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他感作用论文-罗晓蔓

化学他感作用论文-罗晓蔓

导读:本文包含了化学他感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尾松,褐环乳牛肝菌,根系分泌物,有机酸

化学他感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罗晓蔓[1](2017)在《菌根化马尾松苗木根系分泌物化学组成和化感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是我国针叶树种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综合利用程度最高的乡土树种,具有速生、丰产、适应性强、耐干旱等优良特性,是典型的外生菌根树种。外生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菌丝网络,扩大植物根系吸收面积,增强植物根系活力,改变根系微生态环境,提高植物吸收水分和营养代谢的能力。本文以接种和不接种外生菌根1年生马尾松苗木为研究对象,用乙醇和甲醇两种浸提剂分别萃取分离,气相色谱-质谱(GC-MS)物质鉴定,研究接种褐环乳牛肝菌和不接种马尾松苗木根系分泌物化学组成成分和含量的差异,再运用生物检测等技术手段,研究根系分泌物和3种主要有机酸类化感物质对种子和幼苗的化感作用,为研究菌根化育苗及马尾松天然更新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菌根化/非菌根化马尾松根系分泌物的化学组成成分采用乙醇浸提,接种Sl12和Sl13菌株的菌根化马尾松苗木根系分泌物种类分别比非菌根化苗木多22和23种,相对百分含量在1%以上的分别有18和16种。其中,酸类是数量最多且比例较大的一类化合物,两种接种苗木根系分泌物成分中酸类所占比例分别为51.20%、48.80%,非接种苗木酸类为34.17%。采用甲醇浸提,非菌根化苗木根系分泌物种类为23种,菌根化苗木种类分别为34和32种,相对百分含量在1%以上的分别有12和9种,其中酸类、酯类相对含量较大,两种接种苗木酸类所占比例分别为39.06%、44.86%;酯类分别为32.01%、38.91%,非接种苗木酸类为33.96%;酯类为39.59%。乙醇、甲醇浸提的菌根化苗木根系分泌物中均能检测出棕榈酸、硬脂酸、2,4-二叔丁基苯酚,非菌根化苗木只能检测出棕榈酸。2、菌根化/非菌根化马尾松根系分泌物的化感作用(1)高浓度(1 mg?ml-1)处理时,菌根化/非菌根化马尾松根系分泌物对马尾松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胚轴长、胚根长具有抑制作用。低浓度(0.25 mg?ml-1)处理时,3种苗木根系分泌物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3种苗木根系分泌物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差异显着(p<0.05)。(2)菌根化/非菌根化马尾松根系分泌物能促进1年生马尾松苗木苗高、地径的生长,促进苗木生物量的积累,与对照相比,接种和不接种苗木根系分泌物对马尾松苗木生长的促进作用强度表现为Sl13>Sl12>CK。低浓度(0.25 mg?ml-1)处理时,菌根化/非菌根化马尾松苗木根系分泌物能够降低苗木叶片中MDA的含量,增加SOD、POD的活性,降低土壤中酸性磷酸酶的活性,提高土壤多酚氧化酶、脲酶的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含量。3、有机酸类化感物质的化感作用(1)邻苯二甲酸在高、中、低叁种浓度下对马尾松种子萌发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轴长、胚根长、鲜重、干重等指标均具有抑制作用。高浓度(1 mg?ml-1)处理时,棕榈酸抑制马尾松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促进幼苗胚根、胚轴的生长;硬脂酸促进马尾松种子的萌发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轴的生长,抑制胚根的生长。低浓度(0.25 mg?ml-1)处理时,棕榈酸和硬质酸对种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化感效应表现为促进作用。与对照相比,3种有机酸类化感物质均抑制马尾松幼苗干物质的积累。(2)与对照相比,高浓度(1 mg?ml-1)处理时,3种有机酸对1年生苗木的苗高、地径、总鲜重和总干重具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强弱表现为:邻苯二甲酸>硬脂酸>棕榈酸;3种有机酸能增加苗木叶片中丙二醛(MDA)的含量、降低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硬脂酸和邻苯二甲酸均降低了土壤中多酚氧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低浓度(0.25 mg?ml-1)处理时,3种有机酸均能促进马尾松苗木生长,且促进作用表现为硬脂酸>棕榈酸>邻苯二甲酸;3种有机酸降低了苗木叶片中MDA的含量、提高叶片中SOD、POD的活性,增加了土壤中脲酶的活性。综上,外生菌根真菌能改变苗木根际土壤中分泌物的化学组成成分和含量,从而改变苗木的根际环境,影响苗木的生长。(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7-05-01)

