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美公益广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视公益广告,文化维度,高低语境,文本分析
中美公益广告论文文献综述
孙雅楠[1](2018)在《跨文化视角下中美电视公益广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也日益显现。公益广告是大众传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承担了部分解决社会问题的压力。公益广告通过向公众宣传某些社会问题,同时刺激公众做出行动,从而缓解相应的社会问题。许多学者在研究公益广告时,只是围绕公益广告的某一个主题,本文在论文的选题上选择了叁个主题,以探讨不同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笔者运用跨文化的视角来探讨中美公益广告的差异。以文化维度理论和高低语境理论为理论基础。总共收集了90个中国和90个美国公益广告样本进行分析。通过对比研究,本文发现如下:中国公益广告显示出明显的集体主义,高权力距离,高不确定性规避和高语境文化,美国则相反,显示出更多个人主义,低权力距离,低不确定性规避以及低语境文化。男性女性倾向方面,中国的健康类,安全类公益广告反映了更多的男性倾向。美国环保类公益广告则体现出了长期取向。希望本文能够从跨文化的角度丰富公益广告的研究,促进跨文化交流的进程。通过比较中美公益广告中体现的文化价值,也可以提高公众对某些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认识。(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6-01)
张草[2](2018)在《中美儿童权利类公益广告传播策略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是《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实施的第8个年头。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现“幼有所育”,不断提高儿童工作的法制化和科学水平。参与儿童权利保护的社会力量愈发多样化。但与此同时,近年来社会上频发的儿童权利侵害事件却牵动着社会公众敏感的神经。善达网发布的《2017儿童权利舆情报告》显示,通过对“中国儿童权利”相关传播文本内容的分析提取,儿童权利热词主要与“留守儿童保护”、“校园欺凌”、“治理校园暴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公平”等内容紧密相关。同时,在2017“儿童权利十大热点事件”中,有七例为负面事件,红黄蓝、携程亲子园、南京南站候车室猥亵女童等恶性事件全面引爆舆论,可见,我们为儿童权利所作出的努力远远不够,儿童权利保护任重而道远。公益广告以引领社会风尚为己任,在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改善社会生活环境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则好的公益广告所带来的社会影响难以估量。儿童权利保护的发展健全,需要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尤其离不开各种公益组织与公益活动的推动。目前,我国已经了一些比较完备的儿童类公益组织如中华少年儿童救助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等,但儿童公益广告的发展却多来源于以政府主导策划的官方媒体,优秀公益机构参与公益广告制作的空间十分有限。相比之下,美国公益广告历史悠久、诞生之初就有关于儿童权利方面的主题涉及。且创作手法多样、主题涵盖丰富、传播策略成熟。值得中国儿童公益广告学习。要想更好地推动儿童权利保护的发展,中国儿童权利类公益广告必须从传播主体、创作主题、创意策略与目标受众几个方面借鉴美国优秀的广告作品,使传播目的更好地传达,从而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净化。这正是本文的出发点,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与价值所在。本论文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为研究方法实施与设计流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得本文结论更具说服力。第叁章为本论文的主要章节,是中美儿童权利公益广告的对比分析。笔者从公益广告实施主体、公益广告涵盖主题、广告创意传播策略及目标受众四个方面对中美两国研究样本中所选取的儿童权利公益广告进行横向对比。得出可视化的结论,并结合社会学、教育学及跨文化的相关理论,对中美两国相关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从差距中得出中国儿童权利公益广告如何更好地发展。第四章为本文的结论。根据以上几章的研究对比,笔者对中国儿童权利类公益广告如何更好地发展提出建议。分别依据分析的四个方面,从主体、主题、创意策略及受众出发,思考总结中国儿童权利公益广告如何践行进步。我国当下儿童侵权事件频发,儿童权利的保护亟不可待。本文从这样的实际出发,以跨文化研究为坐标,对今后中国儿童权利类公益广告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汤琪琦[3](2018)在《中美影视公益广告互动意义的多模态话语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公益广告作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具,发展到一个繁荣的阶段。