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客家族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客家,民俗体育,村落社会,族群认同
客家族群论文文献综述
周松青,邱海洪[1](2019)在《客家民俗体育对村落社会族群认同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客家民俗体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研究客家民俗体育是我们认识和理解客家传统社会和文化的重要内容与视角,文化人类学"族群认同"为理论支撑,采用质的研究范式,以客家民俗体育这一载体来审视多元一体国家格局中民间-国家的认同是如何建构起来的这一宏大社会事实,以小村落窥探大社会,对于其文化形态层面的保护和技术层面的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客家村落社会,弥补以往客家研究中体育的缺位,丰富客家文化研究的内涵;开辟一条向文化深层研究民俗体育的途径,体现出体育文化本身的人文社会学研究价值,表达在体育研究中加强与其他各学科结合的学术关怀。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通过Internet期刊检索、人工查阅,阅读专着等方式收集大量的相关资料,掌握较为全面的研究信息,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口述历史法:对客家民俗体育的传承人、组织者、专家、参与民众以及当地县文化部门工作人员。以笔记、摄像、录音的形式,收集、整理他们关于客家民俗体育的口传记忆以及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田野研究法:通过对田野工作点整体的自然环境、风土民情、族群构成和相互关系,进而研究不同空间客家民俗体育的外在表征、组织制度、仪式象征性的变化等,以及村民对不同时间领域客家民俗体育的认识态度以及当地其他族群对这些内容的不同认识。研究结果:客家民俗体育的历史与现实考察在客家文化的大背景下,从客家传统村落的自然、社会环境入手追溯客家民俗体育的历史起源、迁徙路线及变迁状况;从器物、制度、观念叁个层面对诸多文化事象进行深描,归纳其独具地方性文化特色的内容与形式、组织制度和精神价值,还原客家民俗体育活动的文化现场。通过对客家民俗体育的田野工作,分析其当前传承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客家民俗体育与村落社会族群认同的关系从族群认同的建构理论而言,客家民俗体育对村落社会族群认同的影响,具有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特征。作为族群中的一员,其个体倾向于本族群成员认同并进行的日常行为。同时,这些行为又将族群文化特征进行不断的强化。客家民俗体育作为当地客家的一种表现文化,从文化结构的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四个层面探讨客家民俗体育对村落社会族群认同的建构,能有效地把个人与群体联结起来。客家民俗体育对村落社会族群认同的建构族群认同是一个族群与其他族群在交往、互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族群内的异中求同和族群外的同中求异。主要表现在对族群内保持凝聚力的自我认同,对族群外则区分我群与他群的相互认同面。客家民俗体育对村落社会族群认同意识具有强化作用。同时,这种被强化了的村落社会族群认同也反作用于客家民俗体育型塑,二者不是相对独立,更不是一种零和博弈的对立关系,而呈现出一种辩证统一、彼此互构的关系。对这种彼此关联机制的思考,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民俗民间体育发展和社区建设的内在逻辑。民间—国家场景中客家民俗体育的传承发展根据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实际上表明了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也是一种认同建构过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型城镇化和社会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通过国家权力、民间力量对客家民俗传承发展的牵引作用,实现客家民俗体育对村落社会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良性互动。研究结论: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是客家村落社会状态和社会变迁的一个切片。系统引入人类学的研究范式与方法,对村落中的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解读与分析,透视"微观社会"里的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内涵与传承机制,并以此为基点,梳理客家民俗体育的历史与现实,剖析客家民俗体育文化与族群认同问题,从而获得对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更深层次理解。(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黄坚,曾城[2](2019)在《广西贺州客家人的族群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巴斯的族群与边界理论,选取广西贺州的客家人作为解剖对象,探析贺州的族群构成和历史,从客家人与其他汉族群体的亲密关系、客家文化的独特性以及与瑶族、壮族等少数民族群体历史上的冲突互动叁方面,论证了客家人的族群身份和认同之源。(本文来源于《贺州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钟俊昆[3](2019)在《客家族群与客家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客家作为一个族群,其生活的空间版图既有赣闽粤叁省毗邻区的区域性聚居地,这是客家文化形成、传播与传承的“主产地”与中心地带;同时又有集中居住的分迁地,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等“次中心”,还有遍布于湘滇陕黔浙琼等省的散点居住地。分迁后的(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9-09-16)