郑立浪,陈月圆,卢凤来,李典鹏[2](2016)在《尾巨桉化感作用对广金钱草化学成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ucalyptus grandis对广金钱草Desmodium styracifolium(Osb.)Merr.药材化学成分的影响,探索尾巨桉-广金钱草复合经营模式的可行性。【方法】在试验田中,以不同类型和重量的尾巨桉落叶铺盖在土壤上并种植广金钱草,同时另在尾巨桉人工林中直接套种广金钱草,待药材成熟后统计其产量,并利用HPLC指纹图谱法及含量测定法检测其化学成分变化。【结果】广金钱草在尾巨桉林下种植时,产量稍有下降,但药材指纹图谱与正常种植无显着差异。【结论】广金钱草可以套种在尾巨桉人工林下。(本文来源于《广西科学》期刊2016年02期)

陈林,杨新国,宋乃平,翟德苹,赵伟[3](2016)在《中间锦鸡儿根水浸提液对7种灌草的化感作用及其化学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在人工复合系统以及植被演替中的作用,研究了中间锦鸡儿根水浸提液对荒漠草原7种常见植物(苦豆子、沙打旺、草木樨、披碱草、苏丹草、柠条锦鸡儿和小叶锦鸡儿)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质量浓度中间锦鸡儿根水浸提液处理对苦豆子、草木樨、苏丹草、柠条锦鸡儿和小叶锦鸡儿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而对沙打旺和披碱草起到促进作用;此外,中间锦鸡儿根水浸提液在同一质量浓度处理下对苦豆子、苏丹草和小叶锦鸡儿的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而对其幼苗生长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中间锦鸡儿根水浸提液,共鉴定出21种主要化合物,包括醇、酮、醚、酯、萜类、有机酸、卤代烷以及含氮化合物等8类物质。(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邰凤姣,韩彩霞,邵华[4](2015)在《入侵植物意大利苍耳不同部位挥发油的化感作用及其化学成分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意大利苍耳(Xanthium italicum Moretti)叶、茎、果3个部位的挥发油,并通过GC-MS分析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在叶、茎、果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25、23和27种化合物,分别占总成分的90.625%、93.041%和89.866%。其中,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柠檬烯(25.541%)和龙脑(12.133%),茎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柠檬烯(62.85%),而果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γ-榄香烯(23.38%)、柠檬烯(14.18%)和吉玛烯B(16.279%)。以意大利苍耳入侵生境中常见杂草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双子叶植物)和早熟禾(Poa pratensis L.,单子叶植物)作为受试植物,在密闭容器中(容积为1.4 L)放入不同质量的叶、茎、果部位(20 g、40 g和80 g),检测其在模拟自然状态下产生的挥发物的化感作用;并采用培养皿法对不同浓度叶、茎、果挥发油(0.2μL/m L、0.5μL/m L、1μL/m L、3μL/m L和5μL/m L)的化感作用进行生测。结果显示:意大利苍耳各部位在自然挥发条件下以及其挥发油均表现出较强的化感作用,其叶挥发油在5μL/m L时可完全抑制两种受试植物种子的萌发,具有进一步开发为植物源除草剂的潜力。(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杂志》期刊2015年02期)

