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酶反应论文-吴翔宇

聚合酶反应论文-吴翔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聚合酶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D-,L-异核苷-胸苷,DNA聚合酶,识别能力,保真度

聚合酶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吴翔宇[1](2019)在《DNA聚合酶反应绕过D-/L-异核苷-胸苷产生的潜在致突变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修饰的非天然核苷作为主体结构所衍生出来的核苷类药物已经在抗病毒、抗肿瘤治疗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正常生命体需要的天然核苷与非天然核苷结构相似,从而导致DNA聚合酶的选择性松懈可能会将修饰核苷引入到正常DNA链中,进而造成体内正常DNA的化学损伤。非天然核苷酸及其衍生物的掺入可能会引起的基因变异,甚至会影响或完全阻碍正常核酸的生物功能,引起生物体系统紊乱的毒副作用。本论文旨在从核苷的化学和立体修饰角度,深入研究一种核苷药物分子(异核苷)掺入DNA链之后,异核苷在体内的代谢及毒副作用。本论文还研究了生物体内各种聚合酶对药理活性明确或具有潜在活性的异核苷的识别能力;在此基础上,本论文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异核苷损伤的核酸在这些酶的作用下是如何进行复制的。特别地,研究了异核苷类药物分子置于核酸链中后,其在正常细胞的复制过程中的跨损伤修复或变异。目前B家族DNA聚合酶可以识别D-异核苷叁磷酸结构,而L-核苷损伤的DNA在体外B家族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具有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为了研究在不同家族DNA聚合酶的指导下,异核苷损伤的核酸的复制和跨损伤修复能力。本论文通过酶聚合反应动力学分析和保真度测定等实验,研究了异核苷对人体生物功能的抑制问题。通过研究异核苷掺入到DNA链中对遗传信息的复制与传递产生的影响,揭示了潜在异核苷类药物分子的具体毒副作用。本论文进行了以下实验:1.分别以D-/L-异核苷-胸苷为起始原料,合成了相应的D-/L-iso-T亚磷酰胺单体。采用固相的亚磷酰胺化学法,合成了异核苷修饰的核苷酸链。2.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了以含D-/L-iso-T修饰的核苷酸链为模板的引物的延伸性质;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单个或连续两个D-iso-Ts位点修饰的核苷链均可以被Taq和Vent(exo-)DNA聚合酶识别并扩展到模板全长。而含L-iso-T位点修饰的核苷链均不能被这两种DNA聚合酶识别。随着D-iso-T掺入量的增加,脱氧核糖核苷酸叁磷酸(dNTP)掺入的速率逐渐降低。这证明了 DNA聚合酶对异核苷具有抑制作用。3.通过PCR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研究了含D-iso-T修饰的DNA模板指导的测序、保真度分析和热力学稳定性。结果表明D-iso-T与A/G配对时热力学稳定性比其他两个碱基对高。D-iso-T修饰位置除了存在正常TA配对外,还存在单个碱基中的滑动突变。这种滑动突变在生理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揭示了 D-iso-T损伤对人类生物学功能的抑制作用机制,还为聚合酶作用下含有D-iso-T损伤的DNA的遗传变异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8-01)

周卫平[2](2014)在《聚合酶链-连接酶反应检测南通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和核苷酸类似物耐药基因突变位点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设计一种多重聚合酶链-连接酶检测反应(PCR-LDR)快速检测南通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和核苷(酸)类似物耐药基因突变位点。方法以基因库公布的HBV基因序列为基础,针对拉米夫定、替比夫定、阿德福韦和恩替卡韦10个耐药位点,设计引物和15对特异性探针,采用多重PCR扩增HBV P基因区野生型和突变型目的片段、以及根据HBV基因型设计引物和2对特异性探针,采用多重PCR扩增,然后进行多重LDR反(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临床微生物学术年会暨全球华人临床微生物与感染症学会学术论坛暨第四届国际临床微生物及抗微生物化疗学术会议(4th SICCMAC)日程&论文汇编》期刊2014-10-24)

