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转化外植体论文-魏慧慧

遗传转化外植体论文-魏慧慧

导读:本文包含了遗传转化外植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玉米,外植体,组织培养,基因表达

遗传转化外植体论文文献综述

魏慧慧[1](2019)在《玉米不同外植体培养能力、基因表达及遗传转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是世界上主要的农作物之一,随着人们对玉米需求量的增加,玉米转基因技术得到迅速地发展。玉米外植体的选择以及在组织培养各阶段的状态是限制玉米遗传转化的重要因素。本实验室从200多份玉米骨干自交系中筛选出骨干玉米自交系Y423,Y423具有高体胚诱导率,在没有外源激素刺激的条件下可以同时分化出根和芽,进而发育成健壮的植株等特点。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为了寻找合适的玉米遗传转化受体材料,本文探究了授粉不同时期幼胚、成熟胚及各器官的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和分化的不同影响因素,并研究了不同器官的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过程中的基因表达情况。研究发现Y423的不同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的最适2,4-D浓度不同,其中根和授粉13天的幼胚对生长素最敏感,诱导愈伤组织的最适生长素浓度最低,为2mg/L。幼胚的诱导率和II型愈伤组织率随幼胚发育成熟而降低,成熟胚诱导的初代愈伤经继代培养后,能产生II型愈伤,并能够分化成苗。根、茎、叶诱导的III型初代愈伤经继代培养后,在不同组合的6-BA和NAA的分化培养基上能分化出绿芽点。将授粉13天的幼胚诱导产生的I型、II型、III型愈伤组织在继代培养基上培养,结果表明,II型愈伤组织可以继代发育成体细胞胚胎(简称体胚),其增殖速度快、遗传稳定、再生性好。I型愈伤易长根,III型愈伤易褐化。为了解不同外植体培养能力及其相关基因的时空表达情况,利用qPCR技术对8个体胚发生相关基因在玉米不同外植体及其愈伤中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8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对玉米幼胚和根的愈伤组织发生有重要作用,7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对成熟胚愈伤组织的发生及幼胚愈伤的状态有重要影响。同时以玉米自交系Y423为受体,进行了遗传转化的研究,授粉13天的果穗、其不同部位之间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没有差异,采用农杆菌侵染法转化Y423的体细胞胚胎,最终获得32株转基因植株。总之,本研究对Y423不同授粉时期的幼胚,成熟胚,实生苗的根、茎节、叶在诱导、分化阶段的组织培养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相关基因在愈伤诱导、继代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并且进一步研究了幼胚诱导的体细胞胚胎的遗传转化效率,为突破玉米幼胚取材受季节性限制及寻找优良的玉米遗传转化受体材料奠定了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宋汝涛,陈新利,于明洋,隋炯明,王晶珊[2](2015)在《以木糖作为筛选剂的花生子叶外植体遗传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在植物遗传转化过程中常用的抗生素类标记基因可能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因此探讨使用安全筛选剂替代抗生素类筛选剂便成为植物遗传转化筛选的新途径。本研究构建了同时含有花生(Arachis hypogaea L.)β-1,3葡聚糖酶基因启动子(Ah-Glu-P)以及大肠杆菌木糖异构酶基因(xylose isomerase gene,xyl A)的安全表达载体p CAMBIA1301-xyl A-Ah-Glu-P。利用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法将p CAMBIA1301-xyl A-Ah-Glu-P转化花生子叶外植体,利用木糖作为筛选剂进行筛选,当培养基中蔗糖浓度为10 g/L、木糖浓度为20 g/L时,外植体再生率为16.1%,再生苗阳性率达到78.4%,转基因阳性植株经嫁接驯化后移栽田间,存活率达74.5%。该转化方法以花生子叶作为外植体、利用木糖作为筛选剂进行筛选,与利用其他外植体进行转化及抗生素筛选相比较,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安全无污染以及转化效率高的特点,是一种安全、高效的遗传转化方法。(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吴亚君[3](2015)在《石榴不同外植体再生体系建立及遗传转化体系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榴属于石榴科(Punicaceae)石榴属(Punica L.)果树。据研究报道,其果实含有较高抗氧化物质,对于心血管疾病、癌症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石榴耐旱、耐瘠薄、耐粗放管理,花果共赏,因此,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石榴的品种很多,‘突尼斯软籽’石榴是目前我国栽培石榴中种皮最软的品种,早果丰产,果实外观艳丽,籽大粒甜,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但近年来栽培发现,‘突尼斯软籽’石榴耐寒性较差,制约着其在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果树常规育种效率低,耗时长,很难获得期望的新种质,而转基因技术的出现为快速培育抗寒石榴新种质提供了可能。