李晓凤,焦慧,袁艺,田胜尼[5](2015)在《雪松枝叶挥发性物质的化感作用及其化学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半密闭容器测定法,研究了离体雪松(Cedrus deodara)枝叶挥发性物质对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萝卜(Raphanus sativus)、莴苣(Lactuca sativa)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并对其成分进行了GC-MS分析。结果表明:雪松枝叶的自然挥发物对白菜、萝卜和莴苣的发芽率和干质量影响不显着,但对萌发的芽长产生显着的影响,而挥发油对受体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萌发的根长以及芽长均产生显着的抑制作用,其中对莴苣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的抑制效应达到92.85%和96.43%,对白菜种子萌发的根长的抑制效应达到51.3%,表明雪松枝叶的挥发物中存在潜在的化感物质,抑制种子的萌发,且挥发油的化感作用大于自然挥发物。对挥发油和自然挥发性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收集的挥发性气体中均鉴定出大量的萜烯类化合物,其中挥发油中鉴定出37种化合物,84.68%为萜烯类化合物,主要成分为α-蒎烯(24.72%)、β-蒎烯(21.04%)、1-石竹烯(12.42%);自然挥发物中鉴定出22种化合物,52.81%也都是萜烯类化合物,主要成分为α-蒎烯(17.16%)、β-蒎烯(11.53%)、b-侧柏烯(13.06%),两者共有成分15种,均为萜烯类化合物,其中挥发油中的成分含量较高,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种类以及成分含量均大于自然挥发物,这可能是导致挥发油的化感作用大于自然挥发物的一个原因。从成分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萜烯类化合物是雪松挥发性物质的主要成分,因此雪松枝叶挥发物的化感作用可能与其中的萜烯类物质有关。(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段剑[6](2014)在《马尾松根系分泌物的化学组成及其化感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尾松林存在严重的林下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现象,已经成为南方红壤区退化面积最大的森林类型,也是该区域水土流失治理亟待解决的问题。林下群落植物组成单一及分布稀疏,是其林下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和最直接原因。然而森林群落的植物组成及分布,不仅与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生境条件相关,而且与其森林系统的化感作用效应存在密切联系。本文选择南方红壤区典型的马尾松纯林作为研究对象,以林下植被较好的枫香木荷混交林作为对照,分别采集马尾松、枫香根际土壤,采用有机萃取、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和生物检测等技术手段,研究马尾松根系分泌物的物质组成及其化感作用,探明马尾松根系分泌物的主要化感物质种类及其对林下群落植物组成和分布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有利于解释马尾松林下植被匮乏的现状和筛选适宜林下植被恢复种植的先锋草本植物,以期为马尾松林下有针对性的植被恢复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1、马尾松根系分泌物的化学组成利用乙醇作为浸提剂提取的马尾松、枫香根系分泌物组分为109、96种;其中相对含量>0.6%,马尾松根系分泌物27种,枫香根系分泌物40种。乙酸乙酯提取的马尾松、枫香根系分泌物组分为56、63种。相对含量大于0.6%,马尾松根系分泌物共26种,枫香根系分泌物共30种。分属于烃类、醇类、醛类、酮类、酸类、酯类、酚类、酰胺类等,各浸提液均以有机酸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且纯林的有机酸含量明显高于混交林。因此,从物质种类和数量角度考虑,乙醇浸提更充分,有机化合物种类更丰富。马尾松的乙醇、乙酸乙酯浸提液都是脱氢松香酸(二萜类树脂酸)相对含量最高,达28.98%,是枫香根系分泌量的8倍以上。2、马尾松根系分泌物的化感作用马尾松根系分泌物对四种受体植物各项指标的化感作用均为抑制效应,具体有无明显浓度效应、随浓度升高而增强和随浓度升高而降低叁种浓度效应类型,且抑制效应强度:马尾松纯林>枫香木荷混交林。而枫香根系分泌物在不同的浓度下对不同受体植物的各项指标具有不同程度上的抑制或促进作用。马尾松根系分泌物对四种受体植物的化感效应指数大小为:(1)狗牙根:根长>苗高>干重>发芽指数>发芽率;(2)白叁叶:根长>发芽指数>干重>苗高>发芽率;(3)巴哈雀稗:根长>干重>、发芽率>发芽指数>苗高;(4)早熟禾:根长>发芽指数>发芽率>干重>苗高。四种受体植物受马尾松根系分泌物化感影响最大的为根长,表明受体植物的幼根对马尾松根系分泌物更为敏感。3、马尾松有机酸类化感物质的化感作用叁种有机酸对四种受体植物的四项生长指标(发芽率、根长、苗高、干重)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同的处理浓度对不同受体植物各项指标的抑制强弱程度各有差异。同一种受体植物对叁种有机酸的化感作用强弱规律,(1)狗牙根:脱氢松香酸>棕榈酸>硬脂酸;(2)巴哈雀稗:脱氢松香酸>硬脂酸>棕榈酸;(3)狗尾草:硬脂酸>棕榈酸>脱氢松香酸;(4)狼尾草:脱氢松香酸>棕榈酸>硬脂酸。同一种有机酸对四种受体植物的化感综合效应强弱顺序,(1)脱氢松香酸:狼尾草>狗尾草>巴哈雀稗>狗牙根;(2)硬脂酸:狗尾草>巴哈雀稗>狼尾草>狗牙根;(3)棕榈酸:狗尾草>狼尾草>巴哈雀稗>狗牙根。4、马尾松根系分泌物对林下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马尾松根系分泌物对林下土壤微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积极效应,但效应强度明显不及枫香木荷混交林。具体表现为:林下土壤pH值的降低,以及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的增加。马尾松纯林对林下土壤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活性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枫香木荷混交林对其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土壤脲酶影响不大,土壤蔗糖酶活性则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此外,马尾松纯林和枫香木荷混交林根系分泌物对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纯林的作用强度不及混交林。因此,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对其生态系统生产力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土壤pH值、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是影响马尾松林下土壤微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综上,马尾松根系分泌物对其林下群落植物组成单一及分布稀疏具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土壤pH值的降低和抑制周边植物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以及土壤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活性。因此,从化感作用角度探讨南方马尾松林下植被匮乏和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其成因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李晓霞,沈奕德,范志伟,黄乔乔,程汉亭[7](2013)在《肿柄菊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及其化感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肿柄菊地上部分的挥发油,利用GC-MS技术对肿柄菊地上部分的挥发油进行分析,以假臭草、巴西含羞草、含羞草、蝶豆和鬼针草5种肿柄菊伴生植物为供试植物,用半密闭容器法对肿柄菊挥发油的化感效应进行生物测定。GC-MS分析结果显示,从肿柄菊挥发油中鉴定出50个化合物,占总出峰面积的94.79%,肿柄菊挥发油中主要含有α-蒎烯(63.81%)、柠檬烯(7.07%)、β-石竹烯(4.85%)、双环大香烯(2.95%)、香桧烯(2.78%)、斯巴醇(2.70%)等萜类和醇类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4.15%,其中萜类化合物含量占总挥发油的86.01%。生测结果显示,肿柄菊挥发油对5种受试植物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产生抑制作用,其中对巴西含羞草的抑制作用最为显着,而对含羞草和蝶豆影响较小。说明肿柄菊挥发油在其入侵扩散中发挥一定的化感作用。(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3年06期)