崔刚[3](2013)在《多重聚合酶反应在感染性角膜炎诊断中的应用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临床各种原因引起的角膜炎患者角膜上皮或结膜囊分泌物进行DNA提取及PCR扩增研究多重聚合酶链法在临床诊断角膜炎病因诊断中的意义及其价值。方法:选择角膜炎患者共59例,考虑细菌感染性角膜炎29例(Ⅰ组),考虑真菌感染性角膜炎16例(Ⅱ组),考虑单疱病毒感染性角膜炎14例(Ⅲ组),正常眼20例(Ⅳ组),所有受试者角膜上皮提取的DNA加入细菌通用引物、单疱病毒引物及真菌通用引物进行MPCR扩增,凝胶电泳后在凝胶成像分析系统中观察结果。对细菌性角膜炎组、真菌感染性角膜炎组分别与进行微生物培养作对比。结果:(1)Ⅰ组中510bp有20眼,同时510bp,310bp有1眼,阳性率为72.4%,微生物培养结果阳性率为72.4%;两组用X2检验检测无统计学差异(X2=0.000,P=1.000)(2)Ⅱ组中310bp有8眼,同时扩增出520bp兼310bp条带有0眼,阳性率为50.0%,真菌微生物培养结果阳性率为52.9%,两组用X2检验检测无统计学差异(X2=0.29,P=0.866)。(3)感染性角膜炎的3个分组与Ⅳ组(正常对照组)各比较MPCR阳性率后,结果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Ⅰ组、Ⅱ组、Ⅲ组的MPCR阳性检测率明显高于Ⅳ组。(4)临床诊断为真菌,细菌,单疱病毒感染的患者用MPCR检测出相应病原体的例数为34例,相符率为57.6%,两组数据用X2检验检测有统计学差异(X2==31.72,P<0.001)结论:1.MPCR法是一种感染性角膜炎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效、可靠的方法。2.MPCR法与传统细菌和真菌培养法相比具有速度快、经济的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3-05-17)

