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速延迟论文-高强,蔡新,潘盼,郭兴文,舒超

失速延迟论文-高强,蔡新,潘盼,郭兴文,舒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失速延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失速延迟控制,射流管,垂直轴风力机,风能利用率

失速延迟论文文献综述

高强,蔡新,潘盼,郭兴文,舒超[1](2017)在《叶片失速延迟控制垂直轴风力机气动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麦克马斯特大学H型垂直轴风力机为基础,在叶片上加设射流管,设计一种叶片失速延迟控制垂直轴风力机。基于CFD方法计算典型工况下叶片失速延迟控制垂直轴风力机的功率,分析风场的涡强和风速分布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几何尺寸和工况下叶片失速延迟控制风力机的风能利用系数比麦克马斯特大学H型垂直轴风力机的高,在尖速比为1.3时,最大风能利用系数达到0.33。在叶片上加设射流管对于延迟层流分离具有显着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江波,史萌萌[2](2014)在《风力机叶片失速延迟现象分析与修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越来越重视清洁能源,因此风力发电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风力发电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由于旋转效应的存在,使得风力机叶片的失速发生了延迟.旋转引起边界层的失速延迟使得基于二维叶素理论的风轮机设计和性能预估方法得到的估算值较实际功率输出值偏小,为此近年来许多学者进行深入研究,并建立了几种失速延迟修正模型.应用四种模型对实验风力机气动特性进行计算,将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作比较,并讨论了这些模型的误差特点及适用范围.(本文来源于《能源研究与信息》期刊2014年03期)

陈洪胜,石可重,徐建中[3](2014)在《水平轴风力机叶片后掠改型的失速延迟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将NREL Phase VI 5.029 m叶片的翼型积迭线向尾缘方向弯曲造型完成后掠改型,对原型直叶片与改型后掠叶片进行叁维CFD数值求解获得其气动参数,对比文献数据提出后掠改型有利于延迟失速的论断,并通过对原型直叶片与改型后掠叶片的边界层流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给予确认。(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4年08期)

戴韧,王海刚[4](2008)在《水平轴风力机失速延迟特性及其力学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简化的风力机模型,研究了风力机叶片翼型表面的压力分布及升力系数的分布,并与静态实验数据相比较,成功模拟了旋转所造成的失速延迟现象。通过计算离心加速度和哥氏加速度在叶片表明边界层内的分布,在叶片展向不同位置,两者在数量上具有相同的量级,但是哥氏力的大小与失速程度有关。比较两者对翼型失速延迟作用的差异,从数量上解释了叁维翼型形成展向流的原因和失速延迟的机理。(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竺晓程,沈昕,杜朝辉[5](2007)在《带失速延迟模型的改进型升力线法预测风力机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带Du-Selig静态失速延迟模型的改进升力线法对风力机不同来流风速下的性能进行预测,静态失速延迟模型可以弥补对输出功率的低估;还分析了来流风速在7.0~10.0m/s时沿径向的攻角分布以及有无失速延迟模型时的升阻力系数分布。通过比较发现在中间叶高处出现最大攻角,相应地在该叶高位置最先发生流动分离。(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07年05期)

沈昕,竺晓程,杜朝辉[6](2007)在《失速延迟模型在风力机预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风力机性能特别是最大输出功率的准确预测有助于在设计时提高其整体的经济性,但静态失速延迟给性能预测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通过使用预定尾迹的升力线改进法结合静态失速模型对风力机在不同的来流风速下的性能进行预测,可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通过刚性尾迹和预定尾迹的升力线改进法对风力涡轮性能的相应分析,表明预定尾迹及静态失速延迟模型的升力线改进法可以较准确地预测风力涡轮的性能,尤其是风力机叶片在失速附近的工作状况。(本文来源于《能源技术》期刊2007年01期)

