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公平意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利,互惠合作,理性,公平意识
公平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魏彩霞[1](2016)在《从自利到公平意识产生的心理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鼓励个体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相悖的非主流价值观,但也会促进个体理性的产生和成熟,对培养现代公民的契约精神和公平理念也有积极的作用。现代心理学各学派对其中的逻辑演化做了实证研究和分析。(本文来源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探索》期刊2016年00期)
周辉,李桂兰,柳璐[2](2018)在《消费者环境公平意识下的绿色供应链决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消费者环境公平意识视角,研究绿色产品制造商的产品绿色度选择与产品定价策略,分析消费者环境公平意识、绿色投资成本和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变化对产品绿色度、价格、销量和利润的影响,并通过算例验证得出结论。研究发现,增强消费者环境公平意识、降低绿色投资成本及单位产品生产成本,有助于提高产品绿色度和增加企业利润;随着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增加,在较高价格敏感系数时产品的零售价上升,而在较低价格敏感系数时产品的零售价却下降。(本文来源于《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聂丹丹[3](2017)在《儿童公平意识和公平行为的差异及其原因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在婴幼儿时期就存在不公平厌恶,已经发展了公平意识。最近的研究发现,3岁的儿童已经了解了关于公平的几个准则,具备公平意识,知道怎样在自己和他人之间分配物品才是公平的,但3岁儿童的行为却不总是公平的。儿童的公平意识和公平行为出现了不一致,但我们对造成这种不一致的原因还知之甚少。关于公平行为的研究,国内主要的研究对象还是成人,对于儿童公平行为的实证性研究还不丰富,中国文化背景下儿童的公平意识和行为值得进一步探索。本研究在在国内外关于儿童公平意识和公平行为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儿童的公平意识和公平行为的发展以及是否存在不一致以及造成这种不一致的原因。基于文献综述提出造成儿童的公平意识和实际公平行为的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儿童为了维持自己相对优势的地位,也可能是难以抑制得到更多物品的欲望,想为自己保留更多物品,而没有做到公平分配。为了探究儿童的公平意识和公平行为之间的冲突及冲突的原因,选取了一、二、叁年级的小学生(年龄范围是6-7、7-8、8-9岁)进行了以下叁项研究:研究一:让儿童在自己和他人间进行资源分配。考察一、二、叁年级被试的分配行为是否具有公平性,分配完成后主试询问儿童应该分配几个给对方才是正确的,考察儿童的公平意识。研究二:采用年级(一、二、叁年级)×分配方案(1-4、1-1、4-1)的混合设计。年龄是组间因素,分配方案是组内因素。考察自我相对优势不公平,即主试分配给被试儿童4个物品分配给他人1个(4-1);自我相对劣势不公平,即主试分配给被试儿童1个物品分配给他人4个(1-4);和公平条件下,主试分配给被试儿童和其他儿童的物品数量均为1个(1-1)。因变量是儿童对分配方案的拒绝次数。旨在研究儿童的不公平行为是不是为了维持相对优势的地位。研究叁:让儿童以第叁方的角度为其他两名匿名的儿童分配资源,此时儿童的分配行为与自我利益无关,排除自我利益卷入因素,研究儿童的行为是否公平。得出了以下结论:1.对儿童公平意识的研究,各年级儿童均认为分配给对方一半数量的物品才是正确的,一、二、叁年级的儿童都具备公平意识。2.研究一表明儿童公平意识和公平行为差异显着,二者存在不一致。一、二年级被试实际分配给对方的数量小于认为应分配的数量。叁年级儿童不存在这种差异,叁年级时儿童公平意识和行为开始统一,是儿童公平发展的拐点。3.研究二中分配方案的主效应显着。儿童对自我相对劣势的不公平方案(1-4)的拒绝次数显着高于自我相对优势不公平方案(4-1)。4.研究二表明一、二年级对自我相对优势不公平方案(4-1)的拒绝次数没有差异,而叁年级对自我相对优势不公平方案(4-1)的拒绝次数显着高于一、二年级。叁年级儿童开始关注真正的公平,是儿童公平发展的关键点。5.在不涉及自我利益的第叁方任务中,儿童的分配行为不存在年龄效应。各年级儿童分配给两个匿名儿童的数量是均等的。没有自我利益影响时,儿童的行为是公平的,说明儿童不公平行为受维持自我利益倾向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王凤秋,倪玉娟,李晓[4](2015)在《中小学教师教育公平意识现状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校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公平问题是近年来教育公平研究新的关注点,而教师的公平意识问题尤为突出。通过对哈尔滨市8所中小学教师教育公平意识进行调查发现,教师在公平知觉维度上评价方式的公平性和满足性发展的知觉偏低,对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的知觉不高;多数教师对教育公平内涵和价值的认知模糊,对教育过程公平与教育关系的理解性存在偏差;教师的公平意识存在个体差异。学校要重视教师教育公平意识的培养,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公平问题。(本文来源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5年26期)
曹振元[5](2014)在《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民主公平意识的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位美国家庭妇女在接受中国采访时说:"我希望自己能养叁个孩子,这样的话每个孩子都能做裁判。"这句不经意的话反应出公平与民主意识的培养在美国教育中是何等的重要,公平原则更是被列为美国数学教学六项原则之一。民主与公平的思想是激发孩子创新欲望与创新能力的的基石,而一个没有创造力和创新性的民族注定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中国的基础教育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然而中国的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其最明显的差距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培养不出大量高精尖的创新人才。两(本文来源于《基础教育参考》期刊2014年07期)
