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放热论文-陈良舟,白成武,戚绪尧,黄敬,姬有仓

氧化放热论文-陈良舟,白成武,戚绪尧,黄敬,姬有仓

导读:本文包含了氧化放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煤自燃,放热规律,分段特性,活化能

氧化放热论文文献综述

陈良舟,白成武,戚绪尧,黄敬,姬有仓[1](2018)在《基于微量热技术的白皎无烟煤氧化放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深入了解煤自燃过程的放热规律,采用C80微量热仪研究了白皎无烟煤的氧化燃烧过程,对其放热特性及活化能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白皎无烟煤的氧化放热过程呈明显的分段特性,由缓慢氧化转换为快速氧化的临界温度大致为130℃。初始氧化升温阶段,放热量非常小,但随着氧化过程的逐步强化,放热量开始缓慢增加;煤温升至130℃后,放热量开始急剧增加。白皎无烟煤氧化升温过程中活化能逐渐增大,煤中活化能较低的基团在低温阶段发生反应并放出热量,随着煤温逐渐升高,活化能较高的一些基团也逐渐被活化并开始发生反应。(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18年07期)

王新宇[2](2017)在《注空气开发原油氧化放热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对原油氧化反应微观机理认识不够全面,影响了现场注空气项目的实施。因此研究原油氧化过程中的放热特性,对于改善注空气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论文利用热重/同步热分析仪TGA/DSC测定原油常压下的失重、氧化速率和热流量,利用绝热加速量热仪ARC测定原油低温氧化放热量,研究原油氧化机理和放热特性;利用压力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Q20分别研究压力和氧浓度对原油放热特性的影响;利用TGA/DSC和DSC Q20研究原油组分的氧化机理和放热特性,综合对比组分对不同原油放热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原油高温氧化阶段热流量低于低温氧化阶段,单位质量原油的放热量高温氧化阶段高于低温阶段;原油粘度越大,低温氧化的起始温度越高;稀油氧化主要发生在低温阶段,稠油氧化主要发生在高温阶段;压力和氧浓度都能促进原油放热,但对稀油的影响比稠油大,对低温反应比高温影响更显着,压力较氧浓度对原油放热特性影响更大;低温氧化主要是原油中的饱和烃参与反应,高温氧化主要是胶质参与反应。稀油和粘度不高的稠油在低温氧化阶段容易出现激烈放热,高粘度稠油没有观察到明显激烈放热现象,压力和氧浓度都是影响反应激烈放热的因素。压力和氧浓度对饱和烃的影响比芳香烃和胶质大,饱和烃在低温区间容易出现激烈放热,芳香烃和胶质在实验条件下没有观察到激烈放热现象。(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7-05-01)

谢艳鹏[3](2014)在《控制升温条件下煤低温氧化放热性强弱与发火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温条件下,煤氧结合发生复杂的复合作用,所产生的热量将促使煤体温度升高,甚至引发煤体自燃。为研究本阶段煤氧化升温规律,在程序控制条件下,对煤样进行线性升温实验。实验工况包括叁方面:不同气体、不同粒径、不同煤量。不同气体分为氧气、空气、氮气、不通气体,不同粒径取0.5-1mm、2-5mm、6-10mm,煤量为500g、1000g。每种工况下对同一煤样进行多次线性升温,研究原始煤样和氧化后煤样升温的差异。实验得到各条件下煤体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由于温度图上各曲线相差很小,较难直观看出其内在规律。本文将温度随时间的变化采用温差的方法进行分析,在温差图上可清晰地看出各曲线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1)同时进行通入氧气(或空气)与不通气体的对比升温,更有利于分析计算煤的氧化放热量;2)粒径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煤体氧化升温,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煤体低温氧化的热效应,热释放量相应减小;3)煤量多少对低温氧化热量释放与积聚影响不大,对升温情况影响较小。对煤样的多次反复升温研究发现:1)存在氧化放热时温差曲线明显高于无放热时温差曲线,且热释放速率越大温差曲线数值越大;2)氧化放热速率随温度升高总体呈增大趋势;3)被氧化升温次数越多,煤的氧化放热速率越小,温差曲线数值也越小。相同控制升温条件下,煤样温差曲线数值大小可有效地反映煤样处于此环境下氧化放热性的强弱。利用热力学及能量守恒等相关定律,推导出煤控制升温过程热释放速率计算模型与煤样自然发火期计算模型。该发火期计算模型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煤在各温度下的放热率,并考虑相应条件下的散热情况,具有良好的借鉴和推广意义。针对石港矿14#、15#煤层煤样控制升温实验数据,计算其控制升温过程热释放速率与自然发火期,使用热重数据计算其活化能。(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期刊2014-04-01)

