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神学存在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奥康纳,克尔凯郭尔,绝望,信仰
神学存在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曲芳莹[1](2019)在《暴力恩典中的神光再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弗兰纳里·奥康纳是继福克纳之后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小说中蕴含着死亡、暴力、信仰等因素。她创作风格的怪诞,让她的作品一度饱受争议,但随着对作者及其创作的深入研究,她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地得到了人们的接受甚至赞誉。奥康纳的作品之所以久经不衰,来源于奥康纳对于时代、对于生活、对于人类生存的独特理解。这种理解与19世纪克尔凯郭尔代表的存在主义神学存在着高度的共通之处。克尔凯郭尔一生都在神学视角下探讨个人的存在问题,而奥康纳作品中充满神秘色彩的精神探索与之有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通之处。本论文除绪论和结语之外,分为四章。绪论部分对奥康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指出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阐发了奥康纳创作思想中蕴含的存在主义神学内涵,这一课题选取了目前奥康纳研究中比较少见的研究角度。此外绪论也界定和阐述了存在主义神学的概念、基本思想体系,以及本文使用的内涵。第一章通过论述奥康纳创作对“绝望”的生存处境所作的哲学思考以及文学表达,探究其与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神学思想的相通。第一节阐述奥康纳写作中体现的对“绝望”的生存处境的哲学认知,与克尔凯郭尔“在绝望中要是自身”的神学阐释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节仍从奥康纳文本出发,论述其创作对另一种“绝望”处境的刻画,分析其间蕴含的“在绝望中不要是自身”这一存在主义神学思想的内涵。第叁节通过总结奥康纳作品中“绝望”的意义以及超越绝望的途径,阐明奥康纳与存在主义神学的契合之处。第二章通过探寻奥康纳对理性问题的哲学思考,分析其蕴含的存在主义神学思想。第一节通过对奥康纳的小说分析解读奥康纳眼中的理性生活,与克尔凯郭尔人生叁种层次之一的“理性阶段”的神学思想有极强的共鸣。第二节通过对奥康纳的小说的论述,挖掘奥康纳为理性主义者指明的出路,分析其中蕴含的信仰不是理性推理而是生存体验,在信仰之旅中,必须跨过理性的悬崖产生质的跳跃这一存在主义神学思想。第叁章探讨奥康纳作品中信仰与人存在本质的关系。第一节从奥康纳对死亡的看法以及自身被死亡笼罩的经历出发,探寻奥康纳笔下死亡的意义,分析其存在主义神学思想——死亡是人在生存中不可避免的结局,也正因此,死亡也是一种生存,是我们必须要正视的问题。第二节中,通过对奥康纳笔下“自由选择”的论述,分析其中蕴含的宗教不是外在于人的信仰选择,而与人的存在无法分割,与其说是存在的人选择了宗教,不如说人因选择了宗教而完成人的存在这一存在主义神学思想。第四章是全文的总结。第一节通过探讨奥康纳作品对罪的感悟,与克尔凯郭尔的“罪责意识”相通。第二节,从人生而有罪的角度出发,总结奥康纳笔下人物获得救赎的手段——暴力。并通过探讨奥康纳与克尔凯郭尔相似的人生经历,验证二者对于救赎问题上的契合之处:不幸和苦难是人的罪,是对人的锤炼,也是得救的前提。第叁节中,奥康纳将当代人背弃信仰的生活状态常态化,着力表现普通人如何在现实的生活境遇里进行信仰的自由选择。在这一点上,奥康纳与克尔凯郭尔有着极强的共鸣:在生存的境遇中,只有同亚伯拉罕必须做出抉择一样,才能坚定对上帝的信仰,才能消除内心的痛苦,获得无限真实。结语部分指出用存在主义神学解读奥康纳并不是偶然,总结本论文的价值和意义,并展望奥康纳研究的前景。(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王嘉玮[2](2017)在《欲与恶的纠缠——蒂利希存在主义神学与女性主义神学的罪论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着名的存在主义神学家~([1])保罗·蒂利希(Paul Tillich,1886-1965,也译作田立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叁卷本共五部的《系统神学》因其庞大辉煌的体系曾被比作是像严丝合缝的金字塔连一个刀片都插不进去,从存在主义的角度阐述了对传统教义神学中的主题——上帝论、基督论、圣灵论、罪论、教会论和终末论的思想。其中,在对罪的阐述中使用"疏离"或"异化"、"恶魔性的力量"等来描述人类的困境,虽然与圣经和传统教义的表述不同,但对我们从个人和群体的角度来(本文来源于《金陵神学志》期刊2017年04期)