郭晓春[8](2013)在《北京房山大马士革玫瑰枝叶化学成分及化感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马士革玫瑰是世界优质玫瑰品种,我国许多地区都有大面积的引种栽培。在玫瑰种植管理过程,每年因修剪疏枝要废弃大量玫瑰枝叶,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探索玫瑰种植管理中废弃枝叶的利用价值和提高栽培管理水平,本文对大马士革玫瑰枝、叶可溶性多糖、蛋白质、微量元素和植物多酚的提取及含量测定条件进行了探索研究,并用得到的最佳试验条件对生长季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生理条件(开花与未开花)玫瑰枝、叶的可溶性多糖、蛋白质、微量元素和植物多酚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对玫瑰枝、叶水浸液的化感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马士革玫瑰叶片可溶性多糖、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的含量明显高于枝条;开花枝、叶的营养物质含量高于未开花枝、叶:生长季内不同生长期玫瑰枝、叶多糖含量呈现V形变化趋势,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八形变化趋势,碳、氮含量动态变化规律正好相反;生长季内5种微量元素的含量为钙>镁>铁>锰>铜,但不同生长期5种元素含量动态变化趋势各不相同。植物多酚和黄酮类化合物为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也是重要的植物化感物质。经植物化学成分预实验,大马士革玫瑰叶片含有植物多酚和黄酮类化合物,而枝条只含有植物多酚,不含黄酮类物质。植物多酚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玫瑰叶片的多酚含量高于枝条;未开花植株叶片的多酚含量高于开花植株;开花和未开花植株枝条的多酚含量基本相当;不同生长期玫瑰枝、叶的植物多酚含量呈波浪状动态变化。大马士革玫瑰枝、叶水浸液化感作用研究结果显示,油菜种子对水浸液最为敏感,受抑制作用最强;高粱种子对水浸液的耐受性较好,抗性较强;小麦和萝卜种子对水浸液表现为“低促高抑”的双重浓度效应。玫瑰叶水浸液的化感作用显着高于茎水浸液,这与叶片含有较多的化感物质植物多酚和黄酮类化合物是一致的。本研究探索的测定玫瑰枝叶可溶性多糖、蛋白质、微量元素和植物多酚含量的最佳试验条件,可作为测定同类植物上述物质含量时的依据;玫瑰枝叶在生长季内营养物质的含量动态变化趋势及化感作用,可为深入研究营养物质对玫瑰生长发育、开花的植物生理影响作用和大马士革玫瑰的栽培管理、综合利用玫瑰植物资源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3-04-01)