闫淑惠[4](2019)在《族群认同视野下的客家方言》一文中研究指出客家方言分布广泛,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质。客家方言与客家族群认同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客家方言是客家族群自我认同的显在标志,对客家族群群体归属感具有凝聚作用,反映客家族群态度,折射客家族群卷入。族群认同视野下客家方言的未来发展应注意:团结族群力量,加强客家方言保护传承;将方言保护与族群意识凝聚相结合;发挥客家方言作用,促进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李夏阳[5](2019)在《客家那勃社王的认同边界——以广西和睦村李氏族群为视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以来客家人就是广西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神崇拜的错综复杂造就了不同文化的认同边界。广西"那"(壮语是"水田"的意思)文化圈存在外来客家人的社神信仰,他们并非操壮语、侗语的族群,却承接了其当地"那"文化信仰并通过长期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空间建构,因此以玉林市博白县和睦村客家李氏族群为个案,了解族群的辗转迁徙、与原住民的"土客之争"、信仰空间认同等社会内涵,探析和睦村客家族群在那勃社王崇拜中如何进行族群内部和族群之间的关系互动,从而构建了他们"内部认同,外部区分"的边界力量,维护了自身信仰空间的边界与秩序。(本文来源于《怀化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小华,覃亚林[6](2019)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海外客家族群的影像传播价值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客家本是一个因迁徙而生成的民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移居始终未间断。宋元后,客家人又开始向海外迁移,现分布于世界各地,东南亚、北美、欧洲、非洲等均有较大规模的客家族群。关于客家的书写早已有之,伴随社会的进步和媒介技术的发展,人类的传播介质也由语言文字转向音频影像,客家文化的传播也进入了影像表达时代。在媒介化社会,影像似已取代文字文本而成为元媒(本文来源于《对外传播》期刊2019年03期)
许韶明[7](2019)在《走钢丝:在族群性和族群边界之间——评《客家:华南汉族的族群性及其边界》》一文中研究指出评论《客家:华南汉族的族群性及其边界》一书,指明该书是本关于客家研究的有益读物,该书有两个关键词——族群性和族群边界,不仅具有重大的人类学研究价值,而且还巧妙地运用叁组二元结构来组织文本的撰写,最后该书还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并对其一一作出了批判。(本文来源于《嘉应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李安辉,钟观福[8](2019)在《族群边界视野下赣南畲族与客家共生互补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族群边界视野下赣南畲族与客家的共生互补关系是散杂居地区多民族共生互补的一个范例。隋唐之际,赣南畲族与客家开始频繁接触,双方形成生态意义上的共生区域。南宋时期,经过长时间的碰撞冲突,双方的族群边界开始变得模糊,在文化上形成共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赣南畲族经历了由客转畲的民族身份转变,在历史记忆的碎片中重构了本民族文化,畲族与客家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和而不同、共生互补关系。(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李小华,覃亚林[9](2018)在《客家族群的影像书写与文化传承》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历时发展层面梳理了客家影像的实践及作品,并探讨其在当代的文化传承意义。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中国内地、香港、台湾都拍摄制作了一些客家影视作品。这些影像文本真实地记录了客家人的移居历史和现实生活图景,展现了别具一格的客家人文景观;通过客家影视这一媒介,可以更生动地表现客家人的精神世界,更好地传承优秀的客家传统文化。(本文来源于《客家文博》期刊2018年04期)
凌乐祥[10](2018)在《世纪沧桑,客情永存——论《客家魂》中的客家精神、族群记忆和身份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汉族民系之一的客家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客家人迁往海外,走向世界。海外客家人如何继承和发扬客家文化传统?英语传记《客家魂》很好地体现了客家精神,并且详细记述了一个海外客家家族的族群记忆以及他(她)们作为海外客家人的身份认同困境。(本文来源于《赣南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客家族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运用巴斯的族群与边界理论,选取广西贺州的客家人作为解剖对象,探析贺州的族群构成和历史,从客家人与其他汉族群体的亲密关系、客家文化的独特性以及与瑶族、壮族等少数民族群体历史上的冲突互动叁方面,论证了客家人的族群身份和认同之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客家族群论文参考文献
[1].周松青,邱海洪.客家民俗体育对村落社会族群认同的建构[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黄坚,曾城.广西贺州客家人的族群认同[J].贺州学院学报.2019
[3].钟俊昆.客家族群与客家文学[N].光明日报.2019
[4].闫淑惠.族群认同视野下的客家方言[J].江西社会科学.2019
[5].李夏阳.客家那勃社王的认同边界——以广西和睦村李氏族群为视点[J].怀化学院学报.2019
[6].李小华,覃亚林.文化自信视域下海外客家族群的影像传播价值探析[J].对外传播.2019
[7].许韶明.走钢丝:在族群性和族群边界之间——评《客家:华南汉族的族群性及其边界》[J].嘉应学院学报.2019
[8].李安辉,钟观福.族群边界视野下赣南畲族与客家共生互补关系[J].广西民族研究.2019
[9].李小华,覃亚林.客家族群的影像书写与文化传承[J].客家文博.2018
[10].凌乐祥.世纪沧桑,客情永存——论《客家魂》中的客家精神、族群记忆和身份认同[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