赖型模拟病斑突变体(short-day-dependent lesion mimic mutant1, sdl1),是一个在短日照条件下(8小时光照、16小时黑暗)形成模拟病斑的突变体。该突变体在长日照条件下(16小时光照、8小时黑暗)与野生型拟南芥(Col-0)没有明显差异;但在短日照条件下,生长减慢,个体较野生型矮小,叶片局部产生类似坏死的病斑。植株抽苔后,幼嫩的茎以及茎顶端的花序和果荚会发生白化萎蔫,但不导致植株整体死亡。进一步研究突变体的表型,发现生长在培养基上的sdl1突变体仍然表现模拟病斑坏死表型,培养基中高浓度蔗糖的添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模拟病斑坏死的发生。采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分离鉴定了SDL1基因,该基因编码含42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sdl1的单碱基突变位点发生在基因第四个外显子的最后一个碱基,直接导致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第157个氨基酸由Trp变为终止密码子TAG,使翻译提前结束,丢失了265个氨基酸。在模拟病斑形成的过程中,大多数突变体都表现出与病原菌防御相关的组织化学及系统获得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本研究将各生长时期的叶片进行台盼蓝染色,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细胞死亡。检测突变体中部分病程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现在短日照条件下,sdl1突变体激活了水杨酸信号途径的抗病基因表达,并伴随内源水杨酸的积累;通过构建sdl1与水杨酸缺失突变体NahG及水杨酸信号转导缺失突变体npr1-1的双突变体,发现模拟病斑的产生与水杨酸在植物体内的积累密切相关,而与水杨酸的信号转导关系不大。由于突变发生在剪接识别位点,采用cDNA测序及RT-PCR检测发现没有发生剪切位点的改变。RT-PCR分析发现sdll突变体中的SDL1基因的表达显着降低。本研究进一步通过构建含有内源启动子的表达载体以及由35S强启动子启动的超表达载体来检测基因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表明SDL1基因剪接识别位点的突变并没有影响剪切效率,基因通过启动子自身进行反馈调控。此外,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说明了SDL1基因的表达不受光照的调控。SDL1是一个未经报道的新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DL1高度保守,具有延胡索酰乙酰乙酸酶(fumarylacetoacetate hydrolase, FAH)重要结构域,推测其可能作为FAH参与了植物体内酪氨酸的代谢进程。本研究借鉴动物体内的Tyr代谢模式,外源添加芳香族氨基酸及其代谢中间产物和终产物来处理植物,进一步寻找基因作用的节点。研究发现,外源添加高浓度的Tyr及Trp可以抑制sdl1突变体在短日照条件下的模拟病斑表型;而外源添加Phe对sdl1突变体几乎没有影响。氨基酸分析发现sdl1突变体中Tyr的含量没有改变。说明一定量的Tyr及Trp的添加似乎可以弥补SDL1基因突变的影响。低浓度的代谢中间产物尿黑酸(homogentisate, HGA)加速了sdl1突变体的模拟病斑坏死表型的发生,而高浓度HGA强烈抑制植物生长。代谢终产物延胡索酸(fumaric acid, FA)的添加没有影响,但SDL1基因突变降低了植物体内的FA含量。说明SDL1基因很可能是在HGA的下游,FA的上游发挥作用,但这种表型并非是由于HGA的积累及FA减少带来的。综上所述,本文分离鉴定了拟南芥短日照依赖型模拟病斑SDL1基因,并对该基因的功能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对探讨光照长度如何调控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2-05-01)

韩成云[3](2008)在《拟南芥短日照依赖型模拟病斑突变体sdl的筛选及其基因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为材料,采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MS)对拟南芥野生型Columbia(Col-0)种子进行诱变处理,构建突变体库,从中筛选得到了一个在短日照条件下(8小时光照/16小时黑暗)形成模拟病斑的突变体,命名为短日照依赖型模拟病斑突变体(short-day-dependent lesion mimic mutant,sdl)。通过形态观察发现该突变体在短日照条件下植株明显生长缓慢,个体较野生型矮小,叶片局部形成病斑并发生皱缩;植株抽苔后,茎顶端数个果荚和花蕾发生白化萎蔫,但不导致植物死亡。将sdl突变体与野生型拟南芥Col-0进行正、反杂交,其F_1代的植株表型都与野生型相同,F_2代的植株表型发生分离,出现野生型Col-0和突变体sdl两种表型,其分离比经过卡方测验,符合一对基因3:1的表型分离比。这一结果表明:sdl突变体是一个细胞核遗传的、单基因隐性突变。进一步将其与目前已发表的拟南芥模拟病斑突变体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发现sdl属于新的突变体。从突变体与野生型Ler杂交得到的F_2群体中筛选作图群体,利用拟南芥5条染色体上分布均匀的24个分子标记对该突变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初步定位,结果表明该突变基因位于拟南芥第1条染色体上,与分子标记SGCSNP374紧密连锁;扩大遗传群体,并自行设计新的分子标记用于基因精细定位,将SDL基因定位在M3918和M4102之间约180Kb的范围内的两个BAC F25C20和F12F1上。(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08-06-16)