影视公益广告作为一种包含了视觉、听觉、语言等多种模态的符号,从社会符号学的理论进行广告话语分析是一个恰当的切入点。自进入读图时代以来,研究公益广告中图像的视觉语法以及图像参与者与受众之间互动意义的交流,对提高读图能力和视觉素养具有积极意义。由于中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对比两国的影视公益广告在图像上互动意义建构的偏向的异同,对于在文化语境下理解两国公益广告意义互动是十分有益的。本研究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中视觉语法的理论框架,以中美影视公益广告为研究对象,选取中美具有代表性的60条影视公益广告为研究样本,通过语篇转写为静态图像,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两者在构建互动意义上的异同,并针对以上研究结果给出相应的解释。通过定量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中美影视公益广告在互动意义上构建的共性:均以提供类图像为主,且大部分图像倾向于采用个人距离;在垂直视角上更多使用平视镜头,以期建构图像参与者和受众之间的平等关系;在情态上,两国都倾向于使用高情态表达,以提高受众真实性的感知。两者之间的差异:中国公益广告图像更多的采用亲近距离,而美国更倾向于采用较远的个人距离,呈现出建构的社会关系的不同;在水平视角上,中国更多的采用侧视,而美国更多的采用正视;在色彩情态上,美国公益广告的色彩情态值要明显高于中国。本文最后针对以上的发现,认为广告说服理论、视觉说服理论和跨文化维度理论都是以上结果形成的原因。本研究旨在拓展广告话语分析的研究范围,同时在实践中提高广告制作者的图像运用能力。(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4-01)
牛裕华[4](2018)在《中美公益广告标语文化价值观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公益广告是一种具有文化价值导向的特殊广告形式,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本文以克拉克洪和斯多特贝克的文化价值理论为基础,通过中美公益广告的对比研究,展现中美公益广告中文化价值观的异同,旨在为我国公益广告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扬民族特色、增强跨文化理解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8年01期)
陈潇[5](2017)在《超越意识形态:基于中美公益广告的主题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择中美公益广告的主题作为切入点,围绕公益广告的运营主体、主题类型、主题呈现叁个方面,运用对比研究的方法,侧重剖析了目前我国公益广告在主题选取及表现上的不足,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7年09期)
张辛俍玥[6](2017)在《中美公益广告主题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公益广告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美国作为现代公益广告的发源地,拥有很多经验。而中国的公益广告起步较晚,经过多年不断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本文通过美国公益广告与中国公益广告的对比,找出两国公益广告主题的共性和个性,并对我国公益广告的未来发展进行思考和展望。(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7年13期)
付娜[7](2016)在《中美健康类影视公益广告的跨文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健康类影视公益广告以其图像、声音、音乐、情节等要素的完美结合,成功有效地向大众传播健康理念,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在研究中西文化方面,影视公益广告成为了学者们所热衷研究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以跨文化视角研究中美健康类影视公益广告能够丰富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内涵意义,促进中国健康类公益广告事业的发展。本文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与霍尔的高低语境为理论基础,以数据分析、文本分析、对比分析为研究方法。研究基于200则中美健康类影视公益广告,对其健康主题、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共性与不同加以分析探讨。研究从四个方面展开:首先对中美健康类影视公益广告的一般特征与健康主题内容的共性进行总结;其次,基于数据收集,对其主题来源、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的主要不同加以简要概括;进而,从跨文化角度对这些共性与不同进行分析,从而找到导致这些不同的文化因素;最后,基于研究结果,对中国的公益广告事业提出建议。研究发现:中美健康类影视公益广告在非营利性特征,广告语言特色及广告中民族特性的展现等方面存在共性。中美健康类影视公益广告在主题来源、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方面存在不同。中国政府在主题来源中占据主导地位,而美国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在主题来源上发挥重要作用。就表达方式而言,中国健康类影视公益广告表达方式具有含蓄、间接、相对保守的特点,而美国则表现出夸张、直接、开放的特征。在表现手法方面,中国健康类影视公益广告多以命令型的说服方式为主,色彩、音乐变化较为单一,美国健康类影视公益广告更多采用感染型的说服方式为主,色彩、音乐富于变化。(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6-12-01)