本试验采用‘突尼斯软籽’石榴上胚轴、下胚轴、子叶为外植体,比较不同外植体间再生能力的差异,建立高效稳定的再生体系,并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进行ICE1抗寒基因的遗传转化的初步研究,为通过遗传转化培育抗寒新种质奠定基础。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消毒处理:8月中旬前采用整果消毒法,自来水冲洗1 h,75%酒精处理30 s;8月中旬后采摘的果实对种子进行消毒,具体方法是5%Na Cl O处理30 min;成熟后采收并贮藏至第二年的果实采用1%Hg Cl2处理种子8 min。2.催芽处理:5%Na Cl O浸泡15 min,25±2°C催芽7 d,既可使初始萌发提前至接种后20 d,又可提高萌发率,萌发率为62.67%。3.胚培养:5%Na Cl O浸泡种子15 min后,25±2°C催芽7 d,接种到MS+3.0 mg/L GA3培养基上进行培养效果最好,接种后23 d即可萌发,种胚萌发率高达86.67%,上胚轴长度增幅为0.5-1.0 cm。4.上胚轴切段再生不定芽:不定芽诱导最适培养基MS+0.5 mg/L NAA+1.0 mg/L 6-BA+1.0 mg/L KT+1.0 g/L PVP,出愈率和不定芽诱导率均最高,分别为92.22%和71.11%。5.下胚轴切段再生不定芽:不定芽诱导最适培养基MS+0.5 mg/L NAA+1.0 mg/L 6-BA+1.0 mg/L KT+1.0 g/L PVP,出愈率和不定芽诱导率均最高,分别为95.56%和81.11%。6.子叶再生不定芽:子叶取自培养60 d的健壮植株,横切2-3刀,接种至MS+0.1 mg/L NAA+1.0 mg/L 6-BA+1.0 mg/L KT+1.0 g/L PVP培养基中,出愈率高达78.89%,不定芽诱导率为37.78%。7.不定芽再生根:3种外植体均适用于1/2MS+0.1 mg/L NAA+0.5 g/L AC+1.0 g/L PVP生根培养基,其中,子叶生根效果最好。8.不同外植体再生能力:下胚轴>上胚轴>子叶。9.不同外植体对农杆菌侵染耐受性:3种外植体均进行抗寒基因ICE1的转化,共培养3d后部分上胚轴和下胚轴褐化,选择培养10-15 d后上胚轴全部褐化死亡,下胚轴大部分褐化,子叶无褐化现象,且培养45 d后形成抗性芽。初步得出‘突尼斯软籽’石榴叁种不同外植体对农杆菌侵染耐受性强弱为:子叶>下胚轴>上胚轴。(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陈延惠,谭彬,李洪涛,胡青霞,叶霞[4](2012)在《石榴2种外植体再生方法在遗传转化研究中的优势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利用‘突尼斯软籽’石榴开展遗传转化研究,【方法】分别以叶片和茎段为外植体,探讨了不同灭菌时间和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2种外植体再生的影响,并对2种愈伤组织再生体系进行了比较。【结果】结果表明,茎段比叶片更容易灭菌,但叶片更容易长出绿色致密愈伤组织并分化更多的不定芽,而茎段分化的愈伤相对较为疏松,分化的不定芽也相对较少;来自茎段愈伤组织的不定芽比来自叶片的更容易长高;叶片比茎段再生体系建立所需时间要短;少量翠绿的叶片刀口处可以直接产生不定芽,可以直接利用叶片进行遗传转化的侵染,简化愈伤形成这一步骤,而茎段未发现此现象。在遗传转化试验中,茎段和叶片2种外植体愈伤组织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结果均无显着性差异。【结论】研究结果认为,2者相比,叶片愈伤组织再生体系更适宜于石榴的遗传转化研究。(本文来源于《果树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刘翠,李喜焕,常文锁,张春锋,张彩英[5](2012)在《农杆菌介导大豆不同外植体遗传转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MYB转录因子GmPHR1为目的基因,冀豆12、冀豆16和绥农14为转化受体,比较农杆菌介导大豆不同外植体的遗传转化技术,为大豆转基因育种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以茎尖转化系统的不定芽诱导率、植株再生率和转化效率最高,且对基因型的依赖性最小,但由于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较差,因而存在一定程度的假阳性;其次,以胚尖转化系统的不定芽诱导率、植株再生率和转化效率较高,对基因型的依赖性较小,同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较强,因而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转化系统。而子叶节、下胚轴转化系统则表现出不定芽诱导率、植株再生率和转化效率均较低,且存在较强的基因型依赖性等不足。同时,利用上述4种转化系统,获得了3个供试大豆品种的转基因T1植株。(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贾宇臣,王利,陈琦,李连国,李巧玲[6](2011)在《花生子叶节外植体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建立花生的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利用花生子叶节高效再生体系,以农杆菌介导法,用含有表达质粒pBOG3VP7的根癌农杆菌进行外源基因转化,优化花生的遗传转化体系。通过对影响农杆菌介导的花生遗传转化的诸多因素进行的优化,试验表明:侵染菌液添加100μmol/L AS,结合负压处理,农杆菌侵染10 min,共培养3 d,延后选择2 w。对抗性植株进行PCR和PCR-Southern检测,11株中有6株PCR反应呈阳性,其中有3株Southern杂交有特异性目标带出现。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已经整合到了花生基因组上。(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1年14期)

