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钛酸镧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钛酸镧铋,工艺控制,显微结构,介电性能
钛酸镧铋论文文献综述
牛志伟[1](2015)在《工艺控制对钛酸镧铋陶瓷显微结构和性能影》一文中研究指出层状结构族化合物钛酸镧铋材料因具有优良的铁电、压电性能及高居里温度等特点而广受重视。固相法制备的Bi4Ti3O12陶瓷样品在900℃烧结就可以达到90%以上的相对密度,而La掺杂的Bi3.25La0.75Ti3O12陶瓷则需要1100℃以上的烧结温度。烧结添加剂和二次烧结工艺是制备致密化陶瓷的常用技术途径。本文探究了添加剂SiO2和二次烧结对Bi3.5La0.5Ti3O12陶瓷的相组成,相对密度,显微结构,介电性能和铁电性能的影响。采用沉淀法制备了掺镧钛酸铋(Bi3.5La0.5Ti3O12,BLT)粉体,并对添加1.0wt%SiO2的掺镧钛酸铋坯体进行了不同烧结工艺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加入烧结添加剂后,当第二次烧结温度在980℃到1020℃阶段内,材料的相对密度随着烧结温度升高而显着增大,但当烧结温度超过1020℃时,材料的相对密度提高趋势变缓。随着第二次烧结温度的提高,Bi3.5La0.5Ti3O12陶瓷的铁电性能也是逐渐提高的,当烧结温度为1060℃,Bi3.5La0.5Ti3O12陶瓷的剩余极化强度Pr的值是9.8μC/cm2,相应的矫顽场Ec的值为63.7 kV/cm。在烧结温度为1040℃时,随着烧结时间的延长,晶粒的片状结构逐渐发展为椭球形或厚片状,相对理论密度略有下降,材料介电性能和铁电性能变化不大。在相同烧结条件下(1040℃/2h,二次烧结),加入1.0%SiO2的Bi3.5La0.5Ti3O12陶瓷的剩余极化强度Pr的值为7.1μC/cm2,略低于相同条件下不加烧结添加剂的Bi3.5La0.5Ti3O12陶瓷的Pr值(11.0μC/cm2),说明SiO2添加剂没有改善材料的铁电性能,这可能与SiO2能明显促进Bi3.5La0.5Ti3O12陶瓷晶粒的长大,导致两种试样的显微结构具有较大差异有关,也可能与氧空位缺陷或其他缺陷钉扎畴壁效应的大小有关。分析不同烧结工艺的Bi3.5La0.5Ti3O12陶瓷的介电温谱发现,居里温度点均随着测试频率的升高向低温方向移动。但在两次烧结(烧结温度为1060℃)与氧化硅添加剂的协同作用下,测试频率为1kHz时,发现Tc下最大介电常数值高达24400,其值是100kHz测得的最大介电常数数值(2070)的12倍。分析了介电温谱中100℃~350℃温度区间损耗因子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并拟合了相关的激活能数据,结果说明不同烧结工艺的Bi3.5La0.5Ti3O12陶瓷,添加SiO2作为烧结助剂后,氧空位的激活能从0.66eV升高为0.83eV,预期可以降低材料中氧空位浓度,但二次烧结工艺和添加SiO2的协同作用使得Bi3.5La0.5Ti3O12陶瓷损耗峰增高。(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5-06-11)
方频阳,樊慧庆[2](2007)在《铋含量对钛酸镧铋陶瓷结构和介电性能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固相合成的方法制备了Bi3.25-xLaxTi3O12(x=0.98~1.03,简称BLT)陶瓷。通过XRD,SEM和阻抗分析仪表征了陶瓷的晶体结构和晶体形貌,测试了陶瓷的介电频谱,结果表明陶瓷的晶体结构为典型的层状钙钛矿结构且不随Bi含量和温度的变化而改变;随着Bi含量的增加晶体形貌由棒状颗粒向片状颗粒转变,而且陶瓷的致密度也得到提高;介电常数随Bi含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并且在x=1.02时达到最大值。(本文来源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徐刚[3](2004)在《锆钛酸铅(PZT)及钛酸镧铋(BLT)的纳米粉体和一维纳米结构的合成、表征及其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介绍了Pb(Zr_xTi_(1-x))O_3(PZT)和Bi_(4-x)La_xTi_3O_(12)(BLT)的结构、性能,并对PZT的准结晶学相界(MPB)、以及钙钛矿相PZT和铋层钙钛矿结构BLT相的合成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综述和讨论;然后,回顾了—维纳米结构的研究进展,详细综述了—维纳米结构的生长机制和合成方法,并对BaTiO_3和PZT等钙钛矿结构铁电氧化物—维纳米结构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和分析。