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祭祀遗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二里头,祭祀遗迹,坛墠
祭祀遗存论文文献综述
杜金鹏[1](2019)在《偃师二里头遗址祭祀遗存的发现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二里头遗址宫城以北地方发现几处祭祀遗迹,包括圆形地面夯土"坛"、长方形浅穴式"墠",根据其相关遗迹现象,结合殷商卜辞和古文献记载,推测上述遗迹可能是当时的祭祀场所"社",其中圆坛可能是祭祀天神的"天坛",长方形墠则可能是祭祀地祇的"地坛"。其源头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其流变则直至明清时期。二里头坛墠遗迹的发现和认知,在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研究以及早期国家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原文物》期刊2019年04期)
刘尊志[2](2019)在《汉代列侯与中小型墓地非祠堂类祭祀设施与遗存》一文中研究指出两汉时期,墓葬获得了较大发展,墓地祭祀设施和遗存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两汉帝王陵墓的此类设施较为全面,为研究汉代帝陵陵寝制度提供了重要参考。就列侯与中小型墓葬来讲,祠堂为墓地的主要祭祀设施,另外还有其他一些祭祀性设施和遗存,这些设施的具体内容、数量、分布区域、时代延续性等较之祠堂有明显差异,一些还具有较突出的特殊性,但能够与祠堂相互补充,综合反映出汉代墓地祭祀设施的多样性,体现出汉代墓祭的发展、影响及其内容、内涵等。(本文来源于《中原文物》期刊2019年03期)
张煜珧[3](2019)在《虔敬朕祀——秦祭祀文化遗存的初步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秦人祭祀始于襄公,文公徙都汧渭之会后又作鄜畤等祭祀设施,随着都城迁移在雍城周边形成了以雍四畤为中心的祭祀文化体系,包括上帝、先祖、山川、社稷及伏腊等五大类祭祀,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相关祭祀不仅见于古代文献,并多为考古发现所证实。秦国都城迁徙到栎阳、咸阳后,雍地的祭祀中心地位一直未动摇。秦始皇统一六国,雍地祭祀上升为国家祭祀,相关礼仪经整合、增益而推行于全国。西汉王朝建立后,不仅继承秦代的政治制度,也沿袭秦的祭祀礼仪并略有增益,进一步形成了以郊雍为特色的西汉国家祭祀礼仪。(本文来源于《考古与文物》期刊2019年03期)
谢青[4](2019)在《夏商周冶铸遗址中的祭祀遗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在先秦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因而,对祭祀行为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先秦中国的整个社会情况,甚至是思想观念。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考古工作中已经发现了较多的夏商周冶铸祭祀遗存,以往学术界对此类遗存虽然进行了一定研究,但与夏商周时期其他类型的祭祀遗存相比,学术界对冶铸遗址中的祭祀遗存关注相对较少,研究也相对薄弱。因此,本文在全面梳理相关考古材料的基础上,对夏商周时期冶铸遗址中祭祀遗存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能够探明冶铸祭祀遗存的祭祀形式、对象、方法及原因,总结其发展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从冶铸业的角度探讨早期国家和王权在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社会组织和控制问题。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对文章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学术史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同时指出目前的研究现状与不足,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意义、目的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梳理了夏商周冶铸遗址中祭祀遗存的考古发现。根据冶铸祭祀遗存的辨识方法,按照年代分期对相关祭祀遗存的考古发现进行介绍。