何婧琳[4](2010)在《基于构象转换和聚合酶反应的核酸适配体传感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酸适配体(Nucleic acid aptamers)是通过配体指数级富集系统进化(SELEX)技术,筛选到的与生物小分子、蛋白质分子、细胞等高特异性结合的DNA或RNA片段。它们形成的高级结构能够识别与之相对应的靶分子,并形成高亲和力的靶分子-适配体复合物。与蛋白质抗体相比,适配体具有靶分子范围广、容易人工合成与修饰、高亲和力、分子量较小、稳定性好、变性和复性快速可逆等很多独特优势。在分析化学领域,核酸适配体可以代替传统抗体、酶等物质,作为特异的分子识别元件用于生物传感体系中。适配体工作的基本原理是靶分子的引入能够使适配体发生构象转化,从而导致一系列光化学、电化学等可检测的信号改变。基于上述考虑,综合前人的工作,我们开发出基于结构转化的适配体传感体系用于检测蛋白质或小分子,这些传感体系灵敏、快速、选择性好。然而,单纯利用适配体结合靶分子前后构象变化引起信号改变的检测方法,在进一步提高灵敏度方面已经十分有限。为了对低含量的靶分子进行超灵敏检测,必须对检测体系进行放大信号或者降低背景的处理。我们设计的实验方法是在适配体结合可卡因发生构象变化后,引发聚合酶反应,将适配体结构进一步改变,从而使得光信号或电信号的放大,传感体系的灵敏度由此提高。具体情况如下:第2章描述了一种基于适配体-靶分子相互作用引起链置换聚合酶反应的新型荧光方法,它可以用于可卡因的检测。新设计的探针分别为发卡型探针和单链探针,它们分别含有部分可卡因适配体的识别序列。当可卡因存在时,这两条探针与靶分子结合形成叁元复合物。发卡探针构象的变化导致发卡结构打开与引物杂交。在聚合酶与dNTPs的作用下,复制发卡探针的单链部分引发了引物延长进程。当发卡探针完全变成双链结构,单链探针和可卡因被释放出来与另一个发卡探针结合,从而开始新一轮的放大循环。在双链嵌入剂SYBR Green I插入到新合成的DNA双螺旋结构后可以观察到荧光信号成倍增强。这种新设计方案检测可卡因浓度可低至2 nM,整个反应仅使用一支封闭离心管让均相检测十分方便。与已经报道的可卡因适配体传感体系相比,我们提出的方法经济实用,具有优良的灵敏度和选择性。我们利用相似的原理在第3章设计了利用聚合酶反应构建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用于可卡因的高灵敏检测。游离在溶液中的发卡探针含有可卡因适配体序列,固定在电极表面的短链探针可与发卡探针茎干部杂交。可卡因的引入可使发卡探针打开与固定探针结合。在聚合酶作用下,固定探针作为引物dATP、dGTP、dCTP以及二茂铁标记的dUTP依序生长。洗去未反应物质后,电极表面的一条固定探针上标记着多个二茂铁分子,实现电化学信号放大。为了提高小分子腺苷传感体系的灵敏度以及进一步降低检测成本,第4章开发了一种利用双链嵌入剂SYBR Green I作为报告基团的非标记适配体荧光传感探针。将腺苷适配体序列分为两段,分别延长形成两条探针。在自由状态下,两条探针呈游离状单链形式,双链嵌入剂的荧光很弱。腺苷引入后,由于适配体与腺苷固有的亲合力作用,两条探针相互结合形成双链结构。随着双链嵌入剂的加入,可以测到较强的荧光信号。由于传感探针采用了双链嵌入剂作为报告基团,探针能够以较低的浓度存在于体系中,而腺苷不需要过高浓度就可以引起适配体发生构象改变,这样的设计提高了传感体系的灵敏度。与使用标记荧光基团的探针相比,本实验方法价格低廉,具有更佳的实用性。第5章提出了IgE荧光增强均相检测体系。以德克萨斯红标记的DNA(T-DNA)作为信号探针,以4′-(4′-二甲基氨基迭氮苯)苯甲酸(Dabcyl)标记的另一条DNA(Q-DNA)为淬灭探针,两条探针分别能够在IgE适配体相邻部位发生杂交。IgE不存在时,由于淬灭基团与荧光基团之间发生能量转移而有效降低荧光背景。IgE存在时,形成IgE/适配体/T-DNA的叁元复合物而释放出Q-DNA,其荧光强度明显升高。用这种方法检测IgE取得的动力学响应浓度范围为9.2×10~(-11)到3.7×10~(-8) M,检测限为5.7×10~(-11) M。第6章中,我们报道了在均相中检测人弹性蛋白酶(HNE)的荧光适配体传感探针。该生物传感探针包含一条短的DNA抓取序列(SS),它同时与部分适配体探针序列以及分子信标的环状部分互补。其工作原理是适配体与分子信标同时竞争结合SS序列。适配体-HNE识别后降低了适配体结合SS序列的能力,而双标记的分子信标更多地与SS序列结合导致荧光增强。该新型的生物传感探针可以检测到0.34 nM HNE,线性范围在0.34 nM~ 68 nM之间,其检测下限为47 pM。第7章描述了在金电极上生物催化生长高密度金团用作固定适配体探针载体的方法。这种方法提供了在表面活性剂和还原辅酶存在的情况下,以连接在电极表面的12 nm纳米金为金种从AuCl4?生物催化还原Au原子的简便策略。生长过程由电化学阻抗(EI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监测。这种纳米结构界面非常有效地用于适配体探针固定。由于该增强基底良好的性能,适配体传感界面在交流伏安(ACV)和表面增强共振拉曼光谱(SERRS)检测中表现出良好的应用性能。(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0-05-01)

刘明团[5](2010)在《应用聚合酶反应-反向斑点杂交法检测利福平结核分支杆菌rpoB基因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反向斑点杂交法采集广西龙谭医院28株结核分支杆菌进行药敏测定,结果对利福平耐药的标准浓度为大于50μg/ml。结核菌传统药敏试验:28株分离株中,6株为敏感株,22株对RFP抗结核药物耐药。应用反向斑点杂交结果:22株结核分支杆菌(本文来源于《应用预防医学》期刊2010年02期)

郭秋平,羊小海,王柯敏,孟祥贤,李军[6](2008)在《基于聚合酶反应和发夹型核酸适体的蛋白质荧光检测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合成了一种发夹型核酸适体(Aptamer),结合聚合酶反应建立了蛋白质荧光分析新方法.该核酸适体同时作为蛋白质配体和聚合反应模板,与靶蛋白特异结合后,其构象发生了变化,启动聚合反应,从而在未直接标记核酸适体的情况下,通过监测聚合反应进程来检测蛋白质的浓度.采用该方法检测凝血酶的线性范围为0.5~8nmol/L,检测下限为0.5nmol/L,为蛋白质检测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的非直接标记的荧光分析方法,有望在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杨期明,伍书元,向本友,廖远高,苏化庆[7](2006)在《聚合酶反应快速诊断结核性脑膜炎53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核性脑膜炎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主要疾病之一,结脑的早期诊断对于其治疗、预后有较大的临床意义。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tion,PCR)检测各种临床标本中结核杆菌,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的优点。PCR法适用于结脑的快速诊断(本文来源于《卒中与神经疾病》期刊2006年05期)