王秋丽[8](2016)在《中美平面公益广告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不断意识到人类社会的言语交际活动本质上是多模态的。然而,传统语篇分析者只注重文本分析,却忽视了其它像图像、声音、音乐等意义构建资源。因而,话语研究必须转向多模态话语研究。Kress&Van Leeuwen(1996)基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提出了视觉语法理论,从而为多模态话语提供了新颖的分析视角,多模态话语分析由此得以诞生和迅速发展。公益广告是集文字、图片、颜色等于一体的多模态语篇,旨在宣传社会公益意识,促使人们积极采取行动解决社会问题,因而在社会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公益广告进行研究,但是从多模态的角度对其分析的并不多见,尤其是对跨国平面公益广告的对比研究相对不足。本研究以从中美权威公益组织官网或知名报刊分别选取的50则平面公益广告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系统功能语法和视觉语法理论,对中美平面公益广告互动意义进行多模态话语对比分析,旨在发现中美平面公益广告的文本模态和图像模态在互动意义构建上的异同点,从而有益于提高人们多模态识读能力能力以及为中美公益广告制作者提供有效的启示。主要研究发现如下:在言语模态方面,互动意义主要通过语气、情态人称系统来构建。相同点主要是中美平面公益广告使用最多的均为陈述语气和低值情态词;其不同点主要是:中国平面公益广告则较多使用疑问、感叹语气,高值情态词和第叁人称;而美国平面公益广告多使用祈使语气,中值情态词和第二人称。在图像模态方面:互动意义主要通过接触、社会距离和视角叁要素来构建。中美平面公益广告采用最多的均为提供类图像和平视视角;其不同点主要是:中国平面公益广告多采用斜面视角以及长镜头;美国公益广告多采用正面视角以及近镜头和中镜头,因而与读者的亲密度更高。本项研究进一步论证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于平面公益广告语篇的解释力和实用性,拓展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领域,丰富了平面公益广告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将中美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公益广告作对比,一方面有益于提高中美广告受众对平面公益广告的欣赏和鉴赏能力,另一方面为中美平面广告设计者能够设计出更为优秀的作品提供了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5)
郑子君[9](2016)在《跨文化交际理论下的中美文化价值观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美两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作为中西文化的代表,中美文化价值观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公益广告,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跨文化角度的研究中受到极大的重视。因此,本文尝试从中美公益广告中所反映出的文化价值观进行相似性和差异性研究。本研究收集的308则中文公益广告和250则英文公益广告分别来自于2005到2014年《IAI中国广告作品年鉴》和美国广告委员会。本文以Kluckhohn&Strodtbeck的价值取向理论为依据,通过对收集到的中美公益广告的分析,尝试性的探讨中美公益广告中所体现的主流文化价值观以及中美价值观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研究发现中美在公益广告中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其中,动物保护是两国的共同关注点,反映出中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美国在循环利用的宣传力度上大于中国,由此可见,美国人更加倾向于利用科技来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美国比中国更加强调健康意识的宣传。在抵御疾病问题上,中美十分强调“行动”的重要性。中国更加强调烟酒所造成的健康问题,这一点与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文化是分不开的。中美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公众安全问题的宣传,由此反映出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性。中国比美国更加关注道德方面的宣传。中美均提倡关爱他人,扶弱助残,表明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美国更加注重公民教育问题。美国教育的关注点在于独立的意识,人权等,反映出美国个人主义价值取向,而中国关注的焦点在平等的受教育权,为需要帮助的孩子提供帮助,反映出中国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中美由于历史和文化方面的差异,在专题公益广告中所宣传的价值观也是不一样的。本文通过中美公益广告文化价值观的对比分析,旨在丰富从公益广告角度对中美价值观的研究,进一步了解新世纪中美所宣传的主流文化价值观,有利于加深对中美文化的了解,并希望有助于中美交流与合作。(本文来源于《西安工业大学》期刊2016-05-24)