结合部分草酸盐固相反应法对共沉淀法合成PZT进行改进,探索并开发了实现纯相PZT低温合成的两步沉淀法。利用聚乙烯醇(PVA)对前驱体沉淀物团簇的隔离作用,辅助两步沉淀法合成出分散良好的PbZr_(0.52)Ti_(0.48)O_3(PZT)纳米粉体。首次利用共沉淀法实现了铋层钙钛矿结构相Bi_(3.25)La_(0.75)Ti_3O_(12)(BLT)纳米粉体的合成。开拓性地在水热系统中引入聚合物(聚乙烯醇(PVA)和聚丙烯酸(PAA)),合成出四元钙钛矿氧化物PbZr_(0.52)Ti_(0.48)O_3(PZT)四方相单晶纳米棒、纳米线和多晶纳米管。 采用差热和热失重分析(DTA和TG)对合成PZT和BLT粉体的前驱体粉体的热行为进行了分析,利用X射线衍射(XRD)探讨了PZT、BLT晶相演化与煅烧温度的关系,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观察了合成粉体的形貌随煅烧温度的演化过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和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EDX)对合成的PZT、BLT粉体的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并结合TG分析了PZT粉体的热稳定性。 共沉淀合成PZT粉体的过程中,除形成主晶相钙钛矿PZT外,还形成少量的PbO相,导致高温煅烧的粉体Pb含量减少,偏离设计组成;低温煅烧的粉体,热稳定性较差。对共沉淀法改进后发展的两步沉淀法和部分草酸盐共沉淀法,强化了Zr~(4+)、Ti~(4+)离子的结合,形成特殊的前驱体粉体微观结构,避免了PbO的挥发,不仅实现了钙钛矿相PZT的直接合成,保持了很好的设计组成,而且所得到的粉体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对不同方法制备的前驱体粉体形成PZT相的活化能研究显示,不论是共沉淀法,还是改进后的部分草酸盐共沉淀法或两步沉淀法合成钙钛矿相PZT的反应均遵循连续反应机制,即 Amorphous Precursor Powder→Pyrochlore→Perovskite PZT,反应物首先反应生成焦绿石相,然后再转化为钙钛矿相。 建立了两步沉淀法合成钙钛矿相PZT的模型。在PbO和ZT反应合成PZT相过程中,形成PbO-PZT和PZT-ZT两个界面,Pb~(2+)离子扩散到PZT-ZT界面与ZT反应形成钙钛矿相PZT,Pb~(2+)离子在PZT层中的扩散控制着合成PZT的反应(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4-12-01)
钛酸镧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固相合成的方法制备了Bi3.25-xLaxTi3O12(x=0.98~1.03,简称BLT)陶瓷。通过XRD,SEM和阻抗分析仪表征了陶瓷的晶体结构和晶体形貌,测试了陶瓷的介电频谱,结果表明陶瓷的晶体结构为典型的层状钙钛矿结构且不随Bi含量和温度的变化而改变;随着Bi含量的增加晶体形貌由棒状颗粒向片状颗粒转变,而且陶瓷的致密度也得到提高;介电常数随Bi含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并且在x=1.02时达到最大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钛酸镧铋论文参考文献
[1].牛志伟.工艺控制对钛酸镧铋陶瓷显微结构和性能影[D].青岛大学.2015
[2].方频阳,樊慧庆.铋含量对钛酸镧铋陶瓷结构和介电性能的影响(英文)[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
[3].徐刚.锆钛酸铅(PZT)及钛酸镧铋(BLT)的纳米粉体和一维纳米结构的合成、表征及其机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