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太平洋夏季风论文-王晨琦,邹立维,周天军,吴波

亚洲太平洋夏季风论文-王晨琦,邹立维,周天军,吴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亚洲太平洋夏季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亚洲夏季风,SST偏差,海洋同化试验,耦合气候系统模式

亚洲太平洋夏季风论文文献综述

王晨琦,邹立维,周天军,吴波[1](2019)在《年代际气候预测系统IAP DecPreS的海洋同化试验在西北太平洋的海温偏差及其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年代际气候预测系统IAP DecPreS的海洋同化试验(简称EnOIIAU试验)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海表面温度(SST)年循环的模拟技巧,并通过对比IAP DecPreS系统自由耦合历史气候模拟试验结果,在包含海气耦合过程的框架下讨论了耦合模式中西北太平洋夏季SST模拟差异,及其对亚洲季风区夏季季风降水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EnOI-IAU试验较好地模拟出了西北太平洋各个季节的SST空间分布,并显着减小了原存在于历史气候模拟试验中持续全年的SST冷偏差。混合层热收支诊断分析表明,包含同化过程在内的海洋过程的模拟差异对西北太平洋海温的模拟提升有重要贡献。夏季,EnOI-IAU试验模拟的印度季风伴随的低层西风较观测偏东、偏强,且高估了赤道西太平洋区域的降水量值、低估了印度洋区域的降水量值。水汽收支分析显示,气旋式环流异常造成的水汽辐合异常是造成亚洲季风区降水模拟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较之历史模拟试验,EnOI-IAU试验中夏季西北太平洋地区SST增暖造成局地对流增强,进而使得局地产生异常上升运动,水汽辐合增强,造成西北太平洋地区降水模拟偏多,激发出低层西风异常及赤道外气旋式环流异常。该低层西风异常导致了北印度洋地区低层辐散异常,减小了原存在于历史试验中印度洋地区的正降水偏差。西北太平洋气旋式环流异常一方面增强了印度夏季风伴随的低层西风,使得更多的水汽从阿拉伯海输送到西太平洋暖池区域,增强了该区域的降水量;另一方面,该气旋式环流异常减小了历史模拟试验中中国南部区域偏强的低层风速,进而提升了模式对东亚低层西南风的模拟能力。(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洪梅,张韧,张海洋,马晨晨,葛晶晶[2](2014)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内异常活动与亚洲夏季风系统的时延相关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活动与亚洲夏季风系统其他成员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的天气事实,运用交叉小波的非线性时滞相关分析方法,对东亚夏季风系统成员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形态和变异的相互影响的基本事实和物理特征进行研究,得到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主要的亚洲夏季风系统成员之间基本的关联结构和演变示意图。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的季风子系统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不同: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和脊线位置异常变化的是亚洲夏季风系统中的印度夏季风子系统的5个主要成员;而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脊点异常变化的则是亚洲夏季风系统中的另一个子系统——东亚夏季风子系统的5个主要成员。研究揭示了副热带高压与亚洲夏季风系统主要成员之间的时延特征与统计关联特性,为相应的机理研究提供了事实依据。(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刘芸芸,丁一汇[3](2012)在《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的基本模态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亚洲—太平洋季风区各季风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对季风区甚至全球的气候变化都有着显着的影响。整个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都处于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庞大辐散环流中,从高层辐散中心流出的叁支气流分别对推动印度夏季风、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和南海夏季风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好地表现了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的整体性特征。季风区多种气象要素的基本模态在年代际和年际尺度上都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变化特征:年代际尺度上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整体呈现减弱趋势;年际尺度上存在准2年和准4年的两个周期,其中准2年振荡特征表现为若印度西南季风偏强,则印度季风雨带偏强偏北,导致印度大陆中北部地区降水偏多;同时,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移和偏强的印度西南季风显着向东延伸,10°N~30°N范围内的西北太平洋地区则表现为异常的气旋性环流,而30°N~50°N之间为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对应东亚夏季风偏强,季风雨带能够北推至我国华北地区。也就是说,当亚洲夏季风中某一季风子系统表现为异常偏强时,另一季风子系统在这一年中也将表现为异常偏强,反之亦然。准2年的振荡周期可能是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的一种固有振荡,它从年际尺度上反映了亚洲—太平洋夏季风受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的强迫表现出明显的整体一致特征。(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2年04期)