刘鸿云,孙宾宾[4](2013)在《利用氧化放热反应,指导学生制作驱蚊装置》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铁粉在水蒸气存在下的氧化放热反应,指导学生制作了一种无需用火、无需用电的驱蚊灭蚊装置,避免了目前市售灭蚊装置在使用明火、用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校外教育》期刊2013年S2期)

樊铖,于健飞,褚玥,张强,昝成[5](2013)在《催化剂促进稠油低温氧化放热行为的实验研究与原理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石油资源日益枯竭、成熟的新能源形态发展缓慢的今天,稠油作为石油资源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其两倍于常规石油资源的储量,在当今各国的能源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稠油资源的高效开采也引起了各国研究团队的普遍关注。(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期刊2013-07-28)

杨永良,李增华,高思源,刘震[6](2011)在《松散煤体氧化放热强度测试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多孔介质传热学理论,建立了松散煤体氧化放热强度理论计算模型,组建了煤自燃氧化放热强度实验测试系统,在测试煤体导热系数及比热等参数的基础上,分别测试了不同变质程度、不同粒度煤体的氧化放热强度.结果表明:氧化放热强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60~70℃前缓慢上升,之后迅速增大,且与温度呈指数关系;变质程度越低、自燃倾向性越高的煤体,氧化放热强度越大,随动态吸氧量的增加而增大;相同温度下,煤体粒度越大,其氧化放热强度越小.通过实验证明该测试系统研究结果准确可靠,实现了快速测试的目标.(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李莉[7](2004)在《自燃煤低温氧化放热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层自燃严重影响着煤炭工业发展,给矿井生产带来极大安全隐患。由于实际条件下的煤自燃过程很难描述清楚,使得煤层自然发火预测预报技术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因此,了解煤自燃的条件、发展过程的影响因素对煤层自然发火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根据煤自燃是由于煤样复合放出热量引起的机理,研究涉及的两个关键因素:(1)煤氧复合(2)放出热量,采用理论、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自燃煤低温氧化放热性进行研究。通过自然发火实验与程序升温实验以及一系列热重实验分析可得出煤自燃过程中的五个特征温度,在临界温度时煤的失重速率达到最大值,小于临界温度时 ,随煤温升高,煤体氧化放热强度、CO产生率、耗氧速度和升温速度增加缓慢,超过临界温度后,增速加快;超过干裂温度后,急剧增加。通过煤热重动力学参数测定,计算出煤的活化能,了解自燃煤由初始稳定状态变为活化分子所吸收的能量,从本质上描述煤的着火性能。通过煤自燃过程数学模型,确定出煤自燃过程数值模拟所需的关键参数为煤的耗氧速度和放热强度及松散煤体内的氧气扩散系数和渗透系数,通过实验对其进行了研究和测试。提出了实际条件下煤体放热强度和耗氧速度的计算方法。通过模拟试验的测试,可分析得出煤的实验最短发火期以及表征煤自燃极限外界条件的参数:下限氧浓度、上限漏风强度和最小浮煤厚度。通过研究煤自燃低温氧化放热性,了解煤自燃的发生及发展过程。(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04-04-25)

文虎,徐精彩,薛韩玲,代爱萍[8](2001)在《煤自燃氧化放热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任何一种煤都具有氧化放热性是煤自燃的根本原因,煤自燃氧化放热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煤分子结构、温度、氧浓度和松散煤体粒度.通过总结前人提出的煤化学结构模型,参照现代研究的成果,提出了描述煤自燃的煤分子化学结构模型.从煤分子结构上看,主要是煤分子中的非芳香结构侧链、桥键与氧发生反应,煤的氧化放热效应主要取决于煤表面活性分子种类、数量和空间结构特性.氧化放热强度和耗氧速率分别是描述煤氧化放热效应和煤氧复合速度的主要指标,利用化学动力学理论和煤低温自然发火实验测算出不同煤温时的氧化放热强度,利用程序升温实验测算出不同氧浓度时的耗氧速率,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分析了氧浓度、温度和松散煤体粒度时煤氧化放热效应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煤炭转化》期刊2001年04期)