邹淮旭[3](2015)在《蒂利希神学存在主义视野下的《达摩流浪者》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美国垮掉派作家杰克·克鲁亚克(1922-1969)《在路上》的续作,《达摩流浪者》继续记录着二战以后垮掉派成员们探寻新文化理念及生活方式的故事。顾名思义,《达摩流浪者》是东方禅宗及西方流浪汉小说的结合。作者旨在提倡一种东学西鉴的生活形态,以探索一条在战后工业消费文明垄断下的自我超越、自我救赎的新出路。因此,《达摩流浪者》一书的问世标志着作者早期纯粹波西米亚主义理念的结束,以及中后期实验性地借鉴东方禅宗哲学的开始。本论文采用蒂利希的神学存在主义理念来解读《达摩流浪者》中自我超越的主题。保罗·蒂利希(1886-1965)是当代神学存在主义领域的代表人物。可以说,在存在主义的影响下,克鲁亚克和蒂利希分别在文学和哲学领域为同时代的社会探索着异曲同工的出路。该论文的中心要点则根据蒂利希《存在的勇气》等书中的基本哲学观点展开,包括非存在的侵扰、叁种焦虑的突显、两种勇气形式的回应。加上引言和结尾,本论文包含五个部分:引言部分首先概述作者克鲁亚克及其主要作品,接着按主题分类,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克鲁亚克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批判性的梳理。第一章对《达摩流浪者》中焦虑的文本表现进行了分析。首先从存在主义的角度简析了术语“非存在”和“焦虑”,第二节通过细读主人公贾菲、雷以及次要人物阿尔瓦及贡多拉流浪汉等人的言谈举止,从这些人物身上反应出二战后同时代美国人集体性焦虑的缩影,以及对抗这种集体性焦虑的必要性,由此引出第二章。第二章首先按蒂利希的观点解释了“勇气”及其分类,第二节中探索了文本中主人公不同的勇气形式,比如雷的个体式勇气下的垮掉禅以及贾菲的半集体式勇气下的混合禅,也进一步分析了这两种勇气形式在东学西鉴的过程中的变化以及在文本中所表现出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第叁章是论文的升华部分,第一节中分析了文本中真正的达摩流浪者寒山及寒山诗如何作为克氏主义的先驱,第二节里结合克鲁亚克其它作品,从文学角度和社会角度分析克氏主义这种新生的个体式勇气的影响,并对其优点和不足进行了批判性分析。总结部分对论文主体部分的要点进行归纳,对有关论据进行了补充;此外,论文的结尾还提出了这项研究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5-04-23)
苏惠惠[4](2011)在《《沉默》中的勇气》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将以《沉默》为分析对象,结合远藤周作的精神转变过程和蒂利希的神学存在主义中的勇气论来研究《沉默》的文学性质,因为笔者了解到《沉默》是勇气的文学。勇气在《沉默》里是神存在的证据,是神并非沉默着的证明。笔者将从“不安的文学”、“弱者复权的文学”、“具有作为部分而存在的勇气和作为自我而存在的勇气的性质的文学”、“信仰的文学”四个角度来尝试论述“《沉默》是向弱者宣传勇气的文学”这么一个观点。本文结构如下:序章先对远藤周作作家生平与作品进行概述,对其文学特点进行简述,然后再对《沉默》在远藤周作作品当中的地位及文学史上的地位作简要分析,以及为什么选取此题目进行说明。本论第一章《沉默》是不安的文学:概述《沉默》的大意。然后解释无与不安的概念,探究无与不安在《沉默》里的体现,也就是死与命运的不安、虚无与无意义的不安、罪的不安在《沉默》里的体现,并加以分析,阐明勇气在《沉默》里面的必要性。第二章《沉默》是弱者复权的文学:分析吉次郎是如何从弱者到强者,洛特里哥如何从强者转变为弱者,并得出在极端状态下拥有承认并接受自己是弱者的勇气才是真正的强者的结论。第叁章《沉默》是具有“作为部分而存在的勇气”和“作为自我而存在的勇气”的性质的文学:从“部落民的勇气”、“内疚者的勇气”、“和死的同伴”叁方面来分析《沉默》具有“作为部分而存在的勇气”的特点。并从洛特里哥个人的启示理性来分析《沉默》具有“作为自我而存在的勇气”的特点。第四章《沉默》是信仰的文学:以远藤周作在病床生活中发生的两件神秘体验事件来分析《沉默》的写作目的——向弱者宣传勇气。笔者并从“神秘体验”,“与神相遇”,“包容罪责,死亡和无意义的信仰”叁方面来分析“《沉默》是向弱者宣扬信仰的勇气”这个观点。终章总结,得出只有信仰才能消灭神的沉默与对神的怀疑,也只有信仰,我们才能捕捉到完全的勇气的结论。并得出“《沉默》是向弱者宣扬信仰的勇气”这个观点。(本文来源于《四川外语学院》期刊2011-04-01)
郭君[5](2008)在《神学存在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存在主义是当代西方最具影响力的哲学流派之一,对我国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对存在主义的研究,在思维观念和研究方式上都取得了可贵的成果。但是,没有明确地区分无神论存在主义和有神论存在主义对于文学的不同影响。其中,关于有神论存在主义对中国文学影响的研究尤其欠缺。