何洁琳,万齐林,管兆勇,林爱兰,王黎娟[4](2011)在《亚洲-西太平洋夏季ISO传播特征及其与热带天气尺度波动联系的观测事实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1979—2007年夏季5—10月逐日平均向外长波辐射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应用有限区域波数-频率谱和滞后线性回归方法研究了亚洲到西太平洋(AWP)区域夏季对流季节内振荡(ISO)的传播特征以及热带天气尺度波动与ISO的联系,结果表明:(1)夏季AWP区域的对流ISO存在东西传播的特征,具有区域性和季节性。在整个AWP区域,以沿赤道东传且周期约30—60d的扰动为主,而在西太平洋地区则以在10°~20°N西传且周期约20—40d的扰动为主;在初夏ISO以沿赤道东传为主,晚夏ISO向西传播加强,主要活动区域也向北转移,西传波在晚夏西北太平洋区域活动最强;(2)ISO强对流伴随低层西风异常和气旋性环流异常首先生成在印度洋区域,之后沿赤道东传到西太平洋日界线附近,当对流传播到西太平洋,具有西北传播的特征;(3)ISO与热带天气尺度波动关系密切。两种不同时间尺度的对流在西北太平洋同时加强,ISO促进了TC的群发,而TC群发对流也成为ISO对流在西太平洋西北向传播中的一部分。(本文来源于《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期刊2011-11-01)

陈伟斌[5](2010)在《亚洲-太平洋大气主模态与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利用REOF方法提取了亚洲-太平洋地区低层大气的主要模态,着重研究分析了亚洲-太平洋地区低层大气偶合模态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关系,结果表明:(1)夏季亚洲-太平洋大气主要耦合变化型反映了蒙古低压和太平洋高压之间的变化关系。它们之间的耦合变化主要表现为年代际的变化特征,在1950年到1960年代中期为负位相,即蒙古低压中心值相对较低,太平洋副高中心值相对较高,1960年代中期到1970年代中期耦合变化处在正负交替的过程,1970年代中期以后,耦合模态为一致的正位相,即蒙古低压中心值相对较高,太平洋副高中心值相对较低。(2)蒙古低压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的耦合变化与东亚副热带夏季风风场强度的年代际变化有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当蒙古低压和太平洋副高之间的耦合变化处于负位相时期,东亚副热带季风偏强,耦合变化处于正位相时期则相反,即东亚副热带季风偏弱。(本文来源于《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副热带季风与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10-10-21)

陈伟斌,肖天贵,孙照渤,龙美希[6](2010)在《亚洲-太平洋大气主模态与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年代际变化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50~2005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利用REOF方法提取了亚洲-北太平洋地区低层大气的主要模态,着重研究分析了亚洲-北太平洋地区低层大气耦合模态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关系。结果表明:①夏季亚洲-北太平洋大气主要耦合变化型反映了蒙古低压和北太平洋高压之间的变化关系。它们之间的耦合变化主要表现为年代际的变化特征,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为负位相,即蒙古低压中心值相对较低,北太平洋副高中心值相对较高,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耦合变化处在正负交替的过程,70年代中期以后,耦合模态为一致的正位相,即蒙古低压中心值相对较高,北太平洋副高中心值相对较低。②蒙古低压和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的耦合变化与东亚副热带夏季风风场强度的年代际变化有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当蒙古低压和北太平洋副高之间的耦合变化处于负位相时期,东亚副热带季风偏强,耦合变化处于正位相时期则相反,即东亚副热带季风偏弱。(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期刊2010年04期)