其中,夏代在3处遗址中发现至少有26处祭祀遗存;商代早期在5处遗址中发现至少有15处祭祀遗存;商代中期在5处遗址中发现至少有45处祭祀遗存;商代晚期在6处遗址中发现至少有29处祭祀遗存;西周时期在4处遗址中发现至少有23处祭祀遗存;东周时期在8处遗址中发现至少有15处祭祀遗存。第叁部分是有关冶铸祭祀遗存的分析。首先,结合冶铸祭祀遗存使用的祭品不同,将夏商周冶铸遗址中的祭祀遗存分为人牲、祭牲、卜骨卜甲、筮数易卦、谷物、器物六类,并对每一类型的特征进行概括。其次,对从冶铸祭祀遗存的祭祀对象、方法和原因进行解读,其中祭祀对象有新铸成之器、火神、地祇社神、行业神和难以确定五类;祭祀行为采用了斩首、土埋、肢解砍切、烧燎四种方法;祭祀原因总结为叁个方面:(1)工匠们为祈祷铜器和铁器的冶铸成功;(2)顺应社会风气习俗、顺应时代潮流的产物;(3)源于维护统治、巩固王权的需要。最后,在冶铸祭祀遗存的分析基础之上,对其发展特征进行总结。第四部分对冶铸祭祀遗存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在前文研究基础之上,将夏商周时期的冶铸祭祀遗存与矿冶遗址和其他手工业遗址中的祭祀遗存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了各自的特征。同时,从冶铸业的角度探讨早期国家和王权在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社会组织和控制问题。第五部分为结语。总结了本文主要结论,同时,还指出了本文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5](2019)在《陕西首次在十六国墓葬中发现祭祀遗迹和谷物遗存》一文中研究指出陕西省考古人员2017~2018年在陕西省西咸新区空港新城雷家村发掘了一处十六国墓地,这是陕西咸阳原上首次发现集中分布的十六国时期墓葬,并首次在十六国墓葬中发现祭祀遗迹和谷物遗存。据介绍,该墓地位于西咸新区空港新城雷家村以西,十六国时期,先后被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大夏等政权所统治。该墓地共有十二座墓葬,分南北两排,每排6座,由墓道、封门、甬道和墓室等部分组成。墓葬中的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包括武士俑,男、女侍仆俑,出行的鞍马、牛车等,庖厨明器井、仓、灶、磨等,日用的陶罐、连枝(本文来源于《文物鉴定与鉴赏》期刊2019年02期)
赵晓刚[6](2018)在《辽代契丹贵族墓地守冢人居住遗存和祭祀遗存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辽代契丹贵族墓葬的研究成果虽然已经很多,但对墓地的守冢人居住遗存和祭祀遗存的关注并不多。笔者通过梳理以往的相关发现并结合自己发掘或者参与发掘的一些考古工作,就这两方面的问题进行一个初步的探讨,以求有助于对辽代契丹贵族墓葬的深入研究,并对今后相关墓地的发掘提出一点参考建议。(本文来源于《辽金历史与考古》期刊2018年00期)
罗丹婷,周岳[7](2018)在《甘青地区史前祭祀遗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甘青地区史前礼仪祭祀和丧葬祭祀两方面的梳理,该地区普遍存在着原始崇拜。从埋葬形式可以看出各个文化之间存在着对死亡理解的普遍性。同时又因为地理环境的不同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各个地区文化之间产生了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博览》期刊2018年02期)
姜铭,闫雪,周志清,赵志军[8](2015)在《金沙遗址祭祀区植物大遗存浮选结果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遗址背景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区西北部,原属青羊区苏坡乡金沙村,发现于2001年,分布范围约5平方千米,主体堆积时代为商末周初,因发现了大量的玉器和象牙器、较多的青铜器和金器等礼仪性器物而被认为是古蜀国时期的都邑遗址,其中,集中发现这些礼仪性器物的"梅苑"等处被认为是祭祀区,其占地面积约11250平方米。根据后期的资料整理,发掘报告的编写者认为金沙遗址祭祀区可分为如下六期十五段(为了图表绘制方便,本文作者添加了期段代码字段)~[1]:(本文来源于《成都考古发现》期刊2015年00期)
