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初探
罗武
摘要:新课程下的语文教育要从认识课程性质、改变学习方式做起。本文对新课程下的语文教育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课程性质;学习新方式;自主学习
作者简介:罗武,任教于甘肃省环县虎洞初级中学。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小学语文教育进行过牵动全社会的大讨论,各种观点都有机会在讨论中互相交锋,与此同时,随着整个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育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入,经过多次培训和自己的教学感受,笔者也对改革中的语文教育有了几点浅薄的认识。
一、课程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语文课程性质”认识的历史演变
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探讨建国以来从来没有停止过,回顾这一历程,可以看到语文课程的发展轨迹。
建国初期,针对当时语文教学普遍忽视思想教育的这一状况,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次着重研究语文课的思想教育的大讨论,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任务问题,这次讨论延续了两三年。讨论的结果明确了“语文教学应肩负思想教育”的认识,叶圣陶起草了《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草稿》,从“情操和意志”和“凭我国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智能”两方面规定了目标。
1956年为实现文学、汉语分科教学,教育部拟定并公布了建国后第一个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了汉语是“一种重要的、有力的工具”,提出了文学、汉语教学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教养任务和政治方向、世界观等方面的教育任务。
1963年教育部在58年大跃进的影响下颁布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工具”。
文革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语文教育界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讨论转热,在此现象的催生下,教育部门相继颁布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1986),《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以及2000年对90年代所制定的大纲的修订,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不断修改,形成了现在的表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纵观语文课程性质的讨论过程,可以看出人们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大体经历了思想性--工具性--工具性与人文性这样一个过程。
2.语文课程的本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是指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二、学习新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育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新课程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自主、合作、探究,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建立在现代学生观、学习观基础之上的崭新的语文教学理念。
1.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最好方式。
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条件下以学生的主动建构为特征的高品质的有效学习方式,它的进步性就在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自主学习把学生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面;自主学习则把学生建立在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上面。新课程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为宗旨,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和倡导自主学习,那么,自主学习是一种什么样的学习呢?专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方面的含义:
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主动学习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在学生学习生活中表现为“我要学”,这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这种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
②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独立性表现为“我能学”。除特殊原因外,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
③自主学习是一种无认知监控的学习,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上,即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能够自己确定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做好学习准备,学习过程中能自我调节,学习活动之后能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评价和补救。
可见,自主学习是与他主学习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它能够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的必然要求。
(2)自主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以阅读教学为例,阅读是个体的,也是个性的,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把阅读的时间和发现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教师应珍视学生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作为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应根据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让他们尽量深度参与,自主建构。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认知、寻求发展的有效学习方式和过程,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共同工作来实践言语技能,学会生存。
(1)学会合作、学会共处
就语文教学而言,它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更是必不可少的方式。《标准》要求:“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特别是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多、更快地搜集资料、积累素材,既增长了见识,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诚然,我们强调自主学习,但自主学习不是封闭的学习,而是开放性学习,它要求学习者不仅要独立思考,更要学会与他人切磋交流,在学习中体验合作、学会合作,使个人的学习能力在合作中得到充分发展,也为将来走向社会提供人生经验。可见,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与实践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言语实践本身就是一种合作性、交流性很强的活动,在合作学习中,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一定要把握以下原则:①多向交流;②平等参与;③教学相长;④分工合作。
(2)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理念,合作学习的主要活动是小组成员的合作交流。它首先要求制定一个小组学习目标。然后通过合作学习活动对小组总体表现进行评价。它的程序一般是: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小组与小组交流(展示)--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小组讨论是关键,教师应在这个环节中鼓励每个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应巡视指导、注意观察和倾听,适当的引导,并积极的评价。例如笔者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当讲到“温晴”这一特点时,有位同学就说,如果把“温晴”理解成“温情”是不是更好些呢?他的观点是,“温情”不但有天气的特点,还有作者美好的感受,我当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他同学也被这位同学的发现而鼓舞。
3.探究学习
(1)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
探究学习是体现学习的真正价值、实现有意义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这样说,自主学习是基础,合作学习是过程,探究学习是归宿。对于它的特征,我想用著名学者徐文森的观点来说明,即问题性、过程性和开放性。
在探究性学习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①提出一个合理的问题,但不是一目了然的;②要让学生搜集资料、动手实践;③处理资料,作出解释;④获得结果。
(2)探究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探究学习的一般操作程序是提出问题--形成假设--拟定计划--验证假设--总结提高。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灵活发挥,比如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可以变成自读课文、查阅资料--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深入探究、总结评价这样的方式。
语文学习中,探究的对象,资源是丰富的,方法也是多样的,我们要重在过程,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至于能不能刨到“根”,问到“底”,那都是其次了。
总之,新课程下的语文教育的转变,不仅仅是表面上新与旧的改变,更多的应是对语文这一学科的认识、学习方式等多方面的变革。这就要求我们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人要从思想上高度认识这一“新”字,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创新。让我们一起“上下而求索”吧!
参考文献:
[1]顾黄初.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施良方.教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甘肃省环县虎洞初级中学
邮政编码:745715
OnChineseEducation
LuoWu
Abstract:Chineseeducationinnewcurriculummodeshouldbeginbyunderstandingcurriculumcharactersandchanginglearningmethods.ThispaperanalyzesanddiscussesChineseeducationinnewcurriculummode.
Keywords:curriculumcharacters;newlearningmethods;autonomous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