孙英坤,代其林,龚元亚,田霞,杨娟[7](2011)在《棉花遗传转化过程中外植体对卡那霉素敏感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研究了以下胚轴为转化的外植体材料,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棉花遗传转化过程中,下胚轴、胚性愈伤组织(EC)、体细胞胚胎(胚状体)叁种外植体不同的生长阶段,对卡那霉素(Kan)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体细胞胚胎(胚状体)对卡那霉素(Kan)最为敏感,下胚轴次之,胚性愈伤组织(EC)则最不敏感。(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期刊2011年04期)

车小红,李岩,赵德刚[8](2010)在《遗传转化KN1基因促进毛果杨外植体再生》一文中研究指出已有研究表明玉米同源异形盒(homeobox)基因Knotted1(KN1)超量表达会导致转基因烟草、拟南芥和番茄等植物中细胞分裂素含量增加,提高转化效率。由于木本植物遗传转化困难,且毛果杨可作为木本植物研究的模式植物,因此,本研究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35S启动子驱动的玉米KN1(35S::KN1)基因导入毛果杨,并分析KN1基因表达对毛果杨再生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GUS组织化学染色及PCR分子鉴定,KN1基因已经成功导入毛果杨幼苗;KN1基因对毛果杨外植体愈伤诱导率影响不明显,但单个外植体芽诱导率比对照高0.96倍,毛果杨的再生频率明显提高;与移栽成活的野生对照植株相比,转化KN1基因植株出现叶片变小,叶色变深,在叶片边缘产生裂片,分枝增加,无顶端优势等特殊表型。本研究中KN1基因引起转化植株表型变化,因此在毛果杨的遗传转化中,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正向选择标记基因。(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0年04期)