杜春华,马霖,辛风丽[9](2013)在《泽漆化感作用、化学成分及农用生物活性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泽漆的化感作用、全草化学成分及农用生物活性的相关性。泽漆根、茎、叶和果实具有不同的化感化用。泽漆中萜、黄酮、酚酸和甾体等不同结构类型的化合物是其具有杀虫、抑菌和对植物生长调节或除草作用的物质基础。泽漆不同产地环境、采收期、部位及提取方法等影响不同结构类型活性成分的比例,进而影响生物活性。寻找泽漆源农用活性先导化合物或新农药有效成分需注意化合物种类、含量与活性的相关性,应重视微量化合物、不同结构类型先导物的复配及化合物的毒性问题,应加强不同结构类型化合物的作用机制研究。(本文来源于《世界农药》期刊2013年01期)

李秋玲,肖辉林[10](2012)在《土壤性质及生物化学因素与植物化感作用的相互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化感作用与植物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而土壤是陆地植物生长的基础环境。到目前为止,较全面地总结土壤性质及生物化学因素与植物化感作用相互影响的研究进展的综述还很少见。文章试图对之进行总结,为更深入地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依据。当前的研究进展显示,(1)土壤因子(土壤质地、有机无机物质和水分)影响土壤中化感物质的植物毒性。化感物质到达土壤后,通过微生物分解、表面吸附、聚合作用、pH变化、离子交换、改变氧气浓度等各种机制,将发生许多变化,这些变化包括从降低植物毒性直至提高惰性次生代谢物的毒性。土壤的吸附、解吸和降解控制了化感物质的潜在生物有效性。化感物质要达到对植物有化感效应,它们必须长期持续地存在于土壤中,以致它们在溶液中累积到引起化感效应的较高水平。(2)土壤微生物活性决定了化感物质的活性,它们不仅钝化了植物毒素,而且还释放了新的有毒化合物。土壤微生物酶和菌根影响植物化感作用和土壤养分水平的相互关系,而化感物质也能改变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结构和活性。(3)植物次生代谢物由于它们对土壤硝化细菌的影响和以有机形态对氮的固定,而影响氮循环。微生物和各种物理、化学的降解过程,影响从植物和土壤中释放的化感物质的去向。土壤环境中化感物质的去向决定了自然环境中化感作用的表达。文章最后提出了化感作用的研究展望。(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2年12期)

化学他感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ucalyptus grandis对广金钱草Desmodium styracifolium(Osb.)Merr.药材化学成分的影响,探索尾巨桉-广金钱草复合经营模式的可行性。【方法】在试验田中,以不同类型和重量的尾巨桉落叶铺盖在土壤上并种植广金钱草,同时另在尾巨桉人工林中直接套种广金钱草,待药材成熟后统计其产量,并利用HPLC指纹图谱法及含量测定法检测其化学成分变化。【结果】广金钱草在尾巨桉林下种植时,产量稍有下降,但药材指纹图谱与正常种植无显着差异。【结论】广金钱草可以套种在尾巨桉人工林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化学他感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罗晓蔓.菌根化马尾松苗木根系分泌物化学组成和化感作用研究[D].贵州大学.2017

[2].郑立浪,陈月圆,卢凤来,李典鹏.尾巨桉化感作用对广金钱草化学成分的影响[J].广西科学.2016

[3].陈林,杨新国,宋乃平,翟德苹,赵伟.中间锦鸡儿根水浸提液对7种灌草的化感作用及其化学成分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6

[4].邰凤姣,韩彩霞,邵华.入侵植物意大利苍耳不同部位挥发油的化感作用及其化学成分的比较分析[J].生物学杂志.2015

[5].李晓凤,焦慧,袁艺,田胜尼.雪松枝叶挥发性物质的化感作用及其化学成分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5

[6].段剑.马尾松根系分泌物的化学组成及其化感作用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4

[7].李晓霞,沈奕德,范志伟,黄乔乔,程汉亭.肿柄菊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及其化感作用[J].广西植物.2013

[8].郭晓春.北京房山大马士革玫瑰枝叶化学成分及化感作用[D].北京林业大学.2013

[9].杜春华,马霖,辛风丽.泽漆化感作用、化学成分及农用生物活性的相关性[J].世界农药.2013

[10].李秋玲,肖辉林.土壤性质及生物化学因素与植物化感作用的相互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2

标签:;  ;  ;  ;  

化学他感作用论文-罗晓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