周秀骥,赵平,刘舸[7](2009)在《近千年亚洲-太平洋涛动指数与东亚夏季风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东亚夏季风的长期变化规律,重建了近一千年来反映亚洲与太平洋纬向热力差异的季风指数,即亚洲-太平洋涛动指数(IAPO).在小冰期,重建IAPO在世纪尺度上的变化与我国东部旱涝关系紧密,并且这种关系与在现代观测资料中的一致,这说明重建的IAPO总体上能够指示小冰期时在世纪尺度上的东亚夏季风变化和我国东部降水异常.(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9年20期)

刘芸芸[8](2009)在《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的遥相关及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亚洲-太平洋季风系统是全球季风系统中最显着的一个季风系统。它所包含的各季风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对季风区甚至全球的气候变化都有非常显着的影响。本论文深入研究了亚洲-太平洋季风区中印度夏季风、东亚夏季风和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各季风子系统之间的遥相关型,以及它们对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遥相关影响。通过分析,我们得到亚洲-太平洋季风区的4种遥相关关系,它们清楚地显示了印度夏季风、东亚夏季风和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它们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联系。这表明,印度夏季风、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和东亚夏季风在建立、推进过程以及结构特征方面,既存在显着的独立性,但它们却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非常紧密的联系。在给出每种遥相关关系的同时,也从大气环流、水汽输送及数值模拟等方面很好地解释了每种遥相关关系存在的原因。最后,我们从整体的角度,用风场、水汽输送和降水表现了亚洲-太平洋夏季风整体一致的年际变化特征,这为亚洲夏季风降水的预报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主要结论概括如下:(1)在夏季风爆发初期,印度夏季风的爆发与中国长江流域梅雨的开始存在相差大约两周的对应关系,并形成从印度西南部经孟加拉湾到达中国长江流域及日本南部的遥相关型,即“南支”遥相关型。在这两周里,亚洲季风环流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印度夏季风爆发、南亚高压北进、中层爆发性涡旋生成、低层热带西风带不断加强东传及西太平洋副高北跳东退。结果,在东亚地区上空形成相互耦合的高、低空西风急流,长江流域正好位于高、低空急流之间,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和低空急流左侧的上升运动区,因此触发了长江流域梅雨的发生。(2)在夏季风盛行期,长江流域的降水异常更多的是受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影响,与西北太平洋的西南季风降水呈反相关关系。从气候平均的季节内尺度分析则发现,由于季风减弱的年份,长江流域受到源自印度洋的东传CISO和源自西北太平洋的西传CISO的共同影响,可能形成某种锁相关系,从而造成长江流域降水偏多。(3)与长江流域相反,我国华北汛期降水异常则与西北太平洋东南季风呈正相关关系,异常强的偏东气流所携带的水汽输送对华北汛期降水异常有重要的影响。从季节内尺度分析,华北汛期降水偏多是由于受到源自热带西太平洋的北传CISO和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南传CISO的共同影响。(4)华北夏季降水同时还与印度夏季风呈正相关关系,在夏季风盛行期,形成由印度西北部经青藏高原到我国华北地区的西南-东北走向的遥相关型,即“北支”遥相关型。这是由于印度季风的强度主要受印度低压的影响,当印度低压加深的同时,中高纬低压槽也加深发展,西北太平洋高压脊西伸北跳,从而有利于华北地区降水偏多。(5)亚洲-太平洋夏季风在年际尺度上具有一致的变化特征,表现为2~3年的振荡周期。也就是说,当亚洲夏季风中某一季风子系统表现为异常偏强时,其他季风子系统在这一年中也都将表现为异常偏强,反之亦然。其中以水汽输送表征的夏季风,其一致的年际变化特征更为显着。准两年的振荡周期可能是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的一种固有振荡,它与暖洋面上的海气相互作用振荡有密切关联。(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期刊2009-04-01)