付珈嘉[9](2017)在《大凌河流域红山文化遗存祭祀方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大凌河流域及其支流流域的红山文化遗存,重点分析牛河梁遗址祭祀遗存,同时分析东山嘴遗址、草帽山遗址、胡头沟遗址、田家沟遗址、半拉山遗址的祭祀遗存,兼及兴隆洼遗址、西台遗址、兴隆沟遗址第二地点,以求对大凌河流域红山文化的祭祀方式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以墓祭、燎祭、坎祭、庙祭、社祭、石祭等祭祀方式为重点,以各遗址祭祀坑、祭坛、牛河梁女神庙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大凌河流域红山文化遗址存在于整个红山文化早中晚叁期,早期以兴隆洼遗址、牛河梁第五地点下层遗存和朝阳小东山遗址为代表,兴隆洼遗址独特的居室葬葬俗表明存在着一定祭祀内容,但这一时期牛河梁遗址并未出现明显的祭祀遗存,西台遗址出现祭祀现象。中期牛河梁遗址是以祭祀坑和下层积石冢为主要祭祀方式,中晚期出现女神庙这种庙祭的祭祀形式,而且持续使用时间长、地理范围又居中心最高点,晚期出现以祭坛和上层积石冢相结合的祭祀方式,且祭坛都为独立的一个单元遗迹,个别墓葬出现墓祭现象。东山嘴遗址、田家沟遗址、草帽山遗址、半拉山遗址都属晚期遗存,从地层分析来看,每个遗址都延续使用较长时间,东山嘴遗址晚期早段先修筑中心部分的长方形祭坛,晚期晚段后修筑南部的圆形祭坛,最后形成南圆北方的祭坛祭祀形态。田家沟遗址晚期早段以祭祀坑为主要祭祀方式,晚期晚段出现祭坛祭祀方式。草帽山遗址主要以祭坛为主要祭祀方式,包括方形和圆形两种祭坛。胡头沟遗址不存在高规格的祭祀方式。半拉山晚期早段以祭祀坑为主要祭祀方式,晚期晚段出现祭坛及坛上建筑。对地层关系进行分析,每个遗址虽各具特点,但也有相同之处,早期遗址多以墓祭、祭祀坑为主要祭祀方式,结合祭祀坑与古文献中提及的坎祭祭祀方式进行研究,发现祭祀坑的使用持续较长时间,且每一段时间祭祀用具不同。燎祭使用的祭品有叁项:柴薪、肉牲、玉帛,在红山文化中这叁项祭品都有遗存。燎祭存在等级之分,是属于上层阶层举行的重要的祭祀活动。女神庙具有最早形态的宗庙性质,为一处崇祖中心。东山嘴遗址祭坛为一处新石器时代的祭社遗存。兴隆沟遗址第二地点所祭祀的对象是一个部族之内的保护神,而东山嘴遗址所祭祀的对象则是各个部落共同的保护神。研究大凌河流域红山文化遗存祭祀方式,对探讨中华礼制起源、进而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7-04-01)
张天恩[10](2016)在《凤雏叁号建筑的祭祀遗存浅谈》一文中研究指出周原遗址新见凤雏叁号西周夯土建筑基址的宏大体量,及立石、铺石等特殊设置,明显具有宗教祀典场所的特征。发掘者推断为社祀遗迹应较可信,但比较发现与山东高青陈庄西周城址的夯土之社,形制特征等有明显不同。后者为西周时期齐国卿大夫采邑之社,与文献记载周人封土为社吻合,前者显然属立石为社的典型,以文献推求可知与殷商文化的关系密切,参照以往周原等地考古发现情况,可知西周早期有以微氏家族为代表的贵族和手工业作坊工匠等大量的殷商移民迁居周原,故其应该是周王朝为了安抚人心、发展经济的需要,允许商遗民所建之社及社宫。但环围于建筑之内似有贬抑的含义,当属于文献记载的亡国之社,名称应为学者已论证的"亳社"。(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期刊2016年03期)
祭祀遗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两汉时期,墓葬获得了较大发展,墓地祭祀设施和遗存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两汉帝王陵墓的此类设施较为全面,为研究汉代帝陵陵寝制度提供了重要参考。就列侯与中小型墓葬来讲,祠堂为墓地的主要祭祀设施,另外还有其他一些祭祀性设施和遗存,这些设施的具体内容、数量、分布区域、时代延续性等较之祠堂有明显差异,一些还具有较突出的特殊性,但能够与祠堂相互补充,综合反映出汉代墓地祭祀设施的多样性,体现出汉代墓祭的发展、影响及其内容、内涵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祭祀遗存论文参考文献
[1].杜金鹏.偃师二里头遗址祭祀遗存的发现与研究[J].中原文物.2019
[2].刘尊志.汉代列侯与中小型墓地非祠堂类祭祀设施与遗存[J].中原文物.2019
[3].张煜珧.虔敬朕祀——秦祭祀文化遗存的初步认识[J].考古与文物.2019
[4].谢青.夏商周冶铸遗址中的祭祀遗存研究[D].郑州大学.2019
[5]..陕西首次在十六国墓葬中发现祭祀遗迹和谷物遗存[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
[6].赵晓刚.辽代契丹贵族墓地守冢人居住遗存和祭祀遗存初探[J].辽金历史与考古.2018
[7].罗丹婷,周岳.甘青地区史前祭祀遗存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8
[8].姜铭,闫雪,周志清,赵志军.金沙遗址祭祀区植物大遗存浮选结果及分析[J].成都考古发现.2015
[9].付珈嘉.大凌河流域红山文化遗存祭祀方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7
[10].张天恩.凤雏叁号建筑的祭祀遗存浅谈[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