因此,本文集中选取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当代中国作家,从神学存在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关系入手,重新审视存在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首先,在引言部分,本文简要论述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含义,出现的主要背景,存在主义的两种表现形态以及主要的分类方法,详细区分了存在主义的两个派别——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基督教神学存在主义。在第一章,本文论述了神学存在主义的要旨,即主要内容、观点、诞生和延续的过程,以及克尔凯郭尔、蒂利希和马塞尔等代表人物的思想;并且分析了神学存在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情况及原因。第二章以北村、史铁生和海子为例,文章集中论述神学存在主义影响下,文学创作的特征,即:漂泊——反抗——救赎或逃离的叙事主题、神秘主义的表现手法、以及悲剧化的美学倾向。第叁章从神学存在主义表现形态的角度,集中论述北村、史铁生和海子叁人创作的差异,进而探询神学存在主义的中国化问题。最后,结语部分综述神学存在主义影响下,中国文人的终极关怀使文学创作承载了一种救赎功能;由此进一步反思中国当代知识分子之价值观,呼唤超越平庸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袁义江,潘红岗[6](1991)在《评蒂利希的神学存在主义并驳斥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存在与勇气》剖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蒂利希的生平和他的着作蒂利希,1886年生于德国,191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德军随军牧师。战后在柏林、马堡、莱比锡、法兰克福等大学讲授神学和哲学。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由于他公开反对希特勒而被迫逃离德国。迁居美国后,在美国神学院任教授,讲授系统神学和宗教哲学。1956年起,先后在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任教,直至1965年病逝。(本文来源于《喀什师范学院学报》期刊1991年04期)
涂纪亮[7](1983)在《保罗·蒂利希及其存在主义神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存在主义是在五十年代由西欧传入美国的。存在主义在美国的发展有一显着特征,这就是它与基督教神学紧密结合在一起。保罗·蒂利希正是这一倾向的重要代表。在哲学界,他被认为是美国存在主义的最大代表;在神学界,特别在基督教徒中间,他被看作是一位具有新思想的神学家。关于他在美国的影响,芝加哥大学教授热拉德·布劳尔作过如下的评述:"蒂利希既受到不赞同他的观点的人的重视,也受到赞同他的观点的人的重视。他的着作被成千上万的人阅读;人们向他提出他不可能一一满足的要他前去讲演的要求;他的观念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热烈谈论的题材;他的言论经常(本文来源于《外国哲学(第3辑)》期刊1983-02-01)
神学存在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着名的存在主义神学家~([1])保罗·蒂利希(Paul Tillich,1886-1965,也译作田立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叁卷本共五部的《系统神学》因其庞大辉煌的体系曾被比作是像严丝合缝的金字塔连一个刀片都插不进去,从存在主义的角度阐述了对传统教义神学中的主题——上帝论、基督论、圣灵论、罪论、教会论和终末论的思想。其中,在对罪的阐述中使用"疏离"或"异化"、"恶魔性的力量"等来描述人类的困境,虽然与圣经和传统教义的表述不同,但对我们从个人和群体的角度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神学存在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1].曲芳莹.暴力恩典中的神光再现[D].辽宁师范大学.2019
[2].王嘉玮.欲与恶的纠缠——蒂利希存在主义神学与女性主义神学的罪论之比较[J].金陵神学志.2017
[3].邹淮旭.蒂利希神学存在主义视野下的《达摩流浪者》解读[D].电子科技大学.2015
[4].苏惠惠.《沉默》中的勇气[D].四川外语学院.2011
[5].郭君.神学存在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8
[6].袁义江,潘红岗.评蒂利希的神学存在主义并驳斥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存在与勇气》剖析[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1
[7].涂纪亮.保罗·蒂利希及其存在主义神学[C].外国哲学(第3辑).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