贾晓宇,牛志强,张卫平,陈文元[8](2005)在《微型聚合酶反应芯片的精确温度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型PCR反应芯片是生物芯片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实现快速分子生物学检测的一个新兴技术。在微型PCR芯片中,变性、回火、延伸叁个温度区的精确控制直接影响到生成产物的数量和特异性,因此至关重要。本文使用虚拟仪器技术构建温度测控系统,将其应用于微型PCR芯片的精确温度控制,该系统精度高,温度波动较小。通过Labview图形化编程软件和数据采集卡,大大缩短了系统组建时间,使温度数据采集和显示一次性完成。(本文来源于《微计算机信息》期刊2005年12期)

廖锦良,谭耀驹,陈志成,陈洪光,邝小佳[9](2001)在《Amplisensor-聚合酶反应定量检测脑脊液中结核分支杆菌DNA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Amplisensor -聚合酶反应 (Amplisensor -PCR)定量检测脑脊液中结核分支杆菌DNA(TB -DNA)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Amplisensor -PCR对 117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及 36例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标本进行检测 ,并与PCR(凝胶电泳后 ,经溴化乙锭染色 )、涂片、培养法比较。结果 Amplisensor-PCR的敏感性显着高于涂片及培养 ,阳性率分别为 57.13%、1.7%、6.7% (P <0 .0 0 1)。结论 Amplisensor -PCR可以通过标准曲线划定检出下限 ,并可换算出标本中原始的靶DNA值 ,同时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防痨杂志》期刊2001年04期)

张景平,丁海燕,贺方华,王艳[10](2000)在《聚合酶反应检测对新生儿眼炎淋球菌及沙眼衣原体检出的诊断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于1998年6月~1999年10月对门诊就诊的46例新生儿眼炎,采取聚合酶链反应检测(PCR)诊断淋球菌及沙眼衣原体致新生儿眼炎,收到较为满意效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998年6月至1999年10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日龄为4~28d的新生儿眼炎患者(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0年02期)

聚合酶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设计一种多重聚合酶链-连接酶检测反应(PCR-LDR)快速检测南通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和核苷(酸)类似物耐药基因突变位点。方法以基因库公布的HBV基因序列为基础,针对拉米夫定、替比夫定、阿德福韦和恩替卡韦10个耐药位点,设计引物和15对特异性探针,采用多重PCR扩增HBV P基因区野生型和突变型目的片段、以及根据HBV基因型设计引物和2对特异性探针,采用多重PCR扩增,然后进行多重LDR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合酶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1].吴翔宇.DNA聚合酶反应绕过D-/L-异核苷-胸苷产生的潜在致突变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2].周卫平.聚合酶链-连接酶反应检测南通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和核苷酸类似物耐药基因突变位点的相关研究[C].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临床微生物学术年会暨全球华人临床微生物与感染症学会学术论坛暨第四届国际临床微生物及抗微生物化疗学术会议(4thSICCMAC)日程&论文汇编.2014

[3].崔刚.多重聚合酶反应在感染性角膜炎诊断中的应用及其意义[D].延边大学.2013

[4].何婧琳.基于构象转换和聚合酶反应的核酸适配体传感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0

[5].刘明团.应用聚合酶反应-反向斑点杂交法检测利福平结核分支杆菌rpoB基因突变[J].应用预防医学.2010

[6].郭秋平,羊小海,王柯敏,孟祥贤,李军.基于聚合酶反应和发夹型核酸适体的蛋白质荧光检测新方法[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8

[7].杨期明,伍书元,向本友,廖远高,苏化庆.聚合酶反应快速诊断结核性脑膜炎53例[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6

[8].贾晓宇,牛志强,张卫平,陈文元.微型聚合酶反应芯片的精确温度控制[J].微计算机信息.2005

[9].廖锦良,谭耀驹,陈志成,陈洪光,邝小佳.Amplisensor-聚合酶反应定量检测脑脊液中结核分支杆菌DNA的研究[J].中国防痨杂志.2001

[10].张景平,丁海燕,贺方华,王艳.聚合酶反应检测对新生儿眼炎淋球菌及沙眼衣原体检出的诊断价值分析[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0

标签:;  ;  ;  ;  ;  

聚合酶反应论文-吴翔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