徐精彩,文虎,葛岭梅,张辛亥,邓军[9](2000)在《松散煤体低温氧化放热强度的测定和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煤低温自然发火实验台测定的温度场变化和传热学理论 ,推导出计算不同温度松散煤体低温氧化放热强度的热平衡法 ;由实验测定的气体浓度变化量 ,推算出不同温度时煤氧复合的耗氧速率、CO和CO2 产生率 ;结合煤氧复合过程的键能变化量 ,得出低温氧化放热强度的键能估算法 ,确定其上限和下限 .为煤自燃特性的定量分析及自然发火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00年04期)

史绍熙,李建权,傅茂林,郑进才,熊树生[10](2000)在《末端气体自燃前燃料的氧化放热化学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温化学反应能够产生大量的活性基 ,并有显着的热量释放 ,足以使末端气体温度提高到自燃的程度。作者基于低温化学反应机理 ,建立了一个简易化学动力学模型 ,当给定混合气的量和初始计算温度时 ,该模型能预测出混合气氧化反应的温度、累积放热量以及产物浓度随曲轴转角的变化曲线。用此模型预测了 PRF75燃料在倒拖发动机上压缩自燃前的氧化放热过程 ,结果表明 ,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学报》期刊2000年03期)

氧化放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对原油氧化反应微观机理认识不够全面,影响了现场注空气项目的实施。因此研究原油氧化过程中的放热特性,对于改善注空气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论文利用热重/同步热分析仪TGA/DSC测定原油常压下的失重、氧化速率和热流量,利用绝热加速量热仪ARC测定原油低温氧化放热量,研究原油氧化机理和放热特性;利用压力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Q20分别研究压力和氧浓度对原油放热特性的影响;利用TGA/DSC和DSC Q20研究原油组分的氧化机理和放热特性,综合对比组分对不同原油放热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原油高温氧化阶段热流量低于低温氧化阶段,单位质量原油的放热量高温氧化阶段高于低温阶段;原油粘度越大,低温氧化的起始温度越高;稀油氧化主要发生在低温阶段,稠油氧化主要发生在高温阶段;压力和氧浓度都能促进原油放热,但对稀油的影响比稠油大,对低温反应比高温影响更显着,压力较氧浓度对原油放热特性影响更大;低温氧化主要是原油中的饱和烃参与反应,高温氧化主要是胶质参与反应。稀油和粘度不高的稠油在低温氧化阶段容易出现激烈放热,高粘度稠油没有观察到明显激烈放热现象,压力和氧浓度都是影响反应激烈放热的因素。压力和氧浓度对饱和烃的影响比芳香烃和胶质大,饱和烃在低温区间容易出现激烈放热,芳香烃和胶质在实验条件下没有观察到激烈放热现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氧化放热论文参考文献

[1].陈良舟,白成武,戚绪尧,黄敬,姬有仓.基于微量热技术的白皎无烟煤氧化放热特性研究[J].煤炭技术.2018

[2].王新宇.注空气开发原油氧化放热过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

[3].谢艳鹏.控制升温条件下煤低温氧化放热性强弱与发火期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4

[4].刘鸿云,孙宾宾.利用氧化放热反应,指导学生制作驱蚊装置[J].中国校外教育.2013

[5].樊铖,于健飞,褚玥,张强,昝成.催化剂促进稠油低温氧化放热行为的实验研究与原理探讨[C].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2013

[6].杨永良,李增华,高思源,刘震.松散煤体氧化放热强度测试方法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1

[7].李莉.自燃煤低温氧化放热性实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4

[8].文虎,徐精彩,薛韩玲,代爱萍.煤自燃氧化放热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J].煤炭转化.2001

[9].徐精彩,文虎,葛岭梅,张辛亥,邓军.松散煤体低温氧化放热强度的测定和计算[J].煤炭学报.2000

[10].史绍熙,李建权,傅茂林,郑进才,熊树生.末端气体自燃前燃料的氧化放热化学动力学模拟[J].内燃机学报.2000

标签:;  ;  ;  ;  

氧化放热论文-陈良舟,白成武,戚绪尧,黄敬,姬有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