杜朝辉[7](2000)在《水平轴风力涡轮设计与性能预估方法的叁维失速延迟模型——Ⅲ.模型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水平轴风力涡轮设计与性能预估方法是基于经典的叶素理论以及二维风洞翼型气动数据 ,为有效地设计高性能的风力涡轮 ,必须对该方法不能处理的失速延迟现象进行修正。文献[1 ,2 ]通过叁维积分边界层方程的求解 ,建立了初步的叁维失速延迟模型 ,近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发现 ,该模型还存在不完善之处。在进一步研究失速延迟机理的基础上 ,结合大量的文献资料 ,运用最新的研究结果 ,提出了改进方法及新版本的叁维失速延迟修正模型。通过与实测数据对比 ,表明改进模型具有更明确的物理意义及更加准确的水平轴风力涡轮设计和性能预估效果。(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00年02期)

杜朝辉[8](2000)在《水平轴风力涡轮设计与性能预估方法的叁维失速延迟模型——Ⅱ.模型建立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传统的水平轴风力涡轮设计与性能预估方法存在失速延迟现象的问题 ,以叁维边界层积分方程为理论基础 ,分析讨论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并得到了决定叶片表面气流分离点位置的关键影响参数 ,以及参数的作用范围和量级。在分离因子模型的基础上 ,建立了风力涡轮设计与性能预估方法的叁维失速延迟修正模型 ,该模型由二个关键影响参数 ( s/ r,Ω r/ u∞ )和叁个与实测数据相关的经验修正因子 ( a、b、d)组成。通过与叁个典型风力涡轮的实测结果对比 ,表明得到的叶片升力系数和功率输出符合很好 ,证明失速延迟修正模型有效适用 ,解决了原方法不适用于高风速工况的问题 ,提高了水平轴风力涡轮设计和性能预估水平。(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00年01期)

杜朝辉[9](1999)在《水平轴风力涡轮设计与性能预估方法的叁维失速延迟模型——Ⅰ.理论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广泛使用的水平轴风力涡轮设计及性能预估方法是基于经典的二维叶素理论以及二元风洞翼型实验数据。由于风力涡轮的叁元作用及旋转影响,在高风速工况(即在高能量输出工况)下,应用该方法得到的功率输出设计值通常低于实际测量值,即存在失速延迟现象,大大限制了风力涡轮的作功能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不改变原设计及性能预估方法理论基础的前提下,以旋转叶轮叁维边界层方程为理论基础,分析讨论了产生这种失速延迟现象的机理。通过积分方程的求解,得到计及叁元及旋转作用的关键影响参数,以及这些参数的作用范围和量级,为建立水平轴风力涡轮设计与性能预估方法的叁维失速延迟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1999年04期)

失速延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越来越重视清洁能源,因此风力发电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风力发电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由于旋转效应的存在,使得风力机叶片的失速发生了延迟.旋转引起边界层的失速延迟使得基于二维叶素理论的风轮机设计和性能预估方法得到的估算值较实际功率输出值偏小,为此近年来许多学者进行深入研究,并建立了几种失速延迟修正模型.应用四种模型对实验风力机气动特性进行计算,将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作比较,并讨论了这些模型的误差特点及适用范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失速延迟论文参考文献

[1].高强,蔡新,潘盼,郭兴文,舒超.叶片失速延迟控制垂直轴风力机气动性能[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2].江波,史萌萌.风力机叶片失速延迟现象分析与修正研究[J].能源研究与信息.2014

[3].陈洪胜,石可重,徐建中.水平轴风力机叶片后掠改型的失速延迟效应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4

[4].戴韧,王海刚.水平轴风力机失速延迟特性及其力学机理的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8

[5].竺晓程,沈昕,杜朝辉.带失速延迟模型的改进型升力线法预测风力机性能[J].太阳能学报.2007

[6].沈昕,竺晓程,杜朝辉.失速延迟模型在风力机预测中的应用[J].能源技术.2007

[7].杜朝辉.水平轴风力涡轮设计与性能预估方法的叁维失速延迟模型——Ⅲ.模型改进[J].太阳能学报.2000

[8].杜朝辉.水平轴风力涡轮设计与性能预估方法的叁维失速延迟模型——Ⅱ.模型建立及应用[J].太阳能学报.2000

[9].杜朝辉.水平轴风力涡轮设计与性能预估方法的叁维失速延迟模型——Ⅰ.理论基础[J].太阳能学报.1999

标签:;  ;  ;  ;  

失速延迟论文-高强,蔡新,潘盼,郭兴文,舒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