曹天升[6](2013)在《“五二一”合作阅读教学增强教师教育公平意识的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Carrell and Eisterhold(1983)、贺玲(2005)给图式的叁种分类及灵台一中"五二一"循环穿插教学法、合作学习、教育公平等有关理论,设计了通过小组讨论、预测、辩论等手段在课内"五步"、课外"两段"、"课内外一体化"各环节开展高中英语图式阅读教学的方法。在每一次激活图式的过程中,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突出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运用及教育公平原则,善待每一位学生,注重学生集体参与意识的改善,促进课堂教育公平的有效实施。(本文来源于《新课程学习(中)》期刊2013年12期)
孔瑞,肖芒[7](2013)在《农民公私观念及公平意识的思考——以华北丰村土地再分配“流产”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家庭是农民公私观念的分水岭,农民的公私观念又可分为横向的私与私和纵向的私与公两个维度。2009年,山东丰村①围绕土地是否重新分配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和博弈。私与私之间,农民的公平意识强烈,参与度较高;私与公之间,公平意识淡漠,极少发表个人意见。这与我国农民平均主义的思想观和政策导向有较大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凯里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和秀梅,张积家[8](2013)在《“最后通牒”博弈揭示公平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最后通牒”博弈行为是指两个人共有一笔钱,其中一方是提议者,只有一次机会提出分配方案,另外一方是回应者,决定接受或拒绝。研究表明,提议者通常会提出相对公平的分配方案,回应者也会拒绝明显不公平的分配方案。例如,Guth发现,超过25%的提议者会提出50∶5(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3-08-07)
吴逸[9](2013)在《公平意识在深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去年11月召开的十八大强调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求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十八大之后召开的首个两会,公平正义观得到何种程度的体现?笔者发现,公平意识在本届两会上正进一步深化。 以这两天大家热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为例。(本文来源于《检察日报》期刊2013-03-07)
陈玉照,陈国先[10](2012)在《基于政治学科视角的高中生公平意识现状与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不公常作为宏大的社会不公的教育感受,且多以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为例,而教育公平研究往往着力于教育公平问题的社会层面和社会模式探讨,比如教育体制机制问题、教育资源区域均衡问题、择校问题等。这容易忽视教育领域内部公平问题研究的细化和深化,忽视教育不公的最直接的被影响主体和感受主体,忽视教育领域内部许多因素对化解教育不公和促进社会公平一定程度的责任担当。从思想政治学科角度对高中生公平意识开展研究是教育公平研究的薄弱环节。本着推动思想政治学科的(本文来源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期刊2012年36期)
公平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消费者环境公平意识视角,研究绿色产品制造商的产品绿色度选择与产品定价策略,分析消费者环境公平意识、绿色投资成本和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变化对产品绿色度、价格、销量和利润的影响,并通过算例验证得出结论。研究发现,增强消费者环境公平意识、降低绿色投资成本及单位产品生产成本,有助于提高产品绿色度和增加企业利润;随着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增加,在较高价格敏感系数时产品的零售价上升,而在较低价格敏感系数时产品的零售价却下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公平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1].魏彩霞.从自利到公平意识产生的心理学分析[J].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探索.2016
[2].周辉,李桂兰,柳璐.消费者环境公平意识下的绿色供应链决策分析[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8
[3].聂丹丹.儿童公平意识和公平行为的差异及其原因的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7
[4].王凤秋,倪玉娟,李晓.中小学教师教育公平意识现状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
[5].曹振元.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民主公平意识的培养[J].基础教育参考.2014
[6].曹天升.“五二一”合作阅读教学增强教师教育公平意识的方法研究[J].新课程学习(中).2013
[7].孔瑞,肖芒.农民公私观念及公平意识的思考——以华北丰村土地再分配“流产”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13
[8].和秀梅,张积家.“最后通牒”博弈揭示公平意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
[9].吴逸.公平意识在深化[N].检察日报.2013
[10].陈玉照,陈国先.基于政治学科视角的高中生公平意识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