孙建奇,袁薇,高玉中[9](2008)在《阿拉伯半岛-北太平洋型遥相关及其与亚洲夏季风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相关分析和经验正交分解方法对过去57aNCEP-NCAR夏季亚洲-北太平洋地区海平面气压场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一种新的遥相关模态,即阿拉伯半岛-北太平洋型遥相关(Arabian Peninsula-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APNPO).研究表明,APNPO在本质上反映的是对流层低层北太平洋高压和南亚夏季风低压之间的一种共变特征,它的变化与亚洲夏季风的变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年际尺度上,APNPO与东亚夏季风(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EASM)和南亚夏季风(South Asian summer monsoon,SASM)均存在显着的关联;在年代际尺度上,该遥相关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更为密切:两者均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末发生了两次明显的年代际突变.通过分析与APNPO相关的环流场,探讨了APNPO与亚洲夏季风联系的物理过程.发现当APNPO偏强时,索马里急流、SASM气流、EASM气流以及南亚高压均得到加强,同时还通过高层的纬向波列在中国东北地区上空形成了一个异常的反气旋性环流.此外,强的APNPO还可加强对亚洲季风区的水汽输送,由此在印度半岛及中国华北地区造成强的水汽辐合.所有的这些大气环流和水汽条件的改变最终导致亚洲夏季风及印度和中国华北地区降水的异常.研究还发现APNPO的变化从春到夏具有较好的持续性,春季的APNPO与亚洲夏季风变化也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春季APNPO变化的超前性对于后期亚洲夏季风降水的预测具有潜在的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期刊2008年06期)

余丹丹,张韧,洪梅,闵锦忠,郭品文[10](2007)在《亚洲夏季风系统成员与西太平洋副高的相关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EP/NCAR逐候再分析资料,定义并计算了反映亚洲夏季风系统中各成员变化活动的指标参数,在此基础上用时滞相关分析方法,对亚洲夏季风系统诸成员与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的相关性进行了诊断分析,给出了夏季风系统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基本作用过程。分析结果表明,亚洲夏季风系统成员与西太平洋副高指数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显着时滞相关,各系统成员与西太平洋副高相互作用、互为反馈,构成了亚洲夏季风系统有机的活动整体。(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亚洲太平洋夏季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活动与亚洲夏季风系统其他成员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的天气事实,运用交叉小波的非线性时滞相关分析方法,对东亚夏季风系统成员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形态和变异的相互影响的基本事实和物理特征进行研究,得到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主要的亚洲夏季风系统成员之间基本的关联结构和演变示意图。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的季风子系统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不同: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和脊线位置异常变化的是亚洲夏季风系统中的印度夏季风子系统的5个主要成员;而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脊点异常变化的则是亚洲夏季风系统中的另一个子系统——东亚夏季风子系统的5个主要成员。研究揭示了副热带高压与亚洲夏季风系统主要成员之间的时延特征与统计关联特性,为相应的机理研究提供了事实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亚洲太平洋夏季风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晨琦,邹立维,周天军,吴波.年代际气候预测系统IAPDecPreS的海洋同化试验在西北太平洋的海温偏差及其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J].大气科学.2019

[2].洪梅,张韧,张海洋,马晨晨,葛晶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内异常活动与亚洲夏季风系统的时延相关特征[J].大气科学学报.2014

[3].刘芸芸,丁一汇.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的基本模态特征分析[J].大气科学.2012

[4].何洁琳,万齐林,管兆勇,林爱兰,王黎娟.亚洲-西太平洋夏季ISO传播特征及其与热带天气尺度波动联系的观测事实研究[C].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2011

[5].陈伟斌.亚洲-太平洋大气主模态与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关系[C].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副热带季风与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2010

[6].陈伟斌,肖天贵,孙照渤,龙美希.亚洲-太平洋大气主模态与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年代际变化关系[J].气象科技.2010

[7].周秀骥,赵平,刘舸.近千年亚洲-太平洋涛动指数与东亚夏季风变化[J].科学通报.2009

[8].刘芸芸.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的遥相关及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9

[9].孙建奇,袁薇,高玉中.阿拉伯半岛-北太平洋型遥相关及其与亚洲夏季风的关系[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

[10].余丹丹,张韧,洪梅,闵锦忠,郭品文.亚洲夏季风系统成员与西太平洋副高的相关特征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7

标签:;  ;  ;  ;  

亚洲太平洋夏季风论文-王晨琦,邹立维,周天军,吴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