裴红杰,赵德刚,宋宝安[9](2010)在《小油桐外植体的KN1基因遗传转化及其超量表达的转基因植株》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KN1基因遗传转化小油桐,并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研究中分析了农杆菌菌液菌液的浓度、侵染时间和外植体的大小对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以及KN1基因超量表达对转基因植株再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苗龄15d左右的小油桐无菌苗子叶为外植体,农杆菌菌液浓度OD600为0.6~0.8时,侵染8min,外植体大小为(0.8×0.8)~(1.0×1.0)mm时,遗传转化效果最好;对抗性芽及再生植株进行GUS及PCR检测结果表明,KN1基因已经整合到小油桐植物基因组中。KN1基因的超量表达可提高小油桐再生芽分化,影响转化芽及植株的外观形态及叶片的表型,包括芽及植株矮小,茎杆粗壮;叶片缩小,边缘分裂,对称性丧失,无子叶柄等。(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0年03期)

卢翠华,邸宏,石瑛,张丽莉,林忠平[10](2009)在《马铃薯微型薯外植体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马铃薯品种黄麻子为试验材料,通过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介导法,将来自耐旱物种厚叶旋蒴苣苔的蓝铜蛋白类似基因BcBCP1导入马铃薯,同时对影响遗传转化的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高效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培养基为MS+ZT4.0mg/L+IAA1.0mg/L,农杆菌菌液浓度OD600=0.5,侵染5min,共培养2d,脱菌抗生素选用进口头孢噻肟钠150mg/L。获得35株抗性植株,PCR检测表明其中14株为阳性,其中6株Southern杂交呈阳性,证明BcBCP1基因已整合到马铃薯的基因组中。利用该体系,分别将抗病、抗虫和抗逆基因转入马铃薯品种东农303和克新13号中,抗性出芽率平均达到119.8%,遗传转化率平均达55.3%。(本文来源于《作物杂志》期刊2009年01期)

遗传转化外植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在植物遗传转化过程中常用的抗生素类标记基因可能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因此探讨使用安全筛选剂替代抗生素类筛选剂便成为植物遗传转化筛选的新途径。本研究构建了同时含有花生(Arachis hypogaea L.)β-1,3葡聚糖酶基因启动子(Ah-Glu-P)以及大肠杆菌木糖异构酶基因(xylose isomerase gene,xyl A)的安全表达载体p CAMBIA1301-xyl A-Ah-Glu-P。利用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法将p CAMBIA1301-xyl A-Ah-Glu-P转化花生子叶外植体,利用木糖作为筛选剂进行筛选,当培养基中蔗糖浓度为10 g/L、木糖浓度为20 g/L时,外植体再生率为16.1%,再生苗阳性率达到78.4%,转基因阳性植株经嫁接驯化后移栽田间,存活率达74.5%。该转化方法以花生子叶作为外植体、利用木糖作为筛选剂进行筛选,与利用其他外植体进行转化及抗生素筛选相比较,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安全无污染以及转化效率高的特点,是一种安全、高效的遗传转化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遗传转化外植体论文参考文献

[1].魏慧慧.玉米不同外植体培养能力、基因表达及遗传转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9

[2].宋汝涛,陈新利,于明洋,隋炯明,王晶珊.以木糖作为筛选剂的花生子叶外植体遗传转化[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5

[3].吴亚君.石榴不同外植体再生体系建立及遗传转化体系初探[D].河南农业大学.2015

[4].陈延惠,谭彬,李洪涛,胡青霞,叶霞.石榴2种外植体再生方法在遗传转化研究中的优势比较[J].果树学报.2012

[5].刘翠,李喜焕,常文锁,张春锋,张彩英.农杆菌介导大豆不同外植体遗传转化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2

[6].贾宇臣,王利,陈琦,李连国,李巧玲.花生子叶节外植体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

[7].孙英坤,代其林,龚元亚,田霞,杨娟.棉花遗传转化过程中外植体对卡那霉素敏感性的研究[J].吉林农业.2011

[8].车小红,李岩,赵德刚.遗传转化KN1基因促进毛果杨外植体再生[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0

[9].裴红杰,赵德刚,宋宝安.小油桐外植体的KN1基因遗传转化及其超量表达的转基因植株[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0

[10].卢翠华,邸宏,石瑛,张丽莉,林忠平.马铃薯微型薯外植体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J].作物杂志.2009

标签:;  ;  ;  ;  

遗传转化外植体论文-魏慧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