吴恪瑾[10](2016)在《中美公益广告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在前言部分简要地介绍了一下公益广告;其次,分别从公益广告的发展历程、广告主题、广告运行模式等3个方面对中美公益广告进行对比;最后,从中美公益广告的对比分析之中,得出对中国公益广告未来发展方向的启示。(本文来源于《科技传播》期刊2016年08期)
中美公益广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8年是《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实施的第8个年头。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现“幼有所育”,不断提高儿童工作的法制化和科学水平。参与儿童权利保护的社会力量愈发多样化。但与此同时,近年来社会上频发的儿童权利侵害事件却牵动着社会公众敏感的神经。善达网发布的《2017儿童权利舆情报告》显示,通过对“中国儿童权利”相关传播文本内容的分析提取,儿童权利热词主要与“留守儿童保护”、“校园欺凌”、“治理校园暴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公平”等内容紧密相关。同时,在2017“儿童权利十大热点事件”中,有七例为负面事件,红黄蓝、携程亲子园、南京南站候车室猥亵女童等恶性事件全面引爆舆论,可见,我们为儿童权利所作出的努力远远不够,儿童权利保护任重而道远。公益广告以引领社会风尚为己任,在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改善社会生活环境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则好的公益广告所带来的社会影响难以估量。儿童权利保护的发展健全,需要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尤其离不开各种公益组织与公益活动的推动。目前,我国已经了一些比较完备的儿童类公益组织如中华少年儿童救助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等,但儿童公益广告的发展却多来源于以政府主导策划的官方媒体,优秀公益机构参与公益广告制作的空间十分有限。相比之下,美国公益广告历史悠久、诞生之初就有关于儿童权利方面的主题涉及。且创作手法多样、主题涵盖丰富、传播策略成熟。值得中国儿童公益广告学习。要想更好地推动儿童权利保护的发展,中国儿童权利类公益广告必须从传播主体、创作主题、创意策略与目标受众几个方面借鉴美国优秀的广告作品,使传播目的更好地传达,从而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净化。这正是本文的出发点,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与价值所在。本论文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为研究方法实施与设计流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得本文结论更具说服力。第叁章为本论文的主要章节,是中美儿童权利公益广告的对比分析。笔者从公益广告实施主体、公益广告涵盖主题、广告创意传播策略及目标受众四个方面对中美两国研究样本中所选取的儿童权利公益广告进行横向对比。得出可视化的结论,并结合社会学、教育学及跨文化的相关理论,对中美两国相关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从差距中得出中国儿童权利公益广告如何更好地发展。第四章为本文的结论。根据以上几章的研究对比,笔者对中国儿童权利类公益广告如何更好地发展提出建议。分别依据分析的四个方面,从主体、主题、创意策略及受众出发,思考总结中国儿童权利公益广告如何践行进步。我国当下儿童侵权事件频发,儿童权利的保护亟不可待。本文从这样的实际出发,以跨文化研究为坐标,对今后中国儿童权利类公益广告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美公益广告论文参考文献
[1].孙雅楠.跨文化视角下中美电视公益广告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8
[2].张草.中美儿童权利类公益广告传播策略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3].汤琪琦.中美影视公益广告互动意义的多模态话语对比分析[D].厦门大学.2018
[4].牛裕华.中美公益广告标语文化价值观对比研究[J].现代交际.2018
[5].陈潇.超越意识形态:基于中美公益广告的主题对比研究[J].视听.2017
[6].张辛俍玥.中美公益广告主题比较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7
[7].付娜.中美健康类影视公益广告的跨文化研究[D].燕山大学.2016
[8].王秋丽.中美平面公益广告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对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9].郑子君.跨文化交际理论下的中美文化价值观比较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6
[10].吴恪瑾.中美公益广告的比较研究[J].科技传播.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