短日照依赖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模拟病斑突变体(lesion mimic mutant)是一类在没有明显的逆境、损伤或病原物侵害时,在叶片上能自发地形成类似病原物侵染后的坏死斑的突变体,这些突变体往往能激活植物体的系统获得性抗性,通常具有与抗病反应相关的细胞学和生物化学特征。拟南芥短日照依赖型模拟病斑突变体(short-day-dependent lesion mimic mutant1, sdl1),是一个在短日照条件下(8小时光照、16小时黑暗)形成模拟病斑的突变体。该突变体在长日照条件下(16小时光照、8小时黑暗)与野生型拟南芥(Col-0)没有明显差异;但在短日照条件下,生长减慢,个体较野生型矮小,叶片局部产生类似坏死的病斑。植株抽苔后,幼嫩的茎以及茎顶端的花序和果荚会发生白化萎蔫,但不导致植株整体死亡。进一步研究突变体的表型,发现生长在培养基上的sdl1突变体仍然表现模拟病斑坏死表型,培养基中高浓度蔗糖的添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模拟病斑坏死的发生。采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分离鉴定了SDL1基因,该基因编码含42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sdl1的单碱基突变位点发生在基因第四个外显子的最后一个碱基,直接导致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第157个氨基酸由Trp变为终止密码子TAG,使翻译提前结束,丢失了265个氨基酸。在模拟病斑形成的过程中,大多数突变体都表现出与病原菌防御相关的组织化学及系统获得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本研究将各生长时期的叶片进行台盼蓝染色,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细胞死亡。检测突变体中部分病程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现在短日照条件下,sdl1突变体激活了水杨酸信号途径的抗病基因表达,并伴随内源水杨酸的积累;通过构建sdl1与水杨酸缺失突变体NahG及水杨酸信号转导缺失突变体npr1-1的双突变体,发现模拟病斑的产生与水杨酸在植物体内的积累密切相关,而与水杨酸的信号转导关系不大。由于突变发生在剪接识别位点,采用cDNA测序及RT-PCR检测发现没有发生剪切位点的改变。RT-PCR分析发现sdll突变体中的SDL1基因的表达显着降低。本研究进一步通过构建含有内源启动子的表达载体以及由35S强启动子启动的超表达载体来检测基因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表明SDL1基因剪接识别位点的突变并没有影响剪切效率,基因通过启动子自身进行反馈调控。此外,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说明了SDL1基因的表达不受光照的调控。SDL1是一个未经报道的新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DL1高度保守,具有延胡索酰乙酰乙酸酶(fumarylacetoacetate hydrolase, FAH)重要结构域,推测其可能作为FAH参与了植物体内酪氨酸的代谢进程。本研究借鉴动物体内的Tyr代谢模式,外源添加芳香族氨基酸及其代谢中间产物和终产物来处理植物,进一步寻找基因作用的节点。研究发现,外源添加高浓度的Tyr及Trp可以抑制sdl1突变体在短日照条件下的模拟病斑表型;而外源添加Phe对sdl1突变体几乎没有影响。氨基酸分析发现sdl1突变体中Tyr的含量没有改变。说明一定量的Tyr及Trp的添加似乎可以弥补SDL1基因突变的影响。低浓度的代谢中间产物尿黑酸(homogentisate, HGA)加速了sdl1突变体的模拟病斑坏死表型的发生,而高浓度HGA强烈抑制植物生长。代谢终产物延胡索酸(fumaric acid, FA)的添加没有影响,但SDL1基因突变降低了植物体内的FA含量。说明SDL1基因很可能是在HGA的下游,FA的上游发挥作用,但这种表型并非是由于HGA的积累及FA减少带来的。综上所述,本文分离鉴定了拟南芥短日照依赖型模拟病斑SDL1基因,并对该基因的功能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对探讨光照长度如何调控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短日照依赖型论文参考文献

[1].赵耀,吕晋慧,陈阳,任磊,李艳峰.3种短日照依赖型地被菊光周期调控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2].韩成云.拟南芥短日照依赖型模拟病斑SDL1基因的分离和功能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12

[3].韩成云.拟南芥短日照依赖型模拟病斑突变体sdl的筛选及其基因定位[D].湖南农业大学.2008

标签:;  ;  ;  ;  

短日照依赖型论文-赵耀,吕晋慧